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明
【摘 要】目的:探討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牙齦炎與牙周炎的效果。方法:分組對照96例牙齦炎和牙周炎患者,其中常規(guī)組48例用甲硝唑治療,研究組48例用濃替硝唑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結(jié)果:相較于常規(guī)組而言,研究組臨床療效更高,達到了93.75%,兩組臨床療效差異明顯(p<0.05)。結(jié)論:針對牙齦炎和牙周炎患者,臨床采用濃替硝唑含漱液予以治療,療效更佳,建議臨床首選。
【關鍵詞】濃替硝唑含漱液;牙齦炎;牙周炎;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5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02
牙周炎、牙齦炎均為臨床口腔內(nèi)科最為常見的一種牙周組織疾病,嚴重傷害著患者的牙齒健康,導致患者無法正常咀嚼,不僅降低了患者生存質(zhì)量,而且還威脅著患者的身心健康[1]?;诖?,本文特此對牙周炎以及牙齦炎患者,予以了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獲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F(xiàn)做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本院接收的牙齦炎和牙周炎患者96例,通過電腦隨機法,予以分組對照,即研究組、常規(guī)組,各48例。研究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6例,女性觀察對象22例,年齡26-59歲,平均(38.6±3.7)歲;24例牙周炎,24例牙齦炎。常規(guī)組中男性觀察對象27例,女性觀察對象21例,年齡24-59歲,平均(38.5±3.8)歲;25例牙周炎,23例牙齦炎。兩組臨床資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組探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接受治療期間,常規(guī)組用甲硝唑治療,即:選取甲硝唑含漱液(山西云中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50356),囑咐患者每次含漱15ml,每日3次,一個療程為期7d。研究組用濃替硝唑治療,即選取濃替硝唑含漱液(浙江杭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709),囑咐患者每次含漱15ml,每日3次,一個療程為期7d。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有無效、有效、顯效三個等級,即總體療效=(總例數(shù)-無效)/總例數(shù)*100%。(1)患者治療后,可正常咀嚼,臨床體征、癥狀表現(xiàn)徹底消退,為顯效;(2)患者治療后,咀嚼功能基本恢復,臨床體征、癥狀表現(xiàn)有所減輕,為有效;(3)患者治療后,咀嚼功能、臨床體征、癥狀表現(xiàn)無任何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兩組研究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為[n(%)],予以X2檢驗。P值<0.05提示統(tǒng)計學意義成立。
2 結(jié)果
研究組臨床療效達到了93.75%,常規(guī)組臨床療效達到了81.25%,組間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牙周炎、牙齦炎屬于口腔感染性病癥,在臨床口腔內(nèi)科中比較常見,且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病的發(fā)生與牙菌斑關系密切,基于此,臨床治療該病的關鍵在于消除菌斑。臨床治療牙周炎、牙齦炎所用藥物品種繁多,臨床療效也各不一樣,如甲硝唑含漱液、濃替硝唑含漱液。
甲硝唑含漱液藥物中的甲硝唑B成分,可廣泛用于治療口腔炎癥,且消炎效果十分突出,尤其是牙周炎、牙齦炎。但是甲硝唑含漱液并不能顯著抑制兼性厭氧菌、需氧菌,故而難以消除牙菌斑,治療時藥效欠佳,而且還容易使得患者嘔吐惡心。此次觀察中,對牙周炎、牙齦炎患者應用了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療效明顯高于甲硝唑含漱液[2]。替硝唑是一種5-硝基咪唑衍生物,具有較強的抗原蟲、抗厭氧菌的作用,能夠?qū)NA合成有效抑制,阻止硝基還原成細胞毒。此藥對于牙周炎、牙齦炎臨床癥狀的緩解,效果突出。
林麗巖[3]報道了牙齦炎與牙周炎患者應用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的效果,觀察發(fā)現(xiàn):A組(用甲硝唑含漱液治療)有效率72.00%明顯低于B組(用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組間差異顯著(p<0.05)。而在本次對照分析中,研究組(用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臨床療效達到了93.75%,常規(guī)組(用甲硝唑含漱液治療)臨床療效達到了81.25%,組間差異顯著(p<0.05)。提示濃替硝唑含漱液的應用,對于牙周炎、牙齦炎患者的治療,臨床價值高,有助于患者減輕炎癥。
總而言之,針對牙周炎、牙齦炎患者的治療,濃替硝唑含漱液的療效確切,建議臨床作為首選。
參考文獻
王麗杰,王洪霞,張麗.濃替硝唑含漱液在臨床治療牙齦炎與牙周炎中的療效[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7,4(06):7-8.
孫堅,徐彩風.方絲弓正畸中牙周炎或牙齦炎采用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療美容,2016,6(08):46-48.
林麗巖.濃替硝唑含漱液治療牙周炎與牙齦炎的療效觀察[J].全科口腔醫(yī)學電子雜志,2015,2(04):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