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雅力克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景德鎮(zhèn)市,333000)
2018 年10-11 月之間筆者在廣西百色市全境對民窯作坊進行田野調查,調查中發(fā)現目前還在經營燒制中的民窯作坊一共有6 家,(見圖1)其中靖西縣地州鎮(zhèn)龍騰村有一家傳統手工制陶的老工匠,他叫劉承杰,現已73 歲,廣西堆燒方式原始制陶的民間匠人。龍騰村地理位置在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西與那坡縣毗鄰,北與百色市和云南省富寧縣相連。龍騰村氣候屬于亞熱帶氣候,雨量充足,植被繁茂,屬亞熱帶季風性石灰?guī)r高原氣候,春季多旱,春夏秋長,冬寒甚短,溫差不大,四季如春,有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地區(qū),群山懷抱交通不便、小農業(yè)經濟、信息相對封閉的地方。經過筆者不斷調查研究的深入,廣西地區(qū)眾多民窯作坊不斷地消失,而極少數經營中的民窯作坊發(fā)展現狀不太樂觀,其存在的困難和發(fā)展問題嚴峻。以廣西百色市靖西縣地州鎮(zhèn)龍騰村劉師傅的家庭作坊為例,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是多原因引起的,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如何保護與發(fā)展龍騰村民窯傳統文化,給我們傳達了重要信息以及警鐘,龍騰村的民窯作坊反映了當今全國民窯作坊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
圖1 百色市當代民窯分布地圖
圖2 蒸糯米器
圖3 捶打石英粉石坑
地州鎮(zhèn)龍騰村唯一一家民窯作坊就是劉承杰師傅的陶瓷作坊,這里專門生產夾砂粗陶的蒸糯米器、菜鍋、飯鍋、茶壺、茶葉罐子、藥罐、各大小水缸、酒壇、水壺等。器形風格給人予古樸、原始、粗獷、大氣之感,所有陶器無釉素燒 ,沒有任何裝飾。劉師傅其制陶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養(yǎng)家糊口,而器物造型設計具有務實精神,他對造型意識的理解就是考慮實用為主要目的,按著造型合理結構形式去思考制陶。楊永善先對現代民間陶瓷工匠造型意識的理解是:抽象形態(tài)占主要地位,造型的目的性直接而明確:是為了實現造物成器致用的…現代民間陶瓷造型,尊重陶瓷造型自身的屬性和規(guī)律,從實際需要出發(fā),尋求合理的造型形式。在造型觀念上首先是注重功能的結構合理,拋開那種盲目追求對自然形態(tài)的簡單模仿,以直接的、單純的、樸素的思維來考慮造型形式,以傳統陶瓷造型樣式為楷模,結合具體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很多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陶瓷造型。[1]民窯產品的使用者大部分是附近的平民,為了滿足當地消費群體的購買能力和實用需求生,劉師傅必須物美價廉,造型簡練,方便成型和燒制成功率,而且燒制后堅固耐用等眾多因素,所以龍騰村民窯陶器設計和制作上體現了以上特色。(見圖2)劉師傅作坊是屬于民間家庭式作坊,在自己家制陶,除了臥室、廚房和廁所以外的地方則基本上都是制陶的場所,作坊面積狹小
不到30 平米。制陶設備方面,唯一的一臺設備是自做的手動漫輪一臺,除了木制刀具除以外沒有任何設備和設施。整個作坊樸實、簡練反映了西南民族地區(qū)民窯家庭式作坊的典型特點。
民間制陶在原料的選用上大都采取就地取材、充分發(fā)揮材料的性能和工藝的原則,因此劉師傅的原料加工方法和配方與其他作坊有所不同。他經常去龍騰村東南方向的山洞穴附近挖黃粘土和采石英塊,配方是黃黏土90%+石英粉10%的比例來煉制陶泥。關于石英粉來源是,劉師傅山上撿來的石英塊放在溶洞下方石頭凹陷處用木棰子打成粉末而得到的。原料的煉制是,附近的地下黃粘土挖出來后曬干、篩選、浸泡、過濾然后加入石英粉,再次手工煉制后便可使用。制作工方面,采用原始簡單的成型方法,以陶罐制作為例,首先在漫輪上撒一層干陶土粉,然后放陶泥,用木棰拍打一定厚度的泥板底座,成為陶罐的底部。第二步是,泥板上面粘結泥條一圈,隨后手工拉坯向上爬升,到達一定的高度后,再一次粘結泥條再一次向上爬升高度,以此類推器形全部結束為止。第三步,成型后用手直接夾住底座便可以搬運移動,無需用拉線等工具,因為底層有一層干陶土粉不會與漫輪之間粘連,這一點上與其他拉坯成型完全不同,制作工藝簡單、粗獷、原始制陶味道濃重,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加工石英粉地點在當地溶洞地面進行,此處有兩處凹陷石坑,經劉師傅介紹,其中的一個坑是劉師傅本人多年勞動的結果,而兩外一處坑是更早以前的古人留下的。(見圖3)溶洞深處水里有多處陶器殘片,從胎體斷面肌理、薄厚、色澤和器形上很容易看出是當地原材料和傳統手工制作的民用粗陶器皿。石英粉煉制的石坑磨損程度、陶片、制作工藝以及劉師傅的陶器等多種現象上判斷出該地區(qū)制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有明顯的地方性制陶文化特色并傳統技藝已延續(xù)至今。
劉師傅的露天堆燒在山洞穴入口處用普通大青石塊做四個支撐點,上方平鋪約2 米長2 米寬大小面積的木骨架,這架子用5 公分左右粗細的樹干或木條橫豎編排,架子之間約5-10 公分空開距離,上下2 到3層編排后上方普稻草擺放一層陶器坯體,木架子底部留有0.2-0.3 米高度燒火空間,這個空間起到火堂的作用,也起到提供氧氣進氣的作用。燒制技藝大概5 個步驟完成;首先,木骨架下方空間內用稻草做的火把來回搖擺動燒上方的木骨架,保持火焰溫度均勻,約10 分鐘左右時木骨架自燃燒往下彎曲后,用稻草塞滿下方空間不讓徹底倒塌。其二,把大青石柱子做的墻體拆走一部分,高度下降使彎曲后的木骨架高度成為一致水平。其三,陶器周圍用稻草蓋好,不能留住縫隙進風、進氣,頂部留空讓水氣蒸發(fā)。其四,包裹后的稻草燒盡時再加稻草反復幾次后徹底把上方空間用稻草蓋住,目的是為了不留縫隙進氣,否則溫度上升,弱還原氣氛無法達到,而且也有可能溫度不統一而炸裂。其五,肉眼觀察陶器本身變?yōu)橥t時不加稻草,自然熄火等候冷卻便可。時間計算得知,搭架子等前期準備工作用2 小時,燒制時間4 小時,冷卻2 小時,燒制氣氛屬于混合氣氛,溫度一般800-1000
度之間,總燃料用量1 噸左右雜草和稻草,燒制成功率75%,5-10 天燒一次。如此看來燒制技藝有自己獨特的特色與其他地區(qū)的露天堆燒有所不同。
劉師傅的制陶銷售是屬于當地小規(guī)模消費群體提供一人經營一人銷售的家庭式小作坊。由于一人制作而且年齡以高所以每日平均制作完成量不大,以普通藥罐為例,目前能制作完成20 個左右的數量。大尺寸蒸糯米器6 個,小型的8 個,定價25-35 元一件。銷售有兩個渠道,首先是,在自己家儲存貨物,無需出門等待當地村民來家購買。其二是,每周圩日時挑擔子去地州鎮(zhèn)集市進行買賣。由于少數民族邊疆地區(qū)也是貧困山區(qū),人口密度以及消費水平不高,因此銷售困難,雖然產品定價便宜,但是當地消費意識和水平較低所以劉師傅買陶器平均月收入只有幾百元,生活保障基本靠著政府撫恤金五保戶家庭來維持著。
當今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直接沖擊了以傳統手工藝為謀生的民間作坊。從西南邊疆民族地區(qū)的地州鎮(zhèn)龍騰村劉師傅經營的家庭式陶瓷作坊發(fā)展面臨的發(fā)展問題反映了其他地區(qū)眾多民間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生存問題。
工業(yè)商品經濟對小農業(yè)市場的無情沖擊,使傳統手工生產謀生的生活方式徹底打破。傳統手工制陶速度緩慢,而大工業(yè)機械生產速度快,批量生產、成本低等優(yōu)勢取而代之了消費市場。相比之下,民間陶瓷生產由于技藝性強、產量小、燃料來源困難等因素造成了民窯生產成本的提高,競爭能力下降,使得民間陶瓷產品價格優(yōu)勢不復存在。同時,各種方便、經濟、實用的工業(yè)化產品,如玻璃、塑料、金屬等制品紛紛進入了百姓生活,民間陶瓷業(yè)在實用領域幾乎徹底排除了復興的可能。[2]民窯的存在就是養(yǎng)家糊口而主,而民窯的生存與發(fā)展主要靠市場銷售,然而筆者在當地市場調查后得知,市面上的陶瓷工業(yè)產品遠遠超出了民窯產品的銷售比列,因此可以判斷,工業(yè)化生產對龍騰村民窯生存與發(fā)展的主要阻礙力量之一。
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變遷,人們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審美都不斷發(fā)生變化。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消費人群不再依賴傳統民窯陶瓷必需品,而是擁有了多種選擇權和購買需求。尤其是社會文化變遷引起現代人們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居住條件的改變導致生活器具的大變化與消失的原因。例如,以前當地百姓去河里打水儲存在自己家陶瓷水缸里,或者拿著陶瓷空瓶去打散裝的醬油、醋和酒和油等生活習慣已經不存在。社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影響了生活習慣的改變,也就直接沖擊傳統手工制陶謀生的家庭作坊。例如,地州鎮(zhèn)百姓住進樓房后人們直接用自來水從此不需要陶瓷水缸、電燈的普及從此陶瓷油燈的消失、塑料油桶的普及對陶瓷油罐生產的沖擊…等等。因此社會文化變遷的挑戰(zhàn)是龍騰村民間陶瓷作坊生存與發(fā)展中重要存在的問題之二。筆者認為現代生活方式不斷在改變,這是無法阻止的大趨勢,將來更多的陶瓷產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從此不再需要,導致失去原有的功能和存在價值并逐漸消失。
當前大部分傳統民間陶瓷作坊燒造陶瓷基本上是投入大,而收益小的現狀。在廣西百色市各地民窯生產作坊調查中發(fā)現,基本上所有民窯經營者都說,準備停產,從事其他行業(yè)或者養(yǎng)老的想法,詢問后得知燒一次窯的成本非常高而且產品價位低,又難買不成比例,投入大收益小。百色市大部分民窯資金投入中涵產品耗材、煉制、制作工序、裝飾、裝窯、出窯、燒制以及燃料費用等部分組成,而成本計算后發(fā)現,其中占大部分比例在于木柴燃料費和人力勞動費用上,這一點也是民窯經營的困難因素之三。
制陶、燒陶是個既是體力勞動也是腦力勞動的粗活,制陶要求精益求精,不斷追求自我完善的工匠精神的人才可以從事這行業(yè)。而如今的高速發(fā)展的消費社會,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已經高速、高效率的運轉,生存壓力大快節(jié)奏生活使讓人們無法停下來。在這種環(huán)境下,年輕人不可能在社會的一個角落里安靜、踏實的做手工制陶行業(yè),而如今,絕大部分民窯生產基地的工匠師傅們年齡已大,后繼無人的即將停產消失的狀況。據問卷調查發(fā)現廣西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這行業(yè),寧可去廣東打工也不愿意一輩子在深山老林里從事制陶行業(yè),因為收入低,付出多,得到的少,這些原因也是龍騰村民窯生存與發(fā)展面臨困難的因素之四。
廣西屬于多民族居住省份,廣西各地的民窯生產的產品大部分都是本地區(qū)民族特需品為主,龍騰村劉師傅的陶瓷產品也如此,蒸糯米器、菜鍋、飯鍋、茶壺、茶葉罐等產品的銷售服務對象針對性強,適用范圍狹小,因此缺少陶瓷商品的廣泛需求性,這一點決定了手工陶瓷產品銷售市場的相對狹小性。另外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擴展,外部陶瓷企業(yè)將越來越多地滲透到邊疆民族地區(qū)市場的競爭,甚至滲透到相對受眾小的民族特需品市場的竟爭中。這樣,百色地區(qū)民窯業(yè)就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挑戰(zhàn)。目前,廣西北流、藤縣、欽州、北海和南寧等地眾多陶瓷企業(yè)以及全國各大陶瓷企業(yè)對百色地區(qū)日用陶瓷市場壟斷現象很嚴重,這是激烈的市場競爭的主要來源,也是龍騰村民窯以及其他地區(qū)民窯業(yè)生存于發(fā)展面臨困難的因素之五。
龍騰村民窯作坊存在的問題不僅這幾種原因,也有其他因素,例如,政府環(huán)保部門的嚴管,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導致其他新型材料和新產品的不斷問世、制陶傳統的變更和喪失等。柳宗悅在《工藝文化》一書中對傳統工藝文化變更問題時認為:傳統因遵循它的匠人們的工作而得以體現和流傳,匠人們則因對傳統的遵循而得到認可和保護。傳統給了他們信心,打消了他們的疑慮,他們靠傳統的力量,達到對自己的一種解放。他們因信賴傳統、依靠傳統,使自己成為傳統的延續(xù),成為新的傳統的一部分。但這樣一來,就意味著一旦這傳統被破壞,組織被打亂時僅僅依靠著傳統的民間陶瓷的生產就會陷入一種混亂的狀態(tài),以至于走向衰敗。從現象上來看,民間陶瓷的衰落是由于新技術產品既工業(yè)產品的沖擊,但從深層次來看,這種衰落正是傳統喪失的結果。[3]因此人們對傳統的態(tài)度也是另一個因素。
總之龍騰村民窯作坊的現狀和發(fā)展困境就是全國其他地區(qū)民窯作坊的縮影,而面對即將消失的民窯傳統文化我們不是束手無策,而是有一定針對性的策略和方案來適當改善現狀使他保持良好的發(fā)展趨勢。
以上分析中得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傳統民窯業(yè)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是不可避兔的,傳統手工文化衰退和轉型變異已是大趨勢。在這樣的社會發(fā)展趨勢下,民窯有價值的傳統技藝也一并受到沖擊,逐漸衰退,甚至肖失。因此,我們應該對類似龍騰村民窯珍貴、有價值的傳統技藝進行保護和傳承。
靜態(tài)保護模式是針對那些民族傳統手工藝各種現存的物質或非物質形態(tài)的技藝,進行搶救性發(fā)現并收集第一手資料,對它開展深入調查、記錄、整理、研究并開發(fā)。此保護模式可以用2 種方法:(1)館藏式的收藏保護;目前,國內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保護仍以館藏式為主。我們可以建立民窯工匠藝人檔案、建立民窯藝術資料館所、設立民窯藝術研究機構以及民窯博物館來保護。(2)采用拍照、錄音、攝像和文字記錄等手段進行保護;具體做法是:廣西當地的文化部門出資,邀請有關學者進行民窯傳統技藝的調查研究,建立當地民窯傳統技藝的檔案資料。工作形式包括采風、考察、調研為基礎,對第一手資料進行分類、歸納整理,研究內容中可以進行案例分析,對比研究等等研究方法得出結論、提出建議,針對提出的理論建設方案進行論證討論后并實施。研究成果可以研究報告形式對民窯作坊全方位記錄并宣傳。另外研究成果還可以文章發(fā)表、圖片展覽、書籍出版和影像發(fā)行的手段來達到靜態(tài)保護的目的。
活態(tài)保護模式是指動態(tài)的生產性保護和開發(fā)模式,運用民族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性能,利用人的繼承和發(fā)展作用,保持手工技藝的新鮮活力,相對于靜態(tài)保護模式而言,它是一種主動而積極的保護模式。就像潘魯生老師提出的民間文化生態(tài)保護方式一樣,民藝應該回到民間、回到生產性保護才能解決問題?;顟B(tài)保護模式有三種保護形式:(1)人才培養(yǎng)式保護;在大學、中學、小學等院校中設立傳統陶瓷技藝課程,這樣不僅能起到陶冶情操而且從中培養(yǎng)更多的具有手工技能的專業(yè)或非專業(yè)人才,將活態(tài)保護模式的人才培養(yǎng)融入到全民教育領域。(2)生產性保護;在民窯生產基地建立符合當地群眾需求的民窯行業(yè)協會,建立民窯協會的目的在于對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分散人群進行統一管理,加強手工行業(yè)內部的和諧發(fā)展,提高對外的競爭力度。協會的參與人員應當包括民間藝人、專家學者、政府代表等,在行業(yè)協會的組織下可以招商引資,提供信息和生產機會。例如,企業(yè)投資、學校設計,民窯生產,三方合作,可以互共互利,達到生產型保護的目的。(3)體驗式保護;村落或者縣城設立民間陶瓷作坊,吸引游客參與,體驗民間生產、生活方式。抓住民間文化的普及教育,減輕現代生活快節(jié)姿下形成的工作壓力,給人們帶來輕松愉快的休閑娛樂方式。另外還要建立展示當地陶瓷制作工藝流程的家庭作坊。建立制作、出售、參觀和教學為一體的手工作坊,增強當地人對自己手工藝的價值肯定和主動傳承的效果。目前體驗式保護模式已逐漸成為社會常用的保護方式,因為它是長期穩(wěn)定性的最貼近實際的方案。
2018 年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發(fā)布了《世界旅游經濟趨勢報告(2018)》。報告中指出,2017 年,中國在全球旅游總人次(包括國內旅游人次和國際旅游人次)榜單中,以45.3 億人次排名首位。對于2018 年以后的世界旅游經濟預測,報告則指出,全球旅游經濟仍將保持高速增長,而全球旅游總收入(包括國內旅游收入和國際旅游收入)有望超過5.6 萬億美元。過去三年,從國民經濟最終消費總額來看,旅游綜合最終消費占比超過14%。根據這些數據計算,2017 年,我國人均出游已達3.7 次。國人每次國內旅游花費達到914 元,相當于全體國民全年人均花費3300 元在國內旅游上。[4]這種結果來自于中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對旅游事業(yè)的投入直接相關。目前我國對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旅游產業(yè)仍處于初步發(fā)展的階段,今后有較大的發(fā)掘潛力,因此如果有關部門都能把民窯作一種旅游資產的產業(yè)來看待,抓住對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創(chuàng)造性地研發(fā),那么它不僅可以擴展旅游內容而且充實旅游文化內涵,提高文化氛圍,同時又能增加收入,更能提高當地民窯手工技藝的回復與發(fā)展。在旅游業(yè)發(fā)達的國家,旅游商品銷售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50%以上,明顯高于傳統的食、住、行三要素。面對未來和現狀,我國旅游商品在旅游業(yè)中所占比重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5]在這種良好的旅游發(fā)展背景和趨勢下,以旅游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為導向,對民窯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就等于起到活態(tài)保護的作用。在實際研發(fā)旅游產品時只有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來消費,從而提高民窯的經濟效應,因此,只要大力發(fā)展民窯陶瓷旅游紀念品的研發(fā),才有可能走出困境,達到傳承與保護的目的。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創(chuàng)新設計才是出路。民窯陶瓷產品設計上應該積極探索新的發(fā)展道路,與時俱進,設計上保持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向現代藝術結合,盡量提高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的檔次和文化藝術品位。覃主元教授對百色靖西縣凌準村壯族土陶作坊考察時提出,增加土陶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開發(fā)創(chuàng)新性、工藝性、裝飾性產品是少數民族傳統土陶工藝走出困境與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傳承良性互動的有效途徑[6]。經調查得知,目前凌準村壯族民窯陶器的發(fā)展現狀比較良好,其原因就是把傳統金壇、蒸酒器、蒸糯米器和酒壇等陶器在外觀設計和裝飾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欣賞標準去創(chuàng)新研發(fā),使傳統土陶給予了新的生命。
近年來,欽州地區(qū)生產的坭興陶手工藝品發(fā)展迅速,其中原因是設計上既保持了手工藝原始、神秘、古樸的特點,又運用現代藝術觀念,設計思路大膽創(chuàng)新,民族特色、田園牧歌、私人定制等趨勢研發(fā)。可見,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高傳統手工藝檔次和文化藝術品味是解決問題的一個對策,設計上遵循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功能與觀賞結合是民窯陶瓷產品設計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正確大方向。
1997 年國務院頒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至今已有20 多年時間,在全國各省市都制定了相應的辦法和保護條例,但是實際行動和效果不理想,可見其重視程度是不夠的。2005 年4 月,廣西頒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是全國第4個頒布的省區(qū)。雖然這部法規(guī)的頒布實施促進了廣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發(fā)展實際情況并不理想。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部法律自2011 年6 月1日起施行以來全國各省陸續(xù)建立了本省非藝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條例。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在2017 年1 月1 日起施行,其條例內容全面、可行性強等特點。據統計,廣西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成效。據筆者調研考察中發(fā)現,河池市羅城縣四把鎮(zhèn)三堆屯仡佬族煤砂罐,其生產歷史久遠、工藝復雜、材料特殊,有濃厚的地方性和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在2012年被列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而且工匠吳才好獲得了非遺傳承人證書并地方政府出資建設陶瓷作坊,目前給當地旅游文化帶來了生機,產品銷售情況良好。如此看來國家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可以互共互利。
筆者認為,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部門為紐帶,集合相關地方文化部門,通過財政、教育機構和旅游產業(yè)等政策,繼續(xù)加大對民窯作坊的資金扶持力度和相關保護條例。首先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命名式保護方式對那些具有代表民間文化特色的工匠,給予傳承人政府津貼,確保其手工藝得到保護和傳承。其次,國家或地方政府通過立法形式對民窯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法律保護。我們可以借鑒云南省于1999 年頒布實施的《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此條例是我國首次民族傳統文化立法性保護的先例,此保護條例立法以后在云南起到了民間藝術系統全面性的保護作用。這種立法性保護的優(yōu)勢在于能規(guī)范政府與民間的和諧發(fā)展行為,使民窯發(fā)展有法律依靠,避免社會上各種不規(guī)范的行為。由于法律具有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成為最有現實意義的保護方案。其三,當今民窯轉型發(fā)展時期,政府部門應該對民間藝人或工匠貸款支持,可以開具推薦函,銀行見函即進入開通的專屬審批綠色通道,符合申報條件的家庭,資料齊全者可迅速拿到貸款資金,使民窯的資金需求得到基本保障。
綜上所述,在2005 年4 月,廣西頒布《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后,對于廣西傳統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起到了指導實踐的重大作用,但今后如何真正從組織上、制度上,以及資金等方面落實到位,則需要制定更為詳細的具體法律條例,并采取實際行動,這一點上需要各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協同解決。
本文通過對廣西百色市靖西縣地州鎮(zhèn)龍騰村民窯陶瓷產品的調查進行一系列實證研究,為廣西地區(qū)民間陶瓷作坊提供很好的參考價值。本文的研究結論如下:
(1)通過對龍騰村劉師傅陶瓷家庭作坊現狀的分析得知,此民窯屬于我國西南邊疆地區(qū)民族傳統手工藝文化遺產,對它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目前此民窯生存與發(fā)展問題很嚴峻,急需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拿出實際行動繼續(xù)加大扶持力度,保護民間傳統文化。
(2)目前廣西百色地區(qū)民窯作坊的生產仍然保留著傳統手工成型方法,這種傳統技藝在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民間乃至越南等國得到了傳播,并且在互動交流過程中也促進了廣西當代民窯陶瓷藝術的發(fā)展進步。
本文選擇了龍騰村民間家庭陶瓷作坊所生產出的陶瓷產品作為研究對象,從而進一步擴展到其他地區(qū)民窯現狀,這一點上可能有一些片面性和數據不對稱的狀況,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田野調查的形式收集數據,然后通過消費者問卷調查和市場走訪等研究形式對于民窯陶瓷產品生存與發(fā)展問題上的分析和一些建議都是個人的經驗探討,這一點上沒有當地政府采納和實地考證實驗過,因此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很難給出準確的實踐建議,準確度不夠全面。
目前在研究方向上關于當代廣西民窯調查研究成果比較少,尤其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民窯發(fā)展研究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例如文中提到的龍騰村民窯作坊的理論層面上的各種保護措施、傳承效果、市場開發(fā)及對策研究還有待深入。
總之,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廣西桂陶三大系列,百色市靖西縣凌準村壯族夾砂土陶、南寧市賓陽縣鄒圩鎮(zhèn)下窯村的下窯粗陶以及欽州坭興陶等成為經典,因此廣西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種保護措施,現已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但其他地區(qū)民窯實際發(fā)展問題依然嚴峻,需要我們高度重視。
注釋
[1]楊永善.說陶論藝[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1-52
[2]邱耿鈺. 《中國現代民間陶瓷研究》[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5.9-288
[3][日]柳宗悅.《工藝文化》[M].徐藝乙譯.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1-100
[4] http://cn.wtcf.org.cn/special/2018/0124/2370.html
[5]潘魯生.搶救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1 -69
[6]覃主元.壯族傳統手工藝的保護開發(fā)與經濟互動—以廣西靖西縣祿峒鄉(xiāng)凌準村制陶手工藝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2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