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江
摘要: 認識論視角的知識觀隱喻教學是一種獲得,有違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宗旨。突破課堂教學現實困境需要守望知識教育立場,理解知識多重涵義,追求教學的學生主體性和知識完整性。以“物質的量”為例對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進行了思考和討論。
關鍵詞: 課堂存在; 知識觀和教學隱喻; 素養(yǎng)為本; 知識理解; 教學討論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知識問題是教育學的經典問題,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現實問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人們的課程理念和教學行為[2]。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化學教學如何看待知識,怎樣理解把握知識的性質,什么樣的教學才是適切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學,如何協(xié)調知識教學的功利性與發(fā)展價值性之間的關系,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如何走得更好更遠,是我們當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1 實然存在的教學分析
1.1 課堂梗概
[引言]同學們,大家在初中已經學過了很多物理量,比如長度、質量、時間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新的物理量,它叫物質的量。
[講授]物質的量是表示物質數量多少的一個物理量?;瘜W上規(guī)定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個數叫阿伏伽德羅常數,其數值近似為6.02×1023,還規(guī)定某物質若含有阿伏伽德羅常數個微粒,其物質的量就是1mol。
[投影]
(1) 物質的量
① 定義: 表示物質數量多少的物理量。
② 注意(三規(guī)定): a.符號規(guī)定為n;b.單位規(guī)定為摩爾,簡稱摩,用mol表示;c.數量規(guī)定含有阿伏伽德羅常數個微粒的物質的量就是1mol。
(2) 阿伏伽德羅常數
① 定義: 0.012kg C12中所含的原子數稱為阿伏伽德羅常數。
② 注意: a.符號表示為NA;b.單位為mol-1;c.數值6.02×1023是近似值;d.碳標準是C12。
[練習]判斷題、選擇題、計算題,對所學內容進行記憶和理解強化。
[總結]練習反饋,獲得物質的量、物質微粒數、阿伏伽德羅常數的關系式: N=n·NA。
[講授]上面我們學習了物質的量與物質微粒數及阿伏伽德羅常數的關系,那么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之間關系如何呢?這就需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叫摩爾質量。
[投影]
(3) 摩爾質量
① 定義: 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摩爾質量。
② 注意: a.符號為M;b.單位為g·mol-1;c.數值上等于該物質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練習]強化記憶,理解定義。
[總結]通過練習反饋得到質量、物質的量、摩爾質量關系式: m=n·M。
[例題]物質的量、物質質量、微粒數量的綜合計算,包括原子、分子、離子的細分計算。
總結: 物質的量好像一座橋梁,把物質宏觀的質量與微觀微粒的數量聯(lián)系了起來,方便了化學科學研究: N/NA=n=m/M。
1.2 評價與疑問
在教學實踐中,這樣的課堂十分常見,大量的基層學校甚至于是一種經典的傳統(tǒng)存在。得到的教學評價往往也不差: 教學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課堂結構清楚,環(huán)節(jié)步驟干凈利索;教學目標明確,概念講解關注細節(jié),精講精練;教學容量大效果好,在周測月測各類考試中學生的成績不會差。作為平時的家常課,物質的量內容這樣教學沒錯。
樸實勤勉的知識傳播者,把知識傳授看作是一種天經地義的責無旁貸。面對經年累月這樣上課的教師,能說這樣的教學有錯嗎?如何選擇對話討論的切入點,為什么說作為平時的“家常課”沒錯,在教師的潛意識中是不是還有另外一種與此不同的“非常課”?如果有,非常課的標準和操作模式又如何,“家常課”怎樣才能蝶變成想象中的“非常課”?“家常課”教學背后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什么?這些疑問需要溯源和澄清。
1.3 知識觀與教學隱喻
教材選擇“物質的量”作為一個學習內容,那么物質的量是什么呢?是自1811年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假說,至1971年第14屆國際計量大會(CGPM)正式定義“摩爾”“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為止,人類經過約160年不斷探索總結獲得的一個認知成果[3],通俗地說是一個“知識”。知識是什么呢?知識“是客觀事物的屬性與聯(lián)系的反映,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4];大百科全書哲學卷定義,“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它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客觀實際的反映”[5]。顯然,哲學認識論認為知識就是客觀對象的一種本來“存在”,是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過系統(tǒng)理性思維并以“符號”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過往經驗產品,是代表著“真”的一種結果。形象地說,知識是被擱置在人類認識成果總庫中的定論和工具。這種基于認識論的客觀的靜態(tài)知識觀是一種“本體論”的知識觀,如此,知識是可以被儲存和搬運的“物件”。
觀念指導行動,可以搬運的知識觀深深扎根于廣大傳統(tǒng)課堂中,這種課堂認為知識是可以直接傳授的客觀本體,學習就是掌握知識,知識數量的累積可以實現人的發(fā)展?!皩W習被視為獲得知識、技能或習慣的過程,這就是學習的獲得隱喻”[6]。由此觀之,物質的量的教學沒錯,——教學就是把人類歷史積淀儲存的知識快速有效地搬運給學生,越多越好。不難理解: 在短短的45分鐘里,學生掌握了人類經過160年時間才得到的認識成果,知道了“摩爾”“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摩爾質量”的概念意義,學會了運用這些概念進行一系列的相關計算,記住了這些知識并可以在以后一段時間內回憶復寫出來,這樣的教學沒有問題。存在就是合理,討論是否多余?
2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知識分析
人的發(fā)展離不開教育,教育活動離不開課程,我們應該從教育活動的特有規(guī)定性上來尋求知識合理而合法的教育學屬性[7]。以核心素養(yǎng)為抓手的學科教育離不開課程知識,學科知識應該具有教育的屬性立場,也就是說,并不是人類所有的知識經驗都有資格成為課程知識。我們要在教育論的視域下理解知識本質。
2.1 知識的教育屬性
哲學認識論中靜止的客觀本體存在的知識本質觀,不適應知識為人發(fā)展的教育屬性。教育學的基點是人的生成與發(fā)展,從教育本質出發(fā)的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中的知識亦應圍繞人的發(fā)展來理解。
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知識不能離開人的主體生命存在,任何知識必須都是人主動參與而獲得。冰冷、庫存化了的知識搬運和填塞若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這樣的知識對于其終身發(fā)展來說只能是過眼云煙。所以,教育視野中的知識要具有生命主體意義。其次,教育的結果是教育過程的結果,教育的知識必須有一個生成的過程,需要重新“打開”,讓學生體悟發(fā)生、成長和生成的過程,這樣的知識才具有促進學生思維、能力、智慧發(fā)展的教育意義。所以,教育視野中的知識要具有過程發(fā)展意義。最后,為人發(fā)展的教育除了求科學的“真”,還要求意義的“善”,缺乏價值思考和意義判斷的知識教育,無法形成學生個人對知識的價值判斷和意義建構,無法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價值意義形成。課程知識具有能夠對學習者個體精神世界和生存意義建構給予關照、護持、滋養(yǎng)的一種價值性特征[8]。所以,教育視野中的知識還要具有價值關懷的意義。
2.2 物質的量的知識結構
依據知識的教育特質要求,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物質的量”知識結構應該具有如下三重意蘊——符號表征的、思想方法的、意義價值的。
符號表征的物質的量: 包括語義表述的“摩爾”“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摩爾質量”概念意義,字母表達的計算公式等。這些用文字、數字與圖表等呈現的顯性的知識符號,是知識得以認知、掌握、理解、運用與再創(chuàng)造的物質基礎,表現為概念、命題與理論。顯性的知識符號背后還蘊含著一定的方法、思想與思維,或者說,作為主體人創(chuàng)生的知識是人運用一定的方法、體現一定的思想與思維的結果,符號化的知識只是結果的輸出形式和表征樣式。
思想方法的物質的量: 包括科學計數的分解與集合思想,化學視角的宏微轉換思想、定性定量思想等。方法是指知識創(chuàng)生的方法過程和思維形式,如分析綜合、歸納演繹、類比分類等思維過程,以及概念、判斷和推理等思維形式。如果說符號表征的是人的認識結果,那么思想方法等邏輯形式體現的則是人認識世界的方式和過程。“物質的量”知識創(chuàng)生過程中,通過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總是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綜合分析,歸納出了起先的“當量定律”,正是對這種“集合”意義的量的深化思考最終才演繹發(fā)展出了“物質的量”。沒有思想和方法過程隱含的知識是不存在的,如此知識才具有了認知價值,使我們的教學實現“轉識成智”成為可能。方法的和智慧的知識對個體具有終極的和終身的意義,“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意義價值的物質的量: 包括物質的量帶來化學科學計量方法變革的意義,定量研究促進化學科學的發(fā)展價值,以及具體的如反應計量按照簡單方程式系數進行,碳12作為標準的智慧和巧妙等等。學生占有和享用這樣的意義知識,就會產生應用踐行和理性審美欣賞的價值體驗。在物質的量知識創(chuàng)生過程中,德國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對阿伏伽德羅分子理論的質疑和反對,提出“摩爾”概念,體現出了科學的主觀性,分子理論幾十年的命運遭遇說明了科學發(fā)展的暫時性和非線性[9],阿伏伽德羅常數的命名,表現出科學共同體對分子理論的尊重和檢討。這都說明了知識的創(chuàng)生過程就是人類知難而進、求真趨美臻善的奮斗歷程,體現了知識與人發(fā)展之間的價值依存關系。知識的這種意義價值屬性,正是我們現今教學追求實現“立德樹人”理想的基礎和保證。
綜上,教育屬性的知識由形式表征的符號、規(guī)則方法的邏輯和價值系統(tǒng)的意義構成。
3 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討論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必備的科學素養(yǎng),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化學課程對于科學文化的傳承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當下化學教學必須要以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為本,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才是教學的應然。
3.1 教學愿景
現實課堂大量存在的教學,仍然把符號化的知識掌握看作是教學的唯一,知識的內在結構被分割,知識授受主義盤踞課堂,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缺乏掌握知識的主體性,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未能體現,這種教學悖逆了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主旨。
按照知識的教育屬性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知識結構分析,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必須以人為本,由符號教學走向方法和意義的統(tǒng)一教學,由此教學要堅持兩點: 一是教學要回歸學生主體性。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社會生活世界、文化傳統(tǒng)、時代精神、個體經驗的作用,促發(fā)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反思,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同化與適應,加強自我對知識進行的思維辨識和探究學習,把握知識固有假設意義的同時創(chuàng)生個人意義,實現知識意義的主體建構。二是教學要趨向知識完整性。從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功能上看,符號表征的掌握輸出、邏輯方法的學習運用、價值意義的生成潤澤,應該是知識教學目標的三個重要維度,這也是新課程三維目標的進一步凝練,唯有如此方能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知識教育才能走向深刻,教學才能有深度。
3.2 教學案例
3.2.1 教學目標
(1)認識物質的量是一個物理量,知道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涵義,知道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能用阿氏常數和摩爾質量進行相關計算;(2)通過問題解決和體驗生活,學會“集體”計量方法,體會“拆解”“集合”思想、宏微轉換觀念;(3)通過學習,知道物質的量的化學學科意義和應用價值,感受科學發(fā)展歷程中的情意存在。
3.2.2 基本環(huán)節(jié)
[先行組織者]如何測出某種小麥的“千粒重”?如何知道每袋小麥大約有多少粒?
評價目標: 從農業(yè)科學研究中鑒定籽種品質的真實問題出發(fā),讓學生初步體會“集體”計量思想方法的實踐需要,用“袋”計量研究進一步貼近生活,學會構建“質量”“?!薄按敝g量關系的方法,為計量思想和方法從宏觀向微觀遷移作好準備。
[驅動性任務]你喝口水,大約喝進體內多少個水分子?我用10000000000個金原子換你10g的金項鏈,你換不換?
評價目標: 用真實問題的解決驅動學生實現知識遷移,聚焦問題: 建立物質“微粒數”與“質量”等量關系。
[提示與討論]從初中相對原子質量定義出發(fā),建立物質微粒個數與質量之間的關系;完成驅動性任務;深化教學,化學研究需要提出一個既表示質量又表示微粒個數的新的物理量。
評價目標: 從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解決真實問題;應用遷移學習,通過歸納和演繹思維方法,建立起物質“微粒數”(阿氏常數)與“質量”(摩爾質量)之間的關系。
[總結與升華]概念生成和表征,感悟知識應用價值,簡介物質的量的歷程。
評價目標: 學會定義知識并用符號表征知識,感悟知識創(chuàng)生過程,對知識發(fā)表個人看法,形成情感態(tài)度意義。
3.3 評價與思考
談論未來之時,未來已至。2017年版課標規(guī)定和指明了素養(yǎng)為本的教改方向,課堂教學的問題似乎清楚了。案例展示的教學是否符合素養(yǎng)教學的應有之義?物質的量教學的素養(yǎng)目標層級怎么劃分,如何設計才能達到素養(yǎng)目標要求,方案唯一還是多種可能?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如“具體知識掌握不實在,方法能力和態(tài)度價值意義無法測量,課堂教學有效性值得懷疑,不適應當下考試要求,備課費時費力,一般教師設計不出來,課堂執(zhí)行教學操作要求高,日常教學估計較難實行”等,這樣的評價是大多數的集體意識還是少數人的個別看法?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需要深入思考。
從素養(yǎng)本身來看,核心素養(yǎng)是“高級素養(yǎng)”,是全部素養(yǎng)清單中的“關鍵素養(yǎng)”,那么能否認定學科教學中一定就有相對應的“素養(yǎng)”存在[11]?高中化學5個核心素養(yǎng),教學中以誰為主、如何統(tǒng)整協(xié)調平衡?如果實施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能實現學生發(fā)展素養(yǎng)的假設成立,那么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具體標準規(guī)范如何?還僅僅只是一種教學理念?沒有標準規(guī)范約束的實踐,必定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和經驗意識,其狹隘性和不可模擬性自然不言而喻,這樣的實踐路徑能否完成素養(yǎng)愿景值得懷疑。
從實施教學的教師來看,沒有教師積極參與的課程改革不會成功?;诤诵乃仞B(yǎng)的教學是知識能力素養(yǎng)并存的深度教學,必然需要教師改變長期習慣了的知識傳授型的專家身份,去嘗試、摸索一種不能失敗的未知行為,勢必引發(fā)教師強烈的焦慮意識和阻抗心理。即使教師愿意嘗試變革實踐,但長期的專業(yè)角色發(fā)展固化帶來的職業(yè)能力退化能否很快勝任這一改革任務值得商榷。
從教學評價的現實來看,評價歷來是教育的難題,評價變革必須與課程改革同步進行,才能支持推進改革。由于核心素養(yǎng)具有統(tǒng)整性、情境性和內隱性等特點,特別是核心素養(yǎng)包含著大量非認知性的隱性知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的要素,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評價就顯得十分艱難和重要?!拔覀円呀浢鞔_界定了8項核心素養(yǎng),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評價它們,這方面的工作還很薄弱”[12]?;瘜W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層級的劃分在課標中雖然非常清楚,但是如何落實在教學實踐中的評價還有待深入研究。
總之,認識論的傳統(tǒng)知識觀“獲得”式教學隱喻,迎合教育功利主義,長期占據課堂,固化萎縮師生課堂的生命活力。知識的教育觀點契合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意義,然而素養(yǎng)為本的教學實踐道阻且長,若想真正實現對長期傳授表淺知識課堂存在的突破,實現教學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還需要教育同仁們勠力同心、久久為功地艱難付出。
參考文獻:
[1][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1~3.
[2]郭元祥. 知識的教育學立場[J].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9, (5): 1.
[3]龍琪. 關于“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教學思考[J]. 化學教學, 2015, (8): 31.
[4]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Z].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5: 525.
[5]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Ⅱ[Z].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87: 1169.
[6]曾文婕, 柳熙. 獲得·參與·知識創(chuàng)造——論人類學習的三大隱喻[J]. 教育研究, 2013, (7): 90.
[7][8]李召存. 課程知識的教育學屬性追問[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 (10): 15~19.
[9]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物質的量”概念的形成歷史與科學本質觀. [EB/OL]. [20180903]. http://www.doc88.com/p-7743769814924.html.
[11]楊小微, 胡雅靜. “以教定學”到“為學而教”: 中國教學走向現代化的40年[J]. 全球教育展望, 2018, (8): 15.
[12]劉新陽, 裴新寧. 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zhàn)——“歐盟”核心素養(yǎng)的實施與評價[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 (4): 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