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夢宇,楊瑞
?
論中國古代促織故事的源流與新變
魯夢宇,楊瑞
(西北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促織在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文化,稱謂多樣、含義頗豐:作為歲時節(jié)令的標志,很早就被納入農(nóng)耕文明的認知體系;作為一種游戲方式,從侯門府邸的揮金豪賭流行開來,一度風靡于街頭巷陌;作為哀婉多怨的意象,承載了不少文人的悲秋情懷,也成就了很多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促織故事正是導源于根深蒂固的促織文化,經(jīng)過宋代以來筆記小說的記載和傳播,再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促織故事完成了從“志怪”到“怨刺”的演變。《促織》從諷刺社會現(xiàn)實的視角切入,運用其時大放異彩的小說文體和敘述性的話語模式,再現(xiàn)和豐富了“促織文化”的母題;在題材選擇上繼承發(fā)揚了《夷堅志》以來促織類故事的玄幻主題,成為“物類相感”模式的集大成之作;在體裁上充分運用小說敘事體的特征,通過對背景的挖掘和本事的藝術(shù)加工,為《詩經(jīng)》以來的怨刺傳統(tǒng)增添了一抹荒誕色彩。
促織故事;蒲松齡;《促織》;藝術(shù)成就
促織稱謂多樣,錢繹《方言箋疏》引陸機《詩義疏》曰:“蟋蟀,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澤如漆,有角翅,一名蠶,一名蜻蛚。楚人謂之王孫,幽州謂之趨織。里語云‘趨織鳴,懶婦驚’是也?!盵1]380在促織的多種稱謂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蟋蟀?!秴问洗呵铩犯哒T注:“蟋蟀,蜻蛚,《爾雅》謂之蛬,陰氣應,故居宇,名以促織?!盵2]129蟋蟀稱促織,似與叫聲有關。據(jù)《中華古今注》記載:“莎雞,一名‘促織’,一名‘絡緯’,一名‘蟋蟀’,促織謂其鳴聲如急。一曰‘促機’?!j緯’一曰‘紡緯’?!盵3]130中國古代農(nóng)業(yè)文明相當發(fā)達,關于時令物候的規(guī)律,勞動人民有自己的智慧。促織和很多其他物種一樣,被納入農(nóng)耕文明的認知體系,成為季節(jié)變化的標志。先民以一系列昆蟲的活動軌跡來判斷時令氣候的變化,促織便是其中一種?!对娊?jīng) · 豳風 · 七月》曰:“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盵4]502《后漢書》卷三十:“臣聞布穀鳴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盵5]1080李賢注引《春秋考異郵》曰:“‘孟夏戴勝降,立秋促織唱’,言雖微物不失信也。”[5]1080古人講究天人合一,促織物雖微小,卻可準確判斷天氣,經(jīng)年不變,類似人之守信者。
促織能夠進入筆記和小說,與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大聯(lián)系。除了上文提到促織作為歲時節(jié)令的標志以外,促織游戲也是其故事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促織游戲以一種“自上而下”的方式漸次流傳,幾乎每個階層的人都受到這種游戲方式的影響,且與促織故事的生成和流變伴隨始終。
促織作為一種游戲方式最詳盡的記載,來自南宋末權(quán)臣賈似道的《促織經(jīng)》。該書從蟋蟀的捕捉、喂養(yǎng)、鑒賞、斗法等多方面極為詳盡地介紹了促織這門游戲,并附有專門的詩作。卷首的《促織論》認為:“促織之可取遠矣,蓋自唐帝以來,迄于今,凡王孫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無不雅愛珍重之也?!盵6]4其所云“自唐帝以來”沒有確指何時,但唐代確有文字記載人們用籠子之類的器皿收納促織,聽聲取樂?!堕_元天寶遺事》載:“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捉蟋蟀,閉于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亦皆效之?!盵7]22《開元天寶遺事》多采野史趣聞,雖不能算信史,但這條記載卻足夠說明:促織游戲不一定始于尋常百姓之家,也并非一定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傳入富戶侯門,個中原因不難理解,收納促織的器皿,最初十分考究,動輒真金象牙,精美無比?!叮ㄓ赫╆兾魍ㄖ尽肪砭攀艘纤稳祟櫸乃]的《負暄雜錄》:“斗蛩之戲始于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籠,而畜之萬金之資為之一喙?!盵8]717由此可見,唐代促織游戲已經(jīng)在富商子弟中間出現(xiàn)。
促織游戲至南宋大興,除了賈似道專門撰寫了《促織經(jīng)》以外,南宋姜夔的《齊天樂》詞前小序也有類似記述:“蟋蟀,中都呼為促織,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萬錢致一枚,鏤象齒為樓觀以貯之。”[9]163此外,《永樂大典》中曾收錄的《西湖老人繁盛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繁華的景象,也記載了臨安風靡一時的促織游戲——市民以促織游戲賭博取樂[10]12―13。至明清兩代,促織成了帝王后宮娛樂項目之一,例如明宣宗朝尚促織之戲,已有學者從明代筆記小說中找到許多吻合之處[11]44―46。其實除了筆記小說中的材料外,嘉靖時期所刻《皇明詔令》如實記載了宮廷采辦促織一事,《宣德八年(1433)八月初二采辦敕》:
敕奉御劉安兒,知府莫愚、況鐘等,今年閏八月節(jié)稍遲,爾等再取促織一千個,兩運送京,劉安兒在后運來,故敕。[12]667―668
據(jù)王重民考訂,《皇明詔令》乃明嘉靖進士傅鳳翱輯,有21卷本和27卷本[13]167―168。事隔不到一年,宮中第二道采辦命令直達地方政府官員手中,《宣德九年(1434)七月初六采辦敕》:
敕蘇州府知府況鐘,比者令內(nèi)官安兒吉祥采取促織,今他所進促織數(shù)少,又多有細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運自要一千個。敕至,爾可用心協(xié)同他干辦,不要誤了,故敕。[12]677―678
后宮對促織的需求量之大,質(zhì)量要求之高,竟然要依賴內(nèi)臣與地方官員的合作。不僅如此,當時用來收納促織的器皿也越來越精美,除了材質(zhì)昂貴外,還增加了工藝。據(jù)《格致鏡原》載:“宣德時蘇州造促織盆,出陸墓鄒、莫二家,曾見雕鏤人物,妝采極工巧。又有大秀、小秀,所造者尤妙,鄒家二女名也?!盵14]592此則材料說明自上而下的游戲之風帶動了促織盆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部分地區(qū)商戶以制造促織盆為營生。明清之際吳偉業(yè)的詩作有“詩史”之稱,其《宣宗御用戧金蟋蟀盆歌》詩便提到皇帝御用促織盆之事[15]491。
總之,從促織游戲的產(chǎn)生條件和流傳情況來看,一般平民不大會把這種秋季常見的小蟲作為游戲把玩的對象,原因是對于整日忙于生計的民眾來說,他們沒有這個精力。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構(gòu)成促織游戲重要的部件之一的價值不菲的器皿,遠非一般家庭所能擁有,能夠以竹籠代替金銀象牙聽聲取樂,已經(jīng)是最奢侈的模仿了。至于以蟲相斗的形式,如同源遠流長的斗雞文化一樣,完全是貴公子與富商大賈揮金豪賭的創(chuàng)意項目,然后以一種自上而下的形式漸次流傳。這種流行的游戲帶給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日甚一日的負擔。
自南宋促織游戲大興以來,明清兩代促織游戲依然風靡,更加有意思的是,在促織游戲大興的宋、明、清三代,也正是促織故事最多產(chǎn)的時期,促織故事正以此種游戲方式為土壤開花結(jié)果,并且伴隨始終,如表1、表2所示。在蒲松齡之前的敘事體語境中,促織類故事的題材整體上有共同的趨向,只是在某些具體情節(jié)中有各自的變化。自宋代以來的促織類故事在題材上基本遵從兩個內(nèi)容:第一,與神話傳說的玄幻主題不離始終,有些甚至受到“物類相感”母題的直接影響;第二,以本有其事的方式進行二次加工和創(chuàng)作,有些已經(jīng)開始關注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領域。
表1 南宋以來促織故事情節(jié)概覽
將表1、表2并舉觀之,不難發(fā)現(xiàn)兩類促織類故事中,蒲松齡的《促織》歸入哪一類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因為它的確從不同角度繼承和發(fā)揚了促織類故事的題材。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夠總結(jié)出如下幾點看法:
(1) 洪邁《夷堅志》的記載,將促織類故事出現(xiàn)的時間提前到了南宋,因此《促織》的取材來源時間或可重新考慮。
(2) 南宋以來的促織類故事,題材從一開始就帶著神乎其神的色彩和基調(diào),雖然徒留故事梗概,甚至有些虎頭蛇尾,但這種玄幻主題和神怪基調(diào)是一早就確定了的。
(3) 促織的形象和活動軌跡從一開始的不甚明朗,到后來出現(xiàn)專用名詞和專屬情節(jié)。人物形象從最開始虛化的符號和記載奇聞逸事的陪襯,到后來不僅出現(xiàn)了多樣化的人物,而且主要人物還有突出的性格特征??傊倏椆适聫摹爸竟帧钡娇坍嬋宋镏饾u豐滿。
(4) 明代促織類故事的題材開始向傳統(tǒng)的“物類相感”模式貼近,物與物之間的轉(zhuǎn)化和物與人之間的轉(zhuǎn)換,成了一條貫穿故事始終的主線條。
(5) 明清兩代那些與玄幻主題不離始終的故事,在情節(jié)安排上出現(xiàn)了生死轉(zhuǎn)換,同一生命形式的輪回,不同生命形式的重生與消亡在一定場域內(nèi)可以相互置換。
(6) 在本事類促織故事的結(jié)局方面,主人公的死去或是桂冠加身,無論命運如何懸殊,最終幾乎都要遵照現(xiàn)實社會的秩序和邏輯。
通過表格對比所得出的結(jié)論中,需要重點強調(diào)的就是“物類相感”模式在這類題材中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所謂“物類相感”的說法,《禮記 · 樂記》的記載較早:“倡和有應,回邪曲直各歸其分,而萬物之理,各以類相動也?!盵23]485《淮南子 · 覽冥訓》載:“夫物類之相應,玄妙深微,知不能論,辯不能解。故東風至而酒湛溢,蠶咡絲而商弦絕,或感之也。畫隨灰而月運闕,鯨魚死而彗星出,或動之也?!盵24]194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本文所探討的“物類相感”模式,其中比較重要的標志之一,是物我主客之間的交融、轉(zhuǎn)化,而不僅僅是文論中提到的“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和“人稟七情,應物斯感”那么簡單。宋代的《物類相感志》,從天文、地理、鳥獸草木等方面列舉了幾種同類、異類事物相感化的事跡,比如星象與動物之間的變化,雨露形成與草木的聯(lián)系等[25]29―39。所以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定義本文所要研究的“物類相感”模式:它以離奇玄幻的情節(jié)為背景,兩種或多種具有相同表征,而性質(zhì)不同的物類之間融通轉(zhuǎn)化,感化前的對象在幻化成另外一個對象后,打破了物類的界限,具備更充分的表現(xiàn)功能。
關于“物類相感”的研究實在是一個十分寬泛的領域,不過它作為中國哲學、美學和文學的核心問題,確實有自己的一個理論線條和應用時段。不少學者通過文論材料勾勒出了“物類相感”的理論流變,認為它肇自先秦,兩漢時期有所發(fā)展,至魏晉南北朝則日臻成熟[26]6?!疤烊撕弦弧弊鳛椤拔镱愊喔小闭f的理論基礎,已經(jīng)成為學界共識。其中朱鳳群提出,魏晉之后是“物類相感”理論全面應用的時期[26]13。其實“物類相感”說不僅在文學理論的著作中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在傳統(tǒng)的詩詞領域中更是異彩紛呈,所謂“幻化的出現(xiàn)既能滿足人們對死亡恐懼的心理補償,又能自圓其說。故而整個文學史上幻化母題出現(xiàn)頻率遠遠高于其他母題”[27]78。其實在小說的發(fā)展脈絡中,“物類相感”模式始終是其中至為重要的元素,蒲松齡之前的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這一文體的發(fā)展脈絡中,“物類相感”確已經(jīng)得到應用,比如莊周夢蝶和鯤鵬轉(zhuǎn)化已經(jīng)具備了“物類相感”的理論意識,《山海經(jīng)》《史記》中記載的部分傳說和故事也在不同程度上遵循著“物類相感”的模式,如夸父逐日、杜鵑啼血等,只是在情節(jié)安排、人物塑造等藝術(shù)層面,還遠未達到成熟之地。
在促織故事中,無論是怪力亂神的故事梗概,還是瑣碎不堪的片段描述,不僅在拓展想象空間的道路上高歌猛進,也已開始隱約地關注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現(xiàn)象,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些散見于筆記瑣聞中的小故事,為蒲松齡《促織》題材的產(chǎn)生提供了必要準備。蒲松齡的《促織》不僅在藝術(shù)層面上充分發(fā)揚了“物類相感”模式,同時也為諷刺社會現(xiàn)實這一傳統(tǒng)增添了荒誕的色彩。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與促織有關的文學體裁當然始于傳統(tǒng)的詩歌,作為悲秋傷懷心理的承載和纏綿悱惻情思的意象,“促織”在抒情文體中佳作良多,作品均籠罩著一層悲涼的氣氛,這也是構(gòu)成促織文化十分重要的抒情元素。泛化意義的“悲秋”成為促織類抒情文體的主流色調(diào),年歲時令、旅店深閨、靜夜幽居等特定時段和場景的觸動,加上促織這一具體物象作為載體,詩人將主觀情感融入其中,從而達到了主客體的統(tǒng)一。準確地說,促織的鳴聲引起了詩人們的悲涼情思,此即《文心雕龍 · 物色》篇所言“蟲聲有足引心”。促織在秋天出現(xiàn),自然而然成為文人寄托悲秋情懷的載體,這是其悲秋文化內(nèi)涵產(chǎn)生的基礎。俟后伴隨著敘事體文學本身的形成和發(fā)展,促織類故事在敘事體語境和話語模式中選擇了更加貼近社會現(xiàn)實的方式,往往由某個現(xiàn)實社會的橫切面或者老百姓生活的角落,進行適度的創(chuàng)作加工,故事本身依然保留一些離奇玄幻的情節(jié),但是在敘事方式上已經(jīng)逐漸嚴肅,直面現(xiàn)實的趨勢很明顯。敘事體文學弱化了語言承載感情的功能,注重語言對日常生活化的表達,文言短篇小說《促織》,在語言使用上就具備強烈的寫實層面的意義。
蒲松齡的《促織》處在一個對傳統(tǒng)文化總結(jié)的時代,同時也是小說這一文體大放異彩的時期,可以說他對中國文化中的怨刺傳統(tǒng)做出的本能反應和回饋,他通過小說為這一怨刺傳統(tǒng)增添了一抹神話和荒誕的色彩。當然,通觀歷代文學作品,帝王侯門之家酷好尤物的現(xiàn)象并不稀見,“上好一物,下不安寧”的現(xiàn)象也幾乎存于歷朝歷代,這一點史家尚不諱言,文學作品中當然更少不了口誅筆伐。
表3中臚列了自《詩經(jīng)》以來,對“上好一物,下不安寧”現(xiàn)象的諷刺之作,其中部分內(nèi)容本有其事,載入正史,而那些拈入文學作品中的現(xiàn)象也都出自擅長諷喻時事的大家之筆,關注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成為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這批文人士大夫處在上層貴族和底層老百姓中間,因而他們比底層百姓清楚帝王的好惡如何變成了一道道王命法則,也能較為客觀地洞察這些命令在層層下達過程中的夸張變形。
在這些作品的記載中,《明朝小史》中的一則故事尤其值得注意,朱一玄很早便將其列為《促織》的本事來源:
帝酷好促織之戲,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shù)金。時楓橋一糧長,以郡督遣,覓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駿馬易之。妻妾以為駿馬易蟲,必異,竊視之,乃躍去。妻懼,自經(jīng)死。夫歸,傷其妻,且畏法,亦經(jīng)焉。[22]
《皇明紀略》所引《歷代小史》本“帝”則作“宣廟”,但內(nèi)容相當,且整體事件同樣完整[28]21。前引兩則《皇明詔令》的內(nèi)容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忽視,將兩則詔令和此處的記載并舉觀之,可以發(fā)現(xiàn),《明朝小史》正可以補充正史的缺失。看起來稀松平常的兩道采辦促織的詔令,背后竟然存在這樣的悲劇,更加深刻的是,故事的主角是官僚體系中的下級官吏,卻也無法避免成為后宮游戲之樂的犧牲品,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可想而知。
表3 帝王酷好尤物的本事與諷刺作品概錄
《促織》一文雖然被作者安排了一個圓滿的結(jié)尾,但作者的批判態(tài)度是很明確的。他用委婉的議論揭示社會的黑暗,諷刺筆鋒直指最高統(tǒng)治者和貪婪暴虐的官僚階層。這種“婉而多諷”的藝術(shù)特色,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而且諷刺力度也更為深刻,正如郭沫若所稱贊的“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在蒲松齡《促織》中,“魂化促織”這一關鍵性情節(jié)是作者行文時的刻意安排。若沒有成子“魂化促織”,不僅成名一家三條人命不保,進貢促織的差事照樣會攤派給其他百姓,使更多的家庭跟著遭殃,這是毋庸置疑的。這種情況下,一只促織可能需要三條,甚至更多條人命來抵償,多么令人觸目驚心!《促織》文末,蒲松齡不無感慨地說道:
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20]496
成名因促織富,撫臣、縣令“并受促織恩蔭”,自官吏至庶民,他們的命運均被促織牽制,作者的諷刺多么巧妙而深刻!造成這種畸形社會病態(tài)現(xiàn)象的根源則是皇帝酷愛斗蟋蟀,“上好一物,下不安寧”。促織只是統(tǒng)治者為了滿足個人享受一時興起的玩物,各級官吏卻把它當作媚上、斂財?shù)慕^妙契機,以致作者發(fā)出喟嘆: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之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20]496
諷刺筆鋒既指向帝王,也抨擊了奉命行事的官員??梢?,蒲松齡不僅諷刺了統(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和官僚階層的貪婪暴虐,而且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對底層百姓肉體和精神的摧殘,這種以文學創(chuàng)作來諷刺現(xiàn)實的做法,是對《詩經(jīng)》以來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揚。
一類文學題材的生成和流變,離不開三種必要準備:第一是它所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第二是承載這種題材的文本樣式,第三是創(chuàng)作這類文學題材的作者。促織故事從產(chǎn)生之初就與促織這種游戲方式密不可分,但在“物類相感”這種傳統(tǒng)表達模式的影響下,促織故事一開始沒有十分明確的現(xiàn)實性,但隨著促織游戲的風靡以及它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現(xiàn)象,促織故事開始逐漸貼近現(xiàn)實,直至蒲松齡的《促織》,關乎諷誡成為其最終的落腳點,并且在藝術(shù)水平上達到了新高度。小說文體發(fā)展到蒲松齡的時代已經(jīng)日臻成熟,《促織》的突破意義在于:作者不僅很好地繼承了促織類故事的玄幻題材,將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中“物類相感”的模式加以發(fā)揮,同時又借助于小說體裁加以表達,似乎是在告誡世人,當上層官僚體系對普通百姓慣于盤剝和壓榨且日甚一日時,人們只能寄托于某種超自然的神力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魂化促織”就變得十分荒誕,如果不是重壓之下,是絕無可能產(chǎn)生這樣的社會心理的。這就是蒲松齡《促織》對“物類相感”模式的充分發(fā)揮所帶來的藝術(shù)效果,與此同時其也繼承和發(fā)揚了中國文人“婉而多諷”的文化因子。
促織故事在蒲松齡手中之所以能夠達到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的高度統(tǒng)一,與他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不無關系。魯迅評價《史記》為“謗書”,其實《聊齋志異》又何嘗不是?促織故事能夠進入蒲松齡的視野中,說明作者對促織故事背后所涉及的社會現(xiàn)實的深度思考。一方面,如果沒有他本人的修養(yǎng)造詣和技術(shù)上的準備,包括對促織故事的熟稔,對敘事文學的操控以及語言運用的自如,《促織》不可能達到一定的藝術(shù)水準。另一方面,如果沒有蒲松齡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受挫經(jīng)歷,他很難獲得一種對社會現(xiàn)實那樣清晰的反思視角,《聊齋志異》當然也就不可能達到一定的思想高度,《促織》也就不會具有那么強的藝術(shù)張力。總之,在促織故事的生成和流變中,蒲松齡的意義在于,他既能夠不舍藝術(shù)表達,同時又具備現(xiàn)實關懷,這大概就是促織文學題材發(fā)展成熟的標志和意義所在。
①此處到底指神遣虎化促織,還是神遣促織下凡,有不同說法。參見《格致鏡原》:“吳俗好斗蟋蟀,用黃金花馬為注。里人張生為之屢負,禱于玄壇,夜夢神云:‘遣吾虎助爾,在北寺門下?!瘡堄X,往尋之,獲黑蟋蟀,甚大,每斗輒勝,獲利甚豐,久之乃死。”筆者認為,若是神遣促織下凡,何故又再化身為促織?故此處從《格致鏡原》虎化促織說。
[1] 錢繹.方言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1:380.
[2]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129.
[3] 馬縞.中華古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30.
[4] 孔穎達.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02.
[5]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080.
[6] 賈似道.促織經(jīng)[M].明萬歷夷門廣牘本.
[7] 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M].北京:中華書局,2006:22.
[8] 劉于義,沈青崖,等.雍正陜西通志[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717.
[9] 陳書良.姜白石詞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163.
[10] 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2:12―13.
[11] 張東敏.促織本事考辨[J].社科縱橫,1996(5):44―46.
[12] 佚名.皇明詔令[M].明嘉靖二十七年浙江布政司增修本.
[13]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67―168.
[14] 陳元龍.格致鏡原[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592.
[15] 程穆衡,楊學沆.吳梅村詩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91.
[16] 洪邁.夷堅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1:93.
[17] 陸粲.庚巳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8] 謝肇淛.五雜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189.
[19] 歐陽健,蕭相愷.宋元小說話本集[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707―710.
[20] 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494―496.
[21]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625.
[22] 呂毖.明朝小史:卷六[M].燕京大學圖書館藏舊鈔本.
[23] 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85.
[24]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194―195.
[25] 趙美杰.贊寧物類相感志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29―39.
[26] 朱鳳群.物感說與同構(gòu)說比較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5.
[27] 張艷.中國三大神話母題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78.
[28] 皇甫錄.皇明紀略[M].北京:中華書局,1985:21.
2018-10-30
西北大學研究生自主創(chuàng)新項目(YZZ17027)
魯夢宇(1988―),男,河北承德人,博士研究生;楊瑞(1990―),女,河南南陽人,博士研究生。
I206
A
1006–5261(2019)02–0078–07
〔責任編輯 劉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