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靖嵐 侯春杰 范小明
三 陰 性 乳 腺 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相較于其他乳腺癌分子亞型惡性程度更高,且缺乏內分泌治療和靶向治療靶點,患者預后較差。但其對新輔助化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普遍的共識是,對于符合特定適應證的TNBC患者,實施相應的新輔助化療方案并且獲得病理學完全緩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pCR),可以顯著改善預后,使患者實現更長的無病生存和總生存[1]。因此,篩選出各個領域與pCR相關的獨立預測因子,并以此來規(guī)范新輔助化療適應證,對提高化療效率,避免化療不敏感患者過度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研究回顧性收集女性TNBC患者新輔助化療前的原發(fā)癌灶超聲圖像、臨床資料、病理免疫組化等信息,探索其與pCR相關的獨立預測因子。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間在本院確診的女性初發(fā)TNBC患者76例,年齡26~68歲,平均(41.3±8.7)歲。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71例,髓樣癌3例,上皮/間葉混合性化生性癌1例,鱗狀細胞癌1例。臨床分期:I期4例,II期27例,III期45例。新輔助化療采用蒽環(huán)類聯合紫杉類藥物方案。所有患者均在完成新輔助化療方案后行根治性手術。納入標準:無遠隔部位轉移;治療前后的臨床、影像學和病理學數據完整。排除標準:治療前接受其他全身或局部治療;身患其他嚴重疾病可能會影響治療和療效評估;伴有精神疾病;哺乳期和妊娠期乳腺癌。
1.2 儀器與方法 (1)臨床資料收集:通過回顧查閱臨床病歷收集以下參數:患者年齡、BMI、是否絕經、哺乳史、乳腺癌家族史、臨床分期。(2)超聲檢查:診斷儀器為聲藍超聲彩色多普勒診斷儀(法國聲科公司),線陣探頭(4~15MHz);Logiq E9超聲彩色多普勒診斷儀(美國通用公司),線陣探頭(6~15MHz)。通過回顧入組病例新輔助化療前的原發(fā)癌灶超聲圖像,分析并采集乳腺癌原發(fā)灶的以下超聲特征參數:最大直徑、邊界、內部回聲、微鈣化、血流信號、血流阻力指數、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3)免疫組化檢測:在新輔助化療前,通過空芯針穿刺活檢獲得原發(fā)癌灶組織標本,并進行免疫組化分析,采集以下參數:Ki67表達(以40%為高表達臨界值),p53表達(存在染色即定義為陽性,不計百分率),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表達(病理結果報告原發(fā)灶伴漿細胞、淋巴細胞浸潤者判定為陽性表達)。新輔助化療結束后,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切除手術,通過術后病理明確新輔助化療pCR情況。pCR狀態(tài)定義為乳腺原發(fā)灶和患側腋窩淋巴結在術后病理中表現為無浸潤性腫瘤殘留(原位癌殘留亦視為pCR)。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根據術后病理是否獲得pCR將所有患者分為pCR組和非pCR組,對采集的各參數進行組間比較。計數資料以n或%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是否獲得pCR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具有顯著組間差異性的各項參數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pCR的獨立預測因子。
2.1 單因素分析 共納入76例TNBC患者,26例患者獲得pCR,pCR率為34.21%。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表達、Ki67表達、臨床分期以及腫瘤大小與pCR顯著相關,具體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2.2 獨立預測因子篩選 將單因素分析具有顯著組間差異性的4個參數納入Logistic回歸分析,最終篩選出的pCR獨立預測因子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表達陽性和Ki67高表達(≥40%)。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乳腺癌,作為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由于逐年攀升的發(fā)病率,已成為威脅女性健康的頭號殺手。根據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以及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的不同表達,乳腺癌可分為四種分子亞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陽性型、基底細胞樣型(三陰型,TNBC)[2]。TNBC目前無明確治療靶點,且腫瘤具有侵襲性強、復發(fā)轉移率高的特點,相較其他乳腺癌亞型預后更差,死亡風險更高。
在除手術外的乳腺癌綜合治療方法中,TNBC僅對新輔助化療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減少腫瘤體積,實現臨床降期,使患者重獲手術機會[3-4]。Cortazar等[5]總結了12項大數據的新輔助化療隨機研究,發(fā)現TNBC和HER2陽性型乳腺癌獲得pCR的概率最高。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6-7],三陰性乳腺癌的pCR率約為32.4%~41%。在研究結果中,TNBC的pCR獲得率為34.21%,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目前普遍認為,針對具備特定條件的TNBC患者實施新輔助化療并獲得pCR,可顯著改善預后,使患者獲得更長的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8]。2017年中國臨床腫瘤學會乳腺癌診療指南中已將TNBC列為獨立的新輔助化療適應癥,而pCR預測因子的甄別也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
Ki67是一種反應癌細胞增殖能力的核抗原,在除G0期外的細胞周期中均有表達,其功能與有絲分裂密切相關。對TNBC患者而言,Ki67表達水平越高,提示腫瘤細胞增殖活性越強,轉移風險越高,預后越差。然而多項研究結果證實[9-10],Ki67表達水平與TNBC新輔助化療pCR獲得率呈正相關,但各方對Ki67表達水平的預測臨界值尚未達成共識。在姚宇峰等[11]的研究中,得出的臨界值為50%。Fasching等[12]則認為應選擇35%作為診斷臨界值。而本研究中,選擇40%作為預測閾值,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的P值0.001,OR值2.32,證明該閾值對預測pCR意義顯著。
此外,有研究指出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是預測pCR的重要指標[13]。TILs可分為瘤內淋巴細胞、間質淋巴細胞和淋巴細胞為主乳腺癌。TILs反映了原發(fā)癌灶的免疫信息,表明機體已開始針對癌細胞啟動免疫應答。在多數研究中,TILs陽性表達是pCR的獨立預測指標,提示較好的預后。本研究結果中,TILs表達陽性在Logistic回歸分析中的P值<0.001,OR值4.16,是與pCR最相關的獨立預測因子。
對于乳腺癌原發(fā)灶超聲影像學特征在pCR中的預測價值,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僅對腫瘤大小的預測價值達成共識,即原發(fā)灶大小與pCR獲得率呈負相關,但對診斷臨界值尚無統(tǒng)一標準。本研究以腫瘤最大徑3cm作為分組標準,單因素分析所得P值為0.036,提示pCR率在兩組之間具有顯著差異性,當TNBC原發(fā)癌灶直徑<3cm時,pCR率為45.95%,而當腫瘤直徑≥3cm時,pCR率明顯降低,為23.08%。但多因素分析顯示,腫瘤大小并非TNBC患者獲得pCR的獨立預測因子。
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乳腺癌的治療已逐步進入個性化精準治療時代,TNBC患者新輔助化療pCR的獨立預測因子研究,有助于臨床規(guī)范適應證范圍。本研究結果顯示,TNBC患者中,腫瘤浸潤淋巴細胞表達陽性以及Ki67高表達(≥40%)者新輔助化療效果更好,pCR率更高。臨床決策時或可參考以上影響因素,針對不同預期結果的患者選擇最適宜治療方案,以保障患者獲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