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賢雷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術界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契合之處、不同之處、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相結合的歷史進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范圍廣,視角多;研究成果數量多,質量高;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有所突破。今后,要進一步區(qū)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進一步拓寬研究范圍和領域,加強個案人物研究,有效回應現實,解決現實問題,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
中圖分類號:A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9)03-0006-06
收稿日期:2018-11-29
基金項目:安徽理工大學青年教師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QNSK201812)
作者簡介:孫賢雷(1984-),男,安徽壽縣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Abstract:Sincethe18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domesticacademiccircleshaveconductedin-depthstudi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Marxisman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howMarxismisintegratedwith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thehistoricalprocessofintegrationandsoon.Theresearchresultsarelargeinquantityandhighinqualitywithwideresearchscopeandvariousviews.Therehasbeenabreakthroughinresearchcontentsandmethods.Inthefuture,itisofgreatsignificancetofurtherdistinguishtheessenceanddregsof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furtherexpandthescopeandfieldofresearch,strengthenthestudyofindividualcasesandcharacters,effectivelyrespondtoreality,solvepracticalproblems,alwaysadheretotheguidanceofMarxism,andpromotethecreativetransform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Keywords:Marxism;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TheSinicizationofMarxism;Thecourseofhistory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術界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廣泛探討,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關系、契合之處、不同之處、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相結合的歷史進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今后,我們要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研究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關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術界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關系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應站在更高的站位看待二者的關系。一是“舊邦新命”說。陳先達認為,應站在社會形態(tài)更替的高度來審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以“舊邦新命”作為解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爭論的鑰匙[1]。二是“實踐需要”說。陳來認為,“簡單說來儒學和馬克思主義或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在直接的意義上,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今天如何看待儒學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問題?!瘪R克思主義與儒學的問題不能拘泥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八個字上進行表面理解,要直接指向中國當代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文化需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需要[2]。
其次,從具體內容上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互有補充,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發(fā)展與超越。第一,“補充”說。湯一介認為,馬克思主義和儒學有互補之處,馬克思主義對儒學有兩方面的糾正:一是儒學必須特別重視“經濟基礎”的問題,二是要克服“道德至上主義”;而儒學對馬克思主義也有兩方面的補充與糾正:一是“要重視傳統(tǒng)”,二是馬克思主義可以從儒學中吸取具體討論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的某些有益理念[3]391-392。許全興主張“用中國哲學特有的認識主體修養(yǎng)論來補充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因為“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不講認識主體的修養(yǎng)”,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視人生哲學,以“修身”為本,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4]。張雅琳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補充主要體現在人生哲學方面和認識論方面。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很少論及作為認識主體的人的道德修養(yǎng)對于獲取正確認識的重要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此給予了補充[5]。王建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體系和認識體系而不是倫理體系,管不到人們瑣碎的日常行為舉止,而這恰是主要作為倫理體系的儒學所關注的[6]。第二,“發(fā)展超越論”。姜華、鄭帥認為,馬克思主義對儒學文化思想的發(fā)展與超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以人的全面解放與發(fā)展為宗旨的共產主義思想,使先進的中國人確立了以人的平等與解放為核心的社會發(fā)展目標,二是馬克思主義用變革社會的思想超越與取代了儒學通過個人內省來成就與實現個體的自由解放和平等世界的方法路徑,三是馬克思主義揭示了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解決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體問題[7]。
再次,從具體角度上看,從不同的邏輯視角出發(fā)可以對二者間的關系作出不同的解讀。一是“三范式”說。李元旭、平章起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關系主要存在三種闡釋范式:意識形態(tài)范式、文明范式、體用范式[8]。二是“話語互動整合”說。林國標認為,從文化發(fā)展的視角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實際上是兩種話語體系之間的互動和整合問題[9]12。
從上述論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不是非此即彼、一方取代另一方的關系,二者內在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契合之處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之處,國內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因素契合”說。周書俊認為,“關注人的存在,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點?!盵10]
“二因素契合”說。劉艷萍[11]和丁威[12]均主張“二因素契合”說,都贊同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辯證思維、大同理想與共產主義方面有契合之處。
“三因素契合”說。王瑞香[13]、任培秦[14]、郭文飛與彭曉燕[15]和張毅攀[16]等學者均主張“三因素契合”說,但在具體是哪三種因素的契合上,各自又有不同的看法。
“四因素契合”說。湯一介認為儒學和馬克思主義至少可能有四個契合點:“都取理想主義的態(tài)度”、都是實踐的哲學、都是從社會關系定義“人”、對“斗爭”與“和諧”的看法[3]388-391。賀紅霞與馬智[17]、劉學芝[18]、吳正英與王曉凌[19]等學者也主張“四因素契合”說,但在具體是哪四種因素的契合上,各自也有不同的看法。
“多因素契合”說。胡志遠與張辰琛[20]主張“五因素契合”說,張允熠[21]主張“六因素契合”說,何中華[22]和王軍[23]主張“八因素契合”說。
仔細梳理眾多學者的論述,從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之處眾多。歸納概括學者們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的因素,在馬克思主義方面表現為唯物論和辯證法、共產主義、實踐觀、群眾觀、人與自然相統(tǒng)一的思想、歷史觀、公有制、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則表現為天下大同的理想社會、知行觀、民本思想、集體主義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思想、中庸思想、農民起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等。但是,這些契合之處難免讓人覺得是一種按圖索驥和尋章摘句的尋找和解讀,這些契合之處是否真正體現了二者的本真精神,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同之處
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契合之處的眾多觀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同之處的研究則相對較少,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二者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劉潤為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對立性的一面,主要體現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尖銳對立。“就思想體系來說,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學是由復辟奴隸制(盡管是比較溫和的奴隸制)演變?yōu)榫S護封建制的學說”,二者不可能“和平共處”[24]。
其次,二者的具體不同之處。王廣飛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不同之處:歷史背景不同、階級立場不同、內容結構和表達方式不同[25]。吳文新則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三點不同是:邏輯前提不同、內容側重有別、實踐路向相反[26]。
再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不利因素和負面效應。從不利因素上看,魏颯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利的因素,主要是極強的封建等級與禮法觀念、腐朽的官僚主義思想[27]。從負面效應上看,第一,鄭瑩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視角指出了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負面效應[28]。第二,張淑東、吳騰飛指出了傳統(tǒng)文化觀念對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方面的負面效應: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書生理想化”,表現為簡單地以傳統(tǒng)倫理觀介入現實社會和對一系列超出實際的革命任務的制定;二是傳統(tǒng)經學思想和教條主義的生成,對經典盡信與盡奉的經學思想成為傳統(tǒng)文化觀念重要組成部分,對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一定影響,教條主義的生成和這種經學思想有相當程度的關聯[29]。第三,曾小五、黃祖輝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科學精神受到了極大的壓抑”、“法治觀念天然淡薄”、“平等的觀念很難找到自己生長的土壤”、運動發(fā)展的觀念“缺乏時間背景下社會發(fā)展的宏大視野”、社會歷史“缺乏一個明確的目標,更沒有社會發(fā)展的明確理念”[30]。
從以上學者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之處,涉及到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這首先要求人們能夠結合時代需求區(qū)分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努力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這方面還有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研究
(一)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關于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國內學術界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首先,從縱向上看,學者們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路徑。孫賢雷從伽達默爾哲學詮釋學的視角闡明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三重路徑:回到文本,重新審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前見;關注生活,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視域融合;聚焦時代,注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應用[31]。
其次,從橫向上看,學者們提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維度、層面、規(guī)律、環(huán)節(jié)、層次和方式。一是“維度”說。謝永寬、陳有勇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有三個維度:意識形態(tài)維度、思想學術維度和世俗生活維度[32]。二是“層面”說。張洋、劉志禮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融合有三個層面:核心價值層面、理論樣態(tài)層面和體系層面[33]。三是“規(guī)律”說。陳秋蘭認為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要遵循三個規(guī)律:兩者融合與現實需要相適應的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主導兩者融合的規(guī)律、黨的學風影響兩者融合的規(guī)律[34]。四是“環(huán)節(jié)”說。陳衛(wèi)平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建構貫穿著如何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在此問題上存在三個相互聯系的普遍性環(huán)節(jié):變革、融合和制約[35]。五是“層次”說。王今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在核心價值層次、理論樣態(tài)層次和社會實踐層次三個層次上加強融合[36]。六是“方式”說。黎康認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主要通過借言賦意、耦合再造和溯源開新三種方式來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合[37]。
再次,從實踐導向上看,學者們普遍重視實踐和轉化。一是“實踐中介”說。韓步江認為,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是實踐本體論意義上的辯證結合?!皩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的重要中介?!盵38]二是“雙重轉化”論。金民卿認為,必須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差異融合和雙重轉化,即中國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化”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文化化”[39]。
上述論述表明,學者們從不同視角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但是也要看到,這些論述多是學理層面的,缺少可操作性,也沒有提供可供實際借鑒的案例。
(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
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如何劃分,國內學術界大致形成了以下幾種看法。
首先是過程論。錢遜主張“兩過程”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表現為兩個過程:馬克思主義經過中國化的轉化,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文化。”[40]
其次是階段說。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應該按照階段劃分。一是“三階段”說。田克勤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緊密伴隨,其歷程經歷了三個大的發(fā)展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步和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化的開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和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化的突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再創(chuàng)和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化的推進[41]。張連偉也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42]。二是“四階段”說。王秀美根據時間進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分為四個階段:準備階段、奠基階段、曲折發(fā)展階段和新階段[43]。三是“五階段”說。丁俊萍和林建雄[44]、林國標[9]15、郭英敏[45]127-131等學者均主張五階段說,且多以時間和相關大事件為參照軸來進行劃分,如郭英敏劃分的傳播與依附階段、交鋒與爭鳴階段、結合與運用階段、批判與疏離階段、融合與創(chuàng)新階段。
經過仔細分析各位學者的觀點,可以看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明顯受到政治形勢發(fā)展的影響,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密切相關,多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歷史過程。在每一個階段,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處的地位、二者之間的關系都是不同的。
三、研究呈現的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成果,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是研究范圍廣,視角多。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者們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文學、歷史、哲學、軍事、倫理、社會、醫(yī)學、生態(tài)和環(huán)境、新聞和傳播等眾多領域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廣泛研究。學者們已經突破了以往局限于中共黨史學科、中國哲學學科范圍內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局限,研究范圍和視角都有很大的擴展。
二是研究成果數量多,質量高。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眾多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召開了多次主題學術研討會,在報紙和雜志上發(fā)表了大量的論文,也出版和再版了十幾本相關專著,如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張允熠《中國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陳方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研究》、吳立紅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及其典型案例》、劉志揚《馬克思主義與儒家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與展望》、路克利《海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和韓國著名學者宋榮培的《中國社會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修訂版)》等。這些相關論著,從縱深方面有力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
三是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有所突破。學者們已經不再局限于研究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了,而是已經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教訓進行了歷史反思,在內容上勇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敢于直面歷史和現實,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在研究方法上,學者們不再單純進行理論闡述,而是敢于借鑒詮釋學等國外的最新研究方法,批判地吸收借鑒國外漢學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四、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存在一些薄弱之處。今后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研究。
第一,進一步區(qū)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如何區(qū)分和辨別?陳來認為,“區(qū)分精華和糟粕的標準,我們常說以科學的、民主的、大眾的特征作為標準,其實這是片面的?!盵46]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綿延幾千年,本身就很復雜,精華和糟粕雜糅在一起,不易區(qū)分和辨別。然而,只有區(qū)分了精華和糟粕,才能去談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這是前提。目前專門論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論著較多,但是專門論述如何區(qū)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與糟粕以及有哪些精華與糟粕的論著并不多見。
第二,進一步拓寬研究范圍和領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羅萬象,涉及各個方面,目前研究儒學與馬克思主義關系的論著較多,研究道家道教和馬克思主義、佛教和馬克思主義的論著則相對較少,研究中國傳統(tǒng)經濟文化、鄉(xiāng)村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論著也較少。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日常生活、倫理道德規(guī)范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論述較多,這些內容如何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如何落腳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來,都有待深入探討。
第三,加強個案人物研究。個案人物方面,研究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上的貢獻的論著較多。清末民初,無數仁人志士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研究和思考,值得我們去挖掘。尤其是那些長期在海外留學真正接觸過西方社會與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之后回國參加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革命家、教育家、理論家和思想家等,他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
第四,有效回應現實,解決現實問題。目前國內學術界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空泛的意義分析較多,機械地尋找結合點較多。而如何真正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和理想信念問題,如何有效回應社會思潮和人民群眾的關切,這些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尤其是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如何更好地解決改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總結實踐經驗,并上升為理論,資政育人,需要大力加強研究。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后需要加大研究力度。郁有凱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結合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是解決“三個危機”和實現“三個轉型”的需要:“解決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民族危機和實現文化轉型的現實需要”,“解決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的理論危機和實現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維轉型的內在機理”,“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現代危機和實現文化認同與價值共識的社會轉型的外生要求”[47]。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推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48]23。這為我們今后繼續(xù)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指明了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N].光明日報,2015-07-3(1).
[2]陳來.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N].中華讀書報,2014-01-15(13).
[3]楊朝明.孔子文化獎學術精粹叢書·湯一介卷[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4]許全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二題[N].光明日報,2014-07-16(16).
[5]張雅琳.關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論的思考[J].社會科學研究,2014(3):149.
[6]王建民.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論綱[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5(3):4.
[7]姜華,鄭帥.文化哲學視域下馬克思主義與傳統(tǒng)儒學的內在文化邏輯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8(4):62-63.
[8]李元旭,平章起.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三種主要闡釋范式[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13-17.
[9]林國標.話語整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系研究的一種進路[J].湖湘論壇,2014(3):12-15.
[10]周書俊.用“根”的營養(yǎng),豐富馬克思主義之“本”[N].解放日報,2017-06-20(9).
[11]劉艷萍.試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契合[J].中華文化論壇,2013(7):50.
[12]丁威.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11):32-33.
[13]王瑞香.文化自覺視域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互動發(fā)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4(3):188.
[14]任培秦.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176-178.
[15]郭文飛,彭曉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J].人民論壇,2017(15):118.
[16]張毅攀.經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點研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4):99-101.
[17]賀紅霞,馬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3(1):20-21.
[18]劉學芝.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與交融[J].理論學刊,2012(11):10-11.
[19]吳正英,王曉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契合性研究[J].理論與改革,2015(5):123-125.
[20]胡志遠,張辰琛.現代性語境下的傳統(tǒng)文化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理論導刊,2013(7):65-66.
[21]張允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思想理論教育,2014(12):18-20.
[22]何中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N].大眾日報,2015-05-20(4).
[23]王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發(fā)展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60-62.
[24]劉潤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7(3):73.
[25]王廣飛.用馬克思主義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J].人民論壇,2017(35):132-133.
[26]吳文新.不同而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一個個體人性與社會歷史的對比視角[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25-28.
[27]魏颯.淺析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影響[J].人民論壇,2012(32):185.
[28]鄭瑩.淺談傳統(tǒng)文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雙刃劍”效應[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3(6):110.
[29]張淑東,吳騰飛.論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傳統(tǒng)文化觀念[J].學術探索,2017(3):11-12.
[30]曾小五,黃祖輝.當“德性文化”相遇“辯證哲學”——略論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其傳承發(fā)展的關系[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8.
[31]孫賢雷.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三重路徑——基于伽達默爾詮釋學的視角[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7):45-47.
[32]謝永寬,陳有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三個維度[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5(4):96-98.
[33]張洋,劉志禮.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三個層面的有機融合[J].理論探索,2016(3):53-56.
[34]陳秋蘭.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基于相融共生視角[J].人民論壇,2016(17):192-193.
[35]陳衛(wèi)平.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五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14(5):6.
[36]王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機制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6):98-99.
[37]黎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機制探尋[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9-25(5).
[38]韓步江.實踐的本體意義反思——以傳統(tǒng)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作用之“謎”為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40.
[39]金民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關系演變的反思與展望[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6):21.
[40]錢遜.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N].學習時報,2018-01-24(4).
[41]田克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文化從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9):97-102.
[42]張連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和邏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22.
[43]王秀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及經驗啟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9-11.
[44]丁俊萍,林建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關系的歷史考察及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7(4):33-37.
[45]郭英敏.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合的歷史考察與啟示[J].學術探索,2017(7):127-131.
[46]陳來.如何看待儒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J].中國哲學史,2018(1):25.
[47]郁有凱.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價值意蘊[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8(4):65-70.
[4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