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寫作”在現代職業(yè)分工體系中無疑是被嚴重扭曲的概念。文學研究、批評的話語形態(tài)與文學性寫作的分裂和區(qū)分,在當下已被視為某種“自然”狀態(tài),更是被視為職業(yè)分工理所當然的依據。事實上,無論是文學研究還是文學性寫作,它們都源于一種樸素而復雜的精神訴求,即描述人與周遭世界的關系。這種訴求是一種內在需要,而非出于職業(yè)分工強制的義務和職責。在寬泛的文學范疇內,諸多區(qū)分和命名都是相對而言,只有那些把“文學”視為呈現精神圖景的重要途徑的人,才能從容地跨越這些界限。王堯先生便是如此。他在學術研究中的嚴謹、思辨和理性,并未影響其在思想隨筆中從容、優(yōu)雅和見心見性。我們無意宣稱,優(yōu)秀的學者必須通過文學性寫作來證明自身,而是強調那些能夠自由、自然地穿梭于各種文體邊界的人可能才是真正理解“文學”復雜的內在張力和奧妙的人。況且,有些寫作根本無法通過刻意或努力完成,它不僅與知識積累和技藝訓練相關,更是與稟賦、閱歷和境界相關。
主持人簡介:
方巖,生于1980年代。評論家,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第四屆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F為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揚子江評論》編輯部主任。近四年在各類學術期刊、文學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五十余篇、六十余萬字,部分文章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等轉載。著有批評文集《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后記》;編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第五卷:1984—1987》《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料編年·第六卷:1988—1992》兩卷,約六十萬字。曾獲安徽省首屆優(yōu)秀碩士論文獎、《當代作家評論》優(yōu)秀論文獎、第二屆江蘇紫金文藝評論獎、第五屆長江杯江蘇文學評論獎、第六屆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