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萬里
[摘 要]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憑借直覺思維往往可得出正確結果。但直覺思維也會出錯,這時必須引導學生通過邏輯推理進行驗證,糾正直覺錯誤,讓學生懂得只有通過邏輯推理驗證,才能判斷結論是否正確。
[關鍵詞]直覺思維;推理能力;檢測題;思考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3-0026-01
在一次六年級數學檢測中,有這樣一道題:一只兔子和一只狗從同一地點出發(fā),同時開始向東運動,兔子的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圖像如圖中實線部分ABCD所示,狗的運動距離與時間關系圖像如圖中虛線部分AD所示。關于該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狗的速度始終比兔子快
B. 在前4秒內,狗比兔子跑得快
C. 整個過程中狗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同
D. 圖中BC段表明兔子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本次測試中,一個班級42人,只有4人選擇正確答案C,大多數學生選擇D,還有幾個學生選擇A。選擇D的理由是:BC段水平說明兔子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錯誤呢?原來學生沒有掌握s-t圖像的本質特征,把s-t圖像等同于一輛車行駛的行程問題示意圖,由此形成數學直覺。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直覺思維很重要,許多數學問題學生憑借直覺思維往往就可得出正確結果。但是直覺思維有時也會出錯,這時必須通過邏輯推理進行驗證,糾正直覺錯誤,讓學生懂得只有通過邏輯推理驗證,才能判斷結論是否正確。
在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數與形”的課后練習題中,有相類似的一道題:
學生認真讀題與思考后,得出:第一幅圖是小蘭的,第二幅圖是媽媽的,第三幅圖是爸爸的。其理由為:媽媽到了健身中心后直接返回家里,沒停留,所以是第二幅圖;第一幅圖和第三幅圖都停留了10分鐘,小蘭跑步回到家中,用了5分鐘,而爸爸走回家中,用了15分鐘。根據圖像直觀判斷,可知第一幅圖是小蘭的,第三幅圖是爸爸的。
同樣都是s-t圖像,為什么變一下就錯了呢?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s-t圖像的本質特征,缺乏嚴密的推理能力,僅憑數學直覺就做出判斷。
為了讓學生讀懂s-t圖像,就教材上的圖像,我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重新思考。
1.第一幅圖從0~20分,離家距離從( )m到( )m,可以計算出平均速度嗎?怎么算?
2.第一幅圖從20~30分,離家距離從( )m到( )m,路程沒變,說明什么?速度是多少呢?為什么?
3.第一幅圖從30~35分,離家距離從( )m到( )m,說明什么?
4.你能根據前面的問題對第二幅圖和第三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嗎?
通過熱烈討論,互相交流想法,及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學生終于明白了s-t圖像上與時間軸平行的線段表示速度為0,上升和下降的線段都可以計算速度,線段越陡,速度越快。這樣精心設計數學問題,啟發(fā)學生思維,可使學生解決問題時能從數學直覺過渡到邏輯推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數學直覺思維具有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點,它是學生的頓悟和靈感,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數學直覺思維要靠邏輯推理來驗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既要保護、引導好學生的直覺思維,又要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推理思維,使二者互為補充,均衡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發(fā)展良好的思維品質,為培養(yǎng)數學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高段培養(yǎng)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0780)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作者為該課題的負責人?!?/p>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