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
當互聯網遭遇流量危機,并不代表線下就是正確的商業(yè)模式,一定有比它更先進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么呢?
加法的藝術:
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如果線上和線下都不代表零售的本質,那么零售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案例1:
我到商場想買一件襯衫,遠遠看見一件感覺不錯、樣式也很喜歡,走進一摸發(fā)現是自己喜歡的牛仔面料,再一看標簽買得起。于是找號試襯衫,結果挺合適。這是獲得了這件襯衫的信息。
接著請服務員將這件襯衫打包,服務員給我開了一張單子,我去收銀臺把錢交了,這是完成了資金流。
我獲得了信息流,付出了資金流,拿著收銀員給我的回單回到賣衣服的柜臺,拿到服務員已打包好的衣服,這時就完成了物流。
什么叫零售?超市、便利店、商場、購物中心、地攤都是零售。因為它們同時解決了三件事: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零售就是這三件事情的萬千組合。
一般超市都會用兩層樓的面積展示商品,以讓你獲得信息流。當超市讓你獲得信息流時,它為此付出了成本,包括庫存成本、員工成本、租金成本、損耗成本等。
超市花那么多錢為你提供信息流,有沒有為此收費?并沒有。因為當初發(fā)明超市的那個人,選擇了一種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組合方式,即用信息流免費的方式賺取資金流的差價,這是超市的本質。
這種商業(yè)模式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甚至變成大眾認為的必然,但它不一定正確?;ヂ摼W出現后,導致獲得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方式重新被組合。一旦被重新組合,超市可能就不再是唯一有效的商業(yè)模式。你把它當作一道算法,這個算法就會出現漏洞。
案例2:
某年3月8日,阿里做了一個“三八掃碼購”活動,用天貓超市的APP,到沃爾瑪、家樂福掃一掃商品,經過對比發(fā)現,天貓超市更便宜。
假如一桶油在超市賣180元,天貓超市賣160元,你是不是會把這桶油加入天貓超市購物車?再往前走,看到可樂,超市每聽1.83元,你再拿APP一掃,天貓超市賣1.82元。這時你是不是同樣會把它放在天貓超市購物車?反正已經買了一樣東西,便宜一分也是錢。
一路走下去,你天貓超市購物車的東西越來越多,真實購物車里的東西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沒有。最后在網上結賬,空著手走出了超市。
站在超市角度,它們一定恨死阿里了,還會認為這些人不道德。但重點是,這件事為什么會發(fā)生?為什么有這么大的改變?因為我們今天是通過線下(即超市)獲得信息流,然后到天貓完成資金流,通過順豐或者菜鳥網絡完成物流。
這個算法的漏洞不但出現在超市,還會出現在很多其他場合。比如我很喜歡爬山,所以我在2015年去爬了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我不是實力派,但我是裝備派,當年為了爬那座山,請教了很多人。
有人推薦我去買一雙Lowa的專業(yè)登山鞋。但在網上買鞋子,總會擔心不合腳,因為各品牌的尺碼并不是那么標準,所以我必須去線下店體驗。這是線下零售依然有巨大價值的一個原因。
我到Lowa的專賣店去試,挑了半天,服務員也特別熱情。由于京東上這雙鞋子賣1300多元,店里賣2000多元,我跟服務員講了這種對比,跟她商量能不能按照京東的價格賣給我。
結果是不行。服務員告訴我:商場的商業(yè)模式是要扣點的,鞋子扣15%-30%。店員說可以1800元賣給我,我當然選擇在網上購買。
商場商業(yè)模式的成本結構中,有一段成本來自于信息流,信息流通過租金和扣點的方式付給了商場。但網上沒有這部分成本,理論上就有機會比線下商場賣得便宜。也就是說,代理商的商業(yè)模式只要租金、扣點存在,無論怎么轉型都存在算法上的漏洞。
理解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三者之間的組合你就會明白,為什么耐克在2016年10月宣布,把過去全球4萬家代理商砍到30多家。店里只要展示就好,沒有業(yè)績指標壓力,“賣”的職責通過耐克APP來完成。
當然,那一部分店鋪租金還是要付的,但租金成本最終會被計入耐克的品牌營銷費用,而不是銷售成本。
所有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組合,只要提高效率,都是新零售。所以,未來要去尋找,到底站在什么角度、使用什么方法能夠提高匹配信息、資金和物流的效率。
減的藝術
零售是在末端跟用戶直接發(fā)生交易,往上走分別叫批發(fā)、代理、總代,這條商品線叫商品價值鏈,零售是整條商品價值鏈的末端行為。
海爾是一家零售企業(yè)嗎?不是。雖然海爾的商品是通過零售賣掉,但它仍是一家制造企業(yè);做紅酒的是零售企業(yè)嗎?也不是,賣掉紅酒的才叫零售企業(yè)。
談零售不要過于泛化零售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零售。較之生產產品,我們偏向于把銷售這一階段叫零售,并且把銷售分成以下幾個步驟:D-M-S-B-b-C。D是設計(Design);M是制造(Make);S是供應鏈(Supply chain,從制造商開始總代理、省代理一級一級下去);B是大型商場(Supermarket)、大型購物中心、大型超市;b是家門口的便利店、走街串巷的零售商;C是消費者(Customer)。
當我們談零售時,以前通常是指B和C的關系,我們稱之為B2C,或者b2c。但真正談零售,要看整個零售供應鏈。
如果談零售“減”的邏輯,我們判斷的是零售的效率,我要跟大家分享“定倍率”的概念。打個比方,一件衣服的生產成本是1元,但消費者要花5-10元才能買到,這就叫定倍率?;瘖y品行業(yè)的定倍率大約20-50倍。這20-50倍之間不是利潤,而是過去的環(huán)節(jié)帶來的成本。
要想做好零售,就要思考如何從D(設計)到C(消費者)之間不斷減掉中間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提高零售效率。
中國目前的平均定倍率是4倍,從全球范圍來看都特別高,這就是很多中國人去歐洲、美國買東西的原因。歐美商品供應鏈效率特別高,定倍率很低,價格相應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