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霞,金 善
[作者單位]250031山東濟南,解放軍第九六○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董春霞,金善)
腦血栓是一種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其致殘率高、病死率高,且發(fā)生人群主要為中老年患者[1]。腦血栓治療的代表性藥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2]。CHANCE研究[3]首次證實了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明顯獲益,且不增加出血風險。筆者為進一步驗證上述藥物聯(lián)合治療腦血栓的效果,對所在醫(yī)院2016年—2017年收治的腦血栓患者進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01-22—2017-05-01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進行治療的腦血栓患者200例。納入標準:(1)年齡 40~70 歲;(2)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并符合腦血栓診斷標準;(3)腦血栓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已給予靜脈溶栓、動脈溶栓和(或)機械取栓治療的患者;(2)存在嚴重的心臟、腎臟疾病、生命體征不穩(wěn)及意識障礙患者;(3)近半年有腦出血、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外傷性腦出血及其他臟器出血者;(4)對于該次研究使用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存在過敏或使用禁忌者;(5)依從性差,不能夠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組男48例,女52例;年齡45~66歲,平均(58.72±10.57)歲。 對照組男 44例,女 56 例;年齡47~65 歲,平均(58.64±10.86)歲。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結(jié)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于兩組患者,常規(guī)給予相同的改善循環(huán)、清除氧自由基、神經(jīng)保護劑及調(diào)控血壓、血糖等治療。對照組給予進口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100 mg,口服1次/d,治療時間3個月。觀察組給予進口阿司匹林腸溶片(德國拜耳)+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波立維,杭州賽諾菲),該組腦血栓患者的阿司匹林用藥方案和對照組相同,氯吡格雷75 mg,1 次/d,治療時間 14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觀察指標 (1)記錄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腦血栓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失程度越低。(2)測評2組治療90 d 后的改良 Rankin 量表評分(mRS)情況[4]。 (3)統(tǒng)計療效指標。(4)記錄2組不同方案用藥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黑便等。
1.3.2 判定標準 腦血栓患者治療效果的判定,按照第五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療效標準并結(jié)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進行評定[5]:(1)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為基本痊愈。(2)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為顯效。(3)功能缺損評分減少 18%~45%為有效。(4)癥狀與治療前相比無任何改善,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幅度不足18%為無效。腦血栓患者單組的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2 組的 NIHSS 評分均值、mRS評分的均值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2組的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觀察組腦血栓患者的治療前NIHSS評分(8.52±0.71)分和對照組的(8.35±0.48)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腦血栓患者從治療1周開始,直至第4周,其 NIHSS評分逐步下降,最終至(3.01±1.3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期結(jié)果,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2組患者mRS評分對比 觀察組腦血栓患者的 mRS 評分(1.42±0.95)分,低于對照組的(1.89±1.34)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2組腦血栓患者的療效指標比較 隨訪90 d后,觀察組100例中有效58例,好轉(zhuǎn)3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00%;對照組100例中有效26例,好轉(zhuǎn)46例,無效28例,總有效率72.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2組腦血栓患者的不良反應指標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4.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6例,肉眼血尿8例;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肉眼血尿10例,黑便2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腦血栓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點NIHSS評分比較(分)
腦血栓是由于腦動脈存在異常,導致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6],當血管內(nèi)皮損傷后,內(nèi)皮下膠原暴露,在炎性細胞趨化、黏附及細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黏附在破裂處,黏附后血小板活化,釋放血栓素A2(TXA2)、腺苷二磷酸(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聚集,并與纖維蛋白交聯(lián),最終形成血栓。其治療以抗血小板聚集、減少斑塊形成為主,以促進患者腦部的血液流通,緩解其臨床癥狀。該研究中,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后,腦血栓患者的NIHSS評分指標、mRS評分指標改善效果及療效指標非常理想。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其通過抑制環(huán)氧合酶-1、抑制血栓素產(chǎn)生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的聚集[7],通過該項機制,阿司匹林在用藥后能夠同時降低斑塊和動脈血管粥樣硬化的形成,增加其血流量,減少血液停滯的發(fā)生概率,從而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缺損情況。但臨床上要注意阿司匹林抵抗的發(fā)生,有些患者規(guī)律服用阿司匹林仍反復發(fā)生腦血栓,可能與P2Y12及GPIIb/IIIa基因多態(tài)性有關[8]。
氯吡格雷屬于血小板聚集抑制藥,其通過和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體進行結(jié)合,從而對糖蛋白GPIIb/IIIa受體、纖維蛋白原的結(jié)合進行良好地阻止,最終發(fā)揮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且有臨床資料顯示,氯吡格雷應用于腦血栓患者的溶栓治療之前,能夠有效改善溶栓狀況,保證臨床治療效果和安全性。
2012 年 GEEGANAGE 等[9]認為,與阿司匹林單藥相比較,雙聯(lián)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更能降低腦卒中死亡事件風險。隨后2013年國內(nèi)王擁軍[3]牽頭的CHANCE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對于急性非致殘性缺血性腦血管病,采用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的雙抗治療患者獲益更為顯著。
筆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增加氯吡格雷用藥后,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改善情況較單一用藥效果更好,這說明氯吡格雷的溶栓改善作用佳,不僅能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同時還可保障安全。與武鐘毅等[10]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
由于該研究所選例數(shù)有限,其他變量資料考慮欠周全,今后在臨床工作還需進一步大樣本研究,以制定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