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紅麗,高 麗,毛小琴,張 米,李正倫,楊翠先
(1. 云南省傳染病??漆t(yī)院/艾滋病關愛中心檢驗科,云南 昆明 650301; 2. 昆明理工大學醫(y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3.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檢驗科,云南 昆明 650032)
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累計報告存活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98 878例,居全國前五。隱球菌性腦膜炎常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艾滋病患者,其抗真菌治療效果差,是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較長的抗真菌治療過程中(平均周期為12個月),隱球菌對抗真菌藥物會產生耐藥,從而導致治療失敗[2]。因此,臨床治療需要實驗室的體外藥物敏感性報告作為依據(jù)。不同地區(qū)藥敏折點是有差異的[3],目前,云南地區(qū)新生隱球菌常用藥物藥敏折點情況未見報道。對本院2007年8月—2018年7月艾滋病患者標本中分離的新生隱球菌菌株進行藥物敏感性檢測,并分析其報告,以期為本地區(qū)新生隱球菌的藥物敏感性折點建立提供數(shù)據(jù)。
1.1 菌株來源 304 株新生隱球菌全部分離自云南省傳染病醫(yī)院住院艾滋病患者標本,患者來自云南省的16個地州市。同一患者相同標本分離的新生隱球菌均進行藥敏檢測,經比較檢測結果相同,僅納入一次檢測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同一患者不同標本分離的新生隱球菌均納入研究。質控菌株為克柔假絲酵母菌ATCC 6258 和近平滑假絲酵母菌ATCC 22019。
1.2 菌株培養(yǎng)及復核鑒定 將-80℃保存的臨床分離的新生隱球菌菌株置于20℃復蘇24 h,使其恢復繁殖活力。在無菌條件下,將其轉種至沙保羅(SGC)培養(yǎng)基上,25℃孵育培養(yǎng)48~72 h,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然后進行菌種復核鑒定。復核鑒定由本院微生物室工作人員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四版要求[4],即根據(jù)菌落生長特征、鏡下形態(tài)以及生化反應,結合VITEK 2 YST 卡進行菌種鑒定。
1.3 藥敏試驗 采用Thermo Fisher公司的真菌藥敏板進行藥敏試驗,即比色微量稀釋法,每塊藥敏板都包被有適當稀釋濃度的抗真菌藥物和顯色劑。在藥敏板中,各抗真菌藥物及濃度范圍分別為5-氟胞嘧啶0.06~64 μg/mL,泊沙康唑0.008~8 μg/mL,伏立康唑0.008~8 μg/mL,伊曲康唑0.015~16 μg/mL,氟康唑0.012~256 μg/mL,兩性霉素B0.12~8 μg/mL。實驗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加樣后,在非CO2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72 h 讀取結果。根據(jù)顏色改變目視觀察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抗真菌藥物的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實驗同時檢測克柔假絲酵母菌ATCC 6258和近平滑假絲酵母菌ATCC 22019進行質量控制。
1.4 結果判讀 藥物敏感性判斷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四版[4]推薦的假絲酵母菌藥物敏感性判斷標準。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對6種抗真菌藥物的MIC50、MIC90和MIC 幾何均數(shù)進行分析。
2.1 標本來源 共收集2007年8月—2018年7月云南省傳染病醫(yī)院住院艾滋病患者標本分離的新生隱球菌304株,標本來源見表1。骨髓中檢出隱球菌的11例患者中,在治療的不同時期,有5 例曾在患者血液中檢出,2 例曾在患者腦脊液中檢出,4例僅在骨髓中檢出。
表1304株新生隱球菌標本來源分布
Table1Distribution of specimen sources of 304 strains ofC.neoformans
標本類型分離株數(shù)構成比(%)腦脊液19263.16血9631.58骨髓113.62胸腔積液30.98痰10.33組織10.33
2.2 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
2.2.1 6 種常用抗真菌藥物對新生隱球菌的MIC 值 藥敏試驗結果顯示,304株新生隱球菌對唑類抗真菌藥物(除氟康唑外)MIC均<1 μg/mL,多烯類的兩性霉素B MIC≤4 μg/mL,氟康唑及5-氟胞嘧啶的MIC≤32 μg/mL。見表2。
2.2.2 5 種抗真菌藥物對新生隱球菌的敏感性分析 未發(fā)現(xiàn)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藥的菌株。詳見表3。
表26種抗真菌藥物對新生隱球菌的MIC 值(μg/mL)
Table2MIC values of 6 kinds of antifungal agents againstC.neoformans(μg/mL)
抗真菌藥物MIC范圍MIC50MIC90MIC幾何均數(shù)5-氟胞嘧啶0.5~32242.32泊沙康唑0.015~0.50.120.250.09伏立康唑0.008~0.250.030.060.039伊曲康唑<0.015~0.50.060.120.053氟康唑0.12~32483.28兩性霉素B0.12~4110.75
表3304株新生隱球菌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藥敏結果[%(株)]
Table3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of 304 strains ofC.neoformansto 5 antifungal agents (%[No. of isolates])
抗真菌藥物敏感劑量依賴性敏感耐藥5-氟胞嘧啶95.39(290)4.28(13)0.33(1)伏立康唑98.68(300)0.0(0)1.32(4)伊曲康唑99.67(303)0.33(1)0.00(0)氟康唑97.04(295)2.96(9)0.00(0)兩性霉素B98.68(300)0.0(0)1.32(4)
注:泊沙康唑由于無體外藥敏試驗解釋,在此不進行判斷
新生隱球菌屬條件致病菌,隨呼吸經肺部侵入人體,由血液播撒至腦及腦膜,也可侵犯皮膚、骨和關節(jié)。該菌的發(fā)病與免疫力低下,尤其是HIV 感染有密切的關系。本研究中,檢出新生隱球菌的標本類型以腦脊液和血液為主,占94.73%,其次為骨髓(11例,占3.62%)。據(jù)報道,新生隱球菌在廣西[5]、云南[6]以及長沙[7]地區(qū)艾滋病患者骨髓標本中的檢出率為2%~2.65%,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在非艾滋病患者中[8-10]尚無骨髓檢出新生隱球菌的報道,可能與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新生隱球菌更易侵犯骨髓所致,提示艾滋病患者可聯(lián)合采集腦脊液、血液和骨髓標本進行培養(yǎng),以提高新生隱球菌的檢出率。
在艾滋病合并隱球菌性腦膜炎的患者中,治療初始階段就使用兩性霉素B 的患者,較初始時不使用此藥治療的患者死亡風險更低[11]。因此在艾滋病合并隱球菌感染的臨床路徑中,治療首選藥物推薦兩性霉素B 和5-氟胞嘧啶[2]。本研究中兩性霉素B對304 株新生隱球菌的MIC 范圍為0.12~4 μg/mL,MIC50和幾何均數(shù)(1 μg/mL 和0.75 μg/mL)均高于國內外的部分小樣本文獻[12-15]報道,如華東地區(qū)(96 株,MIC50為0.25 μg/mL,幾何均數(shù)為0.302 μg/mL)[9],上海(35 株,MIC50為0.125 μg/mL,幾何均數(shù)為0.26 μg/mL)[16],美國和日本(26 株,MIC50為0.0625 μg/mL)[17]。本研究的結果與國內[7-8]和國外[10,18-19]等檢測樣本量均大于100株的MIC50和幾何均數(shù)結果較一致。Espinel-Ingroff等[20]對全球3 590株新生隱球菌進行藥敏研究,結果顯示,兩性霉素B的MIC為2 μg/mL的菌株占0.95%(34株),MIC為4的菌株占0.084%(3株),與本次研究結果相近,提示擴大新生隱球菌藥敏實驗的樣本量,能更全面地反映新生隱球菌對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在本研究中,有4株新生隱球菌兩性霉素B 的MIC≥2 μg/mL,其中有1株為4 μg/mL,屬罕見情況,因此對此4株菌抗真菌藥物藥物敏感性進行了復檢,復檢與初檢結果一致。出現(xiàn)此種情況可能與艾滋病患者播散性新生隱球菌的復發(fā)率高,反復使用兩性霉素B 治療有關,提示高耐藥株出現(xiàn)可能是無藥物選擇壓力下的一種宿主反應[3]。
在本研究中,氟康唑、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伊曲康唑的MIC50、MIC90和幾何均數(shù)均稍低于非HIV 感染性新生隱球菌有關研究[8-9]結果,與亞洲多中心的研究[21]結果一致,氟康唑、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伊曲康唑對艾滋病患者分離的新生隱球菌菌株的MIC 值與非艾滋病患者分離的菌株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艾滋病患者MIC 幾何均數(shù)均小于非艾滋病患者。
本次研究以假絲酵母菌臨床菌株體外藥敏試驗解釋為藥敏折點,對新生隱球菌進行判斷,5種抗隱球菌藥物敏感率均達到95% 以上,伊曲康唑最敏感,敏感率達到99% 以上,遠高于相關文獻[3,7,9,21]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