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通識課程:大學公民教育的實施途徑

2019-08-26 06:44劉力菡
商情 2019年31期
關鍵詞:通識課程實施途徑

【摘要】大學公民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大學生公民。大學通識課程憑借其非功利性,非機械性等性質決定了其作為大學公民教育實施途徑的必然性。然而,大學通識課程存在公民教育目標不明確性,課程配給依據不科學、實施方式僵化與評價標準不理性等問題為大學公民教育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本文嘗試明晰這些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大學公民教育;實施途徑;通識課程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出,進行公民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品德高尚的卓越公民,以促進和適應城邦的善德,實現城邦的終極目——至善?,F代社會的公民教育觀念興起于西方,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民教育觀念,《當代西方公民教育觀的嬗變》一文中詳細闡述了西方的公民教育觀由尊重個體、珍視權利的自由主義公民教育觀,向強調公民德行、追求“公共善”的共和主義公民教育觀,到強調社群意識、追求共同體價值的社群主義公民教育觀,最終形成包容多元文化、尊重差異的多元文化主義公民教育觀的發(fā)展歷程。而我國的公民教育起步較晚,未形成完備的體系,公民教育的觀念多體現在學者的研究闡述中,如《公民教育:從“義務異化”到“權利啟蒙”》中提出公民教育是“社會通過培養(yǎng)使公民成為依法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責權主體”,其倡導培育公民品格與公共精神??梢钥闯觯覈墓窠逃菫榱伺囵B(yǎng)利于現代社會發(fā)展的合格公民。那么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大學公民教育極為重要。筆者嘗試通過解釋通識課程為大學公民教育實施的適當途徑,分析大學公民教育實施途徑的缺失,并提出一些建議。

一、大學公民教育的實施途徑:通識課程

實施大學公民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培育大學生成為利于社會發(fā)展的合格公民。大學公民教育應當如何實施,即應當通過什么課程來實施大學公民教育。到目前為止,筆者并未發(fā)現大學課程中帶有“公民教育”字樣的課程,在師范類院校中,也并未發(fā)現帶有“公民教育”字樣的專業(yè)和課程;也就是說我國的大學并未針對大學生公民教育開設專門的專業(yè)和課程。那么,大學生的公民教育需要通過其他課程來實施。

《政治學》中闡述了公民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公民的善德,即辨認善惡,追求正義、溫厚、節(jié)制、勇毅、明哲、端謹、遵守、平等、公正等品德和素養(yǎng)。這些品德和素養(yǎng)關注的是人本身,而且具有非功利性,非實用性。大學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專業(yè)課程,通識課程;專業(yè)為主,通識課程為輔。專業(yè)課程的本質在于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專業(yè)課程開設的目的在于傳授大學生生存的技能,是大學生進入社會謀求職業(yè)以及獲得物質資源的最原始資本。專業(yè)課程具有功利性,實用性和機械性;它向學生傳輸的理念是獲得了某項專業(yè)知識或技能,在就業(yè)過程中就有機會獲得超越他人的比較優(yōu)勢,因此能夠有較大的可能獲得較好的就業(yè)機會、職位以及收入。專業(yè)課程引導學生機械地專注于本專業(yè)或者本專業(yè)的某一個領域而非學生本人,這與公民教育的目的與專注點是不相符的。所以大學公民教育并不適合通過專業(yè)課程來實施。

開設通識課程是為了彌補由于專業(yè)課程引導學生過度專注于本專業(yè)而導致學生知識面狹隘,能力單一,精神貧瘠等問題,其本質在于拓寬知識面,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據此為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提供資源,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和品德。其關注點在于學生本身,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追問未來。它向學生傳輸:自己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成為怎樣的人。這些理念或許對于生存、就業(yè)等現實問題沒有立竿見影地推動作用,但是對于關乎本人未來長遠發(fā)展等問題具有決定性作用。可以看出,在某種意義上,通識課程契合公民教育的非功利性,非實用性,非機械性。所以,大學公民教育的實施途徑應當歸于通識課程。

二、大學公民教育實施途徑的缺失分析

(一)目標問題:通識課程公民教育具體目標不明確

《政治學》中系統介紹了城邦公民教育的終極目的,公民教育實施的具體課程及其對應的具體目標。其中公民教育實施的具體課程包括讀書、體操、音樂、繪畫、體育等,以年齡為依據,考量每個課程是否適宜,逐年齡段增加相應的課程。公民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公民的善德與操持閑暇的品德和能力。具體的:讀書教育是基礎,許多知識的獲得憑習讀寫的能力。體育(體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勇毅的品德。音樂教育在于操修于安閑的一種本事。繪畫教育為了審美觀念和鑒別的能力。

而我國的公民教育由于缺乏對于公民教育涵義,內容,目標,實施方案等具體理論問題的深層次研究和通說定論,使得大學公民教育呈現出碎片化,混亂化的現狀:大學公民教育的具體實施散見于思想政治類為主的通識課程中,并且與思想道德等教育縱橫交錯。這也導致通識課程缺少具體的公民教育目標。筆者發(fā)現,在大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中存在“培養(yǎng)目標”一節(jié),但是在“課程設置”一節(jié)中未包含特定課程對應的特定培養(yǎng)目標。也就是說,大學生的培養(yǎng)方案中只有一個總目標,但缺少實現總目標的各具體小目標。這說明大學通識課程缺少公民教育的具體目標。

(二)配給依據問題:通識課程配給依據不夠科學

《政治學》中以年齡為依據,讀書、體操、音樂、繪畫、體育等課程的具體目標為導向,對具體的公民配給具體的公民教育課程。具體的:嬰幼兒時期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訓練嬰兒的體制使其耐冷,其配給的課程為體育。至5歲以前的公民教育是為日后的事業(yè)、任務奠定基礎;保證肢體不致呆滯或薄弱。教育方式包括游戲娛樂等方式的訓練,傾聽故事或傳奇等,不應強迫其勞作或者學習課程,其配給的課程為體育和讀書。至7歲的公民教育可以借助最初接觸易保留深刻印象的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應當注意兒童日常生活的管理,引導兒童接觸良好的外物,禁止或隔離不端正的、穢褻的以及引起邪惡,惡毒等消極性情的語言、圖畫、戲劇表演等;其配給的課程為讀書、音樂、繪畫。發(fā)情年齡以前的公民教育應當教以輕便的體操,不適宜有礙生理發(fā)育的劇烈的運動,嚴格的飲食適宜。發(fā)情后三年,可以增加其他功課,如讀書、繪畫、音樂等。18歲的公民教育包括適宜劇烈運動,嚴格的飲食規(guī)則等,配給全部的課程。

通識課程缺少對于課程配及依據的論證:為什么選擇這些課程實施大學公民教育?這些公選課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怎樣的公民善德和素養(yǎng)?課程配給依據的缺失導致傳授知識的老師與接受知識的學生不能夠深刻理解特定通識課程開設的意義及其所訓練的公民素養(yǎng);這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課程教學的質量,大學公民教育的實施也必定會受到不利的影響。

大學教育存在純粹探索真理與準備畢業(yè),順利就業(yè)的沖突,就業(yè)壓力引起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影響了學生對于通識課程的認識:存在“通識課程無用論”的主張,通識課程對于就業(yè)沒什么作用,沒有必要認真學習。這影響到了學生自選通識課程的配給依據。目前,學生選擇通識課程的依據多為:老師給的期末成績高,課程平時作業(yè)較少,老師多采用單純講授式的上課方式等;其根本在于,順利通過課程,順利畢業(yè),不影響就業(yè)。如此,大學生將不能接受系統全面的公民教育,即使有機會接受全面的公民教育也未必會認真的學習。這必定影響大學公民教育的實施。

(三)實施方式問題:純粹的講授式教學導致實施僵化

《政治學》指出公民教育培養(yǎng)的是綜合的才能和品德習慣。良好的才能品德需要長期訓練。訓練習慣的同時需要理性的啟導,并且應當保證習慣訓練與理性的啟導相協調,以促進雙方的和諧?!墩螌W》提供了習慣訓練與理性啟導兩種公民教育的實施方式。

我國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多采用純粹講授式。這種填鴨式、灌輸式的講授,一方面容易導致課程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容易脫離社會現實,演變成為單純的說教,忽視對話和體驗;這都將影響教學質量,不利于大學公民教育的積極開展。

(四)評價標準問題:通識課程評價標準不理性

《政治學》中公民教育的評價標準包括:公民教育的終極目的——城邦至善的實現與否,公民參與政治的程度以及公民操持閑暇的能力等。

大學公民教育最終培養(yǎng)的是大學生的素養(yǎng)、品德與能力。素養(yǎng)、品德與能力的檢驗唯有實踐。我國大學通識課程的評價標準為學生的筆試成績。筆試成績僅能說明學生對某通識課程或大學公民教育某具體內容的掌握程度,但是基于此無法準確判斷學生是否具備一合格公民所具有的素養(yǎng)、品德與能力,這些素養(yǎng)、品德與能力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從評價標準的操作方面來說,考試尤其是筆試,比實踐類的測試要容易的多。但是僅依操作難易程度為標準選擇評價方式是片面的,不理性的。

三、大學公民教育實施途徑的建議

(一)明確公民教育目標

鑒于我國公民教育理論研究方面的缺失,對于公民教育包括涵義、內容目標、實施方式等在內的理論問題深入研究,以促使其系統化、全面化是有必要的;由此推動大學公民教育的系統化,進而明確大學公民教育的目標。還需進一步明確其實施途徑——各具體通識課程的公民教育目標,為后續(xù)通識課程的配給,實施,評價奠定堅實基礎。

(二)配給依據科學化

應當對通識課程的配給依據進行全方位的論證,該依據應當圍繞如何盡善盡美的實施大學公民教育,包括大學公民教育的具體內容是什么,承擔大學公民教育責任的通識課程應當包括哪些,這些通識課程對應怎樣的大學公民教育內容等。只有經過充分的論證才能夠形成科學的通識課程體系,才能夠形成較為完備的大學公民教育體系。推動配給依據的透明化,使教授課程的老師與接受課程的同學明確配給依據,提高課程傳授質量;也引導學生科學合理的選擇通識課程。

(三)實施方式多元化

針對實施方式僵化的問題,推動大學公民教育實施方式多元化。課堂教授過程中啟發(fā)學生自主探索,并向社會生活方向靠攏;以此提高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熟悉程度,增加課程趣味性,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有利于學生科學正確的理解大學公民教育的內容與目標等,也有利于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大學公民教育之中。

(四)評價標準理性化

傳統考察經驗、理論的筆試評價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公民教育的性質。這也就決定了通識課程的評價標準是綜合性的,不能單純的依靠傳統的筆試考查方式。僅針對通識課程的內容來說,利用筆試評價無可非議。但是就其承擔的大學公民教育而言,筆試評價是不科學的,容易導致評價偏差。這需要針對性的設計特定的評價標準。

可以參考“誠信”這一品德的評價標準。社會中存在“誠信檔案”,記錄生活中關于誠信的點點滴滴,“誠信檔案”可以作為評價“誠信”的標準。同樣的,我們也可針對特定的大學公民教育目標設立檔案,作為其評價依據。

綜上所述,擁有明確的公民教育目標,科學的配給依據,多元的實施方式,理性的評價標準的通識課程能夠更完善地實施大學公民教育。

參考文獻:

[1]李新月.當代西方公民教育觀的嬗變[J].當代教育科學,2012(21):5861.

[2]鄧傳櫻.公民教育:從“義務異化”到“權利啟蒙”[J].當代教育科學,2012(19):35,9.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2017年5月第217版.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416417.

[4]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2017年5月第217版.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408411.

[5]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2017年5月第217版.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390391.

作者簡介:

劉力菡(1991.10-),女,山東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

猜你喜歡
通識課程實施途徑
高職通識課程與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
應用型通識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
通專融合視野下高職教育集群型課程模式建構
高校外語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建設的實施途徑
傳統節(jié)日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實施初探
高職院校通識課程教學實施研究
創(chuàng)新教育督導方式 推動學校內涵式發(fā)展
高校通識課程《美術鑒賞》雙語教學實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