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鍇
【摘 要】《麥克白》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作為主人公的麥克白不滿足于僅為人臣,進而謀殺國王殘害忠臣,從殺伐果決受人敬仰的將軍變成了殘暴無章疑神疑鬼的君主,最終,被正義之師剿滅的悲劇值得我們深思。本文從信仰的角度,借助亞里士多德對于悲劇的界定重讀《麥克白》,深入分析麥克白的心路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由于信仰的不堅定造成了麥克白的悲劇,也正是這樣一個并非絕對的好人也不是絕對的壞人的麥克白,才能引起讀者對于人性的深思,對于悲劇的欣賞。
【關(guān)鍵詞】《麥克白》;信仰;心魔;悲劇
中圖分類號:I10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8-0195-02
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極具悲劇性色彩。所謂“悲劇性(tragic)”,是崇高(sublimity)的集中體現(xiàn),是指從肉體上毀滅或是從精神上摧殘歷史的美的事物所產(chǎn)生的悲。這種悲體現(xiàn)美的事物的有限存在性,而在另一方面又是對美的事物的肯定[1]。亞里士多德早在《詩學(xué)》中論述,悲劇是崇高人物和命運之間的搏斗[2]。以此悲劇標準重讀《麥克白》,便可感受人物的戲劇張力。麥克白統(tǒng)領(lǐng)著千軍萬馬,在戰(zhàn)場上驍勇善戰(zhàn),是一個忠君愛國的正面角色,而后卻大逆不道謀權(quán)篡位,破壞了之前塑造的正面形象。成為君主之后更是暴虐無章濫殺無辜,這是對美的顛覆,側(cè)面證實了美的有限存在。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麥克白的人物形象鮮明飽滿,綜合了人性的善與惡,有著為了目標而不顧一切奮勇前行的壯烈,給人激蕩人心的力量沖擊,這是對美的肯定,從而形成了特別的悲劇美。
一、女巫預(yù)言的誘惑與麥克白信仰的動搖
在《麥克白》這部戲劇中,作為主人公的麥克白直至第一幕第三場才出現(xiàn)。通過第一幕第二場的側(cè)面描寫,讀者便可以領(lǐng)悟到麥克白英勇無畏平戰(zhàn)亂的信息。第三場中,麥克白與班柯在荒原上遇見了三女巫,她們預(yù)言麥克白會成為考特爵士和未來的君王,班柯的子孫將要君臨一國,隨后便消失不見。行走于荒原,遇見神秘莫測的人物,聽見奇怪的話語,當(dāng)一切歸于平靜時,正常人的反應(yīng)當(dāng)如班柯一樣,詢問“他們消失到什么地方去了[3]”,但麥克白表現(xiàn)出的卻是遺憾“我倒希望他們再多留一會兒[3]”。麥克白希望從女巫口中確認自己能成為國王,或者說他希望通過交談來判斷預(yù)言真假。與班柯的不為所動相比,麥克白已然顯露了對預(yù)言成真的希冀,不愿屈居人下。隨后,洛斯帶來令麥克白振奮的消息,他被加封為考特爵士。“葛萊密斯,考特爵士;最大的尊榮還在后面[3]”,從這句話可看出,麥克白對君主之位蠢蠢欲動,野心再無遮掩。班柯察覺了他的信仰動搖,提醒他“魔鬼為了要陷害我們起見,往往故意向我們說真話,在小事情上取得我們的信任,然后在重要的關(guān)頭我們便會墮入他的圈套[3]”。然而,麥克白想的卻是“兩句話已經(jīng)證實,這好比是美妙的開場白,接下去就是帝王登場的正戲了[3]”,并且腦海中已經(jīng)開始構(gòu)想殺掉國王。
亞里士多德評論悲劇人物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從道德品質(zhì)上看,應(yīng)該是比一般人好,又比好人壞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可制造出憐憫和恐懼的悲劇審美效果[4]。身為將軍的麥克白,膽魄過人,能力出眾,有勇有謀,令人聞風(fēng)喪膽,這本應(yīng)是經(jīng)典文學(xué)的正面角色。他也曾在國王鄧肯面前表露決心“為陛下盡忠效命,它的本身就是一種酬報。我們對于陛下和王國的責(zé)任,正像子女和奴仆一樣,為了盡我們的敬愛之忱,無論做什么事都是應(yīng)該的[3]”。如果麥克白是一個絕對的好人,時時自省克己,忠君愛國,禮賢下士,嚴明軍紀,聽從指揮,想必他將成為偉大光榮留名青史的道德楷模。然而,這樣的人物卻因過于完美而產(chǎn)生了距離感,破壞了美的形象。更可嘆的麥克白不想屈就于將軍之位,對自身地位不滿足,對國王沒有足夠的敬畏之心,加上女巫神秘預(yù)言的誘惑,麥克白偏離了正道,走向了歧路。
二、弒君篡位的殘忍與東窗事發(fā)的恐懼
一步登天的誘惑,加上麥克白夫人的慫恿,麥克白任由心中邪念作祟,為了絕對權(quán)力,不顧?quán)嚳系钠髦卦耘啵活櫲f人唾棄的罵名,拋棄信仰背棄善良,走入萬劫不復(fù)之境。有些評論家為他辯駁,是因為麥克白夫人兇狠強勢才致使麥克白弒君。然則縱觀全劇,麥克白夫人不過是給麥克白打了一針強心劑,在他搖擺不定的時候,為他勾勒了登上君王之位的美好藍圖。究其根本,真正促使麥克白下定決心殺死鄧肯的是他自己深埋于心底的邪念。麥克白夫人看見國王安睡于床鋪之上,宛如父親一般,動了惻隱之心不忍下手,是被心魔控制的麥克白表示,“我的決心已定,我要用全身的力量,去干這件驚人的舉動。去,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們的耳目欺騙;奸詐的心必須罩上虛偽的笑臉[3]”,并奪過了尖刀,了卻了鄧肯。信仰終究沒有鎖住麥克白心中的惡魔,而是讓它掙脫了束縛,反過來給信仰加上了枷鎖。
國王之死震驚朝野,幾乎所有人都輕信了麥克白的詭辯,唯獨班柯看穿真相,這不過是麥克白自導(dǎo)自演的一場戲。但是班柯選擇了沉默同時警告麥克白,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如愿以償?shù)澳愕玫竭@種富貴的手段恐怕不大正當(dāng)[3]”。班柯希望麥克白壓制住自己的心魔,回歸冷靜與平和,既然已經(jīng)為王就做明君,如果做不到不要忘記女巫也曾預(yù)言班柯會是君王始祖。實際上,班柯從未想過成為君王,他信仰堅定,為人臣子絕不可有逾越之心。他向麥克白表示“謹遵陛下命令;我的忠誠永遠接受陛下的使喚[3]”??墒躯溈税滓讶肽У溃瑹o法逃脫實現(xiàn)自救,即便班柯對他恭謹順從,麥克白卻仍驚懼惶恐,“我對于班柯懷著深切的恐懼,他的高貴的天性中有一種使我生畏的東西;他是個敢作敢為的人,在他的無畏的精神上,又加上深沉的智慮,指導(dǎo)他的大勇在確有把握的時機行動[3]”。正如Uddin評論,登上王位后,麥克白想的一切就是保住王位[5]。于是,麥克白獨自暗中謀劃成功殺死了班柯,整個過程并沒有告知麥克白夫人,因為自從謀殺了鄧肯,麥克白和他夫人便因為后遺癥而日漸疏遠[6]。麥克白與麥克白夫人本是齊心協(xié)力成功奪取君主之位,但此后兩人的性情轉(zhuǎn)變卻大不相同。麥克白越來越冷漠兇狠,視人命如草芥,而麥克白夫人則陷入恐慌的情緒中不能自拔。從這里便可以辯駁指責(zé)麥克白的悲劇是由于麥克白夫人導(dǎo)致的觀點,至此,麥克白的信仰崩塌得更為徹底。
三、麥克白的結(jié)局與悲劇的藝術(shù)表征
Davidson感嘆道:“盡管麥克白在戲劇前期試圖抵抗他那激烈而壓倒性的邪惡思想,但現(xiàn)在似乎無法克制它們。他放棄了自己的意志,不再能夠自主行動,成為一個邪惡勢力的傀儡。[7]”繼殺死班柯之后,麥克白仍感到不安想要除去麥克德夫。如果說殺死班柯是為坐穩(wěn)王位,而殺死麥克德夫的妻兒則盡顯麥克白的殘暴。麥克德夫的妻子稚子何辜,只是因為麥克白的猜忌就慘死家中。這時的麥克白已經(jīng)變成了視人命如草芥,一心為王的魔鬼。無君無國,無百姓無天下,至此,麥克白的命運走向昭然若揭。大臣憤懣,民生哀怨,如此濫用權(quán)力殺人如麻的君主,就算沒有弒君篡位也必將遭到全國的討伐。不僅如此,莎士比亞神筆一揮,安排麥克白夫人夢游,泄露謀反的機密,這段情節(jié)恰如一把利箭,將麥克白釘在了死亡柱上。麥克白因為信仰全線崩潰,無法抵御黑暗思想侵蝕,最終被心魔吞噬成為多疑可怖的暴君。當(dāng)馬爾康說出“麥克白氣數(shù)將絕,天誅將至;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的[3]”,麥克白之死便再無懸念。
為何麥克白的悲劇能引起讀者哀嘆呢?在一定程度上,麥克白是多行不義必自斃,可是經(jīng)亞里士多德論證,悲劇主角“不應(yīng)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憐[8]”。經(jīng)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麥克白并非是一個天生的惡人,他不僅有著美德和功勛,而且在起初殺人時,心中尚存著善的一面,因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悖于道德而內(nèi)心備受煎熬。這種煎熬讓我們產(chǎn)生了同情與敬畏,而這種同情和敬畏又可與他的毀滅般的惡相抵[9]。麥克白的信仰與心魔的爭斗歷程,讓我們看到了麥克白的善與惡,也讓我們自省做過的每一個抉擇是否也會導(dǎo)致如此大的悲劇。每個人心中都有著惡魔,但是信仰如腳鏈一般鎖住了它,它會時不時地嘗試掙脫,但只要信仰這道腳鏈足夠堅固,惡魔終究只能困于囚牢之中。倘若信仰出現(xiàn)了裂縫,心魔就會沖破束縛,與信仰開始大戰(zhàn),或是再次被信仰斬于馬下,或是讓信仰成為它的俘虜。
四、結(jié)語
麥克白本是一個有勇有謀戰(zhàn)功顯赫的大將軍,國王對他賞識有加,前途可謂是一片光明。如果麥克白堅定信仰,對國王忠心耿耿,對同僚以禮相待,保一方平安,想必他將成為一代楷模。矛盾的是,麥克白雖膽魄和能力非凡,但他缺乏堅定的信仰,缺乏對君主的忠誠。我們在看劇時一定有過假設(shè),假設(shè)麥克白從一而終,那么他就不會被女巫的預(yù)言與麥克白夫人的慫恿所動搖;假設(shè)麥克白在殺死鄧肯之后聽從了班柯的警告,為君賢明,那么也不會有朝野之亂;假設(shè)班柯死之后,麥克白沒有濫殺無辜,令群臣百姓人人自危,那么馬爾康也不能振臂一呼八方應(yīng)和。
麥克白的信仰與心魔的爭斗歷程,實質(zhì)上是善與惡的爭斗歷程,是每一個看起來微乎其微的抉擇導(dǎo)致他跌入無可挽回的深淵。麥克白的悲劇感,是自救無望他救缺席所帶來的悲憫,是因為信仰的薄弱帶來的靈魂恐懼與戰(zhàn)栗,是讀者的顧影自憐。麥克白一直游走于天堂與地獄的交界處,一只腳已邁入地獄而不自知,信仰鎖不住心魔,這才導(dǎo)致了悲劇。
參考文獻:
[1]楊靜.有限與超越——《麥克白》的悲劇性[J]. 大眾文藝, 2010, (3):63-64.
[2]亞里士多德. 詩學(xué)[M]. 羅念生譯.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2.
[3]莎士比亞. 麥克白[A]. 朱生豪譯. 莎士比亞全集第三卷[M]. 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92.
[4] 索佳. 應(yīng)用亞理士多德理論淺析悲劇人物——麥克白夫人[J]. 時代文學(xué)(下半月), 2010(3): 86-87.
[5] Uddin, Md. Abu Saleh Nizam. From Self Banishing Life to Life Banishing Self: The Prominent Causality and Lady Macbeths Tragic Downfall[J]. IIUC Studies, 2014, 10&11: 217-230.
[6] Greenberg Yael. Lady Macbeth and Rebecca West: The Masculine Womans Oedipal Complex[J]. PsyArt, 2017, 21: 13-19.
[7] Davidson Clifford. Evil and Fascination in Macbeth[J]. Parergon, 2017, 34(1): 129-141.
[8]劉瑛. 解析莎士比亞戲劇《麥克白》中麥克白悲劇命運的不可避免性[J]. 黑龍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 2008, 27(2): 108-110.
[9]肖四新. 恐懼與顫栗——《麥克白》悲劇內(nèi)核新探[J]. 國外文學(xué), 1999, (3): 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