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
摘要:道教我國唯一土生土長的宗教,產生于東漢時期,其思想來源“雜而多端”,受到巫術之學、陰陽五行家、神仙家、墨家中的鬼神之學、黃老之學,以及儒學、道學和佛教等的影響,雜取九流百家形成了道教。中國道教的思想與教義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領域,本文將簡要分析道教的天道承負思想的來源、在道教中的作用,以及對后世中國人思想的影響,從中看到天道承負思想是在吸收中國古代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形成的,其形成之后又深刻影響著中國思想文化。
關鍵詞:天道承負;宗法制;驅惡揚善;長生求仙
文章編號:978-7-80736-771-0(2019)01-019-03
人們總是習慣說中國有三教:儒家、道教、佛教。但是,這其中實則有很大的誤解,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談到:“儒家,不是宗教。至于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流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qū)別。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庇纱丝梢钥吹剑袊袃煞N宗教道教和佛教,而佛教是從印度傳人中國,在中國經歷了漫長的本土化過程。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之宗教,吸收各家思想而成之,適應于中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對中國思想文化和中國人都有巨大影響。
在道教教義中,天道承負思想影響深遠,且一直影響中國人的行為處事。承負思想用民間通俗話語可解釋為“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前人惹禍,后人遭殃?!边@里就體現(xiàn)了“承”和“負”即“因”與“果”,在道教早期的經典《太平經》多處對承負思想進行解說,其卷三十九《太平經·解師策書訣》里解釋了“承”與“負”是兩個既有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概念:“真人問天師:‘不知承與負,同邪異邪答日:‘然。承者為前,負者為后。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后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后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前后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痹凇短浇洝そ獬胸撛E》中:“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常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來流及此人也。”這兩處都論及祖先的善惡行為,會有對子孫后代有相應惡影響,積善者福澤后人,作惡者危及后代。在第三十七卷《太平經·五事解承負法》中通過天師與弟子的問答,闡釋了承負之道的一些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人無德而傷物、邪偽不實之說、謊言欺世、山川草木造成的自然災害以及四時五行造成的承負之災。如“天地生凡物,無德而傷之,天下云亂,家貧不足,老弱饑寒,縣官無收,倉庫更空。此過乃本在地傷物,而人反承負之?!敝?,因為人的無德而對自然萬物造成了損害,也使得自己饑寒貧窮。這里將承負思想由人擴展到天地以及自然萬物,人不僅承負祖先之德過,還要承負自然。
由《太平經》中的記載可以看到,承負意為先人的善惡報應又后人來承擔。先人犯有過失積累的多了,就會報應于后人,而后人無辜承受先人之過,就叫“承負”,同理,若先人行善積德,后人就會報應受福。同時,“承負”也適用于人與自然,先人毀壞自然、土地、森林等,后人就會受難,經歷天災等。
一、天道承負觀的思想來源
道教發(fā)源于中國,其思想教義的形成淵源也十分復雜,其中承負思想作為早期道教的重要教義,其來源主要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宗法血緣:二是儒家的倫理道德觀;三是墨家的賞善罰惡與交利。
中國的宗法制確立于夏朝,發(fā)展于商朝,完備于周朝,影響于后來的各封建王朝。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tǒng)治的一種制度。其中血緣是維系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制的代代相傳都是依靠父系氏族的血脈聯(lián)系的,雖然后來分封制取代了宗法制,后又發(fā)展為封建制度,但是對于帝位的傳承依舊是以血緣為紐帶,在整個中國的各個朝代與家族中,血脈成為了維系國家和家族的重要因素,道教的承負思想的形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承負主要是在一個家族中產生的,是祖先對后代的影響,一般不會牽扯到別的家族。在中國的傳統(tǒng)中,家族從來都是作為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衛(wèi)子夫封后,其衛(wèi)氏一族都加官進爵,韓信因謀反而夷三族。自古以來中國的家族觀念、家族榮譽、家族傳承的思想都十分濃厚,作為一個家族中的一份子往往要為了家族興旺而努力,男子一般以拜相封侯為家族增光,女子一般通過與豪門貴族聯(lián)姻而增強家族勢力。因為有這樣的家族觀念的影響,以血脈相連的家族,先輩的積德行善將會造福子孫后代,家族也將興旺發(fā)達,因此道教的承負思想得已為大眾所接受,獲得了成長的土壤。
章太炎先生很早就指出道教思想“本諸墨氏,源遠流長?!蹦覐娬{天的意志和賞善罰惡。墨家是民間手工業(yè)小生產者的代表,他們的思想主張反映了自由農民、商賈的利益和要求,提倡勞動、互助、兼愛、交利的思想,因此墨家學派十分注重賞善罰惡,這體現(xiàn)了商人的追求利益的主張。“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天子有疾病禍祟,必齋戒沐浴,潔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則天能除去之?!蹦抑v究的善惡賞罰必須分明,就連天子也是不能例外的,同時敬天地鬼神,讓人有敬畏之心,這也是為了便于商人們在經商中有正確的態(tài)度,不相互欺瞞,貨物交易誠實守信,帶有很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同時,中國先民是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發(fā)展起來的,一直都有勤勞務實的傳統(tǒng),講究實用性,與墨家的交利思想相契合。道教的承負思想在家族宗族之間產生作用,祖先的驅惡向善將會福澤后人,這里也是對家族有利,受墨家影響其承負思想也帶有功利主義的色彩。
道教思想淵源“多而雜端”,各家各派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對其有所影響。就天道承負思想而言,主要是受到了宗法制、儒家倫理道德、墨家的賞善罰惡與交利思想的影響,集各派思想而成的。
二、天道承負觀在道教中的作用
天道承負觀并非道教思想的核心,“道”才是其信仰的核心,是道教的最高教理,是道教一切教義與修煉法術的發(fā)端?!暗馈弊钤缭从谙惹氐兰?,老莊都認為道是先天地而生,是宇宙的根本。道教將“道”納入其教理,同時不斷深化其內涵:從東漢道教興起,大道無所不在,無時不在“虛無之系,造化之根”;道教的神仙信仰認為,“至真之道”,無死無生,更古長存;隋唐,許多道教學者又把“道”解釋為虛無之道:北宋以來,道教內丹家匯通三教之理講性命雙修之道;王重陽聲言三教合一之道,批判了神仙不死學說……雖然,“道”內涵在發(fā)生著變化,但長生成仙始終是道教追求的終極目標,道教的教義和修煉的法術都是為了長生成仙,因此道教極重視現(xiàn)世利益。并且在道教的教義中,人只有現(xiàn)世沒有來生,因而他們重生惡死,《太平經》中:“天地之性,萬二千物,人命最重”、“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堡土”,宣揚生的可貴和死的可怖。追求長生,生命無限是道教徒比較低層次的追求,而成為不死的神仙,可以“通神”才他們的終極目標,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行善積德。承負思想中的善惡觀就是其修煉長生成仙的重要途徑,先人的行善積德不僅能幫助福澤后代,還能在修煉中飛身成仙,而成仙之后就更能保佑自己的家族和后代,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huán)。
《太平經》中羅列了長生成仙的修煉過程:“今善師學人也,乃使下愚賤之人成善人,善善而不止,更賢;賢而不止,乃得次圣;圣而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而不止,乃得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得與天比其德;天比不止,乃得與元氣比其德?!睆纳迫恕t人→圣人→知真道→仙不死→成真→成神→與“天”比其德→與“元氣”比其德。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修行法則和要求,但就中國古代的社會現(xiàn)實而言,道教徒們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以平民百姓為代表的社會底層道教徒,一類是以帝王將相為代表的上層道教徒,第三類是以張三豐為代表的潛心修道的真人、真君等。這三類人他們追求的目標和方式也各有不同,平民百姓主要通過積德行善來減少避免災禍,也求助于下層道士的符水和祭祀等:帝王諸侯則總是通過修煉仙丹以求長壽不老,在唐代尤其盛行(唐穆宗李恒、唐宣宗李忱皆因服用含有重金屬的“仙丹”的暴斃);道觀中的道教修行者一般學習道教經典,按照教義、道術、齋戒等修行。其中,不論那一類人的修行,最基本的就是要行善積德,不能作惡,因果報應,天道循環(huán)的觀念已深人人心。承負思想正是契合了人們的傳統(tǒng)思想觀念,被吸收進道教之中成為重要的教義之一。
三、天道承負觀的傳承與影響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天道承負觀實則就是“善惡報應”思想在道教的理論化,雖然在后世的道教經籍中不再提及,但其思想內涵卻一直傳承了下來,如宋代出現(xiàn)的《勸善書》就是承負思想的很好體現(xiàn)。而且中國古代的許多文學也深受其影響,甚至當今社會依舊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勸善書》的導言中寫道;“道教勸善書的基調就是,發(fā)揮其固有的承負思想,宣傳善惡報應。報應賞罰的執(zhí)行者就是民間廣泛信仰的也是道教供奉的各種神靈,上有天庭的思過之神,下有家家必在的灶神,人身必具的三尸神,這些無處不在的監(jiān)察者,對一個普遍信仰他們的民族來說,的確有督促人‘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的作用?!笨梢钥吹剑秳裆茣肥菍Τ胸撍枷氲睦^承,以報應思想為中介,將道教的倫理道德同長生求仙等教義聯(lián)系起來,將為善去惡作為人生壽夭存亡的寄托?!秳裆茣ぬ细袘⒆g》中講到人修養(yǎng)需要做的事和積善之人獲得的庇佑:“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薄八^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從邪遠之,神靈衛(wèi)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边@里講到了人們具體行善之事,也談到了不能做的惡事,多人們行為處事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勸善書問世不久就得到封建統(tǒng)治者的重視,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親自撰寫《世德碑》,宣揚朱家成為皇家就是因為祖先積功行善而得到天賜的結果,《勸善書》成為封建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得到大力宣傳普及,拓寬了其影響范圍。
道教的承負思想在整個古代的中國文化思想在不同的朝代影響各不相同,但都在傳播發(fā)展。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爆發(fā),西方自由、民主、平等、唯物主義思想等開始在中國爆發(fā)式的傳播,道教的求仙思想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受到批判。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給予了道教重視與關懷,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共同綱領》宣布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的發(fā)展迎來了新生。21世紀,人們的思想已經獲得了極大的解放,但道教的思想文化依舊存在于中國,其中承負的思想不只是道教的教義,而且影響著更多的中國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依舊會有積德行善、因果報應的觀念,在世俗生活中規(guī)訓著人們的行為,但是對于長生不老、飛身成仙這樣的追求已經很少了,這要歸功于科學的發(fā)展。存其精華,去其糟粕,道教才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承負思想中的驅惡揚善的思想依舊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天道承負作為道教重要的教義之一,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中形成的,而承負思想也是對中國思想文化的豐富,兩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魯迅先生曾說道教文化是“中國的根柢”,對中華民族的共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形成有重要影響,道教文化中的許多思想都有傳承的價值。當今社會面臨著的諸多的問題,如高鐵霸座,這些都是傳統(tǒng)優(yōu)秀道德文化喪失的后果,使人們的道德素養(yǎng)面臨嚴峻的考驗,承負的驅惡揚善的思想是中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必須要傳承與發(fā)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