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曉丁
摘 要:現(xiàn)代漢語中“流”的使用十分普遍,并不斷演化出新的義項,目前現(xiàn)有的詞義演變研究,單個詞義演變研究中并沒有涉及到“流”字。因此可以從“流”字的字形義開始入手,然后根據(jù)先秦古籍年代順序排列出“流”字依次出現(xiàn)的義項來探究“流”詞義演變過程,同時根據(jù)認知語言學中的象似性、隱喻、轉喻等分析其詞義的引申路徑。
關鍵詞:“流”;詞義演變;認知;先秦
文章編號:978 -7- 80 736 -771 -O(2019)03 - Ol0 - 03
在語言形成之初,語言中的詞義都是較為單薄的。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人們認知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作為人類思維和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語言,自然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這一點在詞匯上體現(xiàn)得尤為及時和充分。在此希冀通過梳理,能夠尋求先秦“流”字詞義演變過程,并分析其內部的認知機制。
“流”在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中使用頻繁,多作為成詞語素出現(xiàn),如“流派”“流域”等。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流”有9個義項,分別是[1]液體流動;[2]移動不定;[3]流轉、傳播;[4]向壞的方面轉變;[5]舊時的刑罰,把犯人送到邊遠地區(qū)去;[6]指江河的水流;[7]像水流的東西;[8]品類、等級;[9]指不正派。而在許慎《說文解字》中“流”寫作流,水行也,即“流”的本義為水流動。那么,“流”的義項到先秦為止是否演變完全呢?目前也沒有全面說明,所以本文先從“流”字形義開始,進行詞義演變梳理。
1.“流”的字形義
“流”的字形演變①:從金文“流”字可以看出,左邊像水流之形,右邊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根據(jù)篆書解釋道:流,水行也,從沝口,口突忽也。所以“流”的字形義:水的快速移動。但是仔細觀察金文和篆書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古字形的右部分都包含著一個“子”的字形,所以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流”的字形含義的解釋一定是不完整的?!稘h字字源:當代新說文解字》指出“流”右邊的字形含義為與剛出生的嬰兒一起產(chǎn)出來的許多東兩,特指羊水。而羊水是流出來的,所以這個字形便有了流出的含義。這便能夠解釋《說文解字》中篆書字形中為什么有倒著的孩子形。也有人理解“口”象倒子形及頭發(fā)之形,以示人在水中移動的意思。但是不管是哪種說法,我們都可以看出“流”的字形義是由左右字形結合在一起組成整體字義的會意字,其本義還是大致可以認為是水流動。
由字形分析可知,“流”的本義為水流動,這是“流”詞義演變的淵源。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流”有9個義項,分別是[1]液體流動;[2]移動不定;[3]流轉、傳播;[4]向壞的方面轉變;[5]舊時的刑罰,把犯人送到邊遠地區(qū)去;[6]指江河的水流;[7]像水流的東西;[8]品類、等級;[9]指不正派。也就是說由本義“水流動”這個源頭開始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九個義項。這九個義項中動詞性的有[1]液體流動;[2]移動不定;[3]流轉、傳播;[4]向壞的方面轉變;[5]舊時的刑罰,把犯人送到邊遠地區(qū)去;名詞性的是[6]指江河的水流;[7]像水流的東西;[8]品類、等級;形容詞性的是[9]指不正派。
2.先秦典籍中的“流”
接下來我們就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將帶有“流”字的先秦文獻內容進行羅列:②
2.1周
1.《殷周金文集成》的9734卜辭:嗚呼,先王之德,弗可復得,霖霖流涕,不敢寧處。
2.《尚書·舜典》中:流宥五刑。
3.《尚書·舜典》中:流共工于幽州。
4.《尚書·舜典》:五流有宅,五宅三居。
5.《尚書·禹貢》中:東流為漢,……東流為濟。
6.《尚書·禹貢》中:馀波人流沙。
7.《尚書·禹貢》中: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8.《尚書·泰誓》中:流毒下國。
9.《尚書·武成》:“會于牧野,. 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10.《尚書·畢命》中:敝化奢麗,萬世同流。
11.《周易·彖傳》中: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12.《周易·系辭上傳》中: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13.《周易·系辭下傳》中:周流六虛,謂陰陽流行于卦之六位。
14.《詩·周南·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15.《詩·邶風·泉水》中: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16.《詩·鄘風·柏舟》中: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17.《詩·衛(wèi)風·碩水》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18.《詩·鄭風·揚之水》中:揚之水,不流束楚。
19.《詩·鄭風·揚之水》中:揚之水,不流束薪。
20.《詩·豳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2 1.《詩·小雅·沔水》中: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22.《詩·小雅·小弁》中: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23.《詩·小雅·角弓》中:雨雪浮浮,見睨日流。
24.《詩·小雅·白華》中: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25.《詩·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瓚,黃流在中。
26.《詩·大雅·公劉》中: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
27.《詩·大雅·常武》中:如山之苞,如川之流。
28.《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南山經(jīng)》中:西臨流黃,北望諸毗,東望長右。
29.《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其中有流赭,以涂牛馬無病。
30.《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
31.《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北山經(jīng)》中: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32.《山海經(jīng)·海經(jīng)·海內西經(jīng)》中:流黃酆氏之國。
33.《山海經(jīng)·山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交觴之水出于陽,而南流于洛。
34.《山海經(jīng)·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中:爰有黃金、王于瑰、丹貨、銀鐵,皆流于此中。
35.《山海經(jīng)·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中: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
36.《山海經(jīng)·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中:有國名日流黃辛氏。
由上述羅列可以歸納出,“流”的詞義有①流眼淚;②舊時的刑罰,把犯人送到邊遠地區(qū)去;③移動不定;④像水流的東西;⑤流轉、傳播;⑥向壞的方面轉變;⑦指江河的水流;⑧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擇取;⑨同“硫”指硫磺;⑩族名姓名的組成部分,如韓流、流黃辛氏、流黃酆氏。這些義項里面大部分都還保留并且多用于構詞,如流言、流沙、漂流、流變等,但是舊時刑罰和求取、擇取的意思已經(jīng)基本不用了。
2.2春秋戰(zhàn)國
1.《左傳·昭公·昭公十七年》中:司馬子魚日: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2.《國語·越語下》中:失德滅名,流走死亡。
3.《墨子·非命中》中:然則胡不嘗考之諸侯之傳言流語乎?
4.《墨子·小取》中:流而離本則不可不審也。
5.《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
6.《莊子·內篇·應帝王》中:因以為波流。
7.《莊子·外篇·山木》中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
8.《莊子·外篇·田子方》中: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9.《莊子·雜篇·外物》中:金與火相守則流。
10.《茍子·榮辱》中:其流畏矣,其溫厚矣。
11.《茍子·非十二子》中:多言無法,而流湎然。
12.《茍子·王制》中:通流財物粟米。
13.《茍子·富國》中:節(jié)其流,開其源。
14.《管子·君道》中:故民迂則流之。
15.《茍子·議兵》中:是故刑罰省而威流。
16.《茍子·禮論》中: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廣。
17.《鹖冠子》中:故共威立而不犯,流遠而不廢,此素皇內帝之法。
18.《鹖冠子》中:乘流以逝,與道翱翔。
19.《韓非子·初見秦》中:淇水竭而洹水不流。
20.《韓非子·十過第十》中:削鋸修其跡,流漆墨其上。
由上述羅列可以歸納出,“流”的詞義有①變化;②舊時的刑罰,把犯人送到邊遠地區(qū)去;③移動不定;④涂飾;⑤流轉、傳播;⑥影響;⑦水流流動;⑧不合正道;⑨水流支流;⑩形成;⑾放縱;⑿流通;⒀開通;⒁節(jié)流;⒂流失;⒃流傳。
以上總共選取了《山海經(jīng)》《尚書》《周易》《詩經(jīng)》《左傳》《國語》《墨子》《孟子》《莊子》《茍子》《盒冠子》《韓非子》1 2部先秦典籍。先秦典籍的成書年代久遠且過程復雜不易判斷,很多都是口傳于世再有后人整理匯編。所以學術界也未形成定論,這里就按照大致的時間順序進行排列,為能推測出“流”大致的詞義演變過程。
3.先秦“流”詞義演變的認知機制
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使得我們在探討原有詞義演變的原因方面有的新的突破。認知語言學在對基本的語言事實進行描述的同時,還會以象似性、原型范疇理論、意象圖式理論、隱喻和轉喻深入挖掘其演變的內在認知動因。
象似性源于美國實用主義和符號學創(chuàng)始人、著名哲學家,皮爾斯(G.S.Peirce)提出的符號三分法中的象似符。王寅( 2005:315)認為:象似性大致可以定義為語言形式在音、形、或結構上與其所指(客觀世界、經(jīng)驗結構、認識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框架)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對應的現(xiàn)象。
趙艷芳( 2001:59-61)認為:認知語言學將一種事物及其類似成員可以構成的整體稱為范疇,把人類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的一種高級認知活動稱為范疇化。范疇圍繞原型這個認知參照點進行建構,按照成員典型性向外擴展。所以字形義是詞義引申過程中的認知參照點。
認知語言學還為詞義的引申提供了三種認知模式即意象圖式、隱喻、轉喻。意象圖式是我們通過和世界互動而從日常身體經(jīng)驗中體驗出來的比較簡單的結構。隱喻中相似性是基礎,人們總是會從認知的具體的概念轉嫁給抽象的概念,化復雜為簡單,抽象為具體。而轉喻中相關性是基礎,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引申的概念事物是否是同一個本質范疇里的,而范疇這一認為規(guī)定的事物本身就是具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所以有時詞義引申也會是轉喻和隱喻相互作用的結果。
現(xiàn)將先秦時期“流”的義項綜合羅列出來(此處的羅列序號并不代表詞義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以便下文結合理論進行分析。①變化;②舊時的刑罰,把犯人送到邊遠地區(qū)去;③移動不定;④涂飾;⑤流轉、傳播;⑥影響;⑦水流流動;⑧不合正道;⑨指江河的水流、水流支流;⑩放縱;⑾流通;⑿開通;⒀節(jié)流;⒁流失;⒂流傳;⒃像水流的東西;⒄向壞的方面轉變。
首先:“流”字的金文篆文就是象似性的體現(xiàn)。文字形式“流”在結構組合上與人們的經(jīng)驗結構相似,用象水之形的“水水”加表示流動的“口”組合起來表示“水流動”?!傲鳌钡谋玖x體現(xiàn)了語言符號文字的象似性。
其次,在“流”的眾多義項范疇中,“流”的本義“水流動”是原型義項,即使其詞義引申的源頭。根據(jù)其他引申義和原型義之間的遠近密切程度排列,形成了一個關于“流”詞義的原型范疇。
最后,“流”的原型義項里面包含的直接義項有一、水流;二、流動;三、能自由流動。其中“流動”和“能自由流動”是最核心的,隨后發(fā)展的眾多義項中都多少包含著這個意思。在根據(jù)以上“流”的眾多義項的本質范疇領域進行劃分,“流”的原型義項主要發(fā)展了三個主要的引申方向。分別是“江河的水流”、“液體的流動”、“涂飾”。由“水流動”這個本義引申到大范圍大面積的江河水流,這是轉喻;再根據(jù)水流的流動性,所以可以相似引申出“像水流一樣的東西”比如《尚書·禹貢》中:馀波人流沙。沙子隨著水流動起來,變成具有流動性的東西,這是隱喻。隨著水流流動起來,隨波逐流進而可以延伸出“放縱肆意”的義項?!吧狭飨铝髦Я鳌笔墙铀鞯囊徊糠?,屬于相關引申(轉喻);從“上流到下流”就可以相似引申(隱喻)出從上一代到下一代的“流傳”。一說到“節(jié)流”這個義項必然離不開“開源”,所以“節(jié)流”是和江河水流密不可分的(轉喻)?!耙后w的流動”和“水流動”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屬于相似引申(隱喻)。又由于液體也是物體的一種,且具有相似性就進而引申為“物體移動”(隱喻),再進而引申為有關于人的“流放”?!拔矬w移動”可以化具體為抽象,引申出某種虛無縹緲的消息、毒害這種的移動,就是“流轉、傳播”,這些“流轉、傳播”帶有一定的影響性,有時會把事態(tài)向更加糟糕的方向轉變就有了“向壞的方向轉變”,最后轉變完成就成為了“不合正道”,這里就是轉喻和隱喻綜合作用的結果?!耙后w的流動”是具有變化的,變化有時又會發(fā)展成為無,進而有了“流失”,“液體的流動”具有交換性,流動說明是相通的,所以也就產(chǎn)生了“流通”之意,將物體的流通引申到人身上便是“開通”之意?!巴匡棥背R娪诹鹘?,現(xiàn)作鎏金,指將黃金和水銀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在一起,等到黃金被水銀溶解后,在放入水中冷卻后形成一種黏稠狀的金泥,再用金棍沾起金泥涂在容器表面,所以“涂飾”為相因引申,并且這個義項也沒有繼續(xù)引申出其它義項。這些隱喻轉喻的前提認知結構可以由意象圖式理論進行解釋說明,即液體從承載物中由于某種力量驅動而連續(xù)的向四處移動的這樣一個模型。而液體可以通過相似性和相關性進行概念延伸,比如沙子,消息,箭矢等都具有在力量的驅使下連續(xù)向四處散發(fā)的特點。
4.先秦時期“流”的詞義引申路徑
根據(jù)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流”的詞義引申主要是隱喻和轉喻這兩個認知模式作用的結果。結合文獻先后順序和認知語言學理論,可以得出關于“流”詞義引申的路徑預測如下:
5.結語
現(xiàn)代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使得我們在探討原有詞義演變的原因方面有的新的突破。本文通過對先秦1 2部文獻帶有“流”字內容的參考,結合認知語言學的相關認知理論對“流”的本義、引申義、以及引申路徑進行了大致的梳理。得出“流”①變化;②舊時的刑罰,把犯人送到邊遠地區(qū)去;③移動不定;④涂飾;⑤流轉、傳播;⑥影響;⑦水流流動;⑧不合正道;⑨指江河的水流、水流支流;⑩放縱;⑾流通;⑿開通;⒀節(jié)流;⒁流失;⒂流傳;⒃像水流的東西;⒄向壞的方面轉變。這18個義項的引申路徑。
注釋:
①摘自國學大師網(wǎng)站:
②文獻來源:CCL語料庫之古代漢語語料庫。
參考文獻:
[1]馬清華(2000),詞義變化的動因,《松遼學刊》5:78-82。
[2]屈銀珍(2014),先秦“氣”的詞義引申及其文化內涵,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3]竇文宇,竇勇(2005)《漢字字源:當代新說文解字》。吉林:文史出版社。
[4]王寅(2005),《認知語言學探索》。重慶:重慶出版社。
[5]許慎著;張三夕導讀,劉果整理(2006),《說文解字注音版》。長沙:岳麓書社。
[6]趙艷芳(2001),《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7)?!兑笾芙鹞募伞?。北京:中華書局。
[8]商務印書館(編)(2015),《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