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雪霏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增強了對課堂上師生互動的關注,也大大加強了對師生互動的要求。在實踐教學中,師生互動能夠對教學質量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本文首先闡述了“師生互動的概念”,然后基于小學課堂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幾點合理有效的措施,以促使師生更好地互動。
關鍵詞:師生互動;小學課堂;改進措施
一、引言
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小學教育,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簡單,就是教學生認認生字和加加減減。其實不然,因為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心理發(fā)展四階段理論,學生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可以借助具體的事物或者其表象進行思維活動,但是不能進行抽象思維[1]。他們的知識結構單一,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限,所以在小學教學中,不僅要教學生知識,還要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這就要求老師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學生。
二、界定“師生互動”
“互動”一詞的英文表達是“Interaction”,意思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互動”又分為廣義的互動和狹義的互動。廣義指一切物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而狹義的則指人與人、人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之間,借助語言、文字等符號進行的交互活動、交互影響。簡單地說,互動就是一種人際間的相互作用[2]。因此,“師生互動”是指基于師生雙方的相互認識、理解和解釋,以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教學資源作為媒介,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和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教學交流活動。其中包括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
三、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師生互動在小學課堂中的表現(xiàn)形式越來越豐富,作用越來越顯著,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互動形式單一
受到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年齡偏大的老教師缺乏互動意識,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學方式授課,即使有師生互動,也只是留于表面,簡單地進行師問生答。這樣的師生問答,只能反饋給教師一小部分人的知識掌握情況。而且,這樣單調的互動方式不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使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低年級小學課堂中,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差,上課容易不專心聽講,如果不進行有效的師生互動,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產(chǎn)生不可逆的不良后果。
(二)互動時課堂混亂
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部分年輕教師會受到自身教學水平的種種限制,監(jiān)控力又比較差,掌控不了課堂,從而引起課堂秩序混亂。例如,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課堂中,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弱,注意力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回答時常常出現(xiàn)天馬行空的答案。如果教師不及時進行監(jiān)控和引導,會導致其他學生因為這個學生的錯誤回答而對課文的理解產(chǎn)生偏差,課堂也可能會變得無序,進而影響整個教學進度。
(三)互動時機把握不當
在實際的課堂中進行師生互動,教師需要把握好時機。這需要教師擁有一定的經(jīng)驗,有嫻熟把控課堂的能力。在不需要師生互動時不要進行師生互動,要等待正確的時機,不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打斷學生的思路、引起學生的反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正在積極動腦思考問題,老師不要提前透露答案,這樣會引起積極動腦學生的反感,降低他們以后的課堂參與度,甚至對老師產(chǎn)生厭惡之情,還會助長不愛動腦學生的惰性。
(四)互動評價欠缺
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有回答問題的機會,但在學生回答之后,老師的評價往往過于統(tǒng)一,老師只說“好”或者“不好”。老師的敷衍評價,會給學生留下“老師不重視我”的印象,從而降低他們在以后課堂中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課堂上,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的場景——一個學生回答,其他學生無所事事。這是因為評價主體單一所造成的,往往先是學生回答,老師再評價,缺乏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
(五)學生的主體地位未體現(xiàn)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但是經(jīng)過多年的改革,有些課堂仍然存在“一言堂”的現(xiàn)象,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主導者。課堂是老師一個人的舞臺,老師負責在上面表演,給學生輪番展示知識;學生則與課堂基本無關,只負責拍手叫好,起點綴作用。在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中,不利于學生掌握課堂知識和方法,也不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在另一些課堂中,雖然有很多師生互動的機會,但是當老師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只找喜歡的二、三個同學來回答。這樣會使那些一直沒被叫到的同學產(chǎn)生這樣的念頭:“反正上課就是老師和那幾個成績好的同學的事,和我無關?!遍L此以往,這樣的情況會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巨大的不良影響。為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要給舉手同學機會,還要讓不舉手的同學也回答問題,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四、師生互動改進措施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教師壟斷課堂的傳統(tǒng)型課堂已經(jīng)不適合時代的要求了,呼吁出現(xiàn)一種平等的、多種聲音的新型課堂。在這樣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身上存在著大量的不確定因素。因此,上好一節(jié)師生互動的精彩課,教師需要擁有多項技能,不僅需要普通課堂的說話技能、書法技能、朗讀技能,還需要組織教學的技能、設計教學的技能、把控課堂的能力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有助于教師把握互動的一些技巧。例如:教師可以更準確地把握互動的時機,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已有經(jīng)驗和最近發(fā)展區(qū)原則給學生設置互動問題。
(二)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
曾經(jīng)有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處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時,大腦皮層的神經(jīng)單元就會形成興奮中心,會導致人的思維敏捷,相反在壓抑的狀態(tài)下,大腦皮層中的神經(jīng)細胞就會受到抑制[3]。所以說為了使學生快速運轉大腦,需要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理解知識。營造這樣的氛圍,會促使學生對老師放下隔膜,從而建立親密的聯(lián)系,教師因此也能夠慢慢地走到學生高筑的圍墻里頭并和他們朋友似的對話。
(三)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
僅僅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對于良好的師生互動還遠遠不夠,老師還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將課堂還給學生,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各科的2011版小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4]。為了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僅要讓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還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師生互動。當然,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任由學生天馬行空的發(fā)展,也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不加任何干預。而是教師要強化互動意識,轉變授課風格,積極倡導建立一種師生互動的新型課堂,讓更多學生更大程度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四)創(chuàng)新師生互動模式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教學手段和方法比較單一,往往表現(xiàn)為教師的“一言堂”。通常表現(xiàn)為: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們在底下記,課堂顯得很沉悶。抓住新課改的契機,構建靈活性和開放性的小學課堂,教師可以采取多種不同形式的師生互動,以達到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好地完善課堂教學效果。
老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讓學生來表演,也可以讓學生一起玩游戲參與,來增加互動的趣味性,還可以采用搶答加分制、小組比拼制等方法。人人都有榮譽感,在小組榮譽的刺激下,學生能夠不再畏懼老師而勇敢地舉手。通過這種授課方式,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在互動過程中,學生往往能聽到其他同學不一樣的聲音,這時候,為了小組分數(shù),學生就會積極動腦,對其他同學的回答進行辨證思考,判斷其對錯。對于其中的可取之處,學生也能夠從中汲取營養(yǎng)。對于錯誤之處,又能夠警醒自己。有時,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為了打敗其他小組,學生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組織精美的語言,選擇不一樣的角度、方法去解決問題,從而形成創(chuàng)新性思維。
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不一樣的互動方式,不僅有語言互動,還可以運用肢體互動和眼神互動。例如:利用夸張的動作來告訴學生一些東西,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眼神交流,這個在課堂中經(jīng)常被用到。如,老師可以用眼神示意做小動作的學生,這樣既不影響課堂紀律,也給學生保留面子。
(五)樹立正確的教學評價觀
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被調動了,老師也要做出相應的反饋——在學生回答正確的時候,需要給學生一個積極中肯的鼓勵;在學生回答得有欠缺的時候,要用溫和的方式給學生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做到因人而異。老師具體而及時的評價,能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收獲成就感并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在這互動中,學生會逐漸喜歡上課,也會促進師生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課上的學習氛圍往往會延續(xù)到課下,在這樣濃厚的學習氛圍下,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進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會在求知欲的驅動下,及時向老師及其他同學尋求幫助,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結語
師生互動本身就是一種很微妙的教學藝術[5],積極的師生互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運用,也能夠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并實現(xiàn)新課程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師生互動的策略,利用師生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吳金鴻.淺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策略[A].全國智慧型教師培養(yǎng)體系建構模式學術會議一等獎論文集[C].2016.
[3]李亞妮.讓英語課堂具有趣味性[J].文理導航(中旬),2009(8).
[4]洪弋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改革與嬗變[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5]陳紅.讓課堂動起來[J].物理教學,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