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教學統(tǒng)編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為例,分析教師在統(tǒng)編教材“雙線組元”編寫思路下,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單元整體探究。面對這一單元課文相似度高,容易混淆的現(xiàn)狀,教師采取比較閱讀的探究策略,主要從結構、寫山、寫水、抒情四個方面,進行同中求異的比較,以幫助學生在深入而有趣的閱讀發(fā)現(xiàn)中,品味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獨特的美學價值。
關鍵詞:山水游記散文;教學策略;比較閱讀;單元探究
作者簡介:徐日純,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qū)中山中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廣東? 深圳? 518118)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6-0030-02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采取“雙線組元”的編寫思路,更具單元探究的教學價值。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四篇文言文都是中國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的名篇,可謂名家薈萃,五色交輝,猶如一軸延綿多姿的山水畫卷,讓人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這一組元方式無疑有利于引導學生集中體會中國古代游記散文的成就,但也會遇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整個單元的課文幾乎都是寫山寫水,相似度很高,學生反而容易混淆,甚至常常出現(xiàn)將不同篇目混為一談或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對此,教師就要從更深層次去思考本單元的教學策略。備課時,先試著捋一捋本單元明顯相似的地方:寫山,大都是高峻;寫水,大都是清澈。那有沒有不同的地方呢?當然有。這就需要進行單元同類課文的比較閱讀探究,從中獲取閱讀山水游記散文的密碼。
《三峽》的結構,首段寫山之高且長,然后再寫水的四季之景,為分列式結構?!洞鹬x中書書》則是“總—分—總”結構,首句開篇點題,然后分說山水、四季、一日之景,最后感慨收篇?!队洺刑焖乱褂巍肥堑湫偷钠鸪修D合結構,由記敘到描寫,最后議論抒情作結?!杜c朱元思書》一文,首段即點出富春江總括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然后二三段分寫水之“異”與山之“奇”,是典型的總分結構,與《答謝中書書》的結構極為相似,但不同就在于前者的結尾部分讀來行文已止,但人仍在“從流漂蕩”中,實在妙不可言。這是補描一筆,讓讀者浮想聯(lián)翩,也含蓄表達了作者渴望歸隱山林的高潔志趣。
在該單元中,《三峽》寫“夏水”,以船行之快側面寫水之湍急與盛大;寫“春冬之時”,則用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綠色的潭水倒映著影子來描摹,一動一靜中,寫出三峽水之至清的特點。再看《答謝中書書》一文,一句“清流見底”直述水之清。而在《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又有“庭下如積水空明”一句,如果僅從寫“水”的角度欣賞,這一汪積水之空明澄澈,則令人神往不已。這樣看來,前三篇的“水”都有一個共同點:清。而《與朱元思書》中的富春江水,按前面分析,也不過是“清”與“急”,似乎就談不上“異水”,更不論“天下獨絕”了。那是吳均少見多怪或夸大了事實,還是我們的理解尚不到位?筆者以為,當然是后者。我們且把整個語段連起來理解: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實際上,作者在這一段除了寫出富春江水又清又急的特點外,還把江水時而輕緩、時而湍急的特點也一并寫了,也即是說,吳均筆下的富春江更是一條在流動中充滿了急緩變化的江水。這一江水之“變化”,即是其他作者筆下的“水”所不具有的特點。聯(lián)系開篇時作者“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到后面所見“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等,這些景觀的描寫無不突顯出“人在行舟上,如在畫圖中”的特殊效果。所以,只有理解了富春江水“異”在“清、急、變”三個特點,才能真正體會文中所說的“異水”的含義。
比完了“水”,再來比“山”?!杜c朱元思書》中山之“奇”在哪里?與前面幾篇文章所寫之山又有哪些可比之處?這是教學中很值得帶著學生深入探究的問題。我們先看首句——“夾岸高山,皆生寒樹”,一句“高山”,似乎全寫完了,其實重點在后文:“寒樹”,這是一個將觀感訴諸樹木的特殊表達。在《三峽》中,酈道元也寫到三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這里的“林寒”,與“寒樹”的理解是否相同?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三峽》中的“林寒”,是指秋天雨后初晴或是下霜的早晨,才有樹林寒氣逼人之感,這個“寒”雖是人之感受,但其著重點是指樹木的蕭瑟,以突出秋天的凄涼氣氛。而《與朱元思書》一文中的“寒樹”,則是寫山上長著茂盛濃密的樹木,讓人看了寒意倍增,其重點是以樹之寒意,襯托出山之高峻。聯(lián)系上句“夾岸高山”,下句“負勢競上,互相軒邈”,則可見山之高,山之奇。因此,兩文中“寒”字雖同,且均修飾樹木,但表達的意蘊卻大不相同。富春江兩岸的高山“競上、軒邈、爭高、成峰”,是吳均以動態(tài)之筆寫出山之奇美。而酈道元在《三峽》中則以“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從正面與側面寫出山之高峻、綿長的特點。很顯然,吳均寫“山”,更突顯出觀景者是“從流漂蕩”的觀察點,正是船在江中不斷移動,才會出現(xiàn)山巒競上、千百成峰的奇觀,這又與結尾“如在畫圖中”的特點十分吻合。
接著看寫山泉的語句。《三峽》中有“懸泉瀑布,飛漱其間”一句,一個“飛”字,突出描寫大大小小的瀑布,高度落差極大。而《與朱元思書》一文,則有“泉水擊石,泠泠作響”,這是從視覺與聽覺角度來寫山泉,重在突出游人歡快的心理感受。
再看寫動物的語句?!洞鹬x中書書》中,一句“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是寫山中因清晨太陽將要出來,霧氣消散而驚醒了尚在睡夢中的猿鳥,因此“亂鳴”中的一個“亂”字,與“亂花漸欲迷人眼”的“亂”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有突出生機勃發(fā)之感?!杜c朱元思書》中也有“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一句。何謂“相鳴”?即叫聲此起彼伏,一唱一和。此處以動物叫聲的動聽成韻,突出游人心情的愉悅。談到猿叫,我們還可聯(lián)系《三峽》中“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以及后面的“猿鳴三聲淚沾裳”等句,此處猿鳴特點是“哀轉久絕”,意在突出三峽秋天的悲涼肅殺的氣氛。而《與朱元思書》中,猿也是“百叫無絕”,但不同的是,此處猿叫是與蟬鳴應和,寫出了猿的叫聲中傳遞出無限的歡快。這與《答謝中書書》中的生機勃勃“猿鳥亂鳴”不完全一樣,此處除了生機,還充滿歡樂。面對如此歡愉的山水美景,自然令人心生“望峰息心,窺谷忘返”之感。
《三峽》作為山水散文的開山之作,作者的情感表達較少,更多的是從景物的客觀描寫中偶爾流露出來,如“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等句。這當然是與《三峽》系地理著作《水經注》的節(jié)選有關?!洞鹬x中書書》一文,前面大半部分寫景之后,結尾融入抒情,直接表達歸隱山林欣賞山水的自得,寫景與抒情完美結合。到了《記承天寺夜游》一文,則從一則生活日記中,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是一種更自由的個性表達,兼及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更加豐富,讀來自然舒暢,回味無窮。教材這三篇課文的編排,似乎暗含古代山水散文由寫景到情景交融的發(fā)展歷程。而《與朱元思書》一文則從山水中關注社會,表達對功名與官場的厭倦,這是山水游記散文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自覺,具有批判現(xiàn)實的意味,有開一代文風之氣。
單元教學結束,教師可再指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比較閱讀探究,如從作者、寫法、語言(含句式音韻等)、節(jié)奏、植物描寫等方面,嘗試撰寫一些探究小論文,然后組織交流,學生就會在深入而有趣的閱讀發(fā)現(xiàn)中品味到中國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獨特的美學價值,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程興麗,譙云云.論吳均詩歌的不遇主題[J].現(xiàn)代語文,2016,(8).
[2] 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