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摘 要】英語教學是一門藝術,其理想狀態(tài)應該兼具人文性和教育性。對于高職英語教學,特別是在工科高職院校里,學生英語基礎相較偏弱,更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熱情的培養(yǎng)。項目制教學,通過項目制活動提升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恰恰提供了一個良好模式。本論文旨在探索項目制教學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關鍵詞】項目制教學;高職英語課堂;人文性與教育性;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4-0158-02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偏重語言知識點的傳授,學生的學習模式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是固化的,偏重識記、背誦模式。對于高職工科學生來講,本身語言學習基礎相較薄弱,單一的語言知識點學習模式,對學生并沒有實質上的幫助,相反,如何讓學生愛上英語,提升其英語綜合素養(yǎng)及實際應用能力才是關鍵。相較之下,項目制教學,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提倡在玩中學、在做中學的理念,從一定層面為高職英語教學的突破提供了一個良好角度。
一、項目制教學
項目制教學,英文為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以項目為核心,根據項目來源、規(guī)模、項目特征及專業(yè)需求,成立團隊項目組,一般有一個項目負責人,由其對項目進行全過程管理,包括啟動、計劃、實施、控制、收尾五個過程。[1] 該理念是德國職業(yè)教育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力推行的一種“行為引導式的教學形式”,其通過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項目設計、履行和管理、讓學生在教學實施中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較好完成任務,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2]
(一)項目制教學的兩大突出要素
項目制教學,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可以這樣解讀,“PBL”,play but learn,亦或play by doing,寓意在玩中學,在參與中有所收獲。這種模式,實際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更為具體來講,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要真正的使項目制教學落地,有兩大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情感因素的投入。
1.教師角色的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扮演著絕對性主導地位,教師權威的傳輸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基于項目制教學的模式,教師則應是推進者、引導者與協調者。從一個項目的初步成形到推進再到落地,教師留有足夠的余地給學生,在過程中,適時向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助材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項目。比如,在英語教學PPT展示項目中,教師可以向學生發(fā)放相關演講的技巧以及輔助性詞匯材料,為學生做好基本幫助。
2.情感因素的投入。根據《心理學大辭典》解釋,“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盵3]項目制教學,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能力。從學生角度來講,一個項目要想順利完成,單靠其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要求小組多人力量的通體合作。這就使得小組成員能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并在項目探索與實施過程中,與他人積極溝通、良好協作。在合作與探討中,學生無形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換位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等綜合能力。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要更好的推進項目制教學,則要盡可能的關注到每位學生,比如,記住學生姓名,讓學生從心理上感覺到自己受重視;或時刻保持微笑去講課,多鼓勵學生、尊重學生,讓學生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在上課的過程中,選取最新、有趣的事物,包括歌曲、影視、圖片等,輔之以課本內容,提升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參與積極度。在這種氛圍下,學生能夠欣賞自己、認可自己,最終收獲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成長。
“情感之所以重要,只因它是學習的發(fā)動機,再好的機器,若不發(fā)動起來,便是一堆廢物。情感的作用若發(fā)揮得好,可以啟動學能,調動學習積極性,釋放學習潛力,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和思想問題。如何當好發(fā)動機的啟動者,這是外語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首要問題。” [4]項目制教學,無論從學生的角度還是教師的角度,在共同推進項目完成的整個教學與學習過程中,都體現了對情感因素的貫徹。
(二)項目制教學的推進與實施
具體來講,項目制教學的推進與實施,主要包括五大階段:明確學習目標;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展示;項目評估。其中,在任何一個步驟,學生都是為主體的,教師只起到促進者“facilitator”,引導者“guide”和協調者“coordinator”的作用;協助學生制定項目施行規(guī)則,給予其輔助性支撐,使得學生成功完成整個項目。
二、項目制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筆者所帶的課本為《新視野教程》,現選取其中一個單元——《Celebration of Holidays》為例,本單元在Section A 和Section B兩篇文章里分別介紹了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兩大節(jié)日,通過學習,旨在讓學生了解中西方這兩大節(jié)日的習俗和傳統(tǒng),思索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掌握相關節(jié)日的重要詞匯,了解文中出現的諸如定語從句等的語法現象,從情感、思維、語言、技能等方面都使得學生有所收獲。為實現該目標,從單元第一次導入課開始,在給學生介紹完單元話題、引導學生明確單元目標后,筆者就向學生介紹了項目制作業(yè)的基本情況,使學生明晰了什么是項目制,并做好了完成項目作業(yè)的心理準備。
在項目準備階段,通過課上節(jié)日詞匯連線練習以及課堂搶答,學生熟悉了解了不同節(jié)日的詞匯表達。同時,讓學生至少用3-5個句子描述該節(jié)日,同桌間相互交換,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此外,向學生介紹PPT匯報技巧,并展示之前做得比較好的PPT;使得學生從Language, content以及skill上都有初步熟悉和了解。
接下來,關于項目實施,首先讓學生自由選擇小組成員,包括PPT制作者、材料收集者、攝影者、講解者、花絮制作者等,最終組建項目小組。之后,讓學生明確PPT匯報細節(jié)(如每個組員都必須參與,否則,整個小組不記分)、匯報時間長短、匯報流程、匯報打分、項目截止時間等,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
項目展示階段,重申項目匯報規(guī)則,讓學生抽簽決定匯報順序。同時,向其發(fā)放PPT打分表(細化到語音、語調、邏輯、時間把控等各方面),每組經商討后遞交一份打分表。每組展示完畢,由其余小組提出2-3個問題,包括針對PPT的演示形式、制作、匯報邏輯、用詞及其余細節(jié)等。
最后的項目評估,則是一個形成性評估,包括每組的自評,小組間的互評以及老師的評估三大部分。結合單元主題,學生最終呈現有復活節(jié)、萬圣節(jié)、春節(jié)等不同節(jié)日的PPT匯報,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看到,每個學生因為能參與到項目中,都很用心對待,并對于小組的最終成果很關心,在自評和互評的過程中,學生也從其他小組中收獲到很多有益的東西,真正體現了項目制教學的意義。
三、結語
項目制教學有其一定的優(yōu)勢,但無可否認,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此種方式教授。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應視具體的內容靈活應用。筆者文中所列舉的只是一個特例,對于節(jié)日的話題,學生本身具有較高的興趣,而筆者所帶班級為數字媒體專業(yè),在匯報演示中,學生展示出一定的PPT制作水準,雖然匯報用詞、口語表達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提升,但從前期項目的設定到最終的完成,由于親自參與,學生的收獲感和成就感是充實的;在具體協商、展示的過程中,也提升了自己的綜合能力,體現了項目制模式與語言運用能力的理想結合。
參考文獻:
[1]胡發(fā)仲.對全過程項目制教學模式的思考[J].藝術科技,2017,(11):326.
[2]虞建利.“課程制教學”與“項目制教學”之差異[J].職業(yè)與教育,2018,(1):65.
[3]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王初明.影響外語學習的兩大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