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賀
摘要:傳統(tǒng)意義的說明文教學更關注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逐步發(fā)現(xiàn)說明文的語言精湛之美、意蘊深刻之美、情感含蓄之美、章法和諧之美、文化厚重之美等審美元素,有利于開拓說明文教學的路徑。
關鍵詞:說明文審美元素教學策略
傳統(tǒng)意義的說明文教學更關注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等最為基本的教學內(nèi)容。與記敘文、散文等相比,說明文大多語言枯燥乏味、內(nèi)容機械刻板,往往容易被冷落疏遠。事實上,說明文的美更加理性客觀、沉著冷靜,說明文教學不應忽視其中的審美元素。
一、探尋語言精湛之美
按照內(nèi)容分類,說明文大體上可以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事物說明文強調(diào)說明“所言之物”,即通常從事物的結構、外形、特征、用途等方面入手,讓讀者充分了解說明對象的全貌。事理說明文重在闡述事物中所蘊含的道理,側重于分析因果關系。無論是事物說明文還是事理說明文,都需要首先把事物本身說清楚、說明白,這就要求語言精湛。一篇說明文的語言精湛與否,往往能夠反映出文章是否具有科學性。說明文語言的精湛往往體現(xiàn)在用詞準確、嚴謹,不能含糊其辭,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例如,在執(zhí)教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時,讓學生比較“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的“藝術”和“技術”有何區(qū)別,能否互換位置。學生思考和討論后發(fā)現(xiàn),“技術”側重于掌握某項技能,而“藝術”更具有審美性和創(chuàng)造力?!凹偕降亩询B”雖然只是園林設計中很小的組成部分,但它同樣凝結著設計者和匠師們的智慧與追求,這與后文“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起到了重要的呼應作用,同時也很好地詮釋了“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再如,“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這句話中的“絕大部分”,表示一種估計和推測,在我國建筑史上,肯定還存在不對稱的建筑。而談到蘇州園林的設計時,作者用了“可絕不”三個字,表達的又是一種十分肯定、毋庸置疑的觀點。從以上示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語境之下,為了追求不同的表達效果,說明文語言的運用有著非常細微的差別,需要反復斟酌和比較,才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湛之美。
二、探尋意蘊深刻之美
說明文的意蘊美主要包括表達的形式之美和表達的內(nèi)容之美,這與散文和記敘文的表達有相似之處。借用修辭來增強文章的意蘊美是比較常見的手法,修辭手法的運用為說明文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讓說明的對象變得栩栩如生,真正達到詞美意豐的效果。同時,只有品讀說明文中典雅優(yōu)美、含蓄雋永的詞句,從意境中去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意蘊,才能領悟作者的匠心。
例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作者為了使荔枝的形象變得更為鮮活,首先引用了唐代詩人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通過一系列的比喻,讓荔枝的形態(tài)變得具體可感,有形有色,未見過荔枝的人也會因此垂涎三尺。引用的手法在文中有多處呈現(xiàn),例如作者用“龍絹殼綻紅紋粟”生動描寫出荔枝殼的表面構造;“飛焰欲橫天”“紅云幾萬重”再現(xiàn)了荔枝樹枝繁葉茂,層林盡染的絢麗;用“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嬌”表現(xiàn)了荔枝殼和荔枝膜被拋灑時的動人情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表達了荔枝作為果中珍品無可替代的地位;“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洋溢著對荔枝的喜愛和贊美。大量詩句的引用,既豐富了知識內(nèi)容,增強了科學性,又使文采倍增,富有感染力。除了通過修辭手法來增加文章意蘊外,說明文中很多描寫性的語句本身就具有強烈的美感。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巍巍中山陵》中,“當陽光燦爛時,遠處方山如屏,秦淮似帶;近處村舍相望,田圃縱橫,道路津梁,行人車馬,無不纖細入微,仿佛眼前展開了一軸工筆長卷。而當日出日沒之際,在晨煙夕霧的迷蒙中,城猶潛蛇,山若伏鱉,館閣樓臺,隱約參錯,遠峰近樹,依稀可辨,人們又好像面對著大幅的潑墨山水?!弊x著這段文字,古樸氣息就會撲面而來。形象的描寫,容易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聯(lián)想到六朝古都厚重的歷史,在說明中顯得意義豐厚;形象的描寫,也容易引發(fā)讀者的想象,由動到靜,由聲到色,動靜相宜,聲色交錯,意境全出。
三、探尋情感含蓄之美
胡適說:“好的文章就是‘表情達意’,表情表得好,達意達得好,就是佳作?!闭f明文也是如此,每個字、詞、句都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和心思,如果不去誦讀,不去品味,這些情感往往就會被忽略。
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文章的開頭,“我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這座巍峨、雄偉、莊嚴的紀念碑。”“我越過廣場,踏著橘黃色花崗石石道,徐徐走到紀念碑臺階前,從近處仔細瞻仰紀念碑?!睅拙湓挷浑y體會出作者來到紀念碑前心潮澎湃,內(nèi)心充滿了對革命烈士無限的敬仰之情,特別是對“萬分”“徐徐”“仔細”等詞語,課堂上教師只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情感的表達就會愈加明顯。此外,文中還有許多間接抒情的語句。例如“毛主席親自執(zhí)锨鏟土,為紀念碑奠定基石”“這是毛主席親自起草、周總理親筆書寫的碑文”,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主席和總理對革命先烈深深的哀悼和緬懷,“親自”和“親筆”這兩個詞起到了強調(diào)和突出的作用。文中還運用了大量表示數(shù)量的詞語,例如,“從地面到碑頂高達37.94米,有10層樓那么高,比紀念碑對面的天安門還高4.24米。紀念碑是用17000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這些數(shù)字一方面體現(xiàn)了說明語言的準確,另一方面也便于讓讀者對石碑的高度形成具體直觀的感受。在每個數(shù)字的背后,其實也蘊含著作者內(nèi)心油然而生的崇敬與自豪,紀念碑的高度體現(xiàn)的是革命烈士們的形象之高、人格之高、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之高,這與開頭“它像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矗立在廣場南部”遙相呼應。
四、探尋章法和諧之美
“章法”即文章的內(nèi)部結構和寫作框架。一篇文章的謀篇布局,往往體現(xiàn)著作者的整體思路和寫作風格。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和解讀,有助于準確把握文章的脈絡,進而理解文意。
說明文的結構一般可以分為縱向式與橫向式兩種??v向式也可理解為“線性結構”,即以說明對象為起點,按照說明對象所遵循的固有規(guī)律,以發(fā)展變化的先后順序為主線進行敘述??v向式結構既可以著眼于全篇,也可適用于某一段文字當中。前者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景泰藍的制作》,文章以景泰藍工藝制作的流程為主線,按照“制胎→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的順序組織全文。后者如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奇妙的克隆》,在介紹克隆鯽魚和克隆綿羊的“出世”時,按照“人工培養(yǎng)→取細胞核→移入母體→培育成活”的過程進行科普性說明。縱向式結構要求內(nèi)在的邏輯性非常強,一方面要順應事物自身的發(fā)展與變化規(guī)律,另一方面要順應讀者的認知過程,內(nèi)容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逐漸鋪開,事理和心理同步發(fā)展,呈現(xiàn)出和諧一致的美感。橫向式也可理解為“發(fā)散結構”,與縱向式的單線結構不同,它是以說明對象為中心,從事物的不同特征、類別、方面入手,以發(fā)散的多線性結構進行。如《蘇州園林》作者開篇交代了蘇州園林在園林藝術中的地位,讓讀者對蘇州園林有一個總體印象。接著,從“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 四個主要方面以及角落布置、門窗設計、建筑色調(diào)三個次要方面進行分項說明,逐層揭示蘇州園林處處如畫這一特點。再如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作者首先拋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一核心問題,接下來對花朵變紅的種種物理成因進行橫向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全文的總綱,每一個部分的內(nèi)容都是由它牽曳而來,每一個成因又與題目巧妙呼應和回扣,好像一張撒開又拉回的大網(wǎng),有一種綱舉目張、開合自如的收攏之美。
此外,說明文的結構有時也會呈現(xiàn)出“縱橫交錯”的形式,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文章的前半部分以縱向式結構由外而內(nèi)系統(tǒng)介紹了荔枝的組成部分,后半部分又以橫向式結構分別對荔枝的產(chǎn)地、貯藏、栽培、發(fā)展等情況進行了鋪敘。內(nèi)容的不同決定了說明結構的不同,無論哪一種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通過綜合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說明文章法的魅力。
五、探尋文化厚重之美
對說明文語言和結構的學習,是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情感的前提;但是如果僅僅停留在語言和結構層面而不深入挖掘,那么說明文所蘊含的文化之美和人文價值將很容易被忽略。文化層面的教學是建立在文本教學的基礎之上,是對文本的進行開發(fā)與延伸,讓學生跳出文本、拓展文本,達到融入生命體驗的價值推送。
很多說明文都屬于文質(zhì)兼美的文藝性說明文,其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時也滲透著豐富的文化元素。例如,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文章介紹“紀念碑是用17000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它象征著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標志著全國人民對先烈的懷念”。在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僅從情感和價值觀的層面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對學生來說,失去了一次非常寶貴的文化傳統(tǒng)內(nèi)涵的熏陶。如果從中國建筑文化的角度去考究,漢白玉是一種名貴的建筑材料,它潔白無瑕,質(zhì)地堅實而又細膩,非常容易雕刻,古往今來,如故宮、天壇、天安門金水橋等中國古代皇家建筑或著名建筑多用其做原料。但如果從中國玉文化的角度進一步去挖掘,會發(fā)現(xiàn)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一方面,玉是財富的象征,體現(xiàn)著等級和身份;另一方面,玉蘊含著深厚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觀念。《禮記·學記》中的“玉不琢,不成器”教導君子必須經(jīng)過艱苦的學習和修身才能成才;《詩經(jīng)·大雅·抑》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勸喻君子言行舉止要謹慎小心,守身如玉;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象征著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氣節(jié)、優(yōu)秀的品德;“完璧歸趙”頌揚的是一種玉的精神,即人類恪守信約的美德和舍生取義的情操。課堂上,教師結合有關于玉的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涵泳與品讀,從玉的美質(zhì)過渡到人的美質(zhì),從玉的精神轉化為人的精神,能夠增強學生對于科學知識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珍視感,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增加了文化積累。說明文的教學過程,因此變成一次精彩的審美文化之旅。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中學語文教材中非文學作品審美化教學實踐研究”(編號:D/2016/02/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王君.說明文的教學困境與突圍策略[J].語文建設,2017(1).
[2] 張運娟.探尋說明文的美[J].文學教育(上),2012(11).
[3] 楊勝海.中學說明文審美因素淺析[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
[4] 張清明.以美啟真——中學語文說明文美學教育初探[J].成都師專學報,1991(2).
[5] 趙海紅,張?zhí)烀?談胡適的寫作教學觀[J].教育探索,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