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陽 黎鳳遲 吳純雪 余欣怡
【摘 要】中國被稱為“橋的國度”,是橋孕育生長的搖籃,其橋梁建筑工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中國古代的橋梁建筑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梁史上的創(chuàng)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橋不僅只是交通運輸?shù)妮d體,而且是建筑科技工藝之巧和園林藝術之美的體現(xiàn)。江南水鄉(xiāng),水網(wǎng)密布,縱橫交錯。橋,成為其不可或缺風情名片。嘉興,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文化風情的歷史文化名城,盡現(xiàn)“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xiāng)風貌。社會變遷,時代更迭,橋梁的工藝價值日益凸顯,其保護傳承工作意義重大。
【關鍵詞】石橋;工藝價值;開發(fā);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 TS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1-014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1.066
【Abstract】China is named as“the kingdom of the bridge”,which is a cradle to breed bridge.And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e in the architecture of bridge.In ancient China,there are large amounts of architecture work regarded as the pioneering undertaking in the world,which demonstrates the intelligence of Chinese working people fully. Bridge is not only the supporter of the transportation,but also is the reflect on remarkable architecture and fascinating artist.The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s variegated river in cross.Therefore,bridge become the essential symbol.As society changes and generations exchange,the technological value of bridge reinforces increasingly, and in a sequent,the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t make a significance.
【Key words】Stone Bridge;Technological Value;Exploitation;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嘉興,千年古城,伊水而生,傍水而興。橋無水不生,水橋相依,構成了一幅“斜橋曲水,畫橋碧水”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中國古代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筑工藝發(fā)達,橋梁建筑獨具匠心,其高超的造橋工藝到今天仍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橋梁,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因此,橋梁的傳承保護工作至關重要。石橋,對于嘉興而言,是歷史的見證,工藝的傳承,文化的印記。
1 嘉興石橋工藝價值
嘉興石橋技藝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審美價值。下面我們將從創(chuàng)造發(fā)明科學技術、交通實用以及藝術欣賞等三個方面價值來分析講解嘉興石橋。
1.1 石橋營造工藝的科學技術價值
嘉興石橋的主要類型——“三孔梁式無欄石板橋”、“單孔有欄石拱橋”、“單孔無欄石拱橋”。位于解放街道閘前街東端的“秋涇橋”(原名“迎春橋”),是目前市區(qū)現(xiàn)存最高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其形體舒展,氣勢宏大。此橋始建年代不詳,但是清雍正《浙江通志》引明弘治《嘉興府志》:“秋涇橋,在縣東北三里半”。清康熙《秀水縣志》:“明崇禎初重建”。由此可看出,在明弘治年間(1488-1505)就已經(jīng)有此橋了。秋涇橋雖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建,但從重建推算至今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且其目前仍十分堅固,可見當時建筑石橋工藝的高超和精湛。
1.2 石橋營造工藝在交通實用上的價值
嘉興是交通要地,有“南通八閘,旁及江右”的地位,這其實主要是得益于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而以京杭大運河為中心的水網(wǎng)貫通嘉興,這也是嘉興產(chǎn)生眾多石橋的一大重要因素。石橋的結構布局不僅僅要考慮到行人、車輛通行的需要,也要考慮到橋下通航以及纖道設置的需要,還要考慮到排水的需要。如“秋涇橋”橋長58.90米,拱高6.00米,其長度和高度在嘉興石橋中是以名列前茅的。它橫跨秋涇河,溝通了兩岸的居民,他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時也顧及了橋下的航行,給予了其極大的通行空間。
1.3 石橋的藝術欣賞價值
嘉興的石橋既有石板橋也有石拱橋,兩種類型的石橋都各有各的藝術特點。石拱橋是以曲線為主要的造型要素。在視覺美學上,曲線被看作是最優(yōu)美的線條,它富于變化,展現(xiàn)事物的活動和動態(tài)感,給人一種柔和、流暢、雅致的審美感受。其代表的嘉興石橋有“馬涇橋”、“懷昌橋”等。而石板橋雖然沒有石拱橋那樣優(yōu)雅的曲線,但通過垂直線和水平線的組合方式,使橋顯得剛勁有力,簡單大氣。
2 嘉興石橋建造工藝價值的開發(fā)
嘉興石橋的建造工藝涵蓋文化的方方面面。其工藝價值往往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包括交通運輸、建筑技術、審美藝術、地方風情等眾多方面。石橋流傳至今,很多功能在時代的更迭中逐漸弱化,但其獨具匠心的建造工藝仍具有利用價值,我們要學習中國古代高超的石橋建造工藝,讓石橋這一文化資源充分開發(fā),使其文化精華不斷得以弘揚。
嘉興石橋建造工藝價值的開發(fā)主要包括以下四點:
1)民俗風情價值開發(fā)
修橋民俗價值——“修橋、鋪路、造涼亭”歷來是我國民間的一項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修橋、造橋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古代修橋、造橋往往是地方重大的公益事業(yè),往往會有一個發(fā)起人組織,再有橋會負責向社會籌措建橋資金、組織橋梁施工,橋建好后,橋會還會負責守護橋。新中國成立后,用“民工建勤”的法規(guī)形式把這項民族傳統(tǒng)繼承了下來,這一道德文化的價值將千古流傳。石橋婚俗民俗價值——橋梁具有聯(lián)結兩岸的溝通功能,在我國民俗中用來象征性地表達男女兩性之間的愛情、婚姻及性的交涉。
2)經(jīng)濟建設價值開發(fā)
橋在歷史上對集鎮(zhèn)、城市的形成過程中起過促進城市開發(fā)的作用,嘉興的許多重要石橋都發(fā)揮過集市價值、關津價值、交通驛站價值、碼頭集散價值。古代許多貿易集市、軍事關隘、征稅關津都設在古橋邊,所以說,石橋促進了古代城鎮(zhèn)的形成和發(fā)展。然而,現(xiàn)在古石橋的交通功能雖然已經(jīng)退化,但古石橋對城鎮(zhèn)開發(fā)價值的歷史經(jīng)驗仍然在起作用。例如,杭州灣跨海大橋的修建,溝通地區(qū)交通,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
3)考古工藝價值開發(fā)
嘉興石橋營造技藝的考古價值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被發(fā)現(xiàn)。嘉興石橋營造技藝品類齊全,歷史悠久,技藝高深,數(shù)量眾多,大有深入發(fā)掘的潛力。中國石橋營造技藝在世界石橋梁技術史上一直處于領先地位,那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保存至今。
據(jù)崇禎《嘉興縣志》中載,現(xiàn)存嘉興橋中有567座,經(jīng)歷代重修,雖基本保持了原型,保留了原建石料和構件,但還是需要根據(jù)這些石橋的營造技藝,經(jīng)過科學認定來確定石橋的年代。不少國家有民間的石橋保護和研究組織,對石橋的考古和保護發(fā)揮很大的作用。嘉興也要動員多方面的力量來保護古橋,建立石橋的保護和研究體系,讓石橋的文化價值得以進一步拓展。
4)旅游觀賞價值開發(fā)
要體現(xiàn)石橋的旅游觀賞價值要做多方面的工作:一是按旅游線路將石橋組合成石橋專項旅游項目,也可以將石橋穿插在其他旅游項目中,成為其中的組成部分;二是將石橋觀賞實體進行整體包裝。石橋作為一個建筑美學的實體,有旅游觀賞價值、攝影創(chuàng)作價值美術創(chuàng)作價值、文藝創(chuàng)作價值。
3 石橋營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城市的歷史記憶和靈魂,是城市文化價值和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xiàn)。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我們的職責,所以對石橋營造技藝的保護和傳承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2009年,“石橋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嘉興市以編制完善規(guī)劃體系為龍頭,促進依法保護。市政府及時編制實施了《嘉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相繼出臺了《嘉興市文化遺產(chǎn)保護辦法》、及《嘉興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管理辦法》,并且為嘉興石橋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開展了如下工作:
第一,建立“石橋營造技藝”專家指導組,以嘉興市古橋學會的專家為主,聘請省級、國家級專家參與研究“石橋營造技藝”保護、傳承和發(fā)展事項,對“石橋營造技藝”的歷史淵源進行全面考證,全面發(fā)起石橋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此外,根據(jù)嘉興石橋現(xiàn)狀,對全市石橋做了全面普查,并對已查明的嘉興現(xiàn)存的560多座古石橋,按不同年代建立圖文檔案。
第二,舉辦石橋營造技藝展覽,制作大型古橋科普圖板60塊,在嘉興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館展出,展示石橋營造技藝的歷史沿革、實物圖片、研究成果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物件,從而讓更多的市民了解嘉興的石橋營造技藝,使之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
第三,為了讓廣大市民更好地了解嘉興石橋營造技藝,組織有關研究人員制作石橋照片光盤《中國石橋》、音像資料光盤《嘉興百座名橋》和《嘉興石橋營造技藝》等。
以上是政府相關部門提出的有關于石橋營造技藝保護和傳承工作的總體計劃,在此之后具體的實施保護措施如下:
第一,加大傳承力度,開展古橋保護活動。成立工作小組:成立以石橋營造技藝項目保護責任單位為主體,包括石橋營造技藝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市“非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市“非遺”保護工作業(yè)務部門工作人員和市相關專家的工作班子,負責石橋營造技藝保護工作的施行,切實做好石橋營造技藝保護工作;建立石橋營造技藝專家指導組以嘉興市古橋學會的專家為主,對石橋營造技藝的歷史淵源進行全面考證,制作各系列的石橋技術模型,全面發(fā)覺石橋技術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第二,設立培訓基地。基于石橋建造技藝的復雜性、稀缺性,積極爭取與國家相關單位協(xié)作,在嘉 興設立石橋建造技藝培訓基地。制定石橋建造技藝的技術標準。
第三,加大傳承力度,開展古橋保護活動。在市、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建立三級傳承和保護網(wǎng)絡體系。在市級層面組建一支高水準的石橋建造和保護隊伍,作為石橋營造技藝傳承的品牌象征,達到全國-流水平。各縣(市)也組建一支石橋建造和保護隊伍,從而在本地起傳承和保護作用;建立石橋營造技藝的技藝展館,將石橋建造技藝的歷史沿革、傳承譜系、實物圖片.研究成果和與之有關的其他物件集中展示,讓更多的參觀者了解嘉興石橋;整治石橋環(huán)境,開設石橋旅游專線擴大石橋文化的影響力。
第四,多層次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人力度。走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之路,加大對石橋建造技藝研究和保護的投入。多渠道爭取一定數(shù)量的專項資金,用于石橋建造技藝傳承基地建設、傳承人培養(yǎng)、石橋建造技藝研究、舉辦展覽、國際交流、出訪等。
石橋,作為中國古代建筑工藝發(fā)展的杰出標志,千百年來,不僅作為水運交通紐帶,維系著交通運輸,促進地區(qū)經(jīng)濟貿易往來,同時也體現(xiàn)著中國古代人民的建筑工藝和審美志趣,傳承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在歷史發(fā)展的今天,石橋應被賦予新的時代價值,使其文化內涵不斷更新,迸發(fā)出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王俊.《中國古代橋梁》[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5.
[2]嘉興市檔案局(館)、嘉興市檔案學會.《古橋風韻》[M].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
[3]楊志強,羅關洲,陳曉,陳國楨.《石橋營造技藝》[M].浙江攝影出版社,2014.
[4]丁漢山,茅玉麟,蔣響元,王浩.《2011年古橋研究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本文系嘉興學院校級重點SRT項目“嘉興古橋文化印記的研究與調查”結項成果。
作者簡介:李金陽(1998—),女,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漢語國際教育162班學生。
黎鳳池(1998—),女,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漢語國際教育162班學生。
吳純雪(1997—),女,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漢語國際教育162班學生。
余欣怡(1998—),女,嘉興學院文法學院漢語國際教育162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