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昆 柴 華 陳樹千 李 平/黑河學院人文傳媒學院
春秋晚期,奴隸制度瓦解,王室衰微,諸侯兼并,禮崩樂壞,社會動亂。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政治結構、經(jīng)濟秩序劇烈變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西周以來的傳統(tǒng)社會秩序與禮制體系發(fā)生了崩潰,以“周禮”為代表的禮樂文化出現(xiàn)了危機。面對禮崩樂壞、離亂動蕩的時代,孔子認為應該“‘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禮記·中庸》),恢復周公制定的那一套政治制度、國家綱紀、倫理關系和社會生活的各種儀禮,配合以古樂陶冶性情、移風易俗,就可以救亂世、治太平、救萬民?!彼岢隽酥亟ㄎ髦芏Y樂秩序的救世方案,并且一生都致力于“移風易俗”。周游列國、辦學參政、整理典籍都與這一活動有關。周游列國以尋求治國之機;辦學參政以傳播、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整理典籍以便“有法可依”??鬃铀鸭淼浼闹饕康氖菫楝F(xiàn)實服務,凈化風俗,改變春秋“禮壞樂崩”的局面。對古代民俗的搜集和整理,特別是對文武周公時代禮制的整理研究成為孔子民俗學的主要成就。
“孔子是我國儒家倫理政治思想體系的創(chuàng)始人。倫理政治的核心是人學,因此,孔子也是從人學的角度來使用民俗資料的。他主要是在闡明人治的過程中,力圖把原始民俗觀改造成與禮制有關的學問?!笨鬃右浴爸Y”而聞名。學禮,不恥下問??鬃拥搅酥芄珡R,每件事情都發(fā)問,被人恥笑:“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正是因為孔子不恥下問的學習態(tài)度,使他對民俗事象了如指掌,他能對婚娶喪葬活動的各種意外變故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他尤其重視喪禮,提倡通過隆葬厚儀,建立個人的家庭觀念與社會理想相結合的群體經(jīng)驗,并由此自覺接受一套相應的禮儀規(guī)范。因為個人心中的禮和社會秩序的禮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只有通過不斷的、反復的禮的實踐,才能縮小二者間的差距,使其融合統(tǒng)一,從而使人成為知禮守禮的人,社會成為有禮有節(jié)的社會。他在禮學上的豐富知識,對于他的民俗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響??鬃訉γ袼椎睦斫饧壬婕肮?、婚、喪、祭等人生儀禮,又貫徹著禮、義、仁、德的倫理思想??鬃用袼讓W的主要成就是對古代民俗的搜集和整理,特別是對文武周公時代禮制的整理研究。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孔子對《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這些古籍中包含著寶貴的民俗資料??鬃诱J為要實現(xiàn)“禮治”必須靠《詩》、《禮》、《樂》三者來達成??鬃犹岢觥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主張,《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論《詩》,常與《禮》并提。
表 1 《論語》[3]中《詩》《禮》并提的情況
第一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本是形容君子像切磋的象牙、琢磨的玉石一樣好看,子貢用此來解釋孔子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見解,孔子為此稱贊子貢能夠觸類旁通。第二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本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孔子發(fā)揮到“繪事后素”(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畫花),子夏又發(fā)揮到“禮”。雖離詩的原意更遠,孔子卻大加稱贊,這正是因為子夏發(fā)揮到了孔子主張的“禮”。第五例,孔子教兒子伯魚,先讓他學《詩》,再讓他學《禮》??鬃诱J為“不能《詩》,于禮繆。不能樂,于禮素?!比绻荒芰暋对姟?,則情意隔絕,行禮就難免錯謬;不能習樂,則質樸無文,行禮就顯得單調??鬃訌娬{《詩》、《禮》、《樂》三者要互相配合,而學《詩》又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鬃佣啻螐娬{了學《詩》的重要性,讓弟子們研究《詩》,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來事奉父母、服事君上;讓伯魚研究《周南》、《召南》,否則如同面對墻壁站著一樣。南容用詩句約束自己,孔子認為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修養(yǎng),而把侄女嫁給了他。通過以上各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詩》的重視,他認為通過對《詩》的學習和研究,能將禮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人的道德之中,由禮而成俗。孔子“還曾刪定“詩三百”,宣傳德音圣樂,提出詩歌音樂是人生階段的生理環(huán)節(jié)與社會環(huán)節(jié)的中介的說法以輔助禮治。”孔子重視詩歌音樂對人的道德培養(yǎng)的教育和凈化作用,提倡用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詩樂來感化、陶冶人心,以輔禮治,認為良好民俗的形成需要禮樂的調諧?!翱鬃訉⒚袼滋岣叩骄S系社會的政治手段的高度,使民俗與社會政治、道德教化結合在一起。這無疑是為我國古代社會民俗觀的產(chǎn)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類個體的社會化文化過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方式具有約束作用。“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在日常生活中,人民很難意識到民俗的規(guī)范力量,它對人的控制不像法律那樣強硬,它是一種看不到卻最有力的“軟控”,在無形中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從衣食住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際到精神信仰,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遵從著民俗的深層控制。民俗這種約束面最廣的行為規(guī)范,它不僅統(tǒng)一著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還維系著群體乃至民族的文化心理。民俗能統(tǒng)一群體的行為和思想,使群體內的成員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使社會生活保持穩(wěn)定。
孔子發(fā)現(xiàn)“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認識到了民俗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常常從社會教化作用的角度來展示民俗事象的意義,如“古者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禮;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鄉(xiāng)飲酒之禮。故燕禮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鄉(xiāng)飲酒之禮者,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庇秩纭盎瓒Y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笨鬃右远Y的總體構想來要求民俗,以實現(xiàn)民俗的社會教化作用,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為了使民俗更合乎禮的需要,即為了移風易俗,孔子將“詩”、“樂”引進來,以此來彌補民俗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主張;又如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時,孔子回答:“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笨鬃又鲝埳釛夃崌臉非?,因為鄭國的樂曲靡曼淫穢。在孔子的言論中,禮和樂也常常一起出現(xiàn),如“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笨鬃诱J為禮樂刑政雖各有作用,但它們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用以和同人心從而走向國家大治的正道。
通過對諸多民俗事象的直觀認識,孔子感受到了民俗在社會生活中的偉力。為重建西周禮樂秩序,他把民俗事象與社會政治、道德倫聯(lián)系起來,將民俗作為教化百姓、移風易俗的手段。雖然孔子的民俗觀深受其禮樂思想的浸潤,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孔子的民俗知識、民俗觀是其思想的基礎,孔子的民俗學成就是其它成就取得的前提條件,孔子首先是一個大民俗學家,然后才是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