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梅
[摘 要]閱讀教學本質上就是依托文本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而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語言支援”理念,即巧妙地整合資源,以旁敲側擊的方式對學習主體的語言學習給予支援,以促進學生語言的自主習得和表達能力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著力點,讓語言“支”在刀刃上;關注核心處,讓語言“支”在方法上;增強對象感,讓語言“支”在學生上。
[關鍵詞]語言支援;言語生命;著力點;核心處;對象感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指出:“閱讀教學本質上就是依托文本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在研制精準的教學內容之后,教師就需要從文本言語形式的著力點入手,圍繞著“怎樣教”精心設置語言描述的路徑。李維鼎先生曾提出了著名的“語言支援”理念,即巧妙地整合資源,以旁敲側擊的方式對學習主體的語言學習給予支援,以促進學生語言的自主習得和表達能力的不斷發(fā)展。筆者以人教版六年級《山雨》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統(tǒng)整關聯(lián),在極具特色之處支援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文質兼?zhèn)涞牡浞吨?,無論是人文內含還是語言特質都蘊藏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值得學生品味、欣賞和借鑒的價值點比比皆是。閱讀教學需要聚焦在文本語言表達最具特色之處,關注文本的語言特點,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儲備和語言形式的積淀。
如《山雨》一文就依照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后的表達構思,借助優(yōu)美而抒情的語言,為讀者展現(xiàn)了典雅且極富韻致的山林雨景圖。解讀文本時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之所以能夠將自己所見、所想和盤托出,就是因為分別凸顯了山雨的顏色之美和聲音之美,并運用精準形象的細微語言進行了表達,這是學生進行涵泳和揣摩的典范之作。為此,教師將本單元中《山中訪友》一文與這篇課文進行統(tǒng)整教學,引導學生以對比辨析的視角來觀照兩篇文章語言表達的內在密碼,感受兩位作家在言語表達層面所彰顯出的不同風格。
教師借助另一篇文本的“語言支援”,劍指文本表達中極具特色之處,有助于學生深度品析文本語言表達的內在密碼,可謂將支援落在了實處。
(二)鏈接擴展,在文眼所在之處支援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從閱讀的角度來看,文眼是學生解構內容、體悟主題的窗口;從教學的角度來看,文眼是教師架構課堂、突破重難點的關鍵所在。
作者在《山雨》一文中寫道:“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其中,“神奇”一詞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所在。縱觀整篇文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無論是從視覺的角度展現(xiàn)山雨如夢如幻般的色彩,還是從聽覺的角度凸顯山雨悅耳動聽的聲音,都巧妙地將落腳點聚焦在了“神奇”二字上。鑒于此,教師就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學生的語言習得進行支援:首先,從閱讀方法上支援,助力學生思考“山雨之神奇具體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深入感知文本語言表達所形成的畫面和意境,從語言文字中體悟“神奇”之處;其次,從寫作本位視角,促進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將山雨神奇的特質表達清楚的”,以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反向推導,洞察作者的創(chuàng)作構思和語言表達。
如此進行方法性的支援,拉近了學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將思維的關注力聚焦在文本核心之處,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對比賞析,讓語言感知有參照物
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要關注語言,就是要揣摩語言表達的精準與妥帖。對比性品析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教師要從文本內容和表達手法入手,精心選擇足以匹配的認知對象,讓選擇支援的文本擁有高度的辨析和對比價值。
為此,教師在組織學生感知文本表達內容和基本的語言表達特色之后,并沒有將更多的關注力停留在這一篇文本上,而是為學生拓展了朱自清的散文《春》和著名散文大師紀伯倫《雨之歌》中描寫雨的片段。這兩篇文本中都有對雨的片段描寫,但都呈現(xiàn)出各自鮮明的風格,與《山雨》一文風格迥異。教師引導學生在支援性文本的作用下,對不同作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進行洞察與感知。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朱自清的語言清新樸實,閱讀起來有自然閑適之感;紀伯倫的語言辭藻華麗、想象大膽,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力。在支援性文本的支撐下,學生再次回歸課文,就能夠清晰地窺探到文本的創(chuàng)作密碼。
由此一來,學生關注的已經(jīng)不再是一篇孤立的文本,在洞察課文語言表達秘妙的基礎上,更豐富了其他的語言風格,促進了學生言語能力的巧妙生長。
(二)類比遷移,讓實踐運用有陽光道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學以致用。很多學生在經(jīng)歷了文本內涵的洗禮之后,就會促發(fā)內在表達的沖動。但我們都知道,有了言語表達的沖動,并不意味著一定就可以達成高效的訓練。為此,教師就需要通過類比性遷移的方式,給學生的言語表達以支援。
就以這篇《山雨》為例,如果在教學完成后教師就直接布置學生實踐練筆,學生在沖動之下卻無法寫出應有水準的文字,這勢必制約其之后言語表達的自信。為此,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學生的言語實踐進行支援:(1)支援描寫對象。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搜尋較為熟悉的事物,為翔實而生動的描述奠定基礎;(2)支援描寫方法。從閱讀到寫作,方法并不是習得了就能自如運用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文本語言的反饋中洞察作者的表達技巧,尋找這種方法與自己所要表達事物之間的關聯(lián)性,實現(xiàn)讀與寫之間的融通。
這樣的“語言支援”將語文教學從傳統(tǒng)封閉逼仄的課堂中解脫出來,讓學生以更加開放的意識和思維,實現(xiàn)了知識的鏈接和能力的重新架構,可謂一舉兩得。
(一)以學情基礎為起點,讓“語言支援”更有針對性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就意味著我們在積極落實“語言支援”時,就必須要通過聽說讀寫的實踐訓練,作用于學生的認知起點。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基本學情進行精準考量,明晰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提升“語言支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就以這篇《山雨》為例,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量“語言支援”的維度: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原始性的知識積累,洞察學生對文本內容原始的經(jīng)驗儲備,梳理出學生理解文本、解構文本可能存在的障礙;其次,教師摸清學生學習這一類文本的自主性能力和原始性經(jīng)驗,了解了教學的原本起點后,讓“語言支援”完全作用于學生最需要的地方。
只有真正厘清了學生內在的認知基礎和規(guī)律,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支援”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效能。
(二)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讓“語言支援”更有層次性
語言能力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做好階段性目標分層推進,依托學生的內在認知規(guī)律進行富有層次的設置與有序組織,在順學的過程中導學。
如《山雨》一文的教學就需要將目標設定為:(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悟山林之雨的內在韻致;(2)體悟作者細致觀察、大膽聯(lián)想的寫作方法。為此,教師圍繞著“語言支援”設置了這樣的分層板塊:(1)多維朗讀,積極積累,喚醒自身沉睡的記憶;(2)對比辨析,感受作者的言語表達特色;(3)誦讀悅納,強化語言的內在積累;(4)類比遷移,促進實踐運用的思維練筆。
通過三個維度的積極實踐,整篇課文的教學就在“語言支援”理念下,為學生的聽說讀寫設置了多維通道,滋養(yǎng)了學生的言語體驗,強化了學生的文學熏陶,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成效。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