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政治教育。初中階段,不光要讓學生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也要在文化知識教育中蘊含道德教育。教師要合理使用教材,培養(yǎng)辨別能力;科學利用教材,滲透思想教育;重視課外實踐,繼承光榮傳統(tǒng)。
關鍵詞:初中歷史;思想政治;教學方法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師注重學生的文化知識教育,學生更注重成績的提升,這種教學理念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教師在講解一件歷史事件的同時讓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正是這種思想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史實的講解,不注重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政治教育。面對這種情況,歷史教師要不斷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探索合適的教學方法。
一、 合理使用教材,培養(yǎng)辨別能力
部編版歷史教材編寫從培養(yǎ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才要求出發(fā)、緊緊圍繞著現在的教育方針編寫,無論是歷史事件的選取還是課外探究活動的選擇都更加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要求??v觀八年級下冊整本教材,不難發(fā)現整本書的內容都體現著唯物史觀,在其中滲透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要縱觀全書,合理使用教材,在講解歷史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學生在學習歷史之后,能做到以史為鑒,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現實聯系起來,和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例如,在學習《民族大團結》這一課時,學生在初一的歷史課中已經接觸了一些民族的歷史,但是對少數民族的歷史比較陌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民族團結對我國安定發(fā)展的重要性。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授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相關歷史事件不是最重要的,引導學生理解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以后在面對臺獨、分裂等事件時,能夠獨立辨別是非才是最主要的。又如,在學習《獨立自主和平外交》這節(jié)課時,教師既要講清楚我國不同時期的外交政策,又要讓學生了解我國設定這樣外交政策的原因。學生在面對當下重大外交事件時,能獨立做出判斷,形成正確的三觀才是非常重要的。
二、 科學利用教材,滲透思想教育
初中歷史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不能只講述歷史事件發(fā)生時間、過程、結果,必須重點講解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講解英雄人物的崇高思想和偉大貢獻,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精神,從而達到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教師要深刻把握教材的結構特點和內容特點,在把握這些的基礎上才能科學利用教材,以教材為依托,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例如,在學習《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節(jié)課時,學生不僅要掌握香港和澳門回歸的具體史實,還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收復香港和澳門時全民族的自豪驕傲之情。激發(fā)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尊心,這才是學習這一課后學生最大的收獲。學生在學習歷史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且和如今的生活聯系起來,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
三、 重視課外實踐,繼承光榮傳統(tǒng)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實踐性相對其他學科比較弱一些,所以學生學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要加強課本內容和課外實踐的聯系,只有將二者充分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先講解基本的歷史知識,在學生理解基本史實的基礎上,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相應的紅色旅游基地、博物館、觀看紀念片等。把學生帶領進濃厚的歷史氛圍中,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并且觸碰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在此基礎上才能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傳統(tǒng)。
例如,在學習《抗美援朝》這節(jié)課時,學生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家庭生活比較優(yōu)越,很難感受到朝鮮戰(zhàn)爭時人們的艱難處境,很難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偉大付出。教師面對這一基本情況,可以在課上播放朝鮮戰(zhàn)爭的紀念片,學生通過紀念片切身感受到當時的艱苦環(huán)境,體會到英雄人物的偉大付出,并且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這些英雄人物都是學生們的榜樣,學生在愛國精神的激勵下,會繼承、發(fā)揚中國的光榮傳統(tǒng)。又如,在學習《鋼鐵長城》這節(jié)課時,學生們了解了先進的武器。在這節(jié)課后,教師帶領學生參觀科技館,學生會由衷地感受到中國科技的進步和強大,堅定自己努力學習的信心,傳承中國智慧。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教育的重點,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抓好對學生的歷史教育,在歷史教育中滲透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學習歷史事件以后,養(yǎng)成歷史思維。在教師高效的歷史教學后,學生能養(yǎng)成獨立辨別是非的能力,理解歷史事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繼承發(fā)揚中國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孫顯章.德育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農村教育,2019(3):8.
[2]范曉玲.淺談思想政治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J].新西部(理論版),2015(6):159-157.
作者簡介:
彭璐,四川省瀘州市,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丹桂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