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彥君 唐迪 雄鷹 王天義 朱林劍 張德安 包海濤 吳昊 崔向紅
目前,我國腦卒中患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醫(yī)療水平的提高雖然使腦卒中患者病死率明顯減低,但絕大多數(shù)幸存患者均遺留有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1]。研究表明,8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存在肢體痙攣,是病情恢復和功能康復過程中的主要問題[2]。前臂旋前肌群痙攣較為常見,嚴重影響前臂旋轉及手部功能恢復[2]。緩解前臂旋前肌群痙攣,降低肌肉張力,是提高腦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關鍵[3]。我中心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共同研發(fā)機械輔助被動牽伸裝置(專利號ZL 2013 1 0074498.1),用于患側前臂旋前肌群被動牽伸,降低肌張力,已取得良好效果[4]。我們對牽伸裝置的控制系統(tǒng)進一步升級,設計制造“自適應控制”系統(tǒng)(專利號ZL 2016 1 0556080.8)。該控制系統(tǒng)可以根據(jù)患者肌力、肌張力等情況,即時自動調整參數(shù),牽伸患者。本研究擬通過該裝置,探討其改善腦卒中患者前臂旋前肌群張力,提高運動控制能力,促進前臂及手功能康復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中心接受康復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所有患者納入標準為:①符合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出血、腦梗死診斷標準[5],同時有影像學資料。②年齡20~70歲。③為初次腦卒中發(fā)病,或者既往有發(fā)作,但無功能障礙,可維持坐位30 min或支撐下維持坐位30 min。④前臂旋前肌群根據(jù)改良Ashworth分級評估為1+級或以上。排除標準為:①患者生命體征尚不穩(wěn)定,或住院時出現(xiàn)病情惡化。②有較嚴重出血傾向,或者合并較嚴重的心、肺、肝、腎等疾病、糖尿病等。③服用巴氯芬或乙哌立松等肌肉松弛藥物。共入選患者120例,通過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A組)、機械輔助被動牽伸組40例(B組)、機械輔助自適應牽伸組40例(C組)。三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s)]
表1 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n,(s)]
組別 例數(shù) 年齡/歲 性別 診斷 偏癱側男女腦梗死 腦出血 左 右A組 40 56.07±13.85 25 15 22 18 15 25 B組 40 56.70±13.67 23 17 27 13 19 21 C組 40 56.43±13.91 26 14 25 15 20 20
1.2 研究方法 三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包括:高壓氧、中醫(yī)理療、藥物、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及日?;顒佑柧毜取組在上述康復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我們研發(fā)的機械輔助被動牽伸裝置(專利號ZL 2013 1 0074498.1),治療前臂旋前肌群痙攣,治療參數(shù)、方法與我們上一實驗相同[4]。C組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同時給予我們研發(fā)的機械輔助自適應牽伸裝置(專利號ZL 2016 1 0556080.8),降低前臂旋前肌群張力。該裝置通過扭矩傳感器檢測手掌托板得到的驅動力矩,當患者力量不足,小于閾值時,此時啟動電機,給予助力,使患手恰好在閾值速度下運動。該控制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測,并即時調整,達到自適應要求。牽伸治療時,患者取坐位,面朝裝置,患者手掌、手指固定于裝置分指扳上,肘關節(jié)伸直,肩關節(jié)取適合體位?;颊咧鲃有D前臂,如不能完成,由裝置助力完成。牽伸20 min/次,2次/d,共治療3個月。
1.3 評定標準 于治療前(M0)、治療1個月(M1)、治療3個月(M3)分別進行前臂旋前肌群張力、上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肌張力采用改良Ashwoah痙攣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結果為0、1、1+、2、3、4,分別計0、1、2、3、4、5分[6]。上肢運動功能采用簡化上肢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共33項,滿分66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滿分為100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以(s)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前臂旋前肌群張力評分情況比較M0時三組患者前臂旋前肌群M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1時B組、C組MAS評分雖較A組有改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3時B組MAS評分較A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7<0.05),提示M3時B組較A組可以更有效降低肌肉張力;C組MAS評分較B組(P=0.042)、A組(P<0.001)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M3時C組在降低肌肉痙攣方面較B組、A組效果更好(表2)。
2.2 三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情況比較 在M0時三組患者上肢FM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1時B組、C組上肢FMA評分較A組有改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3時B組上肢FMA評分較A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8<0.05),提示M3時B組較A組上肢功能明顯改善;C組上肢FMA評分較B組(P=0.046)、A組(P<0.001)均有明顯提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M3時C組較B組、A組能夠更有效改善上肢功能(表3)。
表2 三組患者前臂旋前肌群張力評分情況比較(s) 單位:分
表2 三組患者前臂旋前肌群張力評分情況比較(s) 單位:分
注:與A組比較,*P=0.027,#P<0.001;與B組比較,△P=0.042
組別 例數(shù) M0 M1 M3 A組 40 3.10±0.78 2.68±0.92 2.22±0.89 B組 40 3.08±0.83 2.70±0.91 1.78±0.89*C組 40 2.82±0.81 2.38±0.90 1.35±0.95#△
表3 三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情況比較(s) 單位:分
表3 三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評分情況比較(s) 單位:分
注:與A組比較,*P=0.028,#P<0.001;與B組比較,△P=0.046
組別 例數(shù) M0 M1 M3 A組 40 16.45±6.21 47.18±6.42 74.13±6.23 B組 40 15.78±5.92 49.50±7.76 77.23±7.61*C組 40 16.67±5.54 47.83±6.74 80.90±6.35#△
2.3 三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情況比較在M0時三組患者MB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1時B組、C組MBI評分雖較A組有改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3時B組MBI評分較A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0<0.05),提示M3時B組較A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改善;C組MBI評分較A組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2<0.05),說明M3時C組較A組能夠更有效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C組MBI評分較B組雖有提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14>0.05),說明C組、B組在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未見明顯差異(表4)。
表4 三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情況比較(s) 單位:分
表4 三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情況比較(s) 單位:分
注:與A組比較,*P=0.020,#P=0.002
組別 例數(shù) M0 M1 M3 A組 40 50.63±10.99 59.88±10.83 73.62±9.93 B組 40 51.37±11.60 62.75±10.86 78.63±8.91*C組 40 51.25±11.81 62.25±10.92 80.25±8.77#
在既往實驗中,我們利用機械輔助被動牽伸裝置,治療腦卒中后前臂旋前肌群痙攣,取得良好效果[4]。我們將控制系統(tǒng)升級為“自適應控制”,并應用于本實驗,也取得了很好療效。“自適應控制”源于工業(yè)概念,指根據(jù)情況改變,控制系統(tǒng)可以自動調節(jié)自身特性[7]。本裝置的“自適應控制”系統(tǒng)利用扭矩傳感器,測量患者肌力及肌張力等參數(shù),并根據(jù)情況自動調節(jié)助力。例如當患者僅具備30%肌力,尚無法完成動作,則啟動70%助力,協(xié)助患者完成旋轉動作;隨著患者病情恢復,具備50%肌力,機器則啟動50%助力,協(xié)助患者完成旋轉動作?!白赃m應控制”系統(tǒng)根據(jù)患者實時情況,進行即時自動調整,協(xié)助完成動作。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3個月后,C組在肌張力、運動功能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B組,說明自適應牽伸模式較被動牽伸模式有效。在被動牽伸模式下,無論患者肌力、肌張力處于何種狀態(tài),裝置均給予患者被動牽伸,不需患者主動意識參與,興奮程度較低[8];而在自適應模式下,患者主動參與,前臂需進行有意識的旋轉活動,高級腦中樞參與其中,興奮水平較高,更利于神經恢復[9]。另一方面,由于患者主動參與,前臂進行有意識的旋轉活動,肌肉進行主動運動,有利于肌力訓練,增加肌力。已有研究證實,肌力增加,可以有效抑制拮抗肌張力,改善肢體功能[10]。但在治療3個月后,C組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方面與B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觀察時間尚短有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3個月后,C組在肌張力、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A組,說明機械輔助自適應牽伸組較對照組可以有效改善前臂功能。機械輔助自適應牽伸有以下優(yōu)點:首先,它利用扭矩傳感器,測量結果較人工牽伸更為量化準確,不受人為主觀因素影響[9];其次,在肌肉牽伸過程中,肌張力隨運動實時發(fā)生變化,自適應模式可以根據(jù)變化即時調整牽伸參數(shù),反應較人工敏感;再次,機械輔助牽伸,訓練強度高,重復運動次數(shù)多,更利于形成動作記憶[11];最后,機械輔助牽伸動作標準,克服人工治療穩(wěn)定性差等缺點[11]。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3個月后,B組在肌張力、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方面均優(yōu)于A組,這與既往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4]。機械輔助被動牽伸,我們采用緩慢、持續(xù)牽伸,可以有效降低肌張力,促進功能恢復[12]。
因此,機械輔助牽伸在自適應模式下,較被動模式及人工治療,可以更有效降低肌肉張力,改善功能,有利于患者重返工作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