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強
《念奴嬌·赤壁懷古》被譽為“千古絕唱”,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蘇軾諸多豪放詞中當之無愧的杰出代表,是千百年來一直被文人學者吟賞頌贊、考證探討的對象。對于本詞,有人譽之,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有人諷之,如俞文豹《吹劍續(xù)錄》所云: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幕士言論看似從演唱風格上區(qū)分柳、蘇二家詞風的不同,但暗含有對蘇詞悖離傳統(tǒng)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貶斥此詞“平仄句調(diào)都不合格”(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朱彝尊《詞綜》有詳細辯證。
當代有人認為,這首詞抒發(fā)了詞人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抑郁沉痛的感慨之情。也有人認為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宏偉的政治抱負和豪邁的英雄氣概,流露出他壯志未酬的感慨與人生如夢、歲月流逝的遺憾,但這種感慨和遺憾并非是失望和頹廢。當然也有人直言蘇軾此作流露出濃厚的消極頹廢情緒,產(chǎn)生著極不健康的影響,顯示出階級的局限云云。
細觀諸說,可見解讀此詞的焦點或者分歧點還是在對“人生如夢”一句內(nèi)涵或?qū)嵸|(zhì)的理解上。而要做到對“人生如夢”一句情感內(nèi)涵的準確把握,我認為應(yīng)該從對“多情應(yīng)笑我”中“笑”的分析領(lǐng)悟入手。
本詞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州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上片側(cè)重寫景,對景高歌。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出一種對歷史的沉思和敬畏之情?!皝y”“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和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追懷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
下片轉(zhuǎn)而懷古,“神游故國”。作者以他的炯炯千古目光,大浪淘沙一般掃過諸多風流豪杰,最后凝注于周郎公瑾,寫他完全征服美人,迎娶小喬的雄姿英發(fā),寫他指揮若定,談笑破曹的儒將風采。然而這些“神游”都不是本詞下闕的重心,我認為重心在“多情應(yīng)笑我”,因為哪個詩人的懷古之作會以單純的懷古為重呢?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不對此處的“笑”字多做一些揣摩了。一方面,我們可以想,詩人此處用的不是“嘆我”,也不是“怨我”,更不是“傷我”,說明詩人并不在對歷史英豪的偉業(yè)壯舉的追懷與神往中有太多的感嘆、幽怨、傷懷,所以是“笑我”。那么,另一方面,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究,“笑我”是誰笑?我笑還是他人笑?我笑我多情(多愁善感)是什么意思?他人笑我多情又是為什么?聯(lián)系前后句可以理解,是我在故人故事中神游,說他人會笑我因太多愁善感而華發(fā)早生,那豈不是包含了“我不該如此沉湎于沒有周郎之偉業(yè)的不平之中”的意思?而在故國神游即追懷赤壁往日人事時,若是我笑我因太多愁善感而華發(fā)早生,那極有可能是無奈的苦笑或者是淡然一笑;縱然不會是超脫無羈的開懷大笑,也可能是遺憾又不失平和的坦然一笑。再看“人生如夢”一句,是不是消沉或頹廢呢?從面對故壘遺跡而神游千古的狀態(tài)來看,詩人或的確有恍然如夢的感覺,然而做夢有什么不可呢?英雄豪杰有建功立業(yè)之千古大夢,東坡也可以有啊;重要的是入夢而能夠夢醒,恍然如夢而又不至于恍惚不醒,東坡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既能盡情神游又能夠及時醒轉(zhuǎn)。
在如此挖掘“笑”這一關(guān)鍵字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上片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實際上是起著統(tǒng)領(lǐng)全詩作用的,就是說,縱然此地曾有周瑜破操之類的千古偉業(yè),縱然此地曾有眾多的豪杰壯舉,但終歸在歷史巨浪的滾滾淘洗中盡數(shù)消散。我們怎能不在解讀下片時聯(lián)系這一詩意呢?從上片中詩人“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杰都早被長江(歷史)大浪淘盡”的認識中,我們可以逐步感受到作者“還酹江月”表達憑吊之意,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甚至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普遍命運的高度,從而使自己在這樣特定的懷古情境之中,全然沒有悲悲戚戚的寒儒模樣,雖并不激昂,但也絕不低沉,更多的是一種達觀和淡定,而其“人生如夢”的感慨的確并不是消沉頹廢之語,而是詩人對世事變遷和人生命運的清醒而深沉的參悟,顯出了睿智通脫的氣度。他也不像莊子一樣回避現(xiàn)實,而是能夠超越現(xiàn)實,脫卻苦悶,獲得精神的自由。尼采說過:“只有大苦難才是心靈的解放者?!碧K軾正是在經(jīng)受了大苦大難后走向了大徹大悟,這是讓我們永遠欽佩的人生境界。
退一步講,即使詩人在赤壁懷古的此情此境中產(chǎn)生或流露出“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的痛切、沉郁,或者甚至是苦悶、悲慨,又有什么不可以或者不可能呢?我認為惟其如此,恐怕才顯出詩人的真筆觸真性情來。
綜上,筆者認為,我們在解讀《念奴嬌·赤壁懷古》時,不妨盡量地少一些先驗的認定,而是盡量地多從原作情感的流變中去尋求答案。簡而言之,沒有理由去苛求千年之前的詩人只存有無限的昂揚的生活激情和永不衰竭的樂觀主義。廣而言之,既然我們在對社會的認識方面講與時俱進,那就應(yīng)當用同樣的思想去看待和解讀文學和文學家,就應(yīng)當在新的歷史時代用全新的視角去觀照詩人的情懷。這一點,不妨作為我們對古代詩詞進行創(chuàng)造性鑒賞的一種方法,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作家的情感世界,進入古典詩詞美好的藝術(shù)境界。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高中古詩詞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鑒賞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6>GHB102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通聯(lián):甘肅會寧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