李劍光 王艷春 朱惠華
摘? 要:為探究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基礎力學移動學習模式開展的可行性,文章分析了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高校智能終端設備的使用現狀和影響、現代遠程教育和移動學習模式的現狀,結合基礎力學課程特點和資源建設現狀,對學生持有手機等智能設備和移動學習現狀展開調查,認為:利用基礎力學課程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與移動學習相結合,同時考慮在學生當中展開的問卷調查結果,開發(fā)或利用現有的符合學生要求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進一步加強學生平時的自學自測自練,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和實用性。研發(fā)了基于無線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課程自測系統(tǒng),并在教學中實踐,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移動互聯(lián)網;移動學習;遠程教育;基礎力學;智能終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9-007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mobile learning mode of basic mechanics in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studied,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of smart terminal devi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mobile learning mode, and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asic mechanics cours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e investigation is carried out about smart devices such as mobile phones and mobile learning situation for students. 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feasible and practical to combine the rich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 of basic mechanics course and mobile learning, and consider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develop or utilize the existing mobile learning system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and further strengthen students' self-study and self-test in daily. The course self-test system based on wireless Internet and smart phon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in teaching,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 mobile internet; mobile learning; distance education; basic mechanics; intelligent terminal
一、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高校智能終端設備的使用現狀和影響
移動互聯(lián)網是移動和互聯(lián)網融合的產物,繼承了移動隨時、隨地、隨身和互聯(lián)網開放、分享、互動的優(yōu)勢,是一個全國性的、以寬帶IP為技術核心的,可同時提供話音、傳真、數據、圖像、多媒體等高品質電信服務的新一代開放的電信基礎網絡,由運營商提供無線接入,互聯(lián)網企業(yè)提供各種成熟的應用。
目前,移動互聯(lián)網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微信、支付寶、位置服務等豐富多彩的移動互聯(lián)網應用迅猛發(fā)展,正在深刻改變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近幾年,更是實現了3G經4G到5G的跨越式發(fā)展。全球覆蓋的網絡信號,使得身處大洋和沙漠中的用戶,仍可隨時隨地保持與世界的聯(lián)系。
作為移動互聯(lián)網的最普及的終端設備,手機,二十年前還是身份的象征,如今,已成為普通人生活的必需品,尤其,近幾年流行的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已成為多數用戶接入互聯(lián)網的首選設備。據中新社報道,中國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統(tǒng)計:截至2014年5月底,中國手機用戶達到12.56億戶,移動互聯(lián)網用戶數達到8.57億戶,其中用手機上網的用戶8.2億戶。而華經情報網統(tǒng)計:2015年至2017年間,全球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從 28.71 億增長到 36.66 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3.0%。其中,中國境內的智能手機用戶從8.08億人增至9.24億人。
如此高的手機保有率,使得手機用戶遍及不同年齡、不同職業(yè)、不同學歷等的所有人群,不可避免的,也在大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據有關研究人員調查顯示[1-3],2013年,華東師范大學98.2%的學生擁有手機;2008年,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98.9%的學生擁有手機。而據課題組多年的觀察及與同行的交流,也發(fā)現近年我校大學生手機持有率接近100%,使用手機上網95%以上(不含MP3\MP4\MP5\PAD\筆記本等可聯(lián)網設備),且呈逐年上升態(tài)勢。大多數學生上網不分場合、不分時段、不分地點,影響了自身健康,也影響了學習效率。
一些研究者對學生使用手機的負面影響進行過總結,認為:手機的聽筒和屏幕對學生的耳朵和眼睛有損害;學生使用手機會受到不良內容的毒害;學生使用手機會成為談情說愛的工具;學生使用手機會浪費錢財等;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手機對高校正常教學秩序產生一定沖擊;手機正逐漸改變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手機對大學生個性與心理發(fā)展有影響;手機刺激了大學生的攀比消費,助長了虛榮心理,加重家庭負擔等。申請人也在之前發(fā)表相關文章,認為:智能化手機進入校園后,對現代大學的教學過程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帶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因為學生的使用不當,帶來消極影響,對教師備課和學生預習,對教師上課和學生聽課,對教師成績考評和學生掌握應用帶來挑戰(zhàn),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尤其近兩年,由于運營商套餐資費的優(yōu)惠力度加大,以及各種互聯(lián)網應用的大量涌現,學生濫用手機成為國內高校普遍現象,手機的普及給各高校教學和管理工作帶來更為現實和嚴峻的挑戰(zhàn)。在無法禁止學生攜帶和使用手機的情況下,如何合理引導學生,以學習知識為導向,揚長避短,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二、現代遠程教育與移動學習模式現狀
上世紀末,傳統(tǒng)的互聯(lián)網剛流行時,教育界遭遇過挑戰(zhàn),甚至視其為洪水猛獸,但在體驗到互聯(lián)網的開放、共享與互動后,人們逐漸意識到這是機遇。借助互聯(lián)網,第三代的現代遠程教育取代了第一代的函授教育和第二代的廣播電視教育[4]。隨著國外開放大學的興起,國內的許多廣播電視大學都轉型為開放大學,如國家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江蘇開放大學、云南開放大學等,甚至教育部也推出了國家精品課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各高校都紛紛建立精品課程網站,將全國高校優(yōu)質教學資源向全社會免費開放共享。
遠程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相比,優(yōu)勢在于突破了時空界限,隨時隨地進行教學活動。一些教育教學研究者,在綜合比較遠程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后,提出了“移動學習“的概念。著名國際遠程教育專家德斯蒙德·基更博士在2000年上海電視大學40年校慶時,用電子學習(E-learning)、遠程學習(D-learning)、移動學習(M-learning)三個概念,回顧和展望了遠程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2004年,基更博士進一步系統(tǒng)地介紹了移動學習的發(fā)展與現狀,他指出:移動學習的發(fā)展將使學生在遠程學習上更加自由,下一代的遠程學習將是移動學習。
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第三代遠程教育最能體現移動學習的內涵,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隨時隨地學習,但是,當新一代的移動互聯(lián)網出現,體會到移動設備終端普及帶來的便利后,人們才認識到之前的移動學習還是要受到硬件設備的限制,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
劉豫鈞和鬲淑芳[5]在綜合研究了移動學習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后提出要正確理解移動學習的內涵應該從三個方面來把握:首先,移動學習是在數字化學習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數字化學習的擴展,它有別于一般學習。其次,移動學習除具備了數字化學習的所有特征之外,還有它獨一無二的特性,即學習者不再被限制在電腦桌前,可以自由自在、隨時隨地進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學習。學習環(huán)境是移動的,教師、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學生都是移動的。最后,從他的實現方式來看,移動學習實現的技術基礎是移動計算技術和互聯(lián)網技術,即移動互聯(lián)技術;實現的小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動計算設備。
綜合多位研究者觀點,可以將移動學習理解為:利用移動設備、移動通信技術以及移動通信設備(如掌上電腦、手機、MP3、MP4、平板電腦、電子書等)獲取教育信息、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移動學習是現代遠程教育發(fā)展的新階段,特點是實現“Anyone、Anytime、Anywhere、Anystyle”(4A)下進行自由的學習,能夠給學習者提供真正的“隨時、隨地、隨身”(三隨)個性化學習,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移動通信網絡獲取學習資源、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和學習,實現學習目標。
目前,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和個人終端智能設備的普及,移動學習的實踐已經非常廣泛。一些移動學習網站已經建立,一些博物館和紀念館進行移動解說,一些企事業(yè)單位進行移動職業(yè)培訓,一些高校建立移動圖書館,而微課、慕課、開放課程、翻轉課堂等更是顛覆和創(chuàng)新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梢灶A見,未來的移動學習將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高效、便捷的學習模式。
然而,我們不必擔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會被移動學習模式所取代。因為所有的便攜式個人智能終端設備,如手機,都有類似的限制:屏幕的限制、CPU的限制、存儲容量限制、網絡流量限制等。而且,不是所有學習資源都適合移動學習。因此,提倡移動學習,并不意味著將原有的學習模式全盤否定或者推翻,而是,有選擇地進行,并且盡量避免重復建設。如能有效地減少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智能終端設備(如手機、PAD等)濫用,并能充分施展其便捷性引導學習者進行移動學習,將是移動互聯(lián)網對教育界的最大貢獻。
三、基礎力學課程特點和資源建設
基礎力學課程主要面向理工科學生開展,代表性課程為《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力學》和《流體力學》,目前的教學模式為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板書結合。特點如下:
1. 課程理論性強。基礎力學的課程定位為技術基礎課,一般在第三、四學期開設,偏理科性質,各門課程間較為獨立,教學內容中公式多、定理、推論多,對學習者的數學功底要求較高;多理想化模型,專業(yè)針對性不強,對學習者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要求較高。
2. 教學班管理難。受師資力量限制,基礎力學課程普遍教學班級規(guī)模為2-4班,學生數眾多,且部分教學班生源差異大,人為合班,在學習進度上難以同步,少數同學的不良課堂行為(主要表現為濫用手機)會影響其他同學,任課教師難以在每次課堂教學中強調紀律,有效管理[6]。
3. 作業(yè)習題量大。與課程性質相符,由于其基礎性和知識點的分散性,基礎力學的各門課程都需要一定的作業(yè)和習題來保證,及時的完成作業(yè),才能有效地吸收所學知識點。每章都有練習題,題量保持在中等學生2-4小時完成,只聽不練,不動手實踐,或只進行少量的練習,都難以通過成績考核。
4. 教學資源多。多數學?;A力學課程為精品課程或優(yōu)質課程,在課程建設方面,成果較多,教學資源涵蓋了:教材、教學錄像、教學課件、電子教案、教學大綱、課程簡介、習題解答、課程網站、答疑系統(tǒng)等。具備了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遠程教育的條件,可實現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
5. 考試不及格多。每次期末考試,不及格率在30%左右,部分班級甚至大于50%;經過學期初補考,依然有10%-20%的學生重修。不及格率低于高等數學等基礎課程,但明顯高于其他機械專業(yè)課程。
對于教學資源多,教學模式多樣,主講教師經驗豐富的基礎力學課程,長期維持學生高不及格率的原因,除與試題難度和批改尺度有關外,我們認為:直接原因是學生平時練習少,而根本原因是課程理論性太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受手機的影響,聽課效率不高。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提高學習積極性,加強習題練習,成為保證基礎課程教學效率的關鍵問題。
課題組在深刻分析基礎力學課程教學現狀和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特點后,認為可以在對學生持有智能設備和學習意愿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從學生作業(yè)練習入手,開發(fā)迎合學生口味并適合手機應用的自測系統(tǒng),實現隨時、隨地、隨身的個性化學習,刺激學生主動投入,并結合課程原有教學資源,形成全方位的課程移動學習模式。成果的實現,不但可以改善基礎力學課程的教學管理,減少學生對手機濫用,而且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推廣到其他課程,引領學習模式創(chuàng)新,可行性大,應用價值高。
四、學生持有手機等智能設備和移動學習現狀調查
采用調查問卷方式,對學生持有手機等智能設備和移動學習現狀進行摸底。以青島科技大學機電學院機械類專業(yè)(包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動化、高分子機械等)基礎力學教學班級的大二學生為調查對象,以班級整體為調查樣本,問卷設計為單選、多選和簡答三種題型,調查內容包含:持有智能設備種類、電池數量、智能程度、使用功能、使用時長、話費情況、移動學習經歷、學習內容、學習場所、學習動機以及建議和意見等。實際發(fā)放調查問卷415份,收回有效問卷376份,有效回收率為91%,并對調查問卷的結果進行了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處理,研究其規(guī)律性,論證在教學班級內推廣移動學習的可行性。調查細節(jié)在其他文章中已經列出,參看文獻[7]。
綜合調查結果,得出結論如下:
1. 大學生中智能手機基本普及,具備開展移動學習的物質條件。2. 大學生使用手機上網頻率高,但用在學習方面偏少,有待改善。3. 對課堂使用手機的行為需要適當的管理,正確引導。4. 大學生對移動學習呈積極、開放態(tài)度,可以因勢利導。5. 自測系統(tǒng)可作為課堂教學補充,但在題型等方面要科學設計。
以上調查顯示,該校機械類專業(yè)大學生手機的普及率已經相當高,而且呈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同樣較高擁有率的智能手機是進行移動學習的前提,且現階段絕大部分手機均已具備移動上網的功能,這些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平臺和物質條件。
五、基于無線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課程自測系統(tǒng)
移動學習平臺研發(fā)首要的是試題庫,對于基礎力學課程而言,理論性強是主要特點,若試題庫中試題全部為文字表述,則很難將相關知識點涵蓋和講透,如受力圖,沒有圖片,僅靠文字描述,無法正確表達,類似的“公式部分”也存在相同的問題。課題組利用Java語言編程,開發(fā)了可安裝于手機的課程自測系統(tǒng)App,空間占用小,安裝輕松,操作簡單。在電腦上將試題庫導入后,生成的數據庫文件,發(fā)送到手機,即可更新題庫。所有測試題分為選擇題和判斷題,既可以顯示文字,也可以顯示公式和圖片,點擊相應選項,提交后,即可實時反饋作答情況和解釋,幫助用戶了解當前知識點的要點,對于有疑問的還可以返回上一題。此外,自測系統(tǒng)的功能還包括實時查看總題目數、已做題數、正確答案和錯誤答案數,幫助用戶了解自己對當前章節(jié)的掌握程度,輕松實現分章節(jié)自測。更重要的是,只要改變試題庫的內容,就可以推廣到其他課程的自測,輕松應用到各種測試場合,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所開發(fā)的試題庫,不同于現有市面上的抽題、組卷,應用于期末考試的試題庫,而重在實時自測,以及充分利用智能手機這一優(yōu)勢平臺,實現隨時、隨地、隨身的移動學習。與雨課堂、學習通等也有實質差別。
六、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當下移動互聯(lián)網、遠程教育和移動學習模式的現狀,結合基礎力學課程特點和資源建設現狀,認為:利用基礎力學課程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教學錄像、教學課件、課程網站、答疑系統(tǒng)等)與移動學習相結合,同時考慮在學生當中展開的調查結果,開發(fā)出符合學生要求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進一步加強學生平時的自學自測自練,具有較大的可行性和實用性。研發(fā)了基于無線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課程自測系統(tǒng),并在教學中實踐,取得較好的效果。
當前得益于信息化教學的改革,雨課堂、學習通、對分易等軟件在各高校廣泛推廣,其功能和本文所開發(fā)的課程自測系統(tǒng)多有重合,且更強大,成為移動學習模式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深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同時,實現價值引領的理念也被廣大教育者認同,如能結合當前信息化教學功能強大和移動學習隨時、隨地、隨身優(yōu)勢,在課前、課中、課后將價值引領貫穿其中,必將相輔相成,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樓錫錦,沈黎勇,林博峰.大學生使用手機狀況研究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09(2):74-77.
[2]劉博.第三代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前瞻及對策思考[J].網絡財富,2010(5):5-6.
[3]陳曉慧,徐晶.基于手機的移動學習在開展中面臨的挑戰(zhàn)[J].現代教育技術,2009(10):83-85.
[4]糟志科,陳延文,魏凱斌.論現代遠程教育的優(yōu)勢及其特征[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3(02):78-80.
[5]劉豫鈞,鬲淑芳.移動學習——國外研究現狀之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04(03):12-16.
[6]王艷春,李劍光.基礎力學移動學習現狀及課程內容框架構建[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6(32)增:84-85.
[7]郭鵬,李劍光.我校機械類專業(yè)大學生基礎力學移動學習現狀調查[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增: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