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軼超 王闊
摘要:馬勒晚期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包括第八、第九和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三部作品共同特點之一就是主題動機的對位化處理,本文通過主題動機的特點、聲部結合的方式、對位技巧的運用、對位旋律的特點四個方面,結合申克分析法進一步探究作曲家的對位化思維以及音樂的發(fā)展邏輯與脈絡。
關鍵詞:馬勒? ?交響曲? ?主題動機? ?對位化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7-0001-03
奧地利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西方國家的知識階層中,就像貝多芬、瓦格納、德彪西、勛伯格一樣倍受矚目。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浪漫主義音樂活動的黃昏,同時也是一個新的音樂時代來臨的轉折點,馬勒正是處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的音樂家。他的全部音樂就是他生命的寫照,是他一生不斷地探索人生意義、生命哲學的結晶。馬勒的創(chuàng)作集中在交響曲和藝術歌曲兩個方面,然而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前四部交響曲組成;第二階段包括三部純器樂的交響曲即第五至第七交響曲;第三階段的創(chuàng)作可以說是前面所有作品一種總結,第八、第九交響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再加上《大地之歌》。從《第五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開始,馬勒逐漸加入并發(fā)展了他本就偏的對位技法,并從中建立起具有高度個性化風格的對位化織體與對位化處理。馬勒的學生和摯友沃爾特也曾提到馬勒在這一期間“著重研究了巴赫的作用,《賦格的藝術》一書對他的對位技巧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情況在《第五交響曲》的回旋賦格曲里看得很清楚”①。
馬勒《第八交響曲》由兩個樂章構成,最令人驚嘆的是它龐大的編制和大量加入的人聲。第一樂章建立在穩(wěn)定的bE大調上,結構上采用傳統(tǒng)的奏鳴曲式,主部采用兩個主題進行發(fā)展,并在展開部出現(xiàn)賦格段?!兜诰沤豁懬肥邱R勒生前最后一部完整的交響曲,他在自己創(chuàng)作生涯的最后階段再次回到了純器樂寫作的軌道上來。此作品有四個樂章,第三樂章回旋曲,結尾處有一個多主題的極其復雜的對位段落?!兜谑豁懬肥且徊课赐瓿傻淖髌?,在留存的手稿中,計劃有5個樂章。
一、主題動機的特點
(一)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
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采用奏鳴曲式結構,主部主題包括兩個。譜例1展示的是主部第一主題,由兩個合唱隊一起演唱,調性建立在穩(wěn)定的bE大調上。主題以主音開始,下四度跳進至屬音,和聲形成強有力的主屬進行,接下來反向小七度大跳至下屬音,旋律沿著此高點音下行,最后在屬音上結束。第1小節(jié)的主屬跳進與賦格曲的主題起始特點相同,跳進拉開的距離為主題的變化發(fā)展預留了空間,同時也為展開部的二重賦格段作了鋪墊。變換節(jié)拍的安排,增加了主題本身的個性,同時四小節(jié)長度、三種節(jié)奏型、三種節(jié)拍這些特點更加體現(xiàn)出主題材料的簡潔,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對位性。
(二)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主題
譜例2是第三樂章排練號30的地方,第二與第三主題同時出現(xiàn),一小節(jié)之后第一主題進入,三個聲部縱向上形成對位織體。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調性建立在a小調上,采用回旋曲式結構,一共出現(xiàn)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由兩個小提琴聲部演奏,第二主題由木管組的高音樂器演奏,第三主題則是由銅管組的樂器演奏。三個主題共同的特點是都以弱起的方式進入,三個主題的性格略有不同。第一主題上行級進后立刻反向下五度跳進,形成增四度的不協(xié)和色彩,短暫的四分休止符之后對E音進行環(huán)繞,最后上行至D音結束;第二主題旋律可分成兩個部分,由休止符隔開,顫音式的音型加上平穩(wěn)級進進行,最后結束在穩(wěn)定的D音上;第三主題以二分音符時值的分解和弦開始,上行跳進后二度平穩(wěn)下行,直接引入F音結束。三個主題動機都具有一定的對位性特點,也為后面出現(xiàn)的賦格段作了鋪墊。
(三)馬勒《第十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二主題
馬勒《第十交響曲》第一樂章一共有兩個主題,譜例3是慢板主題即第二主題,由第一小提琴聲部演奏,調性建立在#F大調上。此主題與馬勒以往創(chuàng)作的風格大為不同,旋律以八度跳進開始,繼續(xù)上行后突立刻進行下十一度復音程跳進,隨后旋律似階梯式上行,變化音的加入帶來了獨特的風格。作為馬勒最后一部作品,其主題旋律表達了馬勒當時的痛苦感受,包括自己的重病與妻子艾瑪?shù)谋撑?,這些想法不單是用音符表達,甚至是直接用文字寫在樂譜上。旋律走向的不穩(wěn)定性、線條的曲折形狀、音程的拉抻收縮等都體現(xiàn)了馬勒的彷徨無助。以上主題動機的特點都為后面對位化處理提供了空間和條件。
二、聲部結合的方式
對位法的空間感與配器技術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它每時每刻都在展現(xiàn)著空間及其變化運動。這種空間概念直接影響著樂器音色的分配、音區(qū)的安排以及每一聲部的橫向運動。②對位化寫法是指是在主調音樂寫法的基礎上引入復調、對位的一些因素,從而加強了各個聲部的旋律性。在一部作品里,由于強調了各個聲部的流動性,因而音層結構迅速更替,聲部也就隨著復雜。
(一)音色的分配
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
譜例4中的四個片段展現(xiàn)了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呈示部中主題動機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主題動機的出現(xiàn)進行了多種變化,主要集中在節(jié)奏、音高、音色上。樂曲開始主題由合唱隊演唱,從第5小節(jié)開始,主題采用銅管音色來演奏。音樂進行到124小節(jié),主題再一次出現(xiàn),由雙簧管演奏,音色轉換為木管。
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
譜例5中的兩個片段體現(xiàn)了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的主題動機變化。第一個片段中,銅管組的圓號演奏主題旋律,節(jié)奏型和音程關系得到了復制。第二個片段,木管組的雙簧管聲部演奏主題動機,改變了音高并且進行了一次模進。
馬勒《第十交響曲》第一樂章:
譜例6中的三個片段,是馬勒《第十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三次出現(xiàn)情況。第一個片段在第23小節(jié),由中提琴聲部拉奏主題動機,旋律上只截取主題的前四個音,運用模進手法。第二個片段出現(xiàn)在第59小節(jié),由A調單簧管聲部演奏主題旋律,調性建立在主調D大調上。第三個片段同時出現(xiàn)在第59小節(jié),由圓號聲部演奏,節(jié)奏節(jié)拍沒有改動。
(二)聲部的結合
馬勒晚期三部交響曲中,主題出現(xiàn)在不同聲部中,運用不同樂器演奏,有銅管與銅管的結合、木管與銅管的組合、聲樂與器樂的交織、弦樂與木管的配合,不同聲部的結合展現(xiàn)了馬勒精湛的配器技術和駕馭龐大織體的能力。在進行主題對位化處理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配器法和樂器法,把每種樂器都發(fā)揮到極致。
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
譜例7截取了兩個片段,第17小節(jié)處是銅管樂器與合唱隊的結合,兩個聲部中,主題旋律都進行了特殊處理。小號聲部在節(jié)拍上進行了統(tǒng)一調整,舍去了原主題的變換節(jié)拍;在節(jié)奏上對音符時值和節(jié)奏型進行了重新組合,并且將旋律的進入方式改變?yōu)槿跗?,從而增加了主題的動力性增強了推動力。第二合唱隊作為對位聲部將主題旋律進行了減縮,只保留了主題動機的音程關系和跳進,打破了原來的節(jié)奏律動,兩個聲部進行了對位化處理,形成了完美的對位。
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
譜例8是馬勒《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排練號29處,主題由四只圓號加第二小提琴聲部一起演奏主題旋律,作曲家將主題的結束部分進行了音型化處理,增加了三連音,使主題延伸了一小節(jié)。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八度演奏主題旋律后半部分,縱向上形成對位關系。
三、對位技法的運用
(一)模仿
馬勒晚期的三部交響曲中,運用了多種對位技巧,其中最多使用的是模仿。模仿在對位技術中分為兩大類即自由模仿和嚴格模仿。三部作品中模仿手法多處可見,而且還有倒影、時值擴大和縮小手法的加入,由此可見馬勒高超的對位技術。
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中,主題進入后就在圓號聲部進行了第一次模仿,呈示部中出現(xiàn)多次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上的模仿。擴大模仿與縮小模仿出現(xiàn)在展開部中?!兜诰沤豁懬返谌龢氛轮?,模仿手法第一次出現(xiàn)在小提琴演奏主題結束后,由木管組進行模仿?!兜谑豁懬返谝粯氛轮校诘?小節(jié)中提琴聲部對主題進行局部模仿,隨后23小節(jié)又出現(xiàn)小提琴與中提琴形成模仿。
(二)復對位
復對位是指聲部結合時不僅僅局限于單一的方式,二聲部復對位又稱二重對位,兩個聲部會出現(xiàn)上下位置置換的現(xiàn)象。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中,復對位技法在二重賦格段中頻繁出現(xiàn),主題與對題之間常常運用復對位技法。在《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中,三個主題形成對位,隨后出現(xiàn)聲部交換的現(xiàn)象,形成三聲部復對位?!兜谑豁懬返谝粯氛轮校瑑蓚€主題形成對位,隨著音樂的發(fā)展兩個主題聲部互換,形成二聲部復對位。
(三)賦格段寫法
馬勒的交響曲編制最為龐大的就是《第八交響曲》(又稱“千人交響曲”)了,在展開部中為了音樂的發(fā)展馬勒創(chuàng)作了一個雙主題的賦格段,有50多小節(jié)的長度,兩個主題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變化。在《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后半部分排練號33處,出現(xiàn)了賦格段,馬勒仍然采用了雙主題進行展開。由此可見,馬勒對于巴赫的崇高敬意和對復調技術的追求。
四、結語
筆者對馬勒晚期三部交響曲主題動機的發(fā)展變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通過分析主題動機的特點、聲部結合的方式和對位技法的運用三個方面,挖掘出作曲家對主題動機進行的對位化處理手法,進一步探究出對位化思維是如何控制音樂運動、作曲家是如何組織音樂的。
注釋:
①周雪石:《馬勒》,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
②楊勇:《對位法》(第二冊),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2頁。
參考文獻:
[1]楊勇.對位法[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2]周雪石.馬勒[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3]張晨.永恒的愛——馬勒《第八交響曲》“摘引”研究[J].藝術探索,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