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利芳 姚自清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遍喿x教學中,作為課堂主導者,從導入課文到引導理解直至情感深化,教師的引導都不可或缺。
一、導在理解偏離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當學生的理解出現(xiàn)偏離時,教師引導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嗟來之食》是鄂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以下同版本教材只注明年級和冊數(shù))的一篇文言文,主要講述了齊國一位饑民寧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教學中,在疏通了文意之后,為引導學生理解寓意,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饑者有兩種選擇,一是吃嗟來之食活命,二是為尊嚴拒食。他選擇了后者。你如何看待他的選擇?”一名男生回答說:“我認為饑者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的回答使筆者深感意外,但隨即想到當今社會,有多少人為了一己之利不惜喪失人格、犧牲親情……稍作思考,筆者問學生:晚清政府為了保住他們的統(tǒng)治,不惜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對帝國列強卻卑躬屈膝。你們怎么看待這種喪權辱國的行為呢?學生顯得有些激動:我為他們的行為感到可恥,他們太給中國人丟臉了……在學生群情激憤之后,教師鄭重地對他們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的確應該珍惜,可這位餓得奄奄一息的人為什么要拒食呢?”學生帶著問題再讀饑者的話——“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嗟來之食”是什么意思呢?學生齊答,是帶有侮辱性的施舍。之后,教師再請剛才那位男生發(fā)言。男生說:“饑者為了自己的尊嚴,寧可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我覺得他是有骨氣的人。這種氣節(jié)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人的尊嚴高于一切?!?/p>
在預設中,教師以為學生會很容易答出:饑者是非常有骨氣的人,我們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然而,課堂上卻出現(xiàn)了出乎意料的答案。當學生理解出現(xiàn)偏差時,教師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
二、導在言未盡詞已窮處
在課堂上,我們常感覺學生語言蒼白,理解膚淺。殊不知,精彩的回答不僅來源于自身的功底,更來源于后天的學習與積累,所以在學生言盡詞窮或言未盡詞已窮時,教師應適時指導。
八年級上冊《我的長生果》中,作者葉文玲回憶了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講述了讀書的特有感受以及讀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全篇情感真摯,層次分明。疏通完全文內(nèi)容后,教師問學生:作者為什么把書比喻為長生果呢?學生回答說,因為書籍給作者帶來了好處,然后便啞口無言了。見此情境,教師緊扣住“好處”引導:這里的“好處”指哪方面?學生馬上領悟到是精神上的好處。教師繼續(xù)問:這種精神上的好處在文中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學生經(jīng)過思考,明確了作者是借“書是長生果”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解釋了書籍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滋養(yǎng)心靈,提升心智,升華靈魂,豐富人生。
事實證明,學生能不能讀懂文章的內(nèi)容,領悟到作者的匠心,關鍵在于教師能否依據(jù)學情進行機智引導。“所謂教師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睍r至今日,葉圣陶先生的諄諄教導仍然具有振聾發(fā)聵的意義。
三、導在想象激發(fā)處
文學作品中有些地方寫得含蓄,給讀者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和回味余地。這樣的文字,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去思考、體會,進而發(fā)現(xiàn)文章的主旨。
八年級上冊的《讀碑》,結尾處寫道:“現(xiàn)在完全讀懂了嗎?不敢說。但起碼,每看見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便升騰起一股悲壯感和使命感;起碼不會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鏡也打碎了,抬頭望望,說天安門廣場那個環(huán)繞著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個美麗的裝飾。”讀完這段話,教師問:作者不會說“天安門廣場那個環(huán)繞著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個美麗的裝飾”,他會說些什么呢?學生莊重地回答:作者會說這座莊嚴、雄偉、壯觀的高大建筑,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豐碑,是一座記載著一個民族頑強不屈精神的豐碑,更是一座激勵后人前仆后繼報效祖國的時代豐碑。
作者用否定的形式結束了全文,言已盡而意無窮。教師備課時,敏感地捕捉住這樣的契機,引導學生走向了文本的深處,走入了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四、導在情感生發(fā)處
課標對于閱讀教學有這樣的建議: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思想的啟迪不在于干巴巴的講授,而在于教師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從言語中去感悟、體會,在課堂中得到心靈的浸潤。一位教師在教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時,把它當成一篇日記來處理。教師先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日記記載了一些什么內(nèi)容。學生說詩人心事重重,失眠了。教師及時引導:他在想些什么心事呢?學生回答:他在想,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進取,不圖收復失地,他為處于風雨飄搖中的小朝廷而憂心如焚。這名學生的回答贏得了師生的一致贊許。教師又深入引導:詩人自己的處境很不幸,卻時刻關注著外面的現(xiàn)實,他完全有理由為自己悲哀,可他一點兒也不為自己悲哀,他心里真正悲哀的對象是什么呢?學生回答說:陸游悲哀的是整個國家而不是個人。盡管已風燭殘年,他卻還想著“為國戍輪臺”;南宋時期,山河破碎,他“但悲不見九州同”;看到民不聊生,他“南望王師又一年”。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學生的理解很深刻,發(fā)言很精彩,但如果沒有教師的巧妙引導,學生對詩人的理解、對詩情的體悟或許不會這樣透徹自然吧。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的契機還有很多,比如導在寫法感悟處,導在合作爭論處等。崔巒說: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前提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變處處牽著學生走的教師主宰式為順著學生的學來“導”的啟發(fā)引導式。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抓住契機進行引導,學生就能走向文本深處。
(作者單位:段利芳,武漢市黃陂區(qū)六指街六指中學;姚自清,武漢市黃陂區(qū)蔡榨中學)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