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晨
摘要:人文教育的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這與“立德樹人”的高校思政教育根本任務具有很好的契合性?!傲⒌聵淙恕币曈蛳拢咝H宋呐c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既是大學生成為“中國人”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興旺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校;人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30-0036-02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議和中央31號文件精神,激起了多方對“立德樹人”下高校人文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再思考。深耕細作“立德樹人”下的人文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既是大學生成為“中國人”的需要,也是中華民族興旺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擇。
一、有效融合的基礎
“立德樹人”下的高校人文與思政教育不僅有共同的價值理念,且相輔相成,這是兩者能夠有效融合的基礎。
1.共同的價值理念。人文教育是對受教者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高校人文教育的目的是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播,幫助大學生提高人文修養(yǎng),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處事,如何審美,如何處理各種關系,如何確認價值,如何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這與高校思政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涵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促進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思想觀念并進一步付諸實際行動的價值理念相互融合。
2.相輔相成。一方面,人文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內蘊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以人文教育為載體,將文史哲等領域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生動化、具體化,可以增強思政教育的說服力、感染力。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引領人文教育的政治方向。將“立德樹人”、“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人文教育的教學全過程,是人文教育充分發(fā)揮其思政教育載體功能的前提和保障。
二、有效融合的價值
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僅關乎大學生個人的人格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更關乎祖國建設的未來。對大學生進行“立德樹人”視域下的人文教育,既能夠提升思政教育的大格局氣象,又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精神,同時還能提升大學生的義務責任意識。
1.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拓展內涵外延,提升格局氣象。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追求和目標要義,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塑造大學生高尚的靈魂,教育大學生明白知識為誰所學,成才為誰服務;為什么目標奮斗,成才之后為誰服務。人文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僅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學生中文明知識缺失、傳統(tǒng)文化缺失、普世價值缺失、道德底線缺失等現狀,而且也在“潤物細無聲”中涵養(yǎng)了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了他們的人格,更好地落實高?!傲⒌聵淙恕钡母救蝿铡_@是對人文和思政教育思維模式的創(chuàng)新,是對高校人文和思政教育大格局氣象的提升。
2.開闊文化視野,陶冶文化情操,提升人文素養(yǎng)。人文教育是以人為中心,促進人的發(fā)展,促進人的潛能充分發(fā)揮的教育。它以使人“成人”為宗旨,追求人文素養(yǎng)的完善,目的是培養(yǎng)“完善的人”,這也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價值取向。人文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不僅讓大學生了解到中國不同領域的基礎文化、普世價值和社會文明,開闊了他們的文化視野,陶冶了他們的文化情操,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學會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到正確處理義與利、理與欲、公與私、群與己、身與心的關系的養(yǎng)分,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
3.體悟人生意義,激發(fā)心靈覺解,加深義務責任。當下,大學生精神空虛、道德失范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很多人沒有了對弱者的同情,沒有了對生命的敬畏,沒有了對個體角色的自期與自律,沒有了起碼的道義感,沒有了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責任感。人文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猶如一場精神風暴的洗禮,給大學生們創(chuàng)造集中探討人與自然、人與國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等多層次多方面關系的機會,教給他們學會對人生的思索,學習對心靈的關懷,形成對歷史對社會的自我理解,領悟自己對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義務和責任。它在使大學生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人格能力的同時,也在為社會和人類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
三、有效融合的創(chuàng)新
1.建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兼容并包的大格局氣象。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儒釋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和精髓。儒釋道作為一種文化命脈和精神基因,早已深入到中國人的骨髓和血液,成為一種精神基因。深學細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創(chuàng)新人文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途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兼容并包的視野,將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倫理準則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有為精神和責任擔當,與道家崇尚的“返璞歸真、篤誠慈儉、順應自然、貴柔尚謙、大道至簡、大智若愚、上善若水”文化智慧,及釋家提倡的“明心見性、慈悲為懷、悟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的文化理念,相互融合,建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兼容并包的大格局氣象,充實和豐富當前人文與思政教育的內涵外延。
2.營造“講、思、議”共活躍的人文教育課堂。長期以來,受到文化視野的局限,人們對人文教育的看法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內容上僅僅囿于純人文學科的范圍,認為只要對學生進行哲學、文學、歷史、藝術等社會科學的教育就算是進行了人文教育;學生知識儲備得多了,眼界開闊了,就是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素質。毫無疑問,人文學科教育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人文教育既要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傳授,重視課堂,重視教,更要強調學生個體體悟與心靈覺解,強調群體討論。提高討論探究課比重,將課堂交給學生,圍繞“人與自我”、“人與國家”、“人與世界”等領域,創(chuàng)設諸如——你將如何面對社會文化轉型,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中國特色的文化意義,以期超越個體生命的自然人屬性,將自己塑造成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社會人屬性;你將如何置身于中國“新時代”,關注中國社會改革及其進入深水區(qū)凸顯的各種矛盾,以期將自己塑造為具有“主體角色”的“中國公民”;你將如何看待“全球化”格局,思考“地球村”所發(fā)生的各種宏大事件與國際難題,以期將自己塑造為具有“全球角色”的“世界公民”等與三觀相關的重點課題,引導帶動學生思考討論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理解并重視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理解并重視對自己對家庭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從根本上體現人文和思政教育的本質。
3.打造知識性與情感性相融合的講課風格。大學生對人文教育課程的教學氛圍具有一定的情感訴求,我們的教學應該盡量滿足這份情感訴求,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對人文教育思政價值的認知興趣,就能有效地發(fā)揮課程的教育作用,也即成功地守護住課程的“教學底線”。
總之,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涵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讓大學生成為“中國人”是“立德樹人”下人文與思政教育的共同價值追求。加強人文教育的政治導向和思政教育的人文底蘊,努力實現人文與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利于教育本體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重新統(tǒng)一,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Z].2016-12-08.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2016.
[3]黃軍利.把傳統(tǒng)文化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J].中國高等教育,2016,(12).
[4]何國英.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淺析[J].社會科學前沿,2016,(5).
[5]馬智芳.論人文教育的三種內涵及其現實危機[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25).
[6]高煥祥.人文教育:理念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7]楊再豪.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新模式[J].科學與財富,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