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合作式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9)11-0072-01
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庇纱丝梢?,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成為新課改勢在必行的趨勢。下面,筆者結合在課堂教學中的幾個案例來探討合作式學習如何開展。
案例一:合作學習氛圍中的引導
教師在課堂中要提供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機會,鼓勵學生敢于表現(xiàn)自己,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各展所長,協(xié)作互補。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分步驟獨立思考。第一步:你想把圓如何分割?你分割的依據(jù)是什么?第二步:將圓分割后,你是否能夠拼成一個我們熟知的圖形?你是怎樣思考的?第三步:觀察你所拼割后的圖形與圓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學生在經歷三個思考步驟之后,開始在小組內交流拼割的方法,邊交流邊演示,并根據(jù)拼成的圖形與圓之間的關系得出圓的面積計算方法,再進一步將方法歸納總結為計算公式。此時,教師要強調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時要注重探究過程的展示,及時將成果分享給其他同學。這樣,既發(fā)揚了教學民主,又為學生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機會,人人參與,各個發(fā)言,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活躍了課堂氣氛,形成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廣泛的信息交流,有效促進了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案例二: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讓學生將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展示出來,請學習伙伴共同評議、相互啟發(fā),使思維碰撞產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使學生因思考成果得到肯定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如何將梯形轉化成為已學圖形并推導出面積計算公式時,引導學生獨自探索出多種解題思路,并且現(xiàn)場展示,鼓勵其他學生進行評議。這樣教學,必定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案例三:注重學生之間的信息共享
要引導學生交流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使學生形成集體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并能夠相互協(xié)作,共同完成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任務。例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趣味題:將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裝在一個紙筒里,然后問學生:“如果僅露出一個角來,你能夠判斷出它是哪一類三角形嗎?”一名學生回答:“能夠判斷,如果露出的這個角是直角,那么這個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露出的是鈍角,那么這個三角形就是鈍角三角形;如果露出的是銳角,那么這個三角形就是銳角三角形。”對于前兩個角的分析,學生們表示贊同,但對于銳角的分析學生們表示出了不同的意見。針對這個學生的發(fā)言,如果筆者直接說出結論,這樣不利于激勵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于是筆者說:“這位學生說得很好,他利用了角的特性推導出了三角形,請問誰還有不同的觀點呢?”此時,一名學生勇敢地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他說的不全對,我來補充一下。他的前兩個說法是對的,但第三個說法就不正確了,如果只露出一個角是銳角,那么這個三角形具體是什么三角形就說不定了,因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當中都有銳角,所以只根據(jù)一個銳角就去判斷出它是怎樣的一個三角形這種思考是不對的,所以說它們都有可能是?!边@時的教學,不僅僅是師生雙向的,而且存在著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碰撞和交流,使學生之間相互彌補,相互學習,相互提高。
案例四:建立完善合理的合作機制
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性格差異等因素來合理搭配的。因為每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所以不同層次的學生放在一起能夠形成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的學習氛圍。小組的成員數(shù)量一般以四人到六人最為合適,人員過少就失去了相互學習的契機,人員過多又會讓部分學生的主動性有所下降。合適的人員數(shù)量可以起到互相幫助、互相監(jiān)督、合作共享的效果,能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一定的發(fā)展。同時,教師應將競爭機制有效應用于小組學習活動當中,讓小組長作為小組學習過程的管理者,讓其他學生承擔一定量的任務,如誰記錄、誰陳述、誰制作學具等等。最后,教師應根據(jù)各組的學習效果,肯定和鼓勵那些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的學生。這樣合作,真正是把知識發(fā)展的權利交還給學生。相信經過學生的討論和質疑,學生一定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數(shù)學能力。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