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能夠把人的品行與道德思想提高的綜合性的課程。在品德與社會這門課中加入歷史性的題材,能夠使小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讓小學生能夠切實的感受到過去人們的高尚的道德品質。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學習這些歷史題材的內容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對于這些歷史題材的內容產生興趣,并且能夠真正的感受到這門課加入歷史題材的內容的意義,達到提高學生道德思想的目的。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歷史教材;二度開發(fā);策略研究
把歷史題材的內容安排到品德與社會中,教會學生用歷史中的一些比較好的方法來解決我們身邊的問題。讓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查閱歷史資料,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達到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的目的。學習這些歷史題材,讓老師們通過一種小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跟他們講述國家的歷史,讓學生能夠產生一種熱愛國家、熱愛社會的情感。真正地把道德知識教給學生,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把自己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養(yǎng)成的道德情感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不要讓學生只是上課,要讓學生能夠把知識實踐于生活中。
一、 巧用方法,加深理解
老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時候,應該先給同學們講清楚者這門課大致是講什么的,對于學生有什么作用,學生應該從品德與社會所加入的歷史題材中學到什么,以及對學生以后有什么樣的影響。等到學生理解了這門課的主要內容以后,再給同學們講解一些具體的知識,讓同學們能夠更加理解這門課的意義。讓學生產生興趣,然后讓同學們踴躍發(fā)言,把他們的想法,他們思考的說出來,老師們再根據同學們說的進行指導,這樣讓他們能夠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一) 精講解 真感悟
老師的教學中應該切實講解,盡最大的努力讓同學們感受到真實的歷史事件,這樣有助于同學們能夠對歷史感興趣,也就能更容易理解歷史中包含的道德思想還有品質道德。老師們可以針對于課本中所給出的歷史題材進行相應的擴充準備,盡量能夠把課程講解得更生動,達到帶領同學們弄清楚歷史的內容,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樣有助于同學們對課本中的歷史題材能夠有比較大的體會,能夠比較深刻的理解歷史的作用。
(二) 妙結合 增情懷
老師們在對品德與社會中的歷史題材中的內容講解的時候,不應該只是依靠課本中提供的一些歷史內容還有圖畫之類的,如果老師只是枯燥地講解課本,根本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歷史的作用,還會讓學生失去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所以,老師們不能只是單純地講解課本,還應該做好備課準備,多擴展一些歷史知識,還有歷史中有意思的故事,然后盡量跟在學生們周圍發(fā)生的事情結合起來,比如:可以引入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然后讓學生邀請自己家里的一些長輩們,或者當時歷史發(fā)生時的見證者,講述一些當時的真實情景,對于日本侵略中國這一歷史事件有一個了解,把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起來,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 勤對話 融思想
老師要與歷史中的人物進行一定的對話,當然要在以教材為中間媒介的前提下,學生要作為通話設計的核心、主要應該利用文字、動作、感情的融會貫通,將他們盡可能的結合起來。將同學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極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可以允許同學們進行討論,進一步得出結論,然后以分享心得的方式來進行對話組織,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對以后的學習充滿期待和渴望。最快速有效的一個方法就是和歷史事件中的人物進行對話。讓同學們與歷史人物進行一次走心的對話,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進入歷史故事中的情景,感受他們所感受的事情,體會他們的思想,與他們達到思想上的一致。
二、 客觀分析,激發(fā)共鳴
(一) 歷史事件是客觀的
想要掌握復雜多變的歷史史實必須要客觀地全面了解歷史事件,這也是辯證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了解歷史的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是一種基礎的方式來獲取對歷史真理的認識和了解。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原本枯燥無味的歷史變得更加生動,將復雜的歷史故事變成同學們了解的,更能接受的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以此來激發(fā)他們的共鳴情感。比如《站在長城上》課文中,為了使同學們可以更好的理解長城的宏偉壯觀,老師可以先讓同學們說一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比如書本上或者電視上見過的長城,并讓親自去過長城的同學展示自己的照片,介紹親眼看到的長城,接著教師出示有關長城的圖片、錄像。
(二) 實現(xiàn)兩次情感的抑揚
讓學生與教學的事件進行一定的對話,努力讓同學們對歷史事實的了解從無到有,從一無所知到侃侃而談,讓同學的感情得到質的飛躍,比之前更加強烈,濃郁,讓同學真正與歷史事件融為一體。要時刻牢記只有靠心與心的交換,才能體會到歷史的魅力,明白歷史人物所思所想。老師在教育學生學習歷史事實的課程上要圍繞著一個主題,那就是用感情去換取感情,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使他們更快地進入情景,體會情景。
三、 結束語
通過老師們對于歷史題材的教學,還有老師們搜尋的其他有助于學生理解的關于歷史的一些資料,讓學生對歷史感興趣,對歷史中的道德品質感興趣。另外,老師可以給學生自己拓展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查看關于歷史的資料,通過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搜尋歷史知識,可以促進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也幫助了老師進行歷史題材的內容的講解,較好地讓學生理解歷史中蘊含的思想,結合自己的生活,更好地把自己學習到的,還有自己體會到的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和修養(yǎng)。
參考文獻:
[1]鐘詩茗.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歷史題材的有效運用[J].師道-教研,2016(4):44.
[2]詹萍.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歷史題材教學實效性探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2(3):112.
[3]周澤武.讓歷史與學生對話——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中歷史題材的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2015(44):47-48.
作者簡介:
羅錦霞,福建省永安市,永安市北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