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士亮
【摘 要】中職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存在顯著區(qū)別,它更加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更加關注學生所學知識的可操作性,避免因過多理論知識的抽象傳輸,而增加學生的認知成本。歷史課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如果無法激發(fā)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使課程變得索然乏味,為此,在歷史課程中融入多媒體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多媒體教學在中職歷史課上的運用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中職歷史課;策略
在中學歷史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十分重要,而其中注意調動和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也非常關鍵。對于中職學生而言,歷史教學顯然缺乏吸引力,在他們看來,歷史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是已發(fā)生的事件在人腦中的反應,單憑教師的一張嘴,任你講得再精彩也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運用多媒體技術使本來看不見的歷史時間變成看得見的東西,本來看不清的歷史空間變成看得清的東西,從而有效縮短了時空差距,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時空表象和時空概念,形象地再現(xiàn)歷史情景,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多媒體在中職歷史課使用的誤區(qū)
1.多媒體教學形式大于內容
多媒體技術是歷史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如果中職歷史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就會使多媒體教學形式大于內容,無法突出重點。比起常規(guī)教學,多媒體教學降低了教師的授課難度,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歷史史實,傳授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現(xiàn)實情況下,部分老師過于依賴多媒體,堂堂必用課件,甚至將網(wǎng)絡上搜索的課件,不經加工直接應用到實際教學中,盡管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無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接軌,不接地氣,讓學生聽著很激動、聽完全忘,更多只能回憶起課件中有創(chuàng)意的小動畫,如答對問題后,雷鳴般的掌聲;思考時,雙手托腮的小女孩;色彩絢麗的藝術字等,這些細節(jié)與歷史知識毫無關聯(lián),這種情況下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大于內容,無法取得實效。
2.多媒體教學運用目的不明
無論使用何種教學輔助手段,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中職歷史課堂教學時,教師使用多媒體往往會在其中融合圖像、視頻、音樂等內容,試圖通過形式多樣的表達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然而這些絢麗表達的背后卻是學生的一片茫然,比如在講紅軍戰(zhàn)略轉移原因時,有位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視頻,展示了激蕩人心的戰(zhàn)爭場面,紅軍英勇頑強,一次次擊退了敵人的進攻,學生看得饒有興趣,教師關閉視頻切回課堂教學時,一些學生還沉浸在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靜,試想,如果紅軍真的屢戰(zhàn)屢勝,那還有必要戰(zhàn)略轉移嗎?紅軍戰(zhàn)略轉移的原因在何處?王明、博古等人的錯誤領導,敵我力量的過分懸殊都沒有在視頻中體現(xiàn)出來,視頻越精彩,學生越糊涂,如此一來,教師的教學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反之,在課件穿插毛澤東被排擠出領導核心,博古、李德等人軍事上的瞎指揮(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防守中的保守主義)以及國民黨糾集重兵,采取堡壘主義新戰(zhàn)略等歷史史料,很容易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明晰紅軍進行戰(zhàn)略轉移的原因。
3.多媒體教學忽視傳統(tǒng)板書
多媒體教學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在有限的時間內傳輸大量的知識,但卻很難讓學生從中自覺掌握學習的重難點,無法讓學生在腦中形成清晰脈絡,構成歷史知識的樹狀圖。為此,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配合板書,通過板書理清知識脈絡,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忽視了板書的作用,在他們看來,多媒體課件中已經反復出現(xiàn)板書了,沒有必要在黑板上重新羅列,他們沒有意識到多媒體內容始終是以動態(tài)的形式存在的,而板書卻是靜止的,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看到教師的板書內容,卻不能隨時隨地翻看多媒體課件的內容,盡管多媒體課件的先后順序具有連接性,然而,對于中職學生來說,課件始終在變換,如果不能完全記憶課件全部內容,就不能掌握其中的知識結構,而板書則可以有效補充這一點。
二、多媒體教學在中職歷史課上的運用策略
1.多媒體教學要精心設計課件
多媒體教學是中職歷史教學的輔助性手段,課件應緊扣教學,盡可能把自己的教學意圖通過多媒體課件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課件設計上要多下功夫。一是課件形式要力求簡單。操作要方便;背景應樸素;字體與背景的對比要適中,不能字體過小、模糊,也不能過于眩目;文字盡量少而精;圖片、圖像要貼切,而不是圖片越多越好;動畫要適宜等。二是課件內容要用心籌劃。比如,在講太平天國時,條目式的文字概括起義原因,用小視頻展示洪秀全生平,用動態(tài)地圖梳理運動前期發(fā)展情況,用表格比較《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內容,用flash動畫說明天京變亂經過,根據(jù)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優(yōu)化設計多媒體課件,層層誘導,讓學生感受學習歷史的樂趣,悄無聲息地完成達成教學預期。此外,課件做好之后不能一成不變,課件的好與壞要通過教學過程進行檢驗,不合理之處應該及時修改,好的內容要及時添加。另外,當教學對象發(fā)生變化時,要先了解學生情況,再據(jù)此對課件進行適當修改。
2.多媒體教學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
多媒體教學除圖文聲像并茂,直觀性強外,最大優(yōu)勢在于信息容量大,能更全面地還原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這一優(yōu)勢,把各種各樣歷史材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內容呈現(xiàn)給學生,啟迪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比如,在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時,把馬克思先后不同的評價提供給學生,1853年他預言“中國革命,將把火星拋到現(xiàn)代工業(yè)體系即將爆炸的地雷上,使醞釀已久的普遍危機爆發(fā)。這個危機一旦擴展到國外,直接隨之而來的將是歐洲大陸的政治革命”。1862年他痛斥“(太平天國)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沒有任何口號,他們給予民眾的驚惶,比給予舊統(tǒng)治者們的驚惶還要厲害。他們的全部使命好像僅僅是用丑惡萬狀的破壞與停滯腐朽對立,這種破壞沒有一點建設工作的苗頭……太平軍就是中國人的幻想所描繪的那個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國才有這類魔鬼。這類魔鬼是停滯的社會生活的產物!”通過引導學生對截然不同評價的分析,通過認識運動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全面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要與傳統(tǒng)教學積極整合
美國大眾傳媒學家施蘭姆曾說:“如果兩件媒體在實現(xiàn)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不是看它有多少科技含量,而是看它是否適合教學,是否能給學生以啟發(fā)和引導,是否有利于提升課堂效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各有優(yōu)勢:多媒體設備功能強大,它可以用圖像、視頻、聲音等各種技術把較為復雜和抽象的知識內容簡單化、直觀化,讓人動用感官和聽覺就可以快速、便捷地理解信息傳遞的知識內容,但也存在師生交流弱化、信息量過大等問題。傳統(tǒng)教學存在著信息容量少,形象性、直觀性不足,不利激發(fā)學生興趣等問題,但也有成本低,操作靈活,師生交流互動好等長處。所以,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整合兩種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二者優(yōu)勢互補,推動課堂教學提質增效。
三、總結
中職歷史課擁有自己的獨特魅力,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豐富知識結構,還可以從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歷史所蘊含的豐富知識經驗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有著借鑒意義,中職歷史教師要巧妙地借助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呈現(xiàn)精彩紛呈的歷史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勝江.歷史教學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幾個誤區(qū)[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