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斌
摘要:古典詩詞歷來是高考重難點,但是由于古詩詞本身跳躍性等特點,學生們視高考古典詩詞閱讀為畏途,而心理學圖式理論則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幫助學生構建古詩詞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和策略性知識圖式,從內容圖式上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可以讓學生建構起總體的古典詩詞閱讀圖式,從而幫助學生解決高考古典詩文讀不懂、不會答的問題。
關鍵詞:高考古典詩詞;圖式理論;策略性知識圖式;陳述性知識圖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3.018
中圖分類號:G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9)03-0077-04
高考古典詩詞一直以來是考試重難點,但是古典詩詞由于本身的暗示性、跳躍性、凝練性、時代性等特點,以及考試能力層級要求過高等原因,學生視高考古典詩詞閱讀為畏途,不知道該怎樣應對高考古典詩詞,既讀不懂,也不會答,而認知心理學的圖式理論則為幫助學生解讀高考古典詩詞提供了新的視角,幫助學生解決高考古典詩文讀不懂、不會答的問題。
一、高考古典詩詞答題困境及原因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fā)乎情而施乎藝也。”孔子指出,詩具有“觀、興、怨、群”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古詩詞因其語言凝練、感情充沛、意象深遠、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及人文情懷等原因,一直是高考選題和文學愛好者的寵兒。
根據往年高考古典詩詞命題特點,我們不難發(fā)現,高考古典詩詞命題緊扣考綱,選材以唐宋律詩、詞為主,除了名家名品,還包括許多小眾作者的作品,此外,詩詞鑒賞角度多樣,學生們無法提前從多個鑒賞角度將所有前人的詩詞以背涌的方式進行掌握,這就使得學生們必須學會古典詩詞鑒賞,但是學生們視高考古典詩詞鑒賞為畏途,原因之一就是古典詩詞本身的特點:
暗示性。古典詩詞可以用精細但又準確精妙的方法描述難以言明的意境,如法國詩人魏爾倫寫到: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聯接著確切,而這也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征:富于暗示。
跳躍性。古典詩詞可以讓讀者非常自然地從眼前的詩文聯想到詩文描繪的場景,從眼前的事物觸發(fā)靈感,聯想到彼事物,把事物自然聯結起來,跳躍自如,正如李賀的《李憑箜篌引》,詩人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意象,讓我們感受到箜篌聲色之神美,樂者技藝之高超。
凝練性。凝練,指用簡潔、精確、活潑的措辭,概括、集中地描繪現實,用寥寥詩句承載豐厚的思想,就像是“浩蕩離愁白日斜”,以“浩蕩”、“白日”兩詞寫出了作者的愁思之廣。
時代性?!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的時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古詩詞是文化的載體,而寫詩時,不因時代背景有感而發(fā)的詩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作者所處時代的精神風貌、人文習俗及詩人自己的追求志趣、愛好情結、人生閱歷在詩中皆可能有所體現,因此,古詩詞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體對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理解,而時代的久遠造成了學生理解的障礙。此外,古詩詞的暗示性、跳躍性、凝練性則進一步增加了古詩詞理解的難度。
原因之二,考試的能力層級要求過高??季V規(guī)定除了考察鑒賞評價能力層級處于D級之外,也要求學生會分析詩歌的言、形、技、評,這種全面地考核方式對于平時詩詞閱讀較少、歷史知識缺乏的學生來說,是極大的挑戰(zhàn),而且在高中以前,古詩詞的考核方式大都是通過記憶的方式進行考核,而如何鑒賞詩歌,學生根本沒有系統學習過,所以高中以后,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如果繼續(xù)按照以前的學習方法,其結果必然不盡如人意。
原因之三,就是學生答題表述上的欠缺,不會用專業(yè)術語,答題語言不精準,不雅致。包括教學差異性,學生個體差異性在內的種種原因使得學生學不會古詩詞鑒賞的表達技巧,所以他們即便知道答案,也無法表達出來,最終呈現在考卷上的結果和那些不知道答案的學生是一樣的。
因此,學生對古詩句既讀不懂,也不會答。學生心浮氣躁的“考讀”,漫無目的的“散讀”,淺嘗輒止的“點讀”,從圖式角度看這就是一種拒絕吸納新圖式的表現,是白我中心的片面同化、錯失同化、拒絕順應的表現。因此教師們要以傳統古詩詞教學為基礎,結合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建構起有效的古典詩詞閱讀與解題圖式,使之成為學生正確答題的引領者,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高考古典詩詞。
二、圖式視角下解讀高考古典詩詞
圖式這個術語,最早是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康德(Kant)在1781年提出的,后來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實驗的方法,確定了圖式概念新的含義,而圖式理論也成為他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亦成為發(fā)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經典理論。個體在頭腦中存儲的有組織的、有等級的某一主題的知識架構就是圖式,而圖式理論也是關于人的知識如何表征,分類,才能夠高效運用的認知心理學理論,人腦中所保存的一切知識,最低級的是單元,單元構成“組塊”,“組塊“”構成系統。這些單元、“組塊”和系統就是圖式。
舉個例子來說:當你看到一只布谷鳥時,你會知道那是一只布谷鳥,但是你的大腦是如何做出那是一只布谷鳥的判斷呢?首先,鳥的特征有很多,比如翅膀、羽毛、鳥嘴等等,這些特征是最低級的單元,當你看到前面任意一特征,即便只看到一種特征,你也會認為它是一只鳥,當看到某些事物的某一特征,大腦會將其他特征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關于鳥的畫面,鳥這一級別就是第二層;當你聽到鳥發(fā)出了“布谷——布谷”的叫聲時,你就可以在鳥這一第二層級的基礎上做出第三層級的判斷,即這是一只布谷鳥。以上就是對圖式理論的最簡單解釋。
圖式理論與閱讀理解關系密切,西方學者曾根據圖式理論,提出了閱讀模型和課文理解模型,這些模型對提高個體閱讀理解能力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將圖式理論運用到對高考古典詩文解讀上是很有價值,也很有必要的。
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圖式也可以分為很多種,從學習者閱讀能力的角度來看,圖式可以分為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形式圖式;根據圖式所表征的知識的性質,可將圖式分成陳述性知識圖式和策略性知識圖式……根據古詩詞的特征,陳述性知識圖式和策略性知識圖式尤為重要,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古詩詞,也應當先從古詩詞圖式本身人手,幫助學生建立起古詩詞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和策略性知識圖式,然后從內容圖式人手,激發(fā)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
(一)將學生的古典詩詞陳述性知識圖式結構化
陳述性知識圖式是指個體能夠用語言直接表述的知識,主要用來解答“是什么”的題目,且陳述性知識是策略性知識的基礎。魯梅哈特曾經說道,學習者能不能正確讀懂一篇文章取決于學習者所具有的圖式與文章所要求的圖式相不相適應,也就是學生大腦中存在的古典詩詞的知識是否與學生當前正在閱讀的古詩詞所要求的知識儲備相適應。陳述性知識可以說是古詩圖式中的單元、組塊,如果學生無法形成古詩詞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其古詩詞圖式必然無法有效建立,又何談后面的上層圖式的建立,所以古典詩詞解讀的第一步就是要建立結構化的古典詩詞陳述性知識圖式,讓學生大腦中關于古詩詞的陳述性知識變得有序。
古典詩詞除了內容豐富,表達技巧也是多種多樣,僅在高考中常用的表達技巧就多達十一種,像直接抒情、虛實結合、烘托等,學生除了要建立古詩詞類型的陳述性知識圖式,也需要有古詩詞表達技巧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如: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查慎行《舟夜書所見》)。全詩既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又運用了動靜結合的技巧,前兩句寫靜態(tài),后兩句寫動態(tài);又如: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薰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王昌齡《秋詞》)。首句破題,以描寫秋景來渲染深宮寒夜的氣氛。(具體表達技巧、詩例不一一贅述,可參考高考教輔材料)。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們應當多結合具體詩句,幫助學生建立起古詩詞表達技巧的知識
(二)讓學生掌握高考古典詩詞解題的策略性知識圖式
策略性知識圖式是當個體面對題目時,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辦法來解決題目,策略性知識圖式的運用與個體的學習經驗、知識背景,與教師們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有密切的關系。學生在建立起高考古典詩詞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后,如果不能建立起策略性知識圖式,那就相當于一個學者學富五車卻不知怎樣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其結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所以,在學生掌握了古詩詞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后,教師們就應當幫助學生建立解題的策略性知識圖式,構建整體性閱讀圖式。
1.首先要緊扣考綱
《考試說明》中對于高考古詩詞的要求為: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作者的觀念、立場。所以在平時的練習中,就應當從以上兩大方面人手,讓學生知道面對一首古詩詞,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把握,尤其是代表性詩句,一定要進行系統學習,而不是僅僅學習課本上的詩句。
2.了解答題規(guī)律
高考古詩詞題型雖多,但是在答題時卻也有總體規(guī)律可循,并非無跡可尋,答題時應當從以下幾點人手:(1)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根據作者生活背景和所處時代來看待作者所寫的詩,而非脫離背景,妄議古詩。(2)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古詩中的景與情從來都是相伴而生的,所以看到古詩中的景時,也應該看到古詩中的情。(3)分點答題,點后例證。答題時,一定要標好序號,每個序號就是一個點,每個點寫完都要用相應的詩句進行分析,而不是所有的答案混成一鍋粥進行答題,沒有重點、主次,學生答得累,老師看得累。(4)就詩論詩,不枝不蔓。答題時,不應用其他詩的詩句進行答題。(5)專業(yè)術語,精準雅致。詩詞有許多專業(yè)術語,像是詩詞的修辭手法,其專業(yè)術語就有十一種,如果學生記不清這些專業(yè)術語,那么答題時,也就很容易混淆,所寫的答案也就不對。掌握規(guī)律,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3.掌握答題要領
不同類型的題目,有著不同的答題要領,高考詩詞一共有八種常見題目類型,包括:形象類、意境類、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類、語言煉字類、“詩眼”類、句意類、表達技巧類、關鍵詞類,而形象類題目的答題要領為:
(1)找到描繪形象的有關詩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意;(3)結合詩歌主旨分析詩人寫這一形象的原因;(4)指出描寫這一形象的作用,這與“詩眼”類題目的答題要領是不同的,“詩眼”類題目需要:(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2)解釋該字在詩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3)展開聯想和想象,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詩句中描摹景象;(4)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達到了怎樣的藝術效果。所以學生需要學會分門別類地掌握答題方法,做到頭腦中思路清晰,條理明確,而不是一團漿糊,當學生了解答題規(guī)律以后,就需要學會根據題目對癥下藥,真正建構起不同類型題目的策略性知識圖式。
三、古典詩詞教學與圖式理論結合時注意的問題
(一)把握圖式習得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圖式的遷移能力
認知心理學認為,個體至少從兩個例子中抽取相同的特征才能形成圖式,就像如果要在頭腦中形成鳥的形象,那么個體就必須將金絲雀與布谷鳥進行比較、抽象、概括,才能得出鳥的共性,鳥都有羽毛、有翅膀、有喙,最終形成了鳥這一圖式;再比如建立懷古詩圖式,那么至少在學習完《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和《詠懷古跡》其二(杜甫)這兩首詩后,學生在教師們的幫助下通過分析、比較、排除、概括,最后才能歸納出懷古詩這個圖式的常量和變量,從而形成懷古詩圖式。所以,這也啟發(fā)我們可以將同一類型的古詩詞集中學習,更快地幫助學生建立某一類型的古詩詞圖式。此外學生還應通過練習不斷地豐富古典詩詞閱讀圖式,這樣才能鞏固圖式,進一步激活和擴展學生的閱讀圖式。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豐富其古詩詞閱讀圖式
從讀者閱讀能力出發(fā),個體的閱讀能力分成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三種圖式能力,而個體這三種圖式能力越強,對詩歌的理解程度也就越深。其中,語言圖式指個體對組成文章的語言的掌握程度,如:詩詞中常見字的含義、詩句的表達技巧等;內容圖式指個體對詩詞主題、背景的熟悉程度,如: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行宮》元?。?。如果學生對唐玄宗了解不多,那么很可能會曲解這首詩的意思,將本是抒發(fā)宮女哀怨之情,描繪詩人對朝代盛衰變換感慨的古詩錯誤理解為描繪宮女悠閑安逸的生活;形式圖式則是指個體對詩歌類型的了解程度。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這句話放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同樣,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古詩詞,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古詩詞的語言凝練、跳躍,創(chuàng)作背景與學生生活的時代相距較遠等等特點,使得學生沒有多少興趣去主動閱讀古詩詞,只是被動地為應付考試而閱讀古詩詞,所以,我們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從內容圖式人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古詩的背景切人,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閱讀興趣,同樣以元稹的《行宮》為例,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閱讀這篇詩文,并且進行分析,學生很可能會提不起興趣進行閱讀學習,但是,如果開始先以唐玄宗的愛情故事引入,再過渡到這篇詩文的背景,那么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了,其學習效果也會大大不同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培養(yǎng)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愿意主動建構古詩文圖式,愿意多讀詩詞,而學生古詩文閱讀量的增加又有利于高考古典詩文圖式的構建。與此同時,教師們在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古典詩詞時,教學方法也應該多元化,解讀詩詞的角度也需要多元化,也可以多組織一些古詩文的背誦、講座,編寫打油詩等趣味性較強的活動。
結語
高考古詩詞一直都是高考的重難點,而學生們也一直將古詩詞高考題視為一座大山,而圖式理論從閱讀心理學的視角揭示了個體閱讀過程的內在機制和規(guī)律,為我們幫助學生理解和閱讀高考古詩詞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通過構建古詩詞圖式,可以深入到古詩詞閱讀的核心。閱讀詩詞的過程就是發(fā)現和建構詩詞意義的過程,因此,教師們要積極地將圖式理論應用到古典詩詞的教學中,讓學生真正建立起古典詩詞的陳述性知識圖式和策略性知識圖式,走出古典詩詞閱讀難、答題難的困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圍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選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趙缺.無咎詩三百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4]魏薇,劉明東圖式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07,(7).
[5]錢鐘書.談中國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