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景安
過40年改革,所有制問題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越來越突出,是繞不過去的。
傳統(tǒng)社會主義將公有制與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改革中將計劃經濟改為了市場經濟,對公有制問題在理論上依然沿襲了傳統(tǒng)理念,為了改革的需要只是作了策略上的調整。
現(xiàn)行憲法第六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p>
改革40年,中國經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理論產生于實踐,要解釋現(xiàn)象、指導未來,邏輯自洽。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如果只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論斷,在理論上解釋不了現(xiàn)象,邏輯上經不起追問。第一、所有實行單一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是解體,就是貧窮。第二、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把非公經濟排除在外,導致非公經濟的發(fā)展必然削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結論。第三、40年改革中,非公經濟在產值、稅收、就業(yè)等都大幅超過了公有經濟,中國綜合國力大大提升。這不是強化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嗎?第四、但是這違背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原則,也就背離了社會主義,這為傳統(tǒng)社會主義派攻擊改革提供了憲法的支撐,使所有制改革處于非法的境地。第五、如今倡導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經濟發(fā)展,但會使公有制比例進一步下降,這構成進一步違憲。可是我們一邊講法治,一邊在違憲。改革失去了合法性。第六、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是否取消非公經濟再回到“一大而公”?這是許多民營企業(yè)家擔心的,很多有錢的企業(yè)家都辦了移民,并把一部分資金轉移海外。
目前經濟下滑,非公經濟萎縮,國家對民營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家作了充分的安撫,但不在理論上尤其憲法層面上,討論清楚社會主義與所有制的關系,難以深化改革,順心服眾。
現(xiàn)在有兩種極端,一是認為鼓勵、支持非公經濟發(fā)展,是背離社會主義,要求國進民退,遏制以至消滅非公經濟:一是認為改革就是拋棄社會主義,實行資本主義,推進私有化。兩種主張的共同點都把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歸根到底,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在理論上沒有正本清源,莫衷一是。
鄧小平在改革之初,避開對傳統(tǒng)社會主義的糾正,以“社會主義要發(fā)展生產力”“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為由,啟動改革開放,是正確的、智慧的。但是在建黨近百年、新中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之際,還說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的目標、理想與追求,融合全黨、團結全民,為此而奮斗。面對8900多萬黨員,13.9億人民,我們必須說清楚、弄明白。這實在是今天黨的第一要務,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中國面臨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社會主義是為了反對資本利益至上的資本主義而誕生的,社會主義倡導的價值目標與價值理念就是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所謂社會主義就是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拉丁文SOCILIS,意思就是公共的、集體的、社會的。在人類歷史上產生過部落利益至上、奴隸主利益至上、貴族利益至上、資本利益至上的社會,還沒出現(xiàn)過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所以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和追求,這難道不對嗎、不該嗎、不應嗎?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倡導者對社會進步的巨大貢獻。
但是,如何實現(xiàn)公共利益至上呢?這是路徑選擇的問題,應該說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以及后來的社會主義運動都走了很大的彎路。這奇怪嗎?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從16世紀提出空想社會主義至今才500年,從馬克思主義誕生至今才160多年,從蘇聯(lián)誕生至今才102年,中國革命勝利才70年,要實現(xiàn)人類的理想社會需要探索、實踐以至付出代價。能因為挫折、彎路而放棄對人類理想社會的追求嗎?
把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與實現(xiàn)路徑混為一談,是產生歧義與爭論的認識根源。社會主義的執(zhí)著堅持者把已被實踐證明錯誤的社會主義的路徑當作社會主義的原則,而社會主義的堅決反對者則把社會主義的路徑錯誤當作社會主義本身。瞎子摸象,雙方都把摸到的象腿當作大象,支持者與反對者都犯了同樣的錯誤。
如果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上述解釋沒有異議的話,那究竟怎么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至上呢?
馬克思認為,資本利益至上的資本主義源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由此帶來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和生產過剩的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造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無產階級成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共產黨宣言》稱:“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p>
代之以什么樣的所有制,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zhàn)》中說:“它是想要把現(xiàn)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剝削勞動的手段的生產資料、土地和資本完全變成自由的和聯(lián)合的勞動的工具,從而使個人所有制成為現(xiàn)實。”
馬克思對股份公司的出現(xiàn)非常重視,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以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會自行揚棄的矛盾,那顯然只是作為一個過渡點,以便進入到一個新的生產形式中去?!?/p>
然而,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在所有制問題上都犯了同樣的錯洖,簡單地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從認識論上來說,這個錯誤是可以理解的,資本主義是私有制,社會主義當然就是公有制。但是經過實踐的檢驗,單一公有制帶來生產力的低下是不爭的事實??障肷鐣髁x者歐文的“新和諧公社”的試驗,就是由于勞動者缺乏積極性,工廠、作坊經常停產關門,甚至連當時最先進的機器也不得不閑置起來,公社的一家染坊能與當時美國最完善的染坊相抗衡,但都無活可干,一個紡織廠每天能生產400磅棉紗、一個面粉廠每天能生產60桶面粉,都不得不時時停工。還有一塊大到3600英畝的麥田因缺少足夠的勞動耕種而收入微薄。這種狀況曾在實行公有制的蘇聯(lián)、中國都無一例外地發(fā)生過。經濟上不去,人民普遍貧困,最終導致蘇東崩潰、中國改革。但社會主義等同于單一公有制的慣性思維牢牢地固化在原教旨社會主義者的頭腦里,執(zhí)著地堅持著。
社會公共利益至上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這是路徑與手段。按照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與要求選擇公有制還是私有制,或者什么領域適合公有制,什么領域適合私有制。實踐已證明,“一大二公”不能帶來生產力的提高,最終使社會公共利益缺乏物質基礎而受損。所以,把單一公有制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是錯誤的認知。這還有什么異議嗎?
那么怎么看待私有制呢?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論點是必須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共產黨宣言》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边@就是說資本主義私有制能夠帶來生產力的高度發(fā)達,關鍵在于分配,剩余價值被少數(shù)人占有,造成兩極分化。邏輯的結論就是不必消滅私有制,通過分配與再分配,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為勞動者與社會所占有,也就是說剩余價值在資本所有者、勞動者與社會中合理分配,這就符合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的社會主義原則。
中國改革開放,引入非公經濟,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高。1950年至1979年,改革開放前30年財政收入從62.17億元增加到1146.38億元,增長了18.43倍。1979年至2018年改革開放40年財政收入從1146.38億元,增加到258757億元,增長了225.72倍。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交納的稅收成為財政收入,為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提供了物質基礎。
要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至上,在發(fā)展經濟基礎上要搞好分配,這才是政府應該做的。社會主義要發(fā)展生產力,但發(fā)展生產力不等于社會主義。實行市場經濟,在發(fā)展經濟、提高效率的同時,必然優(yōu)勝劣汰、兩極分化。作為社會主義的政府就應該運用看得見的手,通過財政分配,建立覆蓋全民的均等的公共福利制度,并且向弱勢群體、貧困地區(qū)傾斜。
改革之初,強調發(fā)展第一,是正確的。但由此也產生了重發(fā)展、輕分配,重效率、輕公平,重建設、輕民生的傾問,尤其是財政分配實行逆向調節(jié),東西部向東部傾斜,城鄉(xiāng)間向城市傾斜,戶籍與非戶籍向戶籍傾斜,高學歷與低學歷向高學歷傾斜,總之越有保障的越多保障,越需保障的越少保障。社會保障的不公平、不合理,加劇了貧富差別。這是今天中國問題的癥結所在。
第一、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外來務工人員、非戶籍居民,獲得的社會保障少,帶來居民消費率低僅為39%,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導致拉動經濟的動力不足而下滑。
第二、貧富懸殊,帶來各種社會問題,政府與民眾的沖突與不同群體的沖突頻發(fā)。
第三、質疑改革、不滿政府的輿論泛濫,影響黨的執(zhí)政基礎。
第四、社會不公,帶來社會道德水平下降。
第五、損害環(huán)境、破壞生態(tài)的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
社會主義的本質不是體現(xiàn)在所有制上,而是剩余價值的分配。不管什么所有制,能促進經濟發(fā)展、財富增加,就是好的所有制。政府通過稅收取得財政收入的再分配,是傾向少數(shù)人、一部分人或特殊群體,還是絕大多數(shù)人、弱勢群體才體現(xiàn)一個社會的性質。
所謂所有制,最終體現(xiàn)在剩余價值歸誰所有。名為全民所有、集體所有,但剩余價值卻為少部分人占有,這是借公有為名,行私有之實。這是假公有制。私有制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一部分通過稅收再分配全體民眾,這可稱為間接公有制。如今華為成為中國的驕傲,它的技術與產品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所懼,2018年華為僅交納稅收就710億元,中國有10個、100個華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是強大,還是削弱?
改革之初,北京一個虧損的國有門店賣掉,有些老同志掉眼淚,說是私有化了。在原教旨的傳統(tǒng)社會主義者看來,只要是掛著國營的牌子,不管是虧、還是盈,盈利給誰拿走了,就是社會主義。要是掛的是民營的牌子,既不用國家投,虧了也不用國家管,盈利了就收稅,這就成了資本主義?
一句話,今天的中國不是所有制出了問題,分配不公成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tài)諸領域問題的癥結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深圳時提出:“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這才是社會主義的真正體現(xiàn)。
社會主義就是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究竟用什么衡量呢?這就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幸福,社會主義就是以所有社會成員幸福為目標的社會主張和社會模式。價值目標一定是所有社會成員幸福,不是大部人,更不是少數(shù)人幸福。當然,實際結果由于個體因素等原因,只能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
把人民幸福作為奮斗目標、檢驗標準、執(zhí)政理念,那就能以此為綱,帶動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tài)的全面改革,這就有了抓手、有了重點,也有了路徑和方法。
發(fā)展為目標,政府是主體:幸福為目標,人民是主體。黨和政府的工作重點和工作方法,就應從與人民幸福最直接、最相關的做起。這就是健全社會保障,均等公共服務。當年鄧小平說:“四個現(xiàn)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那么今天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最大的政治。
民生改善了,擴大內需,經濟才能持續(xù)增長。民生改善了,社會分化緩和了,社會就穩(wěn)定了;民生改善了,不滿情緒緩解了,政改就能順利推進了;民生改善了,有利于道德的提升,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積極因素。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 改革要緊緊圍繞民生這條主線推進。
要搞“民生長遠規(guī)劃”,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教育等民生問題要系統(tǒng)化、制度化、目標化解決,改變碎片化、打補丁式的零敲碎打做法。
要把分配制度改革,尤其是財政分配改革提到議事日程,真正實行透明公開,民眾參與,專家質詢,輿論監(jiān)督。政治民主先從經濟民主、預算監(jiān)督做起。
憲法第六條規(guī)定,建議改為:“社會主義以社會公共利益至上為原則,根據(jù)發(fā)展經濟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實行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非公經濟多種經濟成分,采取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無限責任公司等形式。私人產品按市場經濟原則,按投入的要素分配。公共產品,按社會主義原則,實行公平分配,建立覆蓋全民的均等的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p>
(本文根據(jù)全國工商聯(lián)原主席黃孟復在大成企業(yè)首腦沙龍上的講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