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
有研究指出,出自喬治·皮爾(George Peele,1556-1596)之手的舊戲《騷亂不斷的英格蘭國王約翰王朝》(以下簡稱《約翰王朝》)可能是莎士比亞歷史劇《約翰王》的重要原型故事。
《約翰王》梁實(shí)秋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年版
關(guān)于《約翰王朝》對莎劇《約翰王》有何影響,梁實(shí)秋在其《約翰王·譯序》中說:“這部舊戲雖然不是什么天才之作,但是主要的故事穿插以及幾個重要的人物都已具備,莎士比亞加以刪汰改寫,大體的面目都被保存,甚至舊戲中的錯誤,亦依樣葫蘆。不過,舊戲的重點(diǎn)在于反天主教,莎士比亞的重點(diǎn)在于人物描寫。例如私生子那個角色,好像是為了某一個演員(可能即是理查·博比奇)而特寫的一般,大事渲染,除第三幕外每幕結(jié)尾處均是私生子的臺詞。莎士比亞刪掉了舊劇的四景,沒有增加新景,比舊戲共少三百行,但是給予我們一個更充實(shí)有力的印象。這是研究莎士比亞如何改編舊戲之最好的一個實(shí)例?!保簩?shí)秋譯《莎士比亞全集》第4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由梁實(shí)秋所言,對兩劇之異同稍作比對:
第一,兩劇均以約翰王一一九九年加冕英格蘭國王到一二一六年去世的統(tǒng)治時期為劇情背景,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相同。
第二,莎劇《約翰王》第五幕第四場第四十二行臺詞與《約翰王朝》一模一樣,即法國貴族梅倫臨死前向索爾斯伯里伯爵透露:“他(休伯特)是我好友,另外還有一層考慮,我祖父是個英國人?!?/p>
第三,兩劇均未涉及約翰王在封爵貴族的強(qiáng)大壓力下,于一二一五年六月十五日在溫莎附近的蘭尼米德(Runnymede)簽署的以拉丁文書寫的有六十三項(xiàng)條款,旨在限制王權(quán)的《大憲章》(Magna Carta)。
在后人眼里,約翰王與《大憲章》密不可分。為何兩劇均不提這件令約翰王蒙羞之事?對舊戲《約翰王朝》或只能這樣推測:女王伊麗莎白一世一五五八年繼位后,王權(quán)極不穩(wěn)固,整個王國內(nèi)憂外患。于內(nèi),貴族中一直有人陰謀廢黜女王;于外,須不時提防信奉天主教的法蘭西和西班牙兩大強(qiáng)敵。盡管一五八八年女王的海軍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但一五九一年便在《約翰王朝》中把貴族們逼迫約翰王簽署《大憲章》情景的再現(xiàn),恐刺激女王。對莎劇《約翰王》來說,或可由其戲劇結(jié)構(gòu)之混亂,這樣推測:莎士比亞對該劇興趣不大,只為趕緊照葫蘆畫瓢,把《約翰王朝》的愛國主義及反天主教宣傳淡化掉,匆忙編一部“下鍋之作”(“a piece of hack work”,參見King John,Edited by L. A. Beaurl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把快錢掙到手。
第四,《約翰王朝》有強(qiáng)烈的反羅馬天主教色彩,莎劇《約翰王》將其所有反天主教的劇情,包括一些對戲劇力有強(qiáng)化作用的細(xì)節(jié)全部“刪汰”。比如,《約翰王朝》中,意圖毒死約翰王的那位斯溫斯特德修道院修士在一段獨(dú)白中表明,自己之所以謀害國王,只因?yàn)樗唇傩薜涝鹤锊蝗菡D,要讓他受懲罰。而且,劇中有修道士投毒、約翰王飲酒一場戲,在戲里,約翰王從假扮宮中“試吃者”(taster)的修士手里接過酒杯,喝下毒酒。毒性發(fā)作,約翰王在極度痛苦中死去。
另外,《約翰王朝》中還有一處喜劇性橋段:當(dāng)私生子徹查一座修道院時,竟搜出一位藏身于此的修女。莎士比亞將此抹去,只在第三幕第四場借潘杜爾夫主教之口一語帶過:“私生子福康布里奇,此時正在英格蘭洗劫教會,冒犯基督徒的愛心?!?/p>
說實(shí)話,被莎士比亞“刪汰”的這幾處,都不無戲劇表現(xiàn)力。
約翰·普朗塔熱內(nèi)(John Plantagenet,1166-1216),即約翰·金雀花,簡稱約翰王,是英格蘭王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三任國王(1199年至1216年在位),因在位期間將其父(亨利二世)、兄(理查一世)贏得的在歐洲大陸的諾曼底公國及英格蘭王權(quán)所屬大部分領(lǐng)土,都輸給了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Phillip Ⅱ,1165-1223),導(dǎo)致安哲文帝國(Angevin Empire,1154-1216)消亡,造成法蘭西卡佩王朝于十三世紀(jì)崛起,使王國在歐洲大陸的領(lǐng)地喪失殆盡,賺得“無地王”之諢名。遙想約翰少年時,亨利二世在尚未給他繼承任何一塊歐洲大陸領(lǐng)地時,曾開玩笑昵稱他為“無地約翰”(John Lackland),不料竟一下子注定了他未來將“無地”的終極命運(yùn)。
約翰王
約翰是亨利二世與路易七世的前妻“阿基坦的埃莉諾”所生五子中之幼子,最初并無繼承大量土地之寄望。隨著幾個哥哥在一一七三年至一一七四年間發(fā)動的叛亂失敗,約翰獨(dú)為父王寵信。一一七七年,被任命為愛爾蘭勛爵,擁有部分不列顛島及在歐洲大陸的一些領(lǐng)地。
大哥威廉三歲夭折,二哥亨利、四哥杰弗里都在年輕時過世。一一八六年,杰弗里在一次比武競賽中死于非命,留下一個遺腹子“布列塔尼的亞瑟”。杰弗里之死使約翰離王位更近了一步。因此,當(dāng)約翰唯一在世的三哥“獅心王”理查于一一八九年加冕國王時,身為小弟,他成了一個潛在的繼承人。盡管約翰在哥哥理查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89-1192)被囚禁在神圣羅馬帝國期間,曾受腓力二世唆使,起兵謀反,試圖奪取王權(quán)。但獲釋后返回英格蘭重獲王權(quán)的理查,寬恕了弟弟,并最終在臨死前一年指定他為王位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