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榮
個性化閱讀必須要有個性化的下鍋的“米”。進入高二后,學生手中的閱讀材料很豐富,《作文與考試》《第一時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些材料貼近高考,貼近現(xiàn)實,學生能從中感受高考作文的多姿多彩、現(xiàn)實的五彩斑斕,但如果讓學生的頭腦中多些歷史的厚重不更好嗎?那一定是錦上添花!于是,我就從《追問大歷史》中摘取文章,讀完《趙氏孤兒》學生能觸摸到古人身上的義薄云天,讀完《蕭規(guī)曹隨》學生能思考到一種體制的傳承,能思考到“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妙處所在。
歷史的厚重其實不排斥現(xiàn)代的“潮”,“民國熱”風吹來,借著這股東風,于是就給學生推薦閱讀了《先生》。這本書寫了民國時期十位教育家,這十位教育家以其卓越的德才、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無可置疑列入大師的行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睂W生拜讀大師,收獲的絕對不僅僅是積累寫作材料,更多的是感受到大師的“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的責任和擔當,更多的是感受到力挽狂瀾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是學習到如何才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擔當的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利用周六、周天和每周的閱讀課讀完《先生》之后,為了檢驗閱讀效果就設置了感、思、學的教學目標?!案小笔菫榱俗寣W生展示獨特的、個性化的感受,“一千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文本的解讀沒必要一刀切,只要學生能透過文字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精神,能和作者來一次心靈的交流就夠了,只要合乎文本,就允許他們進行個性地解讀。
“思”就是讓學生結合現(xiàn)實有所思考,任何一本“風頭浪尖”的書,都有它“火”的時代背景,《先生》當然也不例外。當下教育是熱點,人才的培養(yǎng)是焦點,“錢學森之問”至今回響在每個人的耳邊。為當今教育立一面鏡子,為我們每一位有志學生立一面鏡子,恐怕是“先生”一書的寫作目的,而我設置的“當下中國大師稀缺嗎?你怎么看”的問題也就有了現(xiàn)實的土壤。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預設是讓持不同觀點的學生互相反駁、互相補充。胡琳同學認為當下大師是稀缺的,他寫到:
翻完《先生》,掩卷而思。
書中并無太多議論抒情的語言,作者以一個客觀的角度,一樁樁,一件件,用這些小事勾勒出一個個民國大先生的形象,親切而又令人敬仰,平淡卻又讓人唏噓。
我不禁思索我們今天大師缺乏之因。文學界、教育界、思想界,我們今天能稱得上大師的人有幾個?真正能像民國先生們那樣心無旁騖,兀兀窮年,為學術、為知識殫精竭慮的人有幾個?我認為一個原因,是時代不同。若水花飛濺的深潭才有大魚,那風雨飄搖的時代更能砥礪出巨人。民國那個動蕩的年代,陳寅恪要靠賣藏書維持生活,張伯苓為籌學款東奔西走,而日本侵略者又一步步將魔爪伸入中國,國已不國。這種情況下,更能使人不敢有絲毫懈怠,一教育強我中華,一智慧啟我國民,才有了一個個為教育,為民族鞠躬盡瘁的先生。而當今,人們生活過于安逸,早已不知道危機是何物。即使不盡心盡力仍過得十分舒坦,但我們又不能埋怨時代,畢竟,它只提供背景,我們一個個的“人”,才是創(chuàng)造并推動時代的人。
誠然,大師的稀缺是我們時代的痛,但,我們每個人都可成為大師。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你要對你所從事的事業(yè)有著無比的熱愛。張伯苓說:“我沒有特殊的才干,在學問方面也無很高的技能。我所取得成就的唯一原因,是我對教育的興趣與熱愛。”有了熱愛,方能用心投入,方能心無旁騖,兀兀窮年,方能成大師,熱愛你所從事的事業(yè),待之如生命,以對待生命的真誠、執(zhí)著、堅守,去成就自己的熱愛,那么你就是大師。
總之,文章里有學生自己的認知,有立足現(xiàn)實的思考。事實證明,只有思考才能讓學生脫離死讀書、讀死書的尷尬境地,能讓學生在對現(xiàn)實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學”是讓學生從大師身上汲取營養(yǎng),目的是在以后的學習之路、人生之路上學生都有不竭的動力。這一環(huán)節(jié)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對走在成為大師路上的我們的鼓勵辭”中,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寫作個性,有的激情昂揚,有的事例豐富、旁征博引,有的說理滔滔、靈活思辨,真是精彩紛呈?!叭》ㄆ渖希闷渲幸?取法其中,得其下也,取法其下,不是道也?!边@句話告訴我必須引導學生向高層次的人學習,這樣才能形成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F(xiàn)摘錄某學生的一段文字:
最愛梅貽琦先生。這是一種極其強烈的喜歡,也許可歸結為清華對我的吸引,因為清華是梅貽琦的,梅貽琦是清華的。
每次讀梅先生,我總能嗅到一種暗香,梅的暗香。梅先生是個安靜的人……當然是這樣,你何時見過傲立雪中的梅喋喋不休?沉默為梅增添三分風骨。梅先生是個勇敢的人……當然是這樣,沒有勇氣梅何能壓過風雪地綻放?勇氣為梅增添了三分清高。所以這就是梅先生,安靜且清高,在大風雪中扛起為萬花守望的責任,卻從不多說什么。
我常思考,一種人生……做一個簡單的人,一個沉默的人,卻未料到在梅先生這里找到了最好的范例。
總之,感、思、學三個目標的設置,就是通過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和理性思考來訓練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而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也是培養(yǎng)這人生中必備的四種能力。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把閱讀進行到底。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一中(2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