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義素對比分析看“士”的對譯詞選擇

2019-07-04 10:05喬勁松劉志明
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3期
關鍵詞:概念性做學問術語

喬勁松, 劉志明

(青島濱海學院 a. 外國語學院; b. 藝術傳媒學院, 山東 青島 266555)

《論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經典, 內含極其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術語,“士”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 學界對《論語》中文化術語的翻譯問題已有廣泛探討。 從翻譯策略的選擇上來看,當今大多數學者主張異化策略, 如王福祥、徐慶利的文章《民族文化身份嬗變與古代典籍核心詞匯翻譯——以〈論語〉中的“仁”為例》主張以異化翻譯策略為指導, 結合使用音譯法和綜合性注釋法來翻譯古代典籍核心詞匯[1]。 劉白玉、扈珺、劉夏青等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翻譯策略探討——以〈論語〉核心詞“仁”英譯為例》中也提出了音譯加注釋的翻譯策略, 并稱之為“和諧翻譯”策略[2]。 從翻譯視角來看,很多學者從歷史文化視角出發(fā), 發(fā)現中國傳統文化術語翻譯大多譯名不統一, 譯者往往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翻譯;因此, 一個文化術語往往會產生多種譯法, 誤讀、誤譯現象嚴重。 雖然學者們提出各種解決方略, 但據筆者考證, 到目前為止鮮有學者運用義素分析法(sememe analysis)來探討《論語》中文化術語的翻譯問題。 義素分析法對解決詞匯翻譯中的對譯詞選擇問題確有實效, 是否也在文化術語的對譯詞選擇上可行? 本文以《論語》中文化術語“士”為例, 探討義素分析法在文化術語的對譯詞選擇中的可行性。

一、義素分析概述

“義素”這一術語可追溯到1943年丹麥語言學家葉爾姆斯列夫(Hjelmslev)提出的詞義可分的設想。 1955年前后, 在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通過借鑒語音學在音位分析過程中使用的區(qū)別特征提出“語義特征”的同時, 法國語義學家鮑狄埃也提出了類似的術語“義素”。 自此, “義素”相關概念、理論及方法研究陸續(xù)展開[3]。 義素分析法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分析意義的一種方法, 它把意義分為若干最小的成分——義素[4]。 義素分析就是把同一語義場的一群詞集合在一起, 從義素的角度進行分析、對比與描寫。 利奇(Leech)曾說:“如同原子相結合組成分子一樣, 這些語義特征構成了復雜性不同的詞義?!盵5]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語言工作者開始將義素分析運用于漢語語義分析。 近年來, 義素分析法開始用于翻譯研究;因為義素分析可將詞進一步分成若干個更小的語義成分, 仿佛是將分子分成原子, 讓人們看到了詞的深層語義結構, 對于翻譯中詞義的選擇與確定有著很大的實用價值[6]。

既然義素分析法對于研究詞匯翻譯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那么它也一定適用于文化術語的翻譯研究。 基于此, 本文對《論語》中的文化術語“士”及其對譯詞進行義素對比分析, 以此在“士”的多個對譯詞中選擇出最符合其本義的譯法。

二、“士”的義素設立

在義素分析中,義素的設立是一個關鍵性的步驟。詞義能否得到準確的體現,義素分析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義素的設立是否妥當[6]。但是,一個詞可以有一系列義素,如果把這個詞可能有的義素全部標出來的話,就會十分繁瑣、龐雜[4]。因而,不必把一個詞的全部義素全部標出,而應分清主次,有所取舍。一般一個詞的義素可以分為概念性義素和非概念性義素。概念性義素,也稱主要義素,是指詞義中最為實質性,最具有對比特征的內容;非概念性義素,也稱次要義素,泛指詞義的非概念性的語義因素,多與詞語的聯想意義、修辭色彩和交際功能有關,如形象、情感、文體、搭配,乃至文化色彩等[6]??梢?概念性義素規(guī)定了一個詞的最基本屬性,在義素對比中占主導地位。但這并不是說非概念性義素不重要,因為非概念性義素的設立是為了追求形神義三者兼?zhèn)涞姆g效果。那種僅求概念意義的對應,而無視非概念性語義成分存在的做法是十分錯誤的[6]。

“士”作為《論語》中的一個文化術語,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它的語義既包括概念性義素也包括非概念性義素。在英譯《論語》中,若想把“士”的語義完全再現,有必要對其概念性義素及非概念性義素進行全面分析。

設立義素的主要依據是語境和詞典,輔以必要的常識和背景知識[6]。霍卿認為,義素是通過義位的比較得到的,一個義位如何才能將最能體現自身語義本質的要素挖掘出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和什么范圍內的義素進行比較[7]。本文要探討的是“士”與其英文對譯詞的義素對比,這其實是兩種文化的對比。而“士”在我國文化中有其復雜的身世變遷,其語義翻譯也要求首先必須忠實原作者,傳達原文的語義內容和再現原作的語境意義[8]。因此,為確立“士”的概念性義素,有必要對“士”的本義進行追本溯源。

“士”作為一種社會身份的指稱, 在西周以前是指貴族的最低一級, 后來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9]。 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士, 事也。 數始于一,終于十, 從一、[從]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倍斡癫米⒃?“引申之, 凡能事其事者稱士……數始一終十, 學者由博返約, 故云推十合一,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惟以求其至是也。 若一以貫之。 則圣人之極致矣?!盵10]可見, “士”在古代是有著極高學問的人。 又據史書記載, 春秋以前,知識歸官府掌握, 官府里面只有少數的人管理文書。 春秋末年, 逐漸產生了知識分子階層, 即所謂“士”的階層。 孔子有弟子三千, 這三千弟子均可以稱為“士”。 其中有子貢那樣的富商,也有像顏淵、原憲、子路等那樣家境比較貧寒的人。

春秋時代的“士”,雖然有些在政治和外交中設計獻謀,成為從政之人,但并非所有的“士”都是從政之人。春秋時期,有屬于貴族底層的“士”,也有屬于平民階層的“士”?!笆俊庇杏坞x性和不穩(wěn)定性,上可擠入統治階級,下可納入被統治階級[11]。孔子弟子三千,亦不一律?!墩撜Z》謂:“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戰(zhàn)國時也有有學問而不仕者,如許行,“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孟子·滕文公上》)陳仲子“身織屨,妻辟壚”(《 孟子·滕文公下》)以自養(yǎng)??鬃颖Фā坝薪虩o類”之宗旨,形成儒家之風氣。“惟其風氣如此,于是后來即有一種非農、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產而專待人之養(yǎng)己?!盵12]以上記載說明,孔子所培養(yǎng)的“士”并非全是“為官之人”。由此,“士”的一個概念性義素便可規(guī)定為[±為官者](“+”表示具有某種特征,“-”表示不具有某種特征)。

“戰(zhàn)國時代,‘士’的階層越發(fā)龐大,各國統治者紛紛羅致人才,‘養(yǎng)士’之風很盛,對‘士’很尊重,讓他們在政治上和外交上設計獻謀?!盵13]《論語》所處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正是“士”階層興盛的時期,“士”代表了一個特殊的階層,即指這些做學問者。由此,“士”的另一個概念性義素可設立為[+做學問者]。

綜上所述,“士”的兩個義素為[+做學問者]和[±為官者],展示了“士”在春秋時期的身份和地位。這兩個義素能夠規(guī)定《論語》中的“士”在身份地位上的主要特點,對于選定它的對譯詞具有關鍵性作用,因此,本文把這兩個義素規(guī)定為“士”的概念性義素。

為了追求對譯詞形神義兼?zhèn)涞淖罴研Ч?在確定了“士”的概念性義素的同時,還有必要對其非概念性義素進行剖析。如果把“士”的身份地位確立為主要義素,那么“士”的內在品質要求就應該是次要義素,因為我國古代對“士”的內在品質要求是十分嚴苛的。在《論語》這部書中,“士”字共出現過15次,其中3次泛指一般人士(“雖執(zhí)鞭之士”“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還有2次為“士師”,意為“法官”或“判官”。除了這5次未對為“士”之道作要求外,其他10處均對“士”的內在品質提出了要求。如: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論語·子路》)

以上幾句中,孔子認為“士”最重要的一條準則是要“志于道”。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如果僅僅是務實的官員和學者,便不足道也!因為“士”的精神人格的突出標志是要有內心的信仰和追求,那便是孔子所說的:“士志于道”[9]?!白钥鬃右詠?諸子百家都各自發(fā)展了‘道’的觀念。大體上說,各家的‘道’,都把‘天道’和‘人道’結合了起來,所以都具有所謂‘天人合一’的傾向?!盵14]同時,孔子也提出了他對物質追求的看法??鬃釉岢?作為“士”,應 “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爸居诘馈闭故镜谋闶恰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鬃诱J為讀書人應“以天下為己任”,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為天下社稷承擔責任,不能只顧個人享受和安逸。從上面《論語》中的三句話,也可以看出孔子十分看不起那些只追求物質享受的做法。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注重享受的話,是不配稱作“士”的。他主張的是一種“安貧樂道”的精神。與朋友相處,在相互敬重的基礎上,要真誠地提出對方的不足,相互切磋勉勵,這樣相互之間不僅可以和睦相處,還能夠共同進步??鬃铀囵B(yǎng)的“士”志在探討真理,因此在探討真理的過程中,對事不對人,雖然互相批評,但不會影響彼此之間和睦相處,這正是“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的道理。因此“士”的非概念性義素首先可以規(guī)定為[+志于道]和[+安于貧]。

除了[+志于道]和[+安于貧]這兩個義素外,其實,“士”還含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非概念性義素,那就是[+據于德]。請看下句: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遠,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

從孔子回答子張的話語中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士”是表里如一的人。是有德行修養(yǎng)的人,他最看不得的是那些外表冠冕堂皇,而內心卻齷齪不堪的人。他認為,這樣的人只是徒有其名,并不能顯達?!笆俊绷⒅倦m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換句話說,“志于道”是哲學思想,“據于德”是為人處世的行為。古人解說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因此,孔子要告訴人們的是:思想要志于道,行為要依據德行。再請看下句: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痹?“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痹?“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痹?“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論語·子路》)

以上孔子回答子貢的話說明“士”可以分三等:一等是有德又有才之人;二等是有孝心之人;三等是有德無才之人。但是那些行政之人,如果胸襟狹小,沒有德行,便談不上“士”了。由此可見,孔子把“士”的德行看得很重要,有了德行,即使無才也可以算得上三等“士”了。這還是在說“士”的一個重要義素,即[+據于德]。

綜上所述,“士”的概念性義素應為[+做學問者]和[±為官者],非概念性義素應為[+志于道][+安于貧]和[+據于德]。

三、“士”的對譯詞回顧

1809年以來,《論語》英譯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劉雪芹根據其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臺灣輔仁大學圖書館等各大圖書館查詢的信息,參照王勇、楊平等論文,確認了57個《論語》原創(chuàng)譯本,包括全譯、編譯、譯注、選譯等各種形態(tài)的翻譯[15]。在各個譯本中,不同譯者對“士”有著不盡相同的詮釋,標示著不同時代的譯者對“士”的理解有其歷史局限性。本文選取其中5個具有代表意義的譯本——里雅各[16],辜鴻銘[17],劉殿爵[18],威利[19]及潘富恩、溫少霞[20]譯本——作為藍本,回顧這5個譯本對以上15處“士”的不同詮釋。

由表1可知,辜鴻銘和劉殿爵譯本對“士”的詮釋遵從歸化策略,因此幾乎將所有的“士”都譯為gentleman/gentlemen。而另外3個譯本均采取了意譯法,譯者根據自己對原文的理解或當時的歷史背景對“士”進行了不同的詮釋。究竟哪個譯本的譯法更為可取?筆者在此借助義素分析法試作分析。

表1 “士”在不同譯本中的對譯詞 次

四、“士”與其對譯詞的義素對比分析

由上文可知,“士”的語義可分解為概念性義素[+做學問者][±為官者]和非概念性義素[+志于道][+安于貧][+據于德]。根據以上5個譯本,“士”的對譯詞主要有6個:scholar、officer、knight、gentleman、superior man和virtuous man。在這些對譯詞中,哪個更符合“士”的本義?為找到答案,須對以上6個對譯詞的義素進行分析。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的解釋,可把6個對譯詞的義素分別劃分如下:

① scholar=+knows a lot+clever+good at studying;

② officer=+a position of authority+in the government+in a large organization+in the armed office;

③ gentleman=+polite+well educated+excellent manners+behaves well+(old fashioned) from a high social class;

④ knight=+(in the middle age) high social rank+wearing armour+(in Britain) special honor by the king or queen;

⑤ superior man=+higher+ in rank +in importance +in position;

⑥ virtuous man=+behaving +in a very good way +in a moral way。

從以上劃分來看,6個對譯詞含有的義素較為復雜,一時之間難以判定哪個更符合“士”的本義。明晰起見,先以“士”的兩個概念性義素[+做學問者]和[±為官者]為核心,與以上6個對譯詞的義素分別進行對比,看哪一個更符合“士”的語義。見表2。

表2 “士”與其對譯詞在概念性義素上的對比

首先,從第一個概念性義素[+做學問者]來看,只有scholar和gentleman與“士”相符?!白鰧W問者”是指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具有“不治生產而專待人之養(yǎng)己”的特點,是受過良好教育、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也是專門靠腦力勞動謀生之人。而從officer、knight及superior man所包含的義素來看,他們雖然在階級層次上屬于社會上層,在社會地位上往往高人一等,但并不一定屬于知識分子階層。尤其是knight,本以尚武為主,而“士”以尚文為主,一個是驍勇善戰(zhàn),另一個卻是飽讀詩書,決然是兩種類型的人物。至于virtuous man是否為知識分子階層,也很難斷定,因為它所包含的義素說明,這類人更為強調做人的品行,至于做不做學問,就不得而知了。這樣一來,6個對譯詞中只有兩個,即scholar和gentleman符合“士”的第一個概念性義素,其他均與之不符。

其次,對比第二個概念性義素[±為官者]?!笆俊蔽幢囟际菫楣僦?scholar、gentleman和virtuous man這3個詞義所包含的義素也說明,三者中為官之人有之,平民百姓亦有之,因此這3個詞在[±為官者]這一義素上與“士”的語義相符。而officer、knight和superior man卻不同。從這幾個詞所含義素來看,officer一定是為官之人,無論是在軍隊里還是政府組織里,officer都屬于領導階層。knight意為騎士。騎士是西方中世紀的一種貴族封號,獲得這一封號即宣告?zhèn)€人成功地進入了上層社會,從而可以獲得封建貴族的特權[21]??梢?knight也一定是為官之人。superior man是指官銜、職位較高之人,這顯然也是對為官之人的稱呼。因此,在第二個概念性義素對比中,6個對譯詞中有3個,即scholar、gentleman及virtuous man與“士”相符,其他均不相符。

經過兩個概念性義素對比后,6個對譯詞中排除掉了4個,只剩下scholar和gentleman兩個對譯詞。但是,只有概念性義素相符對于詮釋“士”的含義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追求形神義三者兼?zhèn)涞姆g效果,“士”的對譯詞不僅應在概念性義素上與之相符,在非概念性義素上亦應與之相符。為此,筆者把這兩個在概念性義素上與“士”相符的詞,既scholar和gentleman繼續(xù)與“士”的3個非概念性義素[+志于道][+安于貧][+據于德]相對比,看是否存在與“士”語義真正相符的對譯詞。見表3。

表3 “士”與其對譯詞在非概念性義素上的對比

從表3可以看出,通過非概念性義素對比,scholar和gentleman與“士”的義素均產生了不相符的情況。①在[+志于道]這個義素上,孔子希望“士”做學問都應有志向,把目標放得高遠些,以達到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這樣做起學問來才會發(fā)奮努力。而在這一點上,西方人對gentleman似乎并未加要求。gentleman是指彬彬有禮、有教養(yǎng)之人,在古代指有身份、有地位之人。gentleman是gentle+man的組合體,本意為well-born man。gentle一詞源自gentil,表示high-born, noble, of good family,其詞根gens譯為race、clan,乃“家族”之意。gentleman 更多強調的是在禮儀規(guī)范上面的舉止[22]。而在做學問時應該秉持何種追求和態(tài)度似乎沒有嚴格要求。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gentleman在做學問時都不追求“道”,但是,如果說西方的gentleman均把“志于道”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卻未免有些牽強。②在[+安于貧]這一義素上,gentleman完全不符,scholar部分不符。作為階級身份與地位象征的gentleman應是紳士文化的一種產物。而基于物質基礎的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的紳士文化的含義自然有別于以“道德”“仁愛”為基礎的儒家文化[23]。gentleman在穿著上非??季?是恥“惡衣”的,因此,與[+安于貧]這一義素不符。另外,之所以說scholar在這一義素上部分不符,原因是scholar的詞義中并未提及穿著,至于scholar是否安于貧也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只能說它符合[±安于貧]這個義素。③從[+據于德]這個義素來看,gentleman在西方一直是道德的典范,日常行為中也彬彬有禮,雖然不知其是否具有我國古代賢人的那種“慎獨”思想,但最起碼從其外在表現上來看,是有修養(yǎng)有德行的,因此,較為符合[+據于德]這一義素。而scholar一詞更為強調其在學術上的造詣,往往稱之為學者,但其在德行上如何并未明確提出,因此,只能取其中間而規(guī)定為[±據于德]。

經過以上非概念性義素的對比,兩個與“士”的概念性義素相符的對譯詞也被淘汰了。由此說明,6個對譯詞均與“士”的義素不符,與“士”的語義也不對等,都不是“士”的理想對譯詞。事實證明,通過義素分析法,很多譯本的其他譯法,如羅蒙·道森譯為public servant,安樂哲譯為scholar apprentices等,也均不合理。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處理“士”的對譯詞呢?王東風在論述義素分析的步驟時提出,根據奈達理論,最后一步是“確定取舍”,即根據對比結果,確定具體的翻譯方法,或保留原選譯詞,或擇善而從,或加以增補,或棄之另圖[6]??磥?“士”的翻譯,非棄之另圖不可。

五、結 論

以上基于義素分析法的論述充分說明:除了科技詞匯之外,英漢語詞匯之間差別多于相同,相異多于相似,幾乎沒有兩個詞匯的全部意義和用法完全對等[24]。尤其對于中西兩種文化中的術語來說,要想找到完全對等的對譯詞更是難上加難。這也是近些年來很多研究者主張音譯中國文化術語的原因所在。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音譯加注釋的“和諧翻譯法”。因為漢語拼音外國人是看不懂的,而且詞典上也查不到,如果硬要翻譯,就又有“文化入侵”的嫌疑,犯了“不和諧”的錯誤[2]?!耙糇g+意譯”翻譯策略下的譯文不僅可以讓譯入語受眾理解、接受譯文,更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文化保真和意象的成功移植[25]。筆者亦認為音譯加注釋的方法頗為適合我國傳統文化術語的翻譯,也更利于世界各國之間文化的相互融通。

文化術語的翻譯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文化術語譯得好不好、恰當不恰當,直接影響到東西方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文化術語的翻譯方法問題有待學界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義素分析法在判斷文化術語對譯詞的恰當與否方面的確立竿見影,十分有效,無疑是具有實用價值的,值得廣泛推廣使用。

猜你喜歡
概念性做學問術語
未來主義
寫散文從做學問開始
做學問與搞創(chuàng)作
精準把握錯因有效分析糾正
基于趣味性和概念性的結構力學教學改革
夜郎古國游樂園劇院概念性方案設計
有感于幾個術語的定名與應用
從術語學基本模型的演變看術語學的發(fā)展趨勢
做學問像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