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露
魯迅先生說:“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币粋€人精神的疆域是否深廣,取決于他關注的人與事的領域有多廣博;他拓展的領域愈廣闊,他思維的格局便愈開放。沈從文先生說:“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睂W生參與當下,產生對當下文化的獨到見解、對未來的思考,燭照己身的不足并尋找自我成長的路向,才能更好地成長。
當代中學生的天然優(yōu)勢在于,他們有熱情、有勇氣,熟諳新科技、新媒介,對于生命和世界開始有了認識與探索的內在需求。然而囿于現(xiàn)實和自身,在走向生命獨立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廣闊生活的體驗,缺乏對現(xiàn)實社會的接觸,他們的思想也容易導向幼稚和狹隘。他們需要了解的不僅是宏大歷史,還有當代生活中的涓涓細流;需要銘記的不僅是往圣先賢,還有賦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以及塑造自己人格的人,那些與自己生活發(fā)生直接關系的身邊人。我們希望學生成為這樣的有心人:通過走近身邊的普通人,了解他們的生命歷程,學會“理解之同情”:了解生活的真實中的無奈,無奈后的隱忍,隱忍中的善良,這也是“當代文化參與”的應有之義。
鑒于此,我們設計了“身邊的陌生人”活動:通過閱讀、書寫讀書筆記,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組織學生建立學習小組,各自發(fā)揮專長,選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作為采訪對象,完成調查研究,設計采訪計劃并實施;在獲得各類采訪資料的基礎上,完成一篇紀實文學寫作。
為完成此項學習任務,學生需要掌握人物采訪和社會調查的方式方法。語言的實際運用不僅僅在于書面,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交流不僅僅是言語活動,還可以獲得言語實踐的鍛煉。在與陌生人的交流中,學生需要持平等、尊重的人際交往立場,以及既理解他人又保持自我的理性思維品質。在對問題的發(fā)現(xiàn)、對現(xiàn)象的審視中,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形成認識。
此項設計旨在將語文學習與日常文化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將生活中的言語實踐與文學語言創(chuàng)作聯(lián)系在一起:生活中的言語實踐提供了鮮活而豐富的內容,在參與中我們會提醒學生力避粗俗和膚淺;文學語言創(chuàng)作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素質,促進學生個性化和深入的思考。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主判斷,樹立自覺遠離快餐時代大眾文化中的低俗內容的意識,建立既符合當代文化特點、又具有正確價值取向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追求。
這一案例的設計具體如下:
一、學習目標
1.讀懂文章,能在歷史風貌和時代主題的背景下,把握教材相關篇目的內涵和思想;并能結合具體語句,表達自己對作品的人物、主題、語言表達的感受和評價。
2.能恰當?shù)剡\用口語交流完成采訪任務,能恰當?shù)剡\用書面語寫作紀實文章。
3.以課內學習為起點,拓展閱讀視野,設計采訪過程,完成寫作任務。在此過程中加深對作品、采訪對象及當代生活的理解。
4.關注并思考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放開胸懷,坦誠相待,關注和發(fā)掘生活中“陌生人”擁有的令人感懷的品質,向歷史和文化的締造者、建設者方向去成長。
二、學習任務
1.閱讀《王選的選擇》《包身工》。將教材作為學習的核心,使學生的學習有具體的憑借,有可依托的范本,保證課內課外學習的有機銜接。
2.理解“身邊的陌生人”的含義。這是保證后期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身邊”指向范圍,而“陌生人”指向認知和體驗。二者相合恰在于學生的眼光轉向現(xiàn)實生活中被不自覺忽略的人,以此作為切入當代生活與文化的契機,將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延展開。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由內在產生。借用其學習成果,滿足其成就感,進而喚起學生深入探索和實踐的興趣。通過精心設計的導入,激發(fā)他們關注現(xiàn)實生活的熱情和勇氣,從而保證他們具有參與活動的基本動力。
3.設計并實施采訪任務,保證實錄的完整準確。做好采訪前期準備既是對后期活動的保障,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采訪對象設計調查問題、編制調查提綱的能力。書面表達和日常交流都是語言運用的組成部分。設計采訪問題,兼顧二者,是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具體體現(xiàn)。照片資料、聲音資料是后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依憑,采訪實錄是后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源泉,對采訪過程的細致要求是獲取有效信息的保證,借助以上三者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求真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坦誠尊重的交流立場。
4.拓展閱讀,以采訪實錄為基礎,完成文學創(chuàng)作。將采訪實錄轉化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將言語轉化為語言的重要過程,從中可以獲得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通過文學創(chuàng)作,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一方面使學生受到思想啟迪和精神引領。
5.討論并修改作品,完成后記。修改作品的過程中,精巧構思,錘煉語言,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利用后記,促使學生反思,從而既實現(xiàn)自我認同,又推動深刻內省,并將對活動的認識從學習任務的實現(xiàn)推升到對人生和時代的深入思考。
三、學習資源
1.學習篇目:《王選的選擇》《包身工》
2.推薦書目:《弄堂風流記》(《新聞周刊》周刊部),《出梁莊記》(梁鴻),《中國精神》(王宏甲)
四、操作程序
課時:20課時
第一階段:預熱(2課時)
1.閱讀《王選的選擇》《包身工》兩篇文章,勾畫語句,劃分層次,并概括文章大意。
2.交流閱讀感受。注意比較兩種不同的文體,體會作者在對中國社會深入思考時,表現(xiàn)出的不同風格。啟發(fā)學生對新聞采訪及社會紀實的關注和思考。
3.完成讀書筆記,設計引導性寫作題目,圍繞本課的學習內容繼續(xù)展開思考。
4.下發(fā)活動調查表。調查內容: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最希望采訪的且具備可行性的對象是誰?最想提什么問題?也可以簡述選擇該對象的原因。
第二階段:啟動和結組(4課時)
1.講評讀書筆記。推出“身邊的陌生人”活動,并啟發(fā)學生理解“身邊”和“陌生人”的具體含義,同時啟發(fā)學生思考本次語文學習的深刻意義。
2.學生自由結合組建小組,統(tǒng)籌安排。適當分工,發(fā)揮個人的特長,如溝通、組織、寫作、記錄等。下發(fā)活動日程安排表,明確下一階段的目標和完成時間點。
3.學生確定采訪目標。觀看電視采訪節(jié)目的視頻片段和教師推薦的閱讀材料。開展討論,圍繞采訪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設計相應的對策,比如以下問題:
(1)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這次活動的意義何在?你的故事到底要講什么?跟人的生存狀況有什么關系?
(2)什么是時下最持久和最具有普適性的問題?要用什么辦法,才可以讓讀者從某個人的具體生活中看出這些問題?能不能從普通人的經驗和眼光出發(fā),從而使這些問題得到讀者更好的理解?
(3)你的故事背后還有什么未被講出的背景故事嗎?這個故事的結尾,會不會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端?
4.學生討論本小組的采訪計劃,形成書面文字。利用課下時間開展對采訪對象的背景調查和初步接觸。
第三階段:采訪(3課時)
1.教師下發(fā)優(yōu)秀采訪計劃案例。學生閱讀、評價,或提出疑問。教師邀請采訪計劃設計者談談設計思路。教師針對其中的優(yōu)缺點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2.各小組交流前期與采訪對象的接觸結果以及產生的新問題。總結其中的共性問題,共同討論解決辦法。各小組依據(jù)班級討論和教師指導,重新調整本組的采訪計劃。
3.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采訪注意事項:
(1)在征求采訪對象同意的前提下,為采訪對象拍攝照片;拍攝采訪場景留存?zhèn)溆谩?/p>
(2)采訪全程錄音,錄音文件應交采訪對象備存一份。
(3)采訪完成后,根據(jù)錄音資料,將錄音整理為采訪實錄,實錄要求盡可能完整呈現(xiàn)當時采訪的言語內容。不作任何主觀刪改(目前可利用語音識別軟件來實現(xiàn)文字轉換,但必須經過認真校對)。
第四階段:創(chuàng)作(4課時)
1.教師重新講授預熱階段學習的教材篇目,組織學生討論:作者都運用了哪些方法,取得了什么效果?選取學生采訪實錄中的片段,組織學生討論,如何運用以上方法將其轉化為文學創(chuàng)作。
2.小組對本組的采訪實錄進行研讀,商討如何開展創(chuàng)作。教師分組予以指導。教師總結創(chuàng)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建議,提供給學生作為討論依據(jù)。
3.學生課下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教師盡快給予評價,并將學生作品中的共性問題總結出來,提出解決辦法,督促學生閱讀借鑒其他小組的作品。
4.教師課下約談各小組,給予個性化指導。
第五階段:修改(3課時)
1.教師選擇學生作品,組織學生閱讀并作出評價,提出問題和修改建議。
2.教師總結修改建議。其他小組針對作品制訂修改方案,課下完成作品修改。
3.教師挑選三個小組,分享本組的修改方法和修改成果。學生完成后記。
第六階段:評價(4課時)
1.學生閱讀各小組作品,既對本組作品作出評價,也至少給其他三個小組的作品作出評價。評價應真誠、坦率、充實。
2.由各小組組長及教師組成評選委員會,依據(jù)學生的評價和各組組長的閱讀體會設立獎項,教師協(xié)助學生確定最終結果,并協(xié)助評選委員會完成頒獎儀式。
3.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全過程,進一步提升思考境界和認識水平。
4.學生完成活動反饋調查表,對本次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提出意見、建議。
五、評價建議
評價計分標準如下表所示:
六、教學反思
活動中,學生由于對紀實文學比較陌生,因而在后期對實錄文字進行文學轉化的時候,會面臨很多困難。造成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在于,采訪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學生這方面的經驗匱乏,因而往往難以駕馭采訪過程,造成采訪內容不夠理想。即使采訪對象高度配合,也有可能因為學生問題設計的經驗不足,導致采訪實錄中的內容過于狹窄單一。在采訪前,教師應該盡可能帶領學生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并提供更加多樣的文本,使學生在后期有更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
從實踐經驗來看,很少有一次采訪就能成功的小組,而且往往是經歷過一次以上采訪的小組,其創(chuàng)作的質量也普遍較高。這恰恰證明了此任務群的實踐價值:語言運用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反復操練才能提升。但這樣也會增加實施的難度,例如怎么獲得采訪對象的認可等。因此在活動設計中,應該增加一個關于如何設計實施二次采訪的環(huán)節(jié)。
小組交流和分工是非常關鍵的。學生各自的特點不同,但未必一開始就能夠真實地展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特點。因此,在小組結合的方式和分工上,教師不要完全放開,應該細致了解,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釋放出自己的潛力。
對于采訪和調查,教師—方面是指導者,一方面也應該是學習者。指導者的重點不僅僅在課堂,更在于與各小組之間的個性化交流。教師在活動推進的全過程中,要保持對學生的關注,隨時反饋,常常指點。學習者的姿態(tài)則表現(xiàn)在謙虛的心態(tài)和不斷更新知識與能力的努力上,在活動推進的過程中促進自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