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暉 張力鈞 楚恬思
我國作為貿易大國,面臨著大量的貿易摩擦,近年來針對我國啟動的“雙反”調查,實行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數量急劇上升。2018 年3 月23日,美國正式對我國啟動“301 調查”,指令相關部門對340 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引發(fā)了中美貿易戰(zhàn)。究其本質,可以發(fā)現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制度距離、經濟制度距離、法律制度距離是引發(fā)貿易摩擦、阻礙貿易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的主要原因。然而,制度距離不完全是一個“壞東西”,在特定情況下,制度距離甚至可以促進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增長。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一帶一路”沿線橫跨亞歐大陸,既包括少數發(fā)達國家,也包括最不發(fā)達國家和大量發(fā)展中國家,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制度距離不可謂不大,但這并沒有阻礙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2011-2016 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貿易額占全球貿易額的比重從24.6%上升到25.7%。這表明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赡艽嬖诖龠M作用。以上實踐表明,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存在正向、負向影響。那么,國家間的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究竟有何種影響?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制度距離影響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機制。為此,本文運用交易費用理論闡述制度距離抑制運用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機制,運用多樣化消費偏好理論、比較優(yōu)勢理論解釋制度距離提高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機制,旨在為揭示制度距離與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內在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關于國家間的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影響研究,學術界沒有一致的結論。從整體看上,現有研究分為兩類:第一,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有顯著的負向影響。Wei & Shleifer(2000)、Linders &Slangen(2005)、De Groot 等(2004)、Lavallee(2005)、Angkinand&Chiu(2011)、Thomas(2012)、De Mendon?a(2014)、Bojnec&Ferto(2015)等研究均建立了以制度距離為自變量、雙邊貿易規(guī)模為因變量的實證模型。實證結果表明,制度距離對雙邊貿易規(guī)模有顯著的負向影響。第二,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曹麥(2013)從文化服務出口的角度探究制度距離的影響,發(fā)現制度距離對于中國文化服務出口有推動作用。潘安等(2013)利用了我國對18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稀土國際貿易數據,運用經濟自由度指數研究制度距離對中國稀土國際貿易的影響,發(fā)現不同類型的制度距離對中國稀土國際貿易的影響路徑及產生的效果有所不同。也有研究表明,制度距離對雙邊貿易影響較?。ㄈf倫來等,2014)。由不同研究的實證結果可以看出,國家間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影響具有復雜性。從現有研究來看,許多研究從交易費用的角度解釋并檢驗了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負向影響,而對于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帶來的正向影響卻缺乏足夠的理論解釋。本文基于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試圖從理論上厘清制度距離影響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機制,辨析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異質性作用。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規(guī)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它對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個人行為起到約束作用(North,1981),它為行為主體設定了特定的成本-收益結構,并為行為主體提供了穩(wěn)定的預期(楊德才,2016)。按照二分法,制度可分為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North,1990)。
制度距離的概念最早由Kostova(1996)提出。他認為制度距離是不同國家或地區(qū)之間在管制制度、規(guī)范制度及認知制度方面的不同。隨后,Gaur&Cu(2007)、Phillips & Ge(2009)、Wu(2009)、潘鎮(zhèn)(2008)、郭蘇文(2010)等國內外學者均對制度距離的概念和內涵做出了拓展。本文主要研究正式制度距離,按照制度距離的作用領域將其分為三個維度:政治制度維度、經濟制度維度、法律制度維度,探討各維度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影響的作用機制。
制度距離抑制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機制主要由交易費用理論解釋。交易費用又可分為外生交易費用和內生交易費用。外生交易費用是指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fā)生的費用,而非因行為主體的利益沖突導致經濟扭曲的結果(楊小凱,2003)。外生交易費用在行為主體做出決策之前就能看到大小。就國際貿易而言,商品運輸過程中所耗去的資源是直接外生交易費用,而用于生產運輸、通訊以及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設施則是間接外生交易費用。在數學建模中,通常使用“冰山成本”的概念指代(Samuelson,1952;Fujita,1999)。內生交易費用是指只有在所有行為主體都做出了決策后才能確定的交易費用(楊小凱,2003)。內生交易費用由不同的行為主體參與分工福利時的機會主義行為引起,就國際貿易而言,政府、企業(yè)等行為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是導致內生交易費用產生的原因。
政治制度在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的定義。在憲法經濟學中,政治制度被界定為與投票權、選舉規(guī)則、權力分離與平衡及其邊界等方面的相關制度(Schmid,2004)。這些政治制度被稱為憲法層次上的制度,包括憲法、立法、司法和行政實體的規(guī)則。國家間的政治制度距離即表示它們在憲法、立法、司法和行政實體規(guī)則上的差異。
(1)政治制度距離引發(fā)的外生交易費用
兩國間的政治制度距離會導致合約實施的不確定性。合約的實施需要國家的強制力進行保障,因此,政府的清廉程度、行政效率等政治制度因素會影響合約的執(zhí)行。企業(yè)為避免因不熟悉他國的政治制度而在貿易過程中產生摩擦,需要付出時間成本、經濟成本進行事前調查,從而形成交易費用。在發(fā)生貿易前用于熟悉他國政治制度所付出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構成了政治制度距離帶來的外生交易費用。
(2)政治制度距離引發(fā)的內生交易費用
政治制度距離體現了貿易雙方國內政治力量博弈規(guī)則的差異,而這種博弈規(guī)則的差異對兩國國際貿易規(guī)模有負向影響。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強調,貿易政策等經濟政策在是由各種與經濟利益相關的政治力量、被選舉的領導人的目標和選舉人的判斷來決定的(金祥榮,2007)。政治制度質量更好的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能獲得更高比例的貿易福利,而政治制度質量更低的國家獲得的貿易福利較少,甚至難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利。這種貿易福利分配上的不對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引發(fā)貿易摩擦、貿易保護甚至貿易戰(zhàn)的導火索(Levchenko,2007)。制度質量更低的國家存在更多傾向于支持貿易保護的力量,這些力量容易在政治博弈中容易占上風,并享受貿易保護帶來的經濟租金。而制度質量更高的國家則會針對其貿易保護政策展開報復。貿易雙方在制定貿易政策時考慮各自不同利益集團的利益,極有可能制定一些抑制國家整體福利的政策,進而對貿易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由政治利益集團博弈所帶來的福利損失可視為政治制度距離帶來的內生交易費用。
經濟制度被定義為對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進行激勵和約束的制度(North,1990)。Schmid(2004)認為經濟制度主要通過經濟政策和經濟自由化體現,具體包括財政制度、貨幣制度、信貸制度、產權制度、關稅(Teece,1986;Furman et al.,2002)、政府保護(Boddewyn et al.,1994)等。
(1)經濟制度距離引發(fā)的外生交易費用
兩國的經濟制度是兩國的廠商規(guī)模、生產效率、市場結構、貿易行為等經濟活動方面差異的重要體現。具體而言,兩國在海關效率、口岸調度、政策制度、信息服務、貿易相關系統(tǒng)的自動化和電子化水平等貿易便利程度的差異主要由技術發(fā)展水平、勞動力素質等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外生于貿易行為本身,因此本文將以上貿易便利程度的差異所帶來的交易費用界定為經濟制度距離所帶來的外生交易費用。進出口企業(yè)對于母國的經濟制度環(huán)境更為熟悉,當它們與其他國家產生貿易聯系時需要適應他國的經濟制度環(huán)境,這一過程需要耗費經濟成本、時間成本,進而引發(fā)了外生交易費用。經濟制度距離越大,企業(yè)適應不同國家經濟制度環(huán)境的難度越高,產生的外生交易費用越高。
(2)經濟制度距離引發(fā)的內生交易費用
與外生交易費用不同,經濟制度距離所導致的內生交易費用主要包括因貿易摩擦、貿易戰(zhàn)所產生的經濟成本,并通過關稅、非關稅壁壘、貿易政策、產業(yè)政策、貨幣政策等直接作用于國際貿易。這些經濟政策的制定受貿易伙伴行為的影響,因此產生的交易費用內生于國際貿易行為。以關稅的制定為例,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的民族工業(yè)、支持本國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往往會對本國出口商品實施補貼,對他國商品征收高關稅,直接導致兩國進出口商品的成本差異。同時,他國則可能針對本國的關稅制度,對本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增加了內生交易費用,從而阻礙自由貿易的發(fā)展。
法律制度被定義為法的整體,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釋及行政機關為執(zhí)行法律而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屬于一種最規(guī)范的正式制度(楊德才,2016)。法律制度的功能在于調節(jié)、調和與調解各種錯綜復雜和沖突的利益,以便使各種利益中大部分或文化中最重要的利益得到滿足,而使其他的利益最少的犧牲(Pound,1942)。從這個意義上看,國家之間法律制度的差異代表著各國文化中利益取向的差異,這種差異勢必對國際貿易產生影響。
(1)法律制度距離引發(fā)的外生交易費用
兩國間的法律制度距離容易導致企業(yè)對合約產生誤解,進而產生法律糾紛,這對企業(yè)形象、名譽均有負面影響。企業(yè)為避免因不熟悉他國的法律制度而在貿易過程中產生的摩擦,往往需要進行事前調查,并聘用中介機構進行咨詢,從而形成了交易費用。在發(fā)生貿易前用于監(jiān)督合約簽署與執(zhí)行所付出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構成了法律制度距離所導致的外生交易費用。
(2)法律制度引發(fā)的內生交易費用
當企業(yè)在他國進行貿易活動時因不熟悉當地法律制度而產生糾紛后,企業(yè)需要付出更多成本用于適應和調整。國際貿易中所涉及的雙邊、多邊談判,實質上是利益博弈的動態(tài)過程,而這一過程受到國家間法律制度距離的影響。國家之間法律制度距離越大,談判協商達成一致的難度就越大,所耗費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越高。有時為了達成某一協議,各方需要對國內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必要的調整,從而帶來更大的談判成本。這些因法律制度差異所導致的談判博弈福利損失可被視為法律制度引發(fā)的內生交易費用。
綜上所述,政治制度距離、經濟制度距離、法律制度距離增加了國際貿易的交易費用(Acemoglu et al.,2005),降低了資源的配置效率,進而對兩國間貿易規(guī)模產生負向影響(Smarzynska,2000;Meyer,2009)。
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fā)展,交易費用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有減弱的趨勢。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運輸工具的升級,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ǎng),各國貿易便利化水平越來越高,使得外生交易費用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影響越來越小。內生交易費用內生于貿易活動,由貿易摩擦、貿易談判等因素產生,理論上不可能完全消滅,但仍然可以通過全球貿易規(guī)則的逐步建立、多邊貿易協定、雙邊貿易協定的簽訂降低內生交易費用的影響。由此,交易費用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負向影響力在逐漸下降。那么,制度距離是否會通過其他途徑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產生正向影響呢?
國家間的制度距離會導致生產組織方式的不同。根據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原理(Marx,1846),國家間的制度距離反映了它們的經濟基礎差異,而擁有不同經濟基礎的國家可以通過分工,專業(yè)化地生產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產品,再通過國際貿易的方式將不同產品運送至消費者面前,滿足消費者對多樣化消費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制度距離是比較優(yōu)勢的源泉,而比較優(yōu)勢又是分工的基礎、國際貿易的原因,這意味著制度距離可以通過比較優(yōu)勢的渠道對國際貿易產生正向影響。
另外,現有文獻普遍忽視了制度距離通過消費偏好渠道影響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Dixit&Stiglitz(1977)、Krugman(1979)等研究表明,國際貿易可以帶來更廣闊的市場,使得可生產的產品種類增加,進而滿足消費者多樣化消費的傾向。兩國間的制度距離導致兩國消費者消費偏好產生差異,而分工生產和國際貿易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于多樣化消費的需求。因此,制度距離可以通過多樣化消費渠道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產生正向影響。
政治制度距離導致國家之間形成不同的產業(yè)結構、貿易結構,使各國之間形成比較優(yōu)勢,進而促進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根據制度變遷理論,由于各國初始的自然條件、經濟社會條件存在差異,對制度變遷的需求是不一致的,這使得各國存在差異化的制度變遷路徑(Schmid,2004)。在實踐中,經濟政策、貿易政策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由不同的政治集團、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動態(tài)過程。各個國家的發(fā)展情況不同,國內利益博弈千差萬別,由此導致的貿易政策、產業(yè)政策各具特色(葉建平,2015)。差異化的貿易政策、產業(yè)政策推動了分工,提高了各國在全球化生產中的專業(yè)化程度,促進國際貿易發(fā)展。
與政治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的作用機制相似,經濟制度距離同樣導致國家之間形成不同的產業(yè)結構、貿易結構,使各國之間形成比較優(yōu)勢,進而促進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以出口退稅制度為例,一般而言,出口退稅有利于出口商品降低貿易成本,進而產生比較優(yōu)勢,促進該類商品的出口。各國通過制定各具特色的出口退稅制度保護不同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助于提高國際市場上商品的互補性,改善商品貿易的結構,提高國際貿易的規(guī)模。
另外,經濟制度距離會導致消費者偏好的差異。笪賢流(2009)認為,偏好的形成與塑造離不開制度的參與和滲透。例如,產權制度可以通過對社會某些成員的鼓勵和對某些成員的限制來修改消費者的選擇集,改變消費者對不同商品的偏好。他對比了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產權制度,認為它影響了消費者購買轎車、商品房的行為。由此可知,經濟制度距離會顯著地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而消費偏好的多樣化則會帶來更加廣泛的國際分工(Dixit&Stiglitz,1977;Krugman,1979),進而提高國際貿易規(guī)模。
法律制度的形成依賴于各國的發(fā)展途徑、歷史、文化、風俗等因素,而且與利益集團的博弈密不可分。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的法律制度必然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促使了比較優(yōu)勢的形成,進而促進專業(yè)化分工和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例如,發(fā)達國家對員工的工作時間、工作環(huán)境等方面有著更為嚴苛的法律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提高了該國的勞動要素成本,不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發(fā)展。與之相比,發(fā)展中國家在這勞動力方面的立法則更為寬松。這種要素使用成本上的差異有利于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從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加強了分工,進而促進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
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影響的作用機制具有復雜性。一方面,制度距離引起國際貿易中的交易費用,而交易費用對國際貿易起到阻礙作用。其中,交易費用由兩國間行政效率、清廉水平、貿易政策、關稅、法治環(huán)境等政治、經濟、法律維度的差異所決定。根據交易費用是否決定于貿易行為,可將交易費用進一步分為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決定。由此,制度距離通過交易費用渠道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產生負向影響。
另一方面,制度距離作為比較優(yōu)勢的源泉,促進了國家之間的專業(yè)化分工,促進了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同時,多樣化的制度決定了多樣化的消費偏好,而多樣化的消費偏好則會促進更廣泛的國際分工,從而提高國際貿易規(guī)模。由此,制度距離通過比較優(yōu)勢和多樣化消費偏好兩種渠道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產生正向影響。下圖梳理了制度距離影響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機制。
圖1 制度距離影響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作用機制
由以上研究可知,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的影響方向取決于它通過交易費用、比較優(yōu)勢、多樣化消費偏好三種作用機制影響的大小。如果交易費用作用機制影響更大,則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產生負向影響;如果比較優(yōu)勢作用機制和多樣化消費偏好作用機制影響更大,則制度距離對國際貿易規(guī)模產生正向影響。以上結論需要通過進一步實證研究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