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虹,李 燕
( 1.山西大學 學術(shù)期刊社,山西 太原 030006;2. 山西大學 文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婚俗是人生重要的禮俗?!盎瓒Y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盵1]作為組建家庭、形成社會的基石,婚姻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生存、繁衍的根本手段,歷來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從原始社會的雜亂無章,到周制六禮,婚姻形態(tài)和婚姻禮俗隨社會變遷不斷發(fā)展。無論是官修正史,還是文人札記、筆記小說,都或多或少地記載了當時的婚俗,折射出特定時期的社會狀況。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對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浙江杭州)的“山川景物,節(jié)序風俗、公廨物產(chǎn)、市肆樂部,無不詳載”[2]1,其中卷二十《嫁娶》更是詳細記述了臨安婚俗。本文以《夢粱錄·嫁娶》為文本基礎(chǔ),探討南宋臨安婚俗形態(tài)及其文化象征,研究婚俗中的倫理、道德、感情等多重文化意蘊。
圍繞“合二姓之好”的婚姻大事,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禮俗。自周以降,中國古代社會從議婚到成婚需經(jīng)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道儀禮規(guī)范,也即“六禮”。作為婚俗,六禮“為周之遺制,春秋時諸侯大夫嫁娶,頗沿用之”[3]186。漢代,六禮被確定為朝廷嫁娶之禮,影響著各階層的婚儀。東漢魏晉,生逢亂世的人們多急于嫁娶,六禮也就被舍棄。至隋唐,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逐步恢復(fù),六禮又漸漸盛行開來。趙宋一朝,由于社會動蕩經(jīng)濟衰退及民俗自身的發(fā)展演變,士庶階層六禮有所簡化,“士庶人婚禮,并問名于納采,并請期于納征”[4],六禮簡化為四禮。南宋時朱熹,將問名附于納采,納吉附于納征,只保留納采、納征、親迎三禮。南宋時期的婚儀比前代已頗多簡化,“六禮”實際上只?!叭Y”,等同于后世流行的議婚、定婚和成婚。
議婚,即商議婚娶,是傳統(tǒng)六禮中納采、問名、納征的省并,包括男家經(jīng)由媒氏向女家提親、通草帖、過定貼、相親等程序。議婚是婚姻的先行程序,“凡婚娶必議婚”這一習俗的形成與議婚的功能密切相關(guān)。在自給自足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人口流動小,信息傳播窄,欲締結(jié)姻親關(guān)系的兩個家庭對彼此的家庭情況、社會地位了解甚少,故需建構(gòu)有效的溝通契機。議婚正是這一需求的產(chǎn)物??梢哉f,議婚是在兩個家庭信息交互的實際需求和天人相合的心理訴求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有效溝通活動。在議婚階段,兩個家庭通過媒氏通信、書帖互換和新人相親,實現(xiàn)擇偶觀的輸出和信息的有效對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古代婚姻的基本模式,這在古代典籍文獻中有大量記載?!对娊?jīng)·齊風·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盵5]《孟子·滕文公下》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盵6]《白虎通·嫁娶》云:“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何?遠恥防淫佚矣?!盵7]唐代把這一禮俗用法律條文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為婚之法,必有行媒?!盵8]宋代婚娶也不例外,“凡嫁娶之道,必由媒妁。自太昊制昏禮,則判合之義,當有所由,便應(yīng)有媒矣”[9]475。中國古代社會,欲結(jié)秦晉之好的兩個家庭,必須在媒氏這一中間人的參與下,完成議婚、定婚和成婚的全過程。
作為中國傳統(tǒng)婚姻中至關(guān)重要的禮俗角色,媒氏是婚禮的促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夢粱錄》載:“婚娶之禮,先憑媒氏?!薄盎蚍タ氯藘杉彝▓?,擇日過貼?!盵2]186伐柯人即媒人的代稱。議婚階段,男女兩家的一切信息交流都由媒人往來周旋。男家通過媒人之口向女家表達意愿,借由媒人之手把草帖子遞給女家。女家根據(jù)媒人的介紹和草帖的內(nèi)容,決定是否繼續(xù)議婚。媒人的言語是姻親關(guān)系能否締結(jié)的重要參照,故媒氏往往擅長辭令,通曉禮儀,熟知兩個家庭的基本情況,深諳男女雙方的心理喜好,在議婚中“磨爛了嘴、跑斷了腿”,把消息成功傳遞給彼此,促成姻緣締結(jié)。
媒氏的產(chǎn)生,不僅是適應(yīng)信息交互的需求,也是中國傳統(tǒng)禮文化的產(chǎn)物。婚姻的締結(jié),是等級門第、天命思想、社會禮俗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無法百分百確保如意。媒氏作為兩個家族的中介人,以其合乎倫理道德的身份在婚姻中溝通兩姓聯(lián)系,是保證婚姻如約舉行的見證人,也避免了雙方因婚姻不成帶來的難堪。
在議婚階段,兩家交換信息的載體除媒人外,還有文字書帖。從習俗來看,南宋婚姻中議婚階段的書帖主要有草帖和定貼。宋代是三道帖子,女方如接受男方的議婚,通一草帖,男方回一定帖,女方再回一定帖。議婚書帖體現(xiàn)出婚姻的理性選擇。
草帖是男家與女家初次議婚的來往書帖,通草帖是締結(jié)兩姓之好的第一步。男方選中意中人后,先請媒人向女家提親,表達締結(jié)姻親的意愿。若女家同意議婚,就經(jīng)由媒人“以草帖子通于男家,”[2]186“男家以草帖問卜,或禱簽,得吉無克,方回草帖?!盵2]186,把兩人的生辰八字拿去占卜或求簽,可見宋代八字合婚的風俗盛行。如果八字相合、卜得吉兆就把自己的定帖(亦稱細帖)送至女方家,繼續(xù)下一程序,如果卜得相克則終止議婚。
婚姻關(guān)乎兩個家族的命運,需要考量是否為天作之合,也需要考察家庭實力。互通書貼,是對男女雙方及其家族的考量。這不僅包括現(xiàn)代意義上的社會地位、家族名望、財產(chǎn)的考量,也有對天命的信守。如以卜筮定婚姻,是六禮之納吉的變形,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天命觀和陰陽思想?!霸S許多多無法估量的禮節(jié)上的束縛,陪伴著中國人的一生:從胎兒階段一直到死的祭祀……一部分的禮儀顯然起源于巫術(shù)?!盵10]陰陽思想是貫穿中國哲學領(lǐng)域,甚至是中國人生活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在古人看來,萬物皆有陰陽?;橐鲎鳛殛庩柦缓系暮戏ㄍ緩?,更應(yīng)合乎陰陽、順乎天意。感應(yīng)天意的手段之一即為卜筮。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原始社會,面對變幻莫測又有規(guī)律可循的自然環(huán)境,初民們無法形成理性認知,便選擇用巫術(shù)的方式來認識自然、溝通天人,經(jīng)過周公制禮作樂,這些巫術(shù)逐漸內(nèi)向化為對君主后推及君子的“德”,外向化為一言一行不能逾矩“禮”,伴隨著中國人的一生。通草帖以卜筮合婚,是傳統(tǒng)巫術(shù)的禮俗化呈現(xiàn)和天命思想的行為化體現(xiàn),展現(xiàn)出人們對婚姻這一人生大事的重視。
互換草帖后,如果雙方卜得無克,則進行定帖(細帖)的交換。草帖和定帖是宋代法定的婚書。但不是由政府頒發(fā)的。與通草帖不同,定帖是先由男家送到女家,帖中需寫明男家的條件:
帖中序男家三代官品職位名諱,議親第幾位男,及官職年甲月日吉時生,父母或在堂或不在堂,或書主婚何位尊長,或入贅,明開,將帶金銀、田土、財產(chǎn)、宅舍、房廊、山園,俱列帖子內(nèi)。[2]186
定帖明示男家的財富和門第,顯示其經(jīng)濟實力及社會地位。宋代的婚姻重視家族背景及家產(chǎn)錢財,女家如果愿意締結(jié)婚姻,則在收到男家的定帖后亦如前開寫生辰、嫁妝及隨嫁之田、屋業(yè)、山園等的定貼,“伐柯人兩家通報,擇日過帖,各以色彩襯盤,安定帖送過,方為定論”。[2]186
婚姻不僅是兩個個體的結(jié)合,更是兩個家庭的選擇。通草帖是對個體是否相合的天測,過定貼則是對家族聲望、社會地位的人為評判。盡管宋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士族門閥制度逐漸消亡,“婚姻不問閥閱”打破了傳統(tǒng)的門第觀念和士庶不婚的規(guī)矩,但等級和門第的界限并沒有被完全打破,士農(nóng)工商之別、門第之限在生活中依然明確存在,且門第高下與財聘厚寡依然是人們選擇婚姻的重要影響因素。一般情況下,“商賈人家,止可娶農(nóng)賈之家女”,“世本農(nóng)畝”的女兒通常“擇民家子配焉”“所嫁皆村夫”[11]?;橐隽曀资腔橐鲇^念的反映,詳細開列家族情況的定貼便是“男女議婚,亦是貪攀門第,圖謀富貴”[12]76這一觀念的生動寫照。談婚論嫁前要考量對方的財產(chǎn)及門第。
與“男女婚前不相見”的傳統(tǒng)觀念不同,南宋婚俗中,新人在成婚之前需“相親”。此處的相親不同于現(xiàn)代意義上個體自主選擇、雙方平等的相親,而是兩個家庭在合八字、察門第之后的進行的、男性占主導(dǎo)地位的一道程序。
下過定貼后,婚事基本議定。這時,男方家長同媒人約定時間、選擇地點,促成新人見面,“然后男家擇日備酒禮詣女家,或借園圃,或湖舫內(nèi),兩親相見,謂之‘相親’?!盵2]186相親之時,男家要備酒四杯,女家添備一雙酒杯。“此禮取男強女弱之意”。[2]186如果男方滿意,則將金釵插入女方的冠髻中,以“插釵”表意。釵是宋代女子常見的頭飾之一,將金釵插入冠髻,表示對女方的接納和對婚事的認可。如果不滿意,男家需送女家兩匹彩緞以“壓驚”。壓驚是中國傳統(tǒng)禮文化催生的產(chǎn)物,原是由親友為受驚之人擺酒設(shè)宴。在相親過程中,由于主體特殊性和時空局限性,壓驚的形式發(fā)生變化,但其民俗內(nèi)涵與當下的“精神損失費”異曲同工,都是借對女方的物質(zhì)補償來表達叨擾歉意,頗有人情味。
《夢粱錄》記錄了宋代相親模式,地點在園林水濱。表現(xiàn)了男方在婚姻中對女性外在形象的重視,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締結(jié)婚姻的決定權(quán)在男方,男方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經(jīng)過議婚階段的媒氏通信、書帖往來和新人相親,婚姻關(guān)系確立下來,婚事由議婚階段進入定婚階段。定婚,相當于六禮中的“納幣”,包括下定禮、送聘禮、下財禮三道程序。與議婚階段信息交互的主要目的不同,定婚階段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姻親關(guān)系的締結(jié)。任何關(guān)系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儀式或物質(zhì)充當載體。因而,定聘之禮除象征性地為雙方提供婚事所需外,更多的是充當婚姻契約的物質(zhì)載體。
南宋定聘之禮程序復(fù)雜,名目繁多,按三個環(huán)節(jié)完成:下定禮、送聘禮、下財禮。相親滿意之后,“伐柯人通好,議定禮,往女家報定”[2]186。定禮多以生活中的吃穿用品為主,多寡視家庭財力而定。富貴人家的定禮名目繁多:
若豐富之家,以珠翠、首飾、金器、銷金裙褶,及緞匹茶餅,加以雙羊牽送,以金瓶酒四樽或八樽,裝以大花銀方勝,紅綠銷金酒衣簇蓋酒上,或以羅帛貼套花為酒衣,酒擔以紅彩繳之。男家用銷金色紙四幅為三啟,一禮物狀共兩封,名為“雙緘”,仍以紅綠銷金書袋盛之,或以羅帛貼套,五男二女綠盝,盛禮書為頭合,共輳十合或八合,用彩袱蓋上,送往。[2]186
珠翠首飾、銷金衣裙、金制器物、茶餅美酒等物資的饋贈為女家籌備婚姻提供了一部分必需品。寓意“吉祥美滿”的雙羊、“同心相合”的方勝、“多子多福”的五男二女綠盝等禮物,金色、大花銀、紅綠銷金、紅彩緞、彩袱等熱鬧喜慶的色彩,連同二(雙)、八、十等吉祥順利的數(shù)字,共同表達了人們對婚姻的重視和對新人美好的祝愿。
女家接到定禮后,需于宅堂中準備好香燭酒果,將這一喜訊告諸三界,然后請夫婦雙全的人打開禮書。“告諸三界”這一禮俗,與議婚階段的占卜遙相呼應(yīng)。婚姻是天作之合,也是家族大事,故需告諸神靈與祖先,以期得到祖先神和天神的護佑?!皝矶煌嵌Y也”,女家的回禮在當天完成?;囟Y中有女家置辦的紫羅及彩色緞匹、珠翠須掠、皂羅巾緞、金玉帕環(huán)、七寶巾環(huán)、篋帕鞋襪一類的女工,還有原定禮中一半的茶餅果物、羊酒。“更以空酒樽一雙,投入清水,盛四金魚,以箸一雙、蔥兩株,安于樽內(nèi),謂之‘回魚箸’。若富家官戶,多用金銀打造魚箸各一雙,并以彩帛造象生蔥雙株,掛于魚水樽外答之”[2]187,象征兩人的結(jié)合如魚得水。
下定禮后,男家需擇期向女家送聘禮。送聘之前,男家先請媒人拿鵝酒或羊酒告知女方送聘的日期。與定禮相同,聘禮的內(nèi)容多為生活所需物品,數(shù)量也無具體規(guī)定。富貴人家多備金釧、金鐲、金披墜“三金”為禮?!叭翡佅?,或無金器,以銀鍍代之。”[2]187官宦、士大夫人家則種類較多,有“銷金大袖、黃羅銷金裙、段紅長裙,或紅素羅大袖段亦得。珠翠特髻、珠翠團冠、四時冠花、珠翠排環(huán)等首飾,及上細雜色彩緞匹帛,加以花茶果物、團圓餅、羊酒等物”[2]187。
定聘之后、親迎之前,男家向女家下財禮:“又送官會銀錠,謂之‘下財禮’?!盵2]187與定聘之禮不同,財禮不僅有物資給予,也需有一定的貨幣,作為女家置辦嫁妝的補貼。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財禮中的銀錠之類的貨幣比例不斷增加。經(jīng)濟不太富裕的人家,送彩緞“一二匹,官會一二封,加以鵝酒茶餅而已”[2]187。更有貧寒人家,實在無法拿出財禮,只好“以首飾衣帛,加以楮物送往,謂之‘兜裹’”[2]187。收到聘禮后,女家也根據(jù)自家財力進行回禮。若女家為富貴人家,便以“綠紫羅雙匹、彩色緞匹、金玉文房玩具、珠翠須掠女工等”[2]187回送男家。
下財禮這一禮俗的完成,標志著婚俗中定婚階段的完成。經(jīng)過通草帖、過定貼、相親的議婚階段和下定禮、送聘禮、下財禮的定婚階段,婚禮前奏完畢,只待親迎。
定聘之禮略有購買之意,用錢財、首飾等商品作為交換,女性有商品意味。女子在婚前由娘家養(yǎng)育,婚后卻為夫家勞作、繁衍后代,女家接受定禮、聘禮,實質(zhì)上是得到一種物質(zhì)和感情上的補償。宋代臨安婚俗體現(xiàn)了封建買賣婚姻的特點。
作為群體意識和社會認同的儀式外現(xiàn),每一種禮俗的發(fā)生存在,都在社會背景中發(fā)揮著特定的功用?!耙环N禮儀出現(xiàn)在什么場合,對于說明這種禮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3]。定婚階段的“定聘財”婚姻支付行為,是兩個家庭結(jié)為姻親前的物質(zhì)往來,更是契約精神的委婉表達。
從最初的鳥獸為聘,到后世的布匹、首飾、衣物、貨幣,聘禮的形式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演變。有學者認為,婚姻中的支付實踐經(jīng)歷著從婚姻償付到婚姻資助和姻親互惠的轉(zhuǎn)變[14]。宋代婚姻中,下定禮、送聘禮、下財禮等一系列婚姻支付行為,皆由首飾、衣物、金銀和食物共同組成,一改納征用雁、鹿、鴛鴦、烏等鳥獸作聘的風俗。總覽定婚階段來往財物,多是嫁娶所需物資。這些物資內(nèi)容豐富、樣式繁多,且具有美好象征,如定禮用羊,取吉祥意;財禮中的鵝是古聘禮雁的替代物,因宋代大雁已難獲得,民間用鵝取而代之,取大雁忠貞不渝之品格。以茶為禮,茶不可移植,寓意信守不變之意。
出現(xiàn)在俗民生活中的民俗事象,不僅是實用價值的體現(xiàn),更是文化價值的物化。定婚階段的財物交換是一種民俗象征,它標示著姻親關(guān)系的締結(jié)與婚姻契約的建立。馬歇爾·莫斯在《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一書中提出,禮物的交換是為了建立特定的社會關(guān)系,有效參與人際交往[15]。定婚過程所送之物不僅是物質(zhì)實體,也蘊含了一定的文化意義。人們用禮物來傳遞感情、確立姻親關(guān)系,以財產(chǎn)的讓渡完成婚姻契約。以禮物交換為主要內(nèi)容的定婚促進了家族與家族之間關(guān)聯(lián)的建立,推動了婚姻的締結(jié)和婚禮的流程,使婚約在親迎前便得到社會認可?!跋露ǘY”“送聘禮”“下財禮”等禮俗聯(lián)結(jié)了饋贈者和受饋者之間的社會關(guān)系,使禮物具有了物質(zhì)以外的價值,“實現(xiàn)了饋贈方與受饋方在社會關(guān)系層面的整合與凝聚”[16]。
成婚禮是姻親締結(jié)的核心,“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贊周易,而禮重婚冠,詩首關(guān)雎,春秋正名,易始乾坤,均以婚姻居首要地位”[12]226。南宋時期,雖然在婚姻禮俗上有所簡化,但人們對婚姻的重視程度并未削減。成婚禮,即六禮中的親迎,是整個婚禮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禮節(jié)繁縟而又隆重。人們借助名目眾多的禮俗,表達著對婚姻的祝福,也將婚禮氛圍推向高潮。《夢粱錄》中記載的南宋臨安迎娶新婦的禮俗,在親迎前三天就開始了。
親迎前三日,男家向女家送催妝禮為新婦添妝。催妝禮包括“花髻、銷金蓋頭、五男二女花扇、花粉盝、洗項、畫彩錢果”[2]188。禮俗中多是有來有往,形成完整的人際互動。在收到催妝禮后,女家要用“金銀雙勝御、羅花幞頭,綠袍、靴笏”[2]188等婚禮所用衣物答禮。催妝由“請期”這一禮俗演變而來,它不僅是為雙方提供婚禮所需物資,更是委婉通知女家婚期已近,早做準備。催妝是成婚禮的第一步,此禮一行,便意味著親迎的開始?!拔迥袃膳被ㄉ冗@一象征紋飾在婚禮的再次出現(xiàn),強調(diào)了新人擔負的繁衍子嗣的重大責任。
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到男家鋪設(shè)新房?!颁伔恐Y不見唐人記述,僅從白居易《青氈詩》中可略窺一點行跡。到了宋代,鋪房才成為婚禮的一項重要程序”[17]44。這一禮俗始于北宋,至南宋士庶中仍有保留。親迎前一天,女家至親到新房“掛帳幔,鋪設(shè)房奩器具、珠寶首飾動用等物”[2]188。隨后,女家親近之人備禮前來為新人暖房,親信婦人、嫁女使一起守著新房,不讓外人進入。鋪房原本只是女家鋪陳床褥、張掛帳幔的禮儀,但南宋不僅把帳幔氈褥等所需之物鋪設(shè)開來,珠寶首飾等應(yīng)鎖在箱篋之物也被陳列開來作為女家矜夸炫耀的物品,鋪房禮俗內(nèi)涵逐漸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了浮華虛榮的世風。
到了親迎這一天,和提著“花瓶、花燭、香球、沙羅洗漱、妝合、照臺、裙箱、衣匣、百結(jié)、清涼傘、交椅”[2]188的行郎,與授事街司、官私妓女、樂官鼓吹等人一起,引迎花檐子或棕檐子藤轎前往女家迎娶新人。男家一行來到之后,女家散花紅、銀碟、利市錢,同時備酒禮款待行郎。吉時將至,克擇官報時辰,樂官作樂,茶酒司念吉利詩,催請新人出閣登車。新人上轎后,并不能馬上離開,因為擎檐人求得利市錢之后,方能作樂起檐。
不論是撒谷豆還是轉(zhuǎn)席,都傳遞出世人對新人平安的祈盼與祝愿。阿諾爾德·范熱內(nèi)普在《過渡禮儀》中提出“過渡儀禮模式”,即無論個體生活還是群體生存,都處于從一個狀態(tài)向另一個狀態(tài)的過渡中。每一次的過渡,都經(jīng)過“分隔——邊緣——聚合”三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有與其相適的象征性的儀禮,來促成個體的成功過渡。[18]當個體處于邊緣狀態(tài)時,也即阿諾爾德·范熱內(nèi)普所說的“閾限階段”時,他游移于兩個世界,既失去了原屬群體的庇護,又沒有獲得新的群體保護,處于一種中間狀態(tài),被置于社會之外?;槎Y無疑是這樣一種過渡儀禮。新人辭別娘家、迎娶路上、進入夫家,分別對應(yīng)分隔階段、邊緣階段和聚合階段。從登轎到進門這一過程,新人既脫離了原生家庭“女兒”這一身份,也未獲得新家庭“妻子”這一身份。在人們看來,在迎娶路上新人得不到神靈的庇護,很容易受到邪魔的侵擾,處于危險的境地。因而,民間形成了在進入夫家行聚合禮前避煞驅(qū)邪的習俗。新人下轎“撒谷豆”,最初在婚禮上撒谷豆、青草來飼青羊、烏鴉、青牛,讓三神飽食,保護新人的安全,避免冒犯尊長。至南宋,這一習俗形式發(fā)生了變化,青草被五谷豆錢取代,但其蘊含的文化心理卻不變:使處于過渡階段沒有神靈庇佑的新人平安。轉(zhuǎn)席是為了避免處于閾限階段的新人直接接觸土地,避免邪魔侵擾。
經(jīng)過撒谷豆、轉(zhuǎn)氈等禮俗之后,新婦踏入夫家的門,或先到懸?guī)さ奈葑永锷晕⑿?,“或徑迎入房室,?nèi)坐于床上,謂之‘坐床富貴’?!盵2]188此時,新郎又是另一番熱鬧。
婿服綠裳、花幞頭,于中堂升一高座,先以媒氏或親戚互斟酒,請下高座歸房,至外姑致請,方下座回房坐富貴。[2]188
新郎在敬酒之后,在妓樂花燭中進入新房,坐于床右,與坐于床左的新婦同行“正坐富貴禮”。在新房正坐之后,禮官請出新郎新娘,行參拜大禮。
首先是參拜家廟。新郎手執(zhí)槐筒,身披紅綠彩緞,綰同心結(jié),兩人相向而行,來到中堂。這時,新郎家兒女雙全的女親用機杼或秤桿挑開新娘的蓋頭,宋代以簡約的蓋頭取代了南北朝的羅扇和唐朝的帷帽。新人“參拜堂次諸家神及家廟”[2]189,將這一大事告知祖廟、告諸祖先。在儒家修齊治平的文化愿景下,家廟是一個家族的核心空間,是先祖與族人溝通交流的渠道和場閾。在中國敬禮文化和人類普遍情感綜合作用下,人們相信親人的仙逝并不意味著生命的結(jié)束,而是進入另一個世界,成為家族繁衍的保護神,蔭佑子孫后代,參與家族生活。家廟這一神圣世界與世俗世界的聯(lián)結(jié)點,正是祖先神參與家族生活的重要場所。新婦進入男家門第一個禮俗便是參拜家廟告諸家神。一方面使新娘獲得宗族身份認同,正式成為男家的一員;另一方面表示新婦將與新郎共同承擔“事宗廟,續(xù)后嗣”的責任,婚禮是家族傳承的重要儀式,保證家族的興盛繁榮。
參拜家神、家廟之后,“女復(fù)倒行,執(zhí)同心結(jié),牽新郎回房,講交拜禮?!盵2]189交拜禮分三步完成,第一步撒帳。新郎新娘分左右坐于床上,禮官用金銀盤盛金銀錢、彩錢、雜果,一一撒向床內(nèi)。撒帳之俗始于漢,盛行于唐,寓意多子。第二步合巹?!抖Y記·昏義》載:“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盵1]至南宋,酒具由匏瓜變?yōu)榫票?,“命妓女?zhí)雙杯,以紅綠同心結(jié)綰盞底”[2]189,行交巹禮。合巹之后,要把合歡杯一仰一覆地放在床下,以求大吉大利。第三步合髻。新婚當日,男左女右結(jié)發(fā),表示永結(jié)同心,夫妻伉儷。最后新郎摘下新娘的花髻,新娘解開新郎的綠拋紐,“次擲花髻于床下,然后請掩帳?!盵2]189至此,新婚夫婦完成交拜禮,為人夫、為人婦。
婚姻作為締結(jié)兩姓之好的紐帶,被賦予了吉祥喜慶之情?;槎Y作為嘉禮之一,更是蘊含著社會、親朋對新人的祝福。人類的抽象思維需要借助一定的象征符號來表現(xiàn),這些象征符號“通過與另一些事物有類似的品質(zhì)或在事實或思維上有聯(lián)系,被人們普遍認作另一些事物理所當然的典型或代表物體,或使人們聯(lián)想起另一些物體?!盵19]交拜禮上,生活美滿、百年好合的祝福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同心結(jié)象征永結(jié)同心、恩愛不渝;牽巾象征夫婦合二為一、相互扶持;合髻象征兩人系情于一、相親相愛。在形形色色的禮俗中,最為典型的當屬合巹一俗。清人張夢元的《原起匯抄》載:“婚禮合巹同用匏……用巹有二義,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夫婦同當辛苦也;匏,八音之一,笙芋用之,喻音韻調(diào)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17]73合巹之禮,破匏為二,分做酒杯,象征夫妻成立一個家庭共同體,表達了對新人琴瑟和諧的祝福和同甘共苦的期盼,同時也借由外形渾圓豐實、內(nèi)中籽粒繁多的葫蘆這一原始生殖崇拜的典型象征物,來傳遞子孫繁衍的美好祝福,是家族創(chuàng)生后世的民俗事象?!秹袅讳洝分泻韧杲槐?,杯子放床下,一仰一覆,暗喻男女相合,大吉大利。正是通過這些禮俗、物品等民俗符號,婚禮中祝吉心理和民俗情感得以物化和外現(xiàn)。
交拜禮之后,禮官再次迎請新人到中堂,參謁舅姑,參謝賓客,同時接受親朋好友的祝福,昭示著新的倫理關(guān)系的誕生。在進入家廟完成男家身份轉(zhuǎn)化、夫妻交拜完成妻子身份轉(zhuǎn)化之后,新婦對公婆行拜禮,實現(xiàn)由女兒向兒媳的身份轉(zhuǎn)化,新婦開始擔負起履行孝養(yǎng)、操持家庭內(nèi)務(wù)的職責。在孝友、親親的宗族倫理觀念下維持家庭和諧,具有強烈的倫理文化色彩。南宋臨安的婚禮非常重視家族倫理與社會關(guān)系。
經(jīng)催妝與鋪房、親迎、參拜禮等禮俗后,成婚禮這一婚禮的高潮階段即告終,兩家婚姻關(guān)系正式締結(jié)?;槎Y并未結(jié)束,而是走向尾聲——婚后禮。相較于議婚時的信息交互、定婚時的姻親締結(jié)、成婚時的身份轉(zhuǎn)換,婚后禮更多的是一種姻親關(guān)系的維系,風俗習慣和禮俗文化相對較弱,因而《夢粱錄》中婚后禮記載較少。親迎后第三天,女家送婿家“冠花、彩緞、鵝蛋”[2]189等生活用度和油蜜、茶餅、鵝羊、果物等食物,是謂“送三朝禮”。婚后“其兩新人于三日或七朝九日,往女家行拜門禮,女親家廣設(shè)華筵,款待新婿,名曰‘會郎’,亦以上賀禮物與其婿。禮畢,女家備鼓吹迎送婿回宅第?!盵2]189女子出嫁九天之內(nèi),女家向婿家饋送食物,“移廚往婿家致酒,謂之‘暖女會’。自后迎女回家,以冠花、緞匹、合食之類,送歸婿家,謂之‘洗頭’?!盵2]189新婚一個月后,女家需送彌月禮合,婿家盛情款待親家及親眷,謂“賀滿月會親”。不同于婚前男家向女家下聘定之禮,婚后多是由女家向男家贈送食物、緞匹。女家以“送三朝禮”“暖女會”等習俗為契機向男家饋送禮物,一方面表示女家對出閣女兒的關(guān)心,另一方面則是強化姻親關(guān)系的重要紐帶。
家庭之始、社會之基的人類婚姻,對于社會秩序的建立和宗族群體的繁衍有著重要作用。“婚姻基于天地陰陽自然之性,為人倫之本,家始于是,國始于是,社會之一切制度,莫不始于是?!盵3]16宋人用隆重繁縟的禮俗彰顯對婚姻倫理的重視?;榍岸Y、成婚禮和婚后禮,作為連貫一體的婚禮民俗體現(xiàn)出士庶階層的民俗審美和生活選擇。作為人生重大儀禮之一的婚禮,繁縟的禮俗勾勒出兩個家族從彼此互不了解到締結(jié)秦晉之好的全部過程,是世人對新人平安吉順、幸福美滿、子孫繁衍等祝吉心理的外現(xiàn),更是巫術(shù)文化、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等多重文化因子交融共存的載體。
由于民俗的演進與經(jīng)濟的衰退,南宋士庶階層婚禮對六禮有所省并,但婚姻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仍受到臨安士庶階層的廣泛重視,故而婚禮仍儀式隆重、禮儀繁縟,對儀式的重視體現(xiàn)出婚姻的莊嚴與神圣。從議婚、成婚到婚后,每一個階段都有相應(yīng)的禮俗導(dǎo)引民眾的民俗行為。禮俗是人類生存智慧的結(jié)晶和社會積淀的產(chǎn)物,隱藏著一定時期民眾的文化心理和情感經(jīng)驗?!兑住吩唬骸坝刑斓兀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20]?;橐鍪侨f物之始、家庭之源,其禮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碼?;诠餐奈幕尘昂兔褡逍睦?,婚禮上的禮俗得以成功轉(zhuǎn)碼,傳遞出民眾祝吉驅(qū)邪的心理、家族交好的憧憬、吉祥喜慶的氛圍等象征意義,滿足了民眾的情感需要與心理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