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佳景
6月8日,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緊張的備考宣告結束,萬千高三學子走向了屬于自己的“后高考”時代。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后高考”時代是教育的空白地帶。這時,家庭教育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學科知識學習正式退場,大學教育正在路上。這恰恰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契機。學生經(jīng)歷了人生的重要時刻,對世界、對人生、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知,如果此時給予恰當?shù)囊龑?,對他們的一生會有更加長久、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后高考”時代,拜請老師們把握這一契機,幫助學生科學填報志愿、合理規(guī)劃未來。
說到底,高考終究是一場選拔性考試。成績揭曉之時,幾家歡喜幾家愁。加之全社會對高考的高度關注,考生難免產(chǎn)生一種錯覺———成功了,人生從此一片光明;失敗了,人生從此一片黑暗。正因如此,理性、平和地面對隨之而來的成敗得失,是教師首先要給學生上的一門“人生必修課”。
十年寒窗實屬不易,在高考這場大考中一舉奪魁固然值得慶賀,但考場失利也并不見得那么可怕。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在這場“戰(zhàn)役”中獲勝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開始,畢竟沒有人能因為高考而贏得所有,也沒有人會因為高考而失去一切。美國學者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yōu)秀的綿羊》一書中寫道,一些曾經(jīng)“贏在起跑線”上的年輕人,在擁有令人艷羨的驕人成績背后,卻時常為“空心病”所困擾,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與奮斗的價值,內(nèi)心倍感焦慮、空虛與無助。這就告訴我們,不能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只有持續(xù)努力,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
“后高考”時代,我們需要一顆平常心。對于“金榜題名”者,教師應引導學生叩問內(nèi)心,找到自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進行科學合理的規(guī)劃,為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活積蓄力量。對于那些沒能如愿考入理想大學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與理解,更多的鼓勵和幫助。畢竟,沒有滿分的人生,也沒有零分的境遇。人生路漫漫,高考只是這條路上的一個站點,人生處處有風景。只要全力以赴地為這個夢想拼搏過,就無須執(zhí)著于一時的成敗。
很多時候,我們的教育更多地著眼于教會學生如何贏,贏得更高的分數(shù)、更靠前的排名、更顯赫的成功……其實,教會學生體面地輸同樣重要。高考的大幕徐徐落下,但青年學子的人生帷幕才剛剛拉開。不如意十常八九,這一程有風也有雨,如何在逆境之中重拾生活的勇氣,這份智慧與通達或許是一筆更為寶貴的財富。再說,這個世界上并非都是以高考成敗論英雄,能夠以一份虔誠之心經(jīng)營好平凡的生活,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成功。
由此可見,“后高考”時代,并不等于高中教育的終結,恰恰相反,它是教師育人的重要契機。正如今年全國卷(III)漫畫作文題所描繪的那般,畢業(yè)前最后一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書,我再看看你們?!睂W生將從這里走向?qū)儆谧约旱拿魈欤頌槿藥?,有不舍,有眷戀,有祝福。而這份“后高考”時代的一聲聲叮囑,一句句勸慰,或許正是教師送給學生的最好成人禮。
在此,我們也呼吁家庭、社會給予高考學子更多的包容與理解,一同引導學生做好科學合理的生涯規(guī)劃,讓他們未來的人生路走得更遠,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