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代官吏病免問題考述

2019-05-22 08:12謝紹鹢
南都學(xué)壇 2019年3期
關(guān)鍵詞:兩漢官吏

蔣 波, 謝紹鹢

(1.湘潭大學(xué) 碧泉書院,湖南 湘潭 411105;2.廈門市社會科學(xué)院 科研部,福建 廈門 361002)

兩漢國家一統(tǒng),封建官僚制度得到進(jìn)一步完善,諸如各級官吏的擢升、休假、致仕、監(jiān)察、罷免等問題也漸漸有規(guī)可循,進(jìn)而形成了專門的制度。其中官吏的罷免制度,是調(diào)節(jié)官僚運(yùn)作的重要手段與方式,而在官吏罷免中,病免又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現(xiàn)象,故相關(guān)文獻(xiàn)中泛見“以病免”“謝病免”“因病免”“稱疾免”“病免歸”之類的記載。據(jù)我們初步統(tǒng)計,漢代官吏病免的情況非常之多,因病免或以病辭官的至少有一百三十余例注部分實例請見后面的統(tǒng)計表1,限于文章篇幅,其他例子不詳細(xì)列舉。,若將某些官吏多次病免累積計算,這一數(shù)字則更大。目前學(xué)界對兩漢官吏的病免問題有若干討論注如黃留珠《漢代退免制度探討》(《秦漢史論叢》第4輯,西北大學(xué)出版社1989年版)將官吏的退免分為正常和非正常兩個途徑,病免屬于正常退免;王彥輝《漢代的“去官”與“棄官”》(《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指出,“去官”指主動免官,“以病去官”即屬于這種行為,若因病被免則屬于依法令辦事;安平《漢代官吏病免問題研究》(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碩士論文)對兩漢官吏病免的種類、特點等問題有較為詳細(xì)的分析;其他如廖伯源《漢官休假雜考》(《秦漢史論叢》修訂本,中華書局2008年版)、宋杰《漢代官吏的休假制度》(《北京師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6年第3期)等關(guān)于漢代官吏休假的討論中,也談到病假與病假滿三月免職的問題。,但對官吏病免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病免后官吏享受到的禮遇、“再起家”(再仕)等問題以及他們之間的差別對待,還不充分。文章不揣谫陋,試做進(jìn)一步分析。

一、官吏因病免的判斷標(biāo)準(zhǔn)

如前所言,兩漢官吏病免的例子非常多,但文獻(xiàn)對于某官患有什么病大多沒有明確交代,只有張良、司馬相如、李通等寥寥幾位的記載較為具體。為說明疾患程度對官員職務(wù)罷免的影響,特將這幾例征引如下:

“(張良)性多疾,即道引不食谷,閉門不出歲余。[1]2033

張良素多疾病,乃稱疾……乃學(xué)道,不食谷,遂不仕。[2]

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其進(jìn)仕宦,未嘗肯與公卿國家之事,稱病閑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3]

(李通)素有消疾,自為宰相,謝病不視事,連年乞骸骨,帝每優(yōu)寵之。令以公位歸第養(yǎng)疾,通復(fù)固辭。積二歲,乃聽上大司空印綬,以特進(jìn)奉朝請。[4]576

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張良向來多病,而且到了用辟谷方式療養(yǎng)、長期足不出戶的程度,司馬相如、李通也是“常有”或“素有”消渴病,最后“病甚”才辭官家居,由此知道漢代病免的例子雖多,但最初并非有病即免,而是有較為嚴(yán)格的規(guī)定,至少所謂“因病免”“以病免”是指某官某吏身有疾患且影響到日常行政,甚至勝任不了或暫時無法勝任某職務(wù),才能離職免官。否則,疾病并不構(gòu)成免官的充足理由。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還有幾方面的材料可資佐證,一是漢代部分官吏以病請免,并沒有得到朝廷批準(zhǔn)(“不聽”),反而增加禮遇,讓其繼續(xù)任職。如尚書令朱暉“以老病乞身”,朝廷不批準(zhǔn),“拜騎都尉,賜錢二十萬”[4]1461;丞相匡衡“稱病乞骸骨”,皇帝要求他繼續(xù)服務(wù)朝廷,“專精神,近醫(yī)藥,強(qiáng)食自愛”[1]3345,匡衡不得已“起視事”,后來又奏請多次,才以病免,等等。二是漢代有較為系統(tǒng)的官吏休假制度,其中包括病假情況[5],說明官吏患病完全可以帶職休養(yǎng),并非立馬免職。而且,官吏病休可以連續(xù)三月之久,在三個月時限內(nèi)痊愈的,繼續(xù)擔(dān)任本職或改任他職。只有那些三個月還沒好轉(zhuǎn),或不足以勝任本職者,才要免職,如,“瑯琊太守以視事久病,滿三月免”[1]3670。所以漢代有官吏“病滿三月當(dāng)免”“病百日當(dāng)免”之說。

要之,最初病免是比較嚴(yán)謹(jǐn)?shù)?,至少作為朝廷的本意?yīng)該如此,即不能隨意將疾病作為官吏罷免的條件。

二、“托病免”現(xiàn)象

盡管漢代對官員的病免規(guī)定嚴(yán)格,但是限于醫(yī)療技術(shù)等條件,官吏“病情”特別是普通官吏的“病情”,往往靠官吏的自我陳述來判斷,具有較大主觀性,所以如何斷定疾病的嚴(yán)重性還較困難;加之漢代官吏的數(shù)量與后世相比要少得多,國家十分注重官吏的辦事效率,也不愿意看到官吏因病影響行政運(yùn)作的現(xiàn)象。在這種困難、矛盾之下,疾病成了免官或主動免官最好的理由之一,“因病免”現(xiàn)象隨之增多,某些時候“疾病”甚至成為人們善意或刻意的借口。

病免中的“老病免”問題,就是如此。年老告退,本是人之常情,兩漢也有諸多年老致仕(退休)的例子[6]151-155。但實際情況并非這么簡單,一是究竟多大年齡退休,當(dāng)時法律上并無嚴(yán)格限定,雖然《白虎通·致仕》曰:“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zhí)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路,所以長廉遠(yuǎn)恥也。懸車,示不用也。致事者,致其事于君,君不使退而自去者,尊賢者也。故《曲禮》曰:‘大夫七十而致仕?!锻踔啤吩唬骸呤抡?。’”[7]似乎先秦以來官吏70歲就該致仕,然而兩漢四百年間,很多官員致仕只有“年老致仕”的記載,沒有具體年齡說明,而且不少人超過70歲還不能致仕,甚至病卒于任上,如魯恭“以老病策罷”時已78歲[4]882,其他如蕭何、曹參、灌嬰等是終身為丞相,死于任上。二是基層官吏與地位顯赫的三公九卿之間致仕存在較大的差異,對于基層胥吏而言,年老且病,不主動申請致仕也會被罷免,如《居延新簡》E.P.T51:319記:“甲渠言:鉼庭士吏李奉、燧長陳安國等年老病,請斥免。”[8]對于公卿來說,致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班固在《漢書》卷73《韋賢傳》中曾說:“丞相致仕自賢始?!盵1]3107韋賢生活于昭宣之際,可見在西漢前中期很長一段時間里,假若丞相沒有因罪、過被刑罰或被免,可以終身任職。即使后來允許京官致仕,也有不少年過70歲還沒致仕的,如廷尉張皓“其年卒官,時年八十三”[4]1816、太子太傅夏侯勝“年九十卒官”[1]3159。年老體衰,有心無力,提出致仕申請又未必得到批準(zhǔn),因而有的官吏在致仕時“善意”增加了“病”的因素,如和帝時的司空張奮、司徒呂蓋均是“老病致仕”。這里面的“老病”有的屬實,也不排除某些公卿年老,但并無嚴(yán)重疾患,因此所謂的“老病”主要是以病的因素增加獲得致仕批準(zhǔn)的可能。

有的官吏“以病免”“因病免”主要是以疾病為借口,獲得罷免的機(jī)會,這樣的情況漢世文獻(xiàn)直接稱為“托病免”。因請免者具體考慮不同,“托病免”有諸多種類,有的為了避禍而請免,董仲舒為膠西王相,“恐久獲罪,病免”[1]2525,廣川王中尉“每諫王不聽。病免歸家”[9],崔寔“以世方阻亂,稱疾不視事,數(shù)月免歸”[4]1731,曹操最初“恐為家禍……拜議郎,常托疾病,輒告歸鄉(xiāng)里”[10];有的因得罪權(quán)貴,仕途失意而免,竇嬰忤逆太后,“太后由此憎嬰。嬰亦薄其官,因病免”[1]2375;有的生性不喜歡官宦自免,如枚乘“不樂郡吏,以病去官”[1]2365;有的出于忠誠漢室自免,如兩漢之際某些官吏不愿出仕王莽或地方割據(jù)勢力,以疾病為由免官,王莽居攝,卓茂“以病免,常為郡門下掾,不肯為職吏”[11]48。這樣的例子還有蔡茂、杜林、郭欽、云敞等。還有其他情況,如漢代不允許公卿長期守喪,某些官吏便托病歸家守喪,如太仆鄧彪;因不愿與宦官同流合污,或與某些官吏志道不同自免,如應(yīng)奉“乃慨然以疾自退”[4]1609,貝丘長巴肅、侍御史孔融“托病歸家”,等等。所以,在官吏病免的例子中,我們常見“久托疾病”“稱疾告退”“讬(托)疾免歸”“托病去官”“托病歸家”之類的記載,表明并非真實患病。若從動機(jī)的角度看,官吏正常病免屬于迫不得已,即使公卿以“老病”致仕,也是基于客觀情況下的靈活處理,但以“病”作為借口則表明內(nèi)心不愿任職或暫時不愿任職,屬于主觀、主動、非正常免職。

非正常病免中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它主要不是官吏本人以疾病為借口,而是某人或朝廷以疾病為由,達(dá)到罷免某官的目的?!缎聲肪硪弧蹲谑住氛f漢初諸侯為了減少中央羈絆,紛紛以疾病為由變相罷免了朝廷任命的官吏,“漢所置相稱病而賜罷”[12]?!逗鬂h書》《后漢紀(jì)》則記載了漢末大量三公“久病罷”“久病策罷”“久疾免”“久疾策免”的例子,僅靈帝時就計有太尉段颎、司空楊賜、太尉胡廣、太尉李咸、司徒袁隗、太尉張顥、司空來艷、司空袁逢、司空張濟(jì)、太尉鄧盛、太尉崔烈等十余例。除此之外,漢順帝、漢獻(xiàn)帝時也存在類似情況。如前所述,兩漢確有三月病免的規(guī)定,但三公如此頻繁地被策免,可以肯定其中既有真實的“久病”,也有三公以“久病”為由主動的免職,還有朝廷借機(jī)罷免某些三公的情況。這亦說明到了東漢末年,病免制度遭到嚴(yán)重破壞。

三、病免程序與免后待遇的差異化

兩漢官吏病免,有一個大致規(guī)范的程序。簡而言之,官吏本人要向上級或朝廷提出病免申請,當(dāng)時稱之為“移病書”(簡稱“移病”),有印綬的還要一并呈上,如前舉李通“上大司空印綬”,匡衡稱病乞骸骨,“上丞相樂安侯印綬”[1]3345,史丹以病乞骸骨,“上將軍印綬”[1]3379。收到“移病書”后,朝廷或上級再根據(jù)具體情況定奪是否批準(zhǔn)??傮w而言,以病為由提出申請或因病被奏免,批準(zhǔn)的可能性較大。

但由于如前所述,病免情況較為復(fù)雜,加之祿秩高低的影響,所以具體批準(zhǔn)程序也有所不同。對于那些病假超過三個月,且皇帝不予賜告的,因為是依“三月”為限的陳規(guī)辦事,批準(zhǔn)較為容易、快捷。至于其他情況,相比較而言,公府屬吏要比國家各級官吏容易獲得批準(zhǔn),因為屬吏的辟除、罷免權(quán)均歸公府,《漢舊儀》曾說:“(丞相府)官屬吏不朝,旦白錄而已……掾史有過,君侯取錄,推其錄,三日白病去?!盵13]屬吏有過錯,可假借疾病名義免職,說明屬吏病免較為常見,也較容易獲批。

另外,地方官吏與京師官員相比較而言,京師官員較難獲得批準(zhǔn),特別是那些名望高、皇帝信任的二千石以上公卿病免獲批最難,試看幾例:

(張禹)為相六歲,鴻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yōu)再三,乃聽許。[1]3349

(江革)后上書乞骸骨,轉(zhuǎn)拜諫議大夫,賜告歸,因謝病稱篤。[4]1303

(劉愷)視事五歲,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有詔優(yōu)許焉,加賜錢三十萬,以千石祿歸養(yǎng),河南尹常以歲八月致羊酒。時安帝始親政事,朝廷多稱愷之德,帝乃遣問起居,厚加賞賜……詔引愷拜太尉……視事三年,以疾乞骸骨,久乃許之,下河南尹禮秩如前。[4]1308-1310

(趙咨)視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議郎??辜簿煟瑢⒔K,告其故吏朱祇、蕭建等,使薄斂素棺,籍以黃壤,欲令速朽,早歸后土,不聽子孫改之。[4]1314

(橋玄)遷升侍中。玄托病免,拜光祿大夫。光和元年,遷太尉。數(shù)月,復(fù)以疾罷,拜太中大夫,就醫(yī)里舍。[4]1696

可見,對于此類祿秩較高、深得朝廷信任的官吏,病免要多次申請才能獲準(zhǔn)(“加優(yōu)再三,乃聽許”“久乃許之”),有的最初不予批準(zhǔn),而改任為“諫議大夫”“太中大夫”等較清閑的散官,如趙咨等人甚至要“抗疾京師”,終老于任上。誠然,完全未獲批屬于特殊情況,大多人最終都能獲批,只是過程、長短不同而已。

官吏病免獲批后,因兩漢實行五日一休沐的工作制度,官吏平日居住在公府,所以補(bǔ)位者入住公府前,病免者要離開公府,歸家靜養(yǎng),故常見“免官歸”“病免家居”“稱疾歸家”“卒于家”“終于家”之說。至于居住在城里、城市附近,還是歸居鄉(xiāng)里,朝廷沒有硬性規(guī)定,大多由病免者自己決定。司馬相如病免“家居茂陵”,杜延年、趙充國、史高、張禹病免“罷就第”,應(yīng)是選擇在城里居??;非京城官吏、以老病致仕者或其他病免后無意再仕者,多選擇“歸老于鄉(xiāng)里”“病免歸郡”。

官吏病免后,少數(shù)人獲得賜錢、布帛、安車駟馬等恩遇,個別的甚至繼續(xù)領(lǐng)取部分俸祿的禮遇,如司徒劉愷“稱病上書致仕,有詔優(yōu)許焉,加賜錢三十萬,以千石祿歸養(yǎng)”[4]1308,太尉鄧彪以疾乞骸骨,“賜策罷,贈錢三十萬,在所以二千石奉終其身”[4]1495。不過這樣的情況不多,并非普遍現(xiàn)象。據(jù)我們統(tǒng)計,病免后享受過上述某種或多種組合禮遇的,只有丞相張禹、御史大夫薛廣德、御史大夫杜延年、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大司馬史高、左將軍史丹、司徒劉愷、太子舍人宋均、尚書令朱暉、太尉鄧彪、大司空朱通等十余人,他們基本上貴為公卿[注]左將軍史丹也貴比三公,尚書令朱暉雖秩低但權(quán)重,宋均雖然只是太子舍人,但他病免前本被朝廷擬任司徒,地位非同一般。。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人病免時多以“老病”乞骸骨,他們所享受到的待遇,與其說是病免的待遇,不如說是他們以疾病為由,獲得致仕機(jī)會,享受了二千石以上高官享受的致仕(乞骸骨)待遇[6]151-155。

而大多數(shù)官吏病免后不再享受俸祿等待遇,所以前面提到的趙咨在敦煌太守任上曾“以病免還”,親自躬耕營生,“躬率子孫耕農(nóng)為養(yǎng)”[4]1313。其他屬吏更是如此,東漢初年濟(jì)陰王文學(xué)魏應(yīng)以疾免官,開辦私塾謀生,“教授山澤中”[4]2571。之所以如此,大概是閻步克先生所說“漢代祿秩從屬于職位”的緣故[14],職位沒有,俸祿自然沒有。

當(dāng)然,如果說某官因病免前有過任職資歷,未來再仕更為容易,并將這一點作為病免后的“福利”,那么不妨說病免者還有某種隱性待遇。這就涉及另一個話題,即病免官吏的“再起家”[注]“起家”一詞在漢代較常見,如《漢書》卷八十七下《揚(yáng)雄傳下》:“哀帝時,丁、傅、董賢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薄逗鬂h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大將軍、三公并辟,又舉敦樸,公車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時人習(xí)慣稱從布衣到官吏的轉(zhuǎn)變?yōu)椤捌鸺摇?,兩漢官吏被免后雖身為布衣,但曾有過出仕經(jīng)歷,所以他們的再仕準(zhǔn)確地說是“再起家”。問題。

四、病免官吏的“再起家”

兩漢官吏病免不論是確有病患,還是以疾病為借口,只要之后不是完全無意再仕,只要健康狀況允許,他們病免若干時間后,基本上可以再仕。原因很簡單,病免不像那些因過、因罪被免或被禁錮者,其行為受到控制,病免主要是客觀因素所致(即使以病為借口,名義上也是如此),所以沒有再仕方面的禁規(guī)。相反,朝廷十分希望病免者出來做官,從表1中的“征”“征召”“召拜”等詞亦可見一斑。也正由于上述原因,相較官吏以病請辭、政府的批準(zhǔn)程序,官吏的再起家問題似乎更為簡單。官吏再起家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問題,即再仕的方式與再仕的職位(參見表1)。

表1 漢代病免官吏“再起家”情況統(tǒng)計表[注]關(guān)于表1有幾點需要說明。第一,限于文獻(xiàn)資料,部分官吏病免后的情況語焉不詳,有的雖可肯定病免后“再起家”,但具體出任某官某職,卻不清楚,因此這類情況并沒統(tǒng)計,表1中羅列的均是“再起家”后官職明確者。第二,表1中某些官吏出現(xiàn)兩次或三次,說明曾多次病免,但不等于他們一生只有這幾次病免經(jīng)歷,而是可以明確知道病免后任職情況的經(jīng)歷。第三,官吏的祿秩高低以《漢書·百官公卿表》《后漢書·百官志》相關(guān)記載為依據(jù),部分參考了安作璋、熊鐵基先生的《秦漢官制史稿》(齊魯書社2007年版)一書中的考證。第四,關(guān)于縣令、縣長的祿秩,《漢書·百官公卿表》曰:“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北?中涉及相關(guān)縣令、縣長者,一律取其平均值,即縣令約八百石,縣長約四百石。第五,表1中王尊、杜鄴、魏應(yīng)三人相應(yīng)官職的祿秩《漢書·百官公卿表》等無載,是推測所得。其中王尊“再起家”前后的郡書佐、郡決曹史,安作璋先生認(rèn)為郡守屬吏可分為佐官、屬吏,佐官祿秩在二百石到六百石之間,屬吏在百石左右(《秦漢官制史稿》第77頁),書佐為文書官,屬于佐官,決曹史為自行辟除的功曹,為屬吏,我們據(jù)此推測了二者的祿秩范圍分別為二百石至六百石、約一百石。杜鄴為衛(wèi)將軍主簿,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后漢書·百官志》,將軍屬吏有從事中郎(主謀議)二人,六百石,沒有明確提到主簿,一般認(rèn)為主薄是俸祿較低的文書官,但本傳又說衛(wèi)將軍王商“除鄴主簿,以為腹心”,所以暫定其與負(fù)責(zé)謀議的從事中郎一樣,為六百石。魏應(yīng)病免前為濟(jì)陰王文學(xué),王國文學(xué)一職亦缺載,但兩漢王國屬吏中的郎中令(東漢郎中令秩六百石)轄有各類郎官,為自行辟除,祿秩低于二百石,王國文學(xué)之士多為郎官,據(jù)此推測魏應(yīng)祿秩約一二百石。

表1(續(xù))

通過表1統(tǒng)計,我們可對病免者再起家方式、官職情況做一數(shù)據(jù)分析。

其一,在統(tǒng)計所得58人次中再起家方式為征、公車征、召、拜、舉、薦的有35例,占大多數(shù),征、召、拜、舉、薦指朝廷、地方官吏直接征召,或某官吏舉薦,然后朝廷任命為官。再起家方式不詳?shù)碾m有18例,但文獻(xiàn)中多說他們“復(fù)為”某官,而且這些人再起家后的祿秩較高,要么為公卿,要么為地方長吏,所以推測也主要是以征召、舉薦的方式再起家。辟、除進(jìn)入公府為掾?qū)俚挠?例,只占8.6%;基本不見“父任”“納貲”[注]“父任”即以父輩恩蔭入仕,“納貲”指通過繳納財物的方式獲得官爵。等方式。這說明朝廷對病免者大多采取最快捷的擢用方式,省去了考察、試用環(huán)節(jié),直接為官。

其二,就具體職位而言,雖然病免前后都鮮有出任同一官職者,但考察再起家前后祿秩的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再起家任職低于病免前祿秩的25例,基本持平者17例,再起家后祿秩增加者16例,更重要的是不管祿秩升高或降低,浮動幅度總體不大。所以,病免對于再起家沒有太大影響,之前的任官經(jīng)歷仍被朝廷視為有效資歷。

以上兩點說明漢代雖不以門閥為限,但個人的資歷、閥閱對于他們的“再起家”仍具有重要作用。只要健康狀況允許,只要有出仕意愿,國家對病免官吏保持開放性。同時,由于病免者之前有過任職經(jīng)歷,不需要“試為吏”[注]所謂“試為吏”,相當(dāng)于今日的實習(xí)或試用,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正式為官,如《史記》卷八《高祖本紀(jì)》載:“(高祖)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他們再仕的方式更直接有效,獲得重任的機(jī)會更多,體現(xiàn)出兩漢官僚制度中鮮明的實用主義原則。

猜你喜歡
兩漢官吏
兩漢王朝對匈奴的戰(zhàn)爭訴求
色彩之喻與中國文學(xué)批評——以先秦兩漢為中心
鼎盛期|兩漢
聰明的官吏
一錢斬吏
秦漢簡牘所見基層官員毆詈現(xiàn)象探析
君子制義與兩漢士人的政治際遇
“標(biāo)心于萬古之上,而送懷于千古之下”——論先秦諸子之學(xué)的發(fā)生和兩漢形成
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以來漢代官吏考課制度研究述評
從歷史文獻(xiàn)看唐代官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