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方舟
摘要:近些年來,文學研究領域中的文化借入為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學研究的外部領域,使得文學研究增強了與社會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文學領域的泛文化傾向卻使得文學的主體地位逐漸弱化、邊緣化,文學研究遭遇困境。面對文學研究中的泛文化傾向,文學應始終堅持自身的“文學性”,利用文化研究開拓文學新思路,使文學在當下社會中獲得“新生”。
關鍵詞:文學研究;文化研究;泛文化;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1-049-03
文學研究的文化研究轉向出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由于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發(fā)生巨變,既有的文學理論資源已難以解釋洶涌而來的各種文學現(xiàn)象,因此文化研究被引入文學研究領域來促進文學的發(fā)展。文化研究的借入確實擴展了文學研究版圖,加強了文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但是,隨著文化研究的全面深入以及愈來愈嚴重的泛文化研究傾向,文學研究的“文學性”逐漸消失,其研究方法也更加傾向社會科學,注重現(xiàn)實而輕視文學文本分析與審美研究,文學研究的“文學性”不斷消解,文學愈加偏離人文學科,遠離文學審美,以致不少學者滋生“純文學的焦慮”甚至提出“文學已經(jīng)死亡”的論斷。
一、文學發(fā)展癥候與文化研究趨勢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經(jīng)濟改革的全方位展開,各個領域都投入到日常物質生活中去?!笆袌觥钡陌l(fā)展已滲透到文學格局的構建之中。這一時期,大眾傳媒手段的迅速發(fā)展使市場消費文化、大眾文化崛起并成為新時代的主流,而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轉型使文學喪失了介入現(xiàn)實的活力,逐漸失去現(xiàn)實有效性。蘇聯(lián)巴赫金的“文化詩學”,歐洲大陸的存在主義思潮、精神分析學派、法蘭克福學派、英國的文化研究學派、美國的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等等,這些從文學研究擴大為泛文化研究的各種思想流派,成為當時興起文化研究熱的理論資源。為了更好的反映現(xiàn)實,表達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的人文關懷,知識分子們一方面對現(xiàn)今已有的知識譜系進行反思,一方面積極探索新的對生活、對現(xiàn)實的介入方式。他們選擇借助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和視野來拓展文學的分析角度,在這種情形下,國內掀起“文化研究”熱潮,文化研究成為名副其實的顯學。從趨勢上說,文化研究的借人是不可避免的。在時代的發(fā)展中,“純文學”有先天的缺陷,它疏離于現(xiàn)實社會,缺乏對現(xiàn)實的人及生活的更深入、更直接的關懷與同情,無法滿足對各種精神現(xiàn)象及社會現(xiàn)象的闡釋。為了闡釋新興現(xiàn)象,擴展文學研究范圍,文學研究只能向文化研究領域靠攏。但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出現(xiàn)的文化重心偏移傾向使得文學研究邊緣化,并衍生出了嚴重的泛文化現(xiàn)象。
喬納森·卡勒認為:“文化研究包括、涵蓋了文學研究,它把文學研究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實踐去考察。”事實上,雖然文化研究的范疇要比文學研究范疇大得多,但文化研究依然不可能完全包含文學研究,二者之間有交集也各有特點。
文化學涵蓋了人類學,藝術史,電影研究,性別研究,語言學,哲學,政治理論,心理分析,科學研究,社會與思想史,以及社會學等方面,涉獵極廣,文化研究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跨學科的研究,本身具有科際整合的特點,它以跨學科的視角將重要的文化事件“文本化”,然后再對其進行分析批評并闡釋事件的內在邏輯關系。而文學研究作為一種基礎且重要的文化實踐,本身涵蓋在文化研究范圍之內。但文化研究與文學研究之間也有明顯的區(qū)別:首先,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對象不同,文學研究的對象是由世界、作品、作者與讀者構成的文學結構,并通過對這一文學結構的分析揭示文學所特有的社會以及審美本質屬性,而文化研究的對象范圍非常大,既包括文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還涵蓋了民俗、種族、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制度甚至人們的衣食住行等領域;其次,二者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文學研究從語言及審美的角度來探討文學作品中的現(xiàn)象及問題,在引入文化視野后,雖然視域更為開闊,但根本上仍以文學作品為基礎,而文化研究的方法極為復雜,其本身所包含的各個學科如地理學、歷史學等學科的方法均可引用于文化研究之中。最后,二者的研究目的也不完全相同,文學研究的目的在于將文本當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客體,從審美的或藝術的角度解讀文本,其目的是揭示文本的“審美特質”或“文學性”,做出審美判斷,詩意與審美是文學研究的主要特點。而文化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各種文化的起源、演變、傳播等研究來揭示文本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文本所隱藏的文化——權利關系。也就是說,文化研究擴大了文學研究的視野,而文學研究為文化研究提供了“審美”的方法。
二、文化研究借入帶給文學研究的利與弊
文化研究將文學研究從學術層面下降到現(xiàn)實層面,使得文學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觀照,文學內容呈現(xiàn)豐富性,并拓展了傳統(tǒng)文學研究的領域,同時也克服了傳統(tǒng)文學研究的一些缺陷。首先,具體表現(xiàn)為文化研究的引入使文學研究轉變?yōu)橐环N公共性話語。作為精英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文學,一直維持著其內涵與形式,使得文學研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著學術中心地位的同時,只為精英社會所重視。由于學術分工太細,限制了文學的傳播,文學研究愈來愈專門化,成為少部分專業(yè)人士的技術作業(yè),致使文學無法大規(guī)模傳播與交流,文學研究無法深入到各個階層去,這些問題使得舊有的文學研究模式及其體現(xiàn)的價值向度面臨前所未有的懷疑。90年代以后文化研究領域的不斷發(fā)展壯大激活了文學的活力,使得文學話語轉化為一定程度上的公共性話語,逐漸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其次,文化研究的引入給文學研究提供了更加開闊的視野。傳統(tǒng)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文學作品為中心,圍繞文學作品進行文學分析及文學闡釋。然而當代將文化研究引入之后,文學的運行機制發(fā)生了改變,文學不僅可以對具有文化產品性質的文本進行分析研究,還可以從文化研究角度對文學作品進行闡釋,此時的文本不僅是文學作品,其背后還有其所具有的關系與結構。最后,文化研究的引入使得邊緣性文學材料重新被重視。文學研究也可以稱為經(jīng)典文學研究,即其只注重對經(jīng)典文本的研究,忽略了對經(jīng)典文本以外問題的研究,導致其有限而相對的性質。而文化研究的對象多而廣雜,不僅注重對不同文本的研究,同時注重對邊緣性問題的研究,例如女性問題、農民工問題、工人階級問題等等,這使得過去長期受到排斥的文學材料都有可能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
但是,文化研究的借人也給文學研究造成了沖擊并使文學面臨“失語”、“邊緣性”等問題。首先表現(xiàn)為文化研究的引入使得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邊緣化趨勢。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有本質上的區(qū)別,文化研究涵蓋諸多學科,具有單獨學科所不具備的交叉學科的特性和功能,它致力于從交叉學科的理論視角以批判的角度對文化事件進行闡釋。而文學作為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文化實踐通常被視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在進行當代文學研究時,大多數(shù)學者將文本分析的重點集中于對文本的背景、性別、政治、民族等,然后將其與文化聯(lián)系起來,太過于“泛文化”,而對于文學本義的研究卻越來越少有人提及。文化研究的過于泛化導致文學闡釋無序,文學沒有深度,沒有立場,最終走向自我消解之路。而且文化研究的學術背景離不開當代“反資本主義”思潮,因此否認文學的“實體”存在,把文學邊界模糊泛化,也是文化研究的一種趨勢。其次,文化研究的引人造成文學內部的空泛化。文化研究的關注范圍往往很大,因為本身具有極強的科際整合特點,故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跨學科進行研究。這種“先天特點”使得文化研究往往都從“大問題”出發(fā)又回歸于“大問題”,容易造成內容空洞化,經(jīng)不起推敲。而文化研究的大舉嫁接使得在進行文學研究時往往重視于文學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研究,文學自身的“文學性”被漠視甚至消解,甚至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學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論等被摒棄。這樣的研究就走出了文學,造成文學的空泛化。還有些學者,趕著文化研究熱潮將文化研究帶入到文學研究中去,可研究的重點卻從文學轉移到“文化”,轉向文化研究下的日常生活,這也是造成文學空泛的原因之一。
三、泛文化傾向的應對
文化研究的借入確實帶來了文學研究新生面,也提供了文學研究生長的動力。但是,近些年文化研究的過于泛化使得文學研究偏離主體地位甚至“消亡”,文學邊界被無限擴展,文學研究自身的文學性日益萎縮,文學研究沒有深度,沒有立場,文學理論無序化且疏離傳統(tǒng)軌跡。此外,文化研究的過于泛化使許多原本從事職業(yè)文學理論研究的學者開始關注政治,社會,歷史和哲學的話題,他們的作品也嚴重偏離了文學的應有軌跡,摒棄了詩意與語言追求,成為充斥著欲望的張揚文字的游戲。文化研究的理論話語日益放逐對美對終極價值的追問,一味關注大眾傳媒、消費語境和流通方法。許多學者發(fā)出“文學死亡”的感嘆,實際也表達了對文學價值的深深懷疑。如果繼續(xù)放任文學無底線“泛文化”轉向,文學必將在“泛文化”浪潮中淹沒。因此,應正視在大眾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文學研究的文化轉向所引發(fā)的危機,并明確文學研究中文化轉向的界限。
首先,文化研究對于文學既是挑戰(zhàn)又是機遇,文化研究在給當代文學學科帶來研究新生面的同時,也提供了學科生長的新活力,擴大文學研究視野,所以不能因為文化研究使文學研究失去主導地位甚至邊緣化而一味拒絕文化研究這一必然趨勢,而應因勢利導,堅守文學的原則,在保持文學語言,詩意與審美特質的基礎上,借助文化研究科際整合的特點,以跨學科的角度對文學進行重新闡釋,并重視新觀點新理論的引入,使文學獲得生活上的話語權,保持文學的重要地位??陀^歷史表明,從學科界限分明的文學研究發(fā)展到跨學科的文化研究,文學研究是在努力適應知識整合的世界文化潮流的。其次,文學研究在國家的發(fā)展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我國八九十年代市場經(jīng)濟建立后,愈來愈普泛化、流行化的大眾文化覆蓋了整個社會。大眾文化以經(jīng)濟發(fā)展為基礎,以娛樂、享樂為追求,雖然與當代社會、文化結合緊密,但是其文學內涵不深,價值水準偏低。一味放縱于娛樂至上的大眾文化則會拉低國民綜合素養(yǎng)以及國民水準,長此以往必會造成國家文化質量的下滑。所以重新建構具有引領性的高水準、高要求的精英文化價值體系迫在眉睫。而精英文化的建立將會使文學研究重新找回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并指引大眾文化的發(fā)展,使其發(fā)展不至于低俗,不至于過度,為民族精神與文化奠定基本的價值基礎,使人民的文化水平保持較高的水準并顯示出對人民的人文關懷。最后,文學內部也應進行適當調整,文藝理論的地位應該被重新重視起來。文藝理論是闡明文學本質、特征、創(chuàng)作過程、發(fā)展規(guī)律和社會作用以及作品構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的一門科學,具有鮮明的“文學性”,在文化研究中起著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凹兾膶W”因自身有易于脫離生活的缺陷而在時代的發(fā)展中處于劣勢,而文藝理論不僅研究文藝作品,同時也研究文藝現(xiàn)象,能把文學與哲學、社會學等聯(lián)系起來,在一定程度可以拉近文學與生活的關系。文學理論能使文學在文化過于“泛化”的同時保持文學自身特質,并完成對文學理論重新建構的使命。在“泛文化”的過程中,文藝理論應深入推進與歷史、文化等學科的互通,在科際碰撞間汲取營養(yǎng)并給予文學發(fā)展中問題以理論指導。但文學理論也有缺陷,在重新建構當代文藝理論框架的同時仍要警惕文藝理論機械套用西方理論等危險。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學的文化轉向是必然趨勢,文學研究發(fā)展到今天必須進行文化轉向以應對新時期文學的發(fā)展趨勢。在這一過程中,文學對文化研究的借人應采取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要在堅持自身“文學性”的基礎上從文化研究科際整合角度對文學研究的范圍與方法進行擴大與創(chuàng)新,使文學研究在文化借入過程中不至于邊緣化,同時文學也要通過文化研究的借人開拓文學視野,拉近與現(xiàn)實的距離并實現(xiàn)在當代語境下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