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峰
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微課作為現代信息技術下的產物,開始踴躍出現在教師群體的教案中,為傳統教學注入一絲活力。詩歌作為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基石。微課作為一種行而有效的教學方式,將詩歌教學與微課相結合,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優(yōu)化詩歌教學。
詩歌歷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其主要原因在于詩歌更傾向于通過言簡意賅的敘事和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來表達自身思想感情,對于學生而言難以理解。因此如何提高詩歌教學質量已然成為教師群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難題之一。微課由于能夠借助多媒體視頻、PPT等形式來向學生展示知識點,無論是在實時教學還是課后拓展中都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對此教師可在開展詩歌教學時,有效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詩歌微課教學一體化,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詩歌學習的意義。
一、微課在詩歌信息補充中的應用
微課的主要特點之一是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整合,并將某一知識點進行針對性地剖析。在詩歌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還要對相關的寫作背景等進行了解,只有對詩歌進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真正達到教學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結合本身需要,為學生盡可能地收集、提供詩歌相關寫作信息,以此減輕部分教學壓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蟈蟈與蛐蛐》的教學中,該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理解該詩歌中夏天蟈蟈的“樂音”和蛐蛐冬天的“歌兒”對于大自然的意義。對此教師運用微課視頻先向學生系統介紹詩人濟慈的詩歌流派和寫作特點等,使學生了解濟慈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在有效地補充詩歌作者生平背景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詩歌的印象,而后教師再詳細講解,給學生的詩歌學習生活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微課在營造課堂氣氛中的應用
詩歌與詩詞的學習都講究“以情動人”,而多數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面臨的難題之一就是不知道如何讓學生順利把握詩歌中的情感。微課教學由于多元化的展示方式,對于詩歌教學中的課堂氣氛營造環(huán)節(jié)具有一定優(yōu)勢。對此教師可在該環(huán)節(jié)中結合教材內容實際,設計相應的微課教學視頻,通過聲色兼具的視頻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再用視頻內容渲染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感同身受,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黃河頌》的教學中,該詩歌主要內容是歌頌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教師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詩歌學習中體會黃河的氣勢磅礴和對黃河的贊嘆、尊敬。但僅僅要求學生朗讀詩歌,并不能切身感受作者在寫作時的慷慨激昂之情,因此教師可以微課形式播放歌曲《黃河大合唱》,并輔以奔騰不息的黃河視頻,帶領學生大聲歌唱,利用豪邁雄渾的歌曲打開學生的心扉,營造學生對泱泱中華的自豪感,將課堂氣氛推至最高點。而后教師趁熱打鐵開展詩歌講解活動,令學生在感同身受的情況下對詩歌有更深的理解。
三、微課在突破詩歌教學難點中的應用
詩歌對于學生而言最難理解的地方就是咬文嚼字以及意象表達,這也是詩歌與詩詞的共通之處,教師對此也感到頗為棘手。如何將詩歌重難點進行有效突破、優(yōu)化課堂結構,這已然成為教師群體面臨的一項考驗。在此情況下,教師可適當采取微課教學,審時度勢地結合課堂實際和學生學習情況,隨時準備切入微課,將重難點一舉突破。
例如,在《沁園春·雪》的課時教學中,其主要教學難點為要求學生理解并背誦“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等經典語句的意義。由于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作者截然不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學生對該詩歌的理解有困難。對此教師在課堂上可直接播放教學視頻,視頻中對詩歌整體結構、點睛之字如“望”“惜”等做出重點劃分和詳細講解,最后再總結詩歌大意和思想情感,令學生能快速把握重點從而進入學習狀態(tài)。
四、微課在課后鞏固中的應用
微課教學的主要優(yōu)勢之一在于能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既是學習輔助,又是教學輔助,令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開闊、學生的學習范圍更加廣泛。詩歌是近現代燦爛文化的代表之一,因此學生需要在課后進行鞏固拓展才能將其完全掌握。微課在此時就能幫助學生擺脫傳統教學中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引導學生將自身碎片化時間投入學習中,徹底落實課堂教學效果,夯實自身語文基礎。
例如,在《鄉(xiāng)愁》的課后鞏固中,主要內容是要求學生進行背誦感悟。對此教師可用微課視頻將“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等意象依次具體表現,幫助學生記憶背誦。同時配合低沉憂傷的音樂,令學生加深情感體驗,徹底融入詩歌之中,從而達到良好的鞏固效果。
綜上所述,將微課與語文詩歌教學進行有效結合,能起到補充教學信息、突破詩歌重難點等積極作用。教師在利用微課開展詩歌教學時,應根據教材和實際教學情況來設計相應的微課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此促進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快速發(fā)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楊河初級中學(74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