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銳
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文縐縐”中的“縐”字在讀音問題上存在爭議,《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縐”字標音存在前后矛盾現(xiàn)象,于是追根溯源,梳理“縐”字在歷代辭書中的注音,并對“文縐縐”中的“縐”字的陰平聲調(diào)的緣由做出幾種假設(shè),以期探究“文縐縐”中的“縐”字正音問題。
八年級上冊《信客》一文中出現(xiàn)“文縐縐”一詞。學生在這個詞的讀音問題上產(chǎn)生了爭議——究竟是讀“zhòu”,還是讀“zhōu”?讀“zhòu”的學生,理由是他們翻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縐”字注音只有一個去聲調(diào)“zhòu”,并沒有其他注音。讀“zhōu”的學生也是從《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找到的依據(jù)。他們查檢“文”字條時,發(fā)現(xiàn)“文縐縐”詞條下的注音是“wénzhōuzhōu”,即“縐”字的注音是陰平調(diào)。
到底“文縐縐”應讀“wénzhòuzhòu”,還是該讀“wénzhōuzhōu”呢?如果“縐”字確實只有一個去聲調(diào),那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于“文縐縐”一詞的注音就是錯誤的;反之,如果“縐”確實存在平聲字調(diào),那么“縐”就是個多音字,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無疑丟注了這一讀音。不管怎樣,這種前后矛盾的注音現(xiàn)象是這本權(quán)威性工具書處理上的一個失誤。
要弄清“縐”字究竟怎么讀,我們不妨看看其他字典對“縐”的注解:《漢語大詞典》“糸(纟)”部十畫“縐”字條標注兩種讀音:1.[zhòu]《廣韻》側(cè)救切,去宥,莊。2.[zhōu]見“文縐縐”?!稘h語大字典》(縮印本)“縐”字下有四項注音,我們連同釋義簡要摘錄如下:(一)zhòu《廣韻》側(cè)救切,細葛布。(二)chào《廣韻》初教切,劣等絹。(三)cù《集韻》側(cè)六切,同“縬”?!都崱の蓓崱罚骸翱q,聚文也,或作縐?!保ㄋ模﹝hōu[文縐縐]斯文貌。茅盾《子夜》十三:“不過他那文縐縐的臉兒和舉動表明了她終究還是知識分子?!辈茇侗本┤恕返谝荒唬骸皩W不出一點文縐縐的秀氣樣子?!?/p>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盡管都在“縐”字條下收錄了“zhōu”音,即承認“縐”是個多音字,但是它們都沒有注出其語音來源,也沒有對此音所承載的意義進行具體解釋,而且非常關(guān)鍵的是,只標明此音出現(xiàn)的唯一語言環(huán)境是“文縐縐”一詞。這更促使我們對此音的來歷產(chǎn)生疑問。只要“文縐縐”中的“zhōu”音確實存在,那它就應該有其字音發(fā)展演變的歷史。換言之,我們就應該能夠找到其語音來源。這只有借助歷代字書、韻書的幫助,對“縐”字語音發(fā)展歷史進行一番梳理后才能做出論斷。
首先來看徐鉉在校訂《說文解字》時,對“縐”字的注解:“絺之細者也,詩曰‘蒙彼縐絺;一曰戚也。從糸芻聲。”這里只標注了一個去聲音?!稄V韻》“縐”字有三種讀音:①去聲宥韻,側(cè)救切,zhòu;衣不申又絺之細者。②去聲效韻,初教切,chào;惡絹也。③上聲巧韻,初爪切,chǎo。在平聲韻中未見“縐”字蹤影。當我們審視幾家字典、辭書對“縐”字音的處理時,不禁心生疑竇:古代典籍中幾乎沒有“縐”字平聲的記載,而且也沒有出現(xiàn)“文縐縐”一詞,那么“文縐縐”一詞究竟是何時產(chǎn)生的呢?
根據(jù)《漢語大詞典》可以得知,“文縐縐”一詞早在元曲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有明確解釋,有多種寫法。如:?“文縐縐”亦做“文鵠鵠”“文謅謅”“文驟驟”,表示舉止斯文貌。元關(guān)漢卿《謝天香》第三折:“則今番文鵠鵠的施才藝,從來個撲簌簌沒氣力?!薄度辶滞馐贰返谖迨幕兀骸坝肿哌M一個人來,搖著白紙詩扇,文縐縐的?!薄端疂G傳》第九十回:“那漢道:‘不必文謅了,有肉快切一盤來,俺吃了,要趕路進城公干?!笔捾姟栋嗽碌泥l(xiāng)村》六:“他有點不大喜歡蕭明了,那是因為他太文縐呢!””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一章:“雖然,道靜講的文謅謅她聽不太懂,但她還是挺高興地聽她講。”亦省做“文縐”“文謅”。
造成這樣一詞多種寫法的現(xiàn)象,王學奇在《宋金元明清曲辭通釋》中進行了說明:“由于古今字異寫、各地方俗不同以及其他種種原因,我國漢語中的一字一詞,往往有多種寫法,歷代相傳,愈演愈繁。發(fā)展到近代五花八門,情況日益復雜。特別是有些方言土語,往往各就土音而筆之于書,無義理可尋?!?/p>
對“文縐縐”中的“縐”字讀陰平聲調(diào)的緣由,筆者有這樣的假設(shè):“縐”本義為細布,在“文縐縐”一詞中應該就是本義,指說話像細布一樣,引申為舉止斯文。現(xiàn)代辭書均把“文縐縐”標成了平聲調(diào)“wénzhōuzhōu”,而不讀作本音“zhòu”是什么原因呢?筆者在很長時間內(nèi)都感到困惑,但看到“文謅謅”時,筆者心中突然有了這樣一種假設(shè):一詞有多種寫法,有“各就土音而筆之于書”的傳統(tǒng),會不會是“文縐縐”在實際應用中常與“文謅謅”混淆,所以在口語中也就隨了“謅”(zhōu)的音調(diào)。長此以往,約定俗成,人們就忽略了“縐“的本音,將“文縐縐”讀作“wenzhōuzhōu”了。
此外,筆者還有另一種假設(shè):我們都知道單音節(jié)形容詞重疊后綴常有變調(diào)的現(xiàn)象,即ABB式語音變調(diào),這是一種常見的語流音變。如“紅彤彤”“沉甸甸”中,“彤”本為陽平聲“tóng”,“甸”本為去聲“diàn”,在ABB句式中都讀陰平聲?!拔目U縐”的“縐”會不會也屬于此類現(xiàn)象?值得注意的是:“彤”“甸”等字的變音只是在口語應用中,其在詞典中的注音依然是本音,只是特別注明在ABB句式的口語中讀作陰平聲。若按此種假設(shè),“文縐縐”的注音也應當采用類似的方式。
綜上所述,“縐”字歷史悠久,早在《詩經(jīng)》中已出現(xiàn),為“細葛布、劣等絹”的意思,古代典籍中為其注音有“zhòu”“chǎo”“chào”(后兩種在今天已經(jīng)不再使用)等,但并無陰平聲的記載?!拔目U縐”一詞在元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那時有“文鵠鵠”“文謅謅”“文驟驟”多種寫法,意思為舉止斯文,其中“縐”字的意思也可以當作本義“細葛布”來理解。關(guān)于讀音,古籍中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現(xiàn)代辭書均標成了平聲調(diào)“wénzhōuzhōu”。究其原因,筆者不能確定,只提出兩種假設(shè):一,“文縐縐”與“文謅謅”長期混淆互用,導致人們忽略掉“縐”的本音,而習慣性地讀作“wénzhōuzhōu”;二,屬于ABB句式的語流音變現(xiàn)象。
其實,像“文縐縐”這樣存在語音爭議的例子還有許多,比如“的盧”一詞中的“的”字依詞義“靶心”,應讀作去聲“dì”,然而在詞語的不斷應用發(fā)展中,人們往往習慣讀作陽平聲“dí”。這是漢語甚至是所有人類語言發(fā)展的常見現(xiàn)象,我們應正確且嚴謹?shù)膶ΥW鳛橐?guī)范漢語應用且有影響力的辭書,例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有責任為大眾廓清詞語語音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