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摘要:本文基于ELF視角,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法及平時作業(yè)的抽樣調查對部分教師的語言態(tài)度進行了調查。研究發(fā)現大多數教師已經意識到英語語言的教授應該以理解性為主而不是過度強調其正確性,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了解西方文化,更是為了用英語談論本土文化;此外,該研究還發(fā)現目前教材中關于本土文化的素材很少,教師和學生都缺乏運用英語談論本土文化的能力;最后指出在英語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情況下,英語教師應正視英語作為通用語兼具區(qū)域特征的特點。
關鍵詞:ELF視角 大學英語教師 語言態(tài)度
中國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國家和社會各界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各種期待和要求。作為地方性的應用型本科院校,我們更應該強調并且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不是著重培養(yǎng)他們的學術性研究能力。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計劃將英語專業(yè)和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才和英語教師的語言態(tài)度息息相關。高校教師的語言態(tài)度主要分為三種:傳統的基于母語使用者的母語思維模式ENL、基于多重化和多中心的世界英語思維模式WE以及正在興起的以抗拒英語母語規(guī)范、彰顯基于內向中心化規(guī)范的以英語為區(qū)域變體的英語通用語思維模式ELF。目前,諸如中國英語、日本英語、印度英語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它們都是融合了本國文化的英語變體,教師對這些語言變體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直接會影響他們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
一、基于ELF視角的英語教學觀
ELF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Haberland,Knapp等人的研究,后通過Firth、Jenkins和Seidlhofer等學者的影響在世界各地逐漸成為研究熱點。ELF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是ELF教學研究,強調培養(yǎng)學生進行成功交際的能力。2000年之后,專家學者們又陸續(xù)提出如下觀點,Mckay等指出ELF視角下英語教學應該以可理解性而不是正確性為目標;Kirkpatrick認為語言學習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在英語通用語或多語語境下成功使用英語的能力而非習得標準英語和獲得母語使用者英語水平;Murry認為學生的語用能力不應基于某一特定語言群體的語言規(guī)范,應基于學生對支配語言交際的更為寬泛的語用原則的理解和接受度。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中英語教師的語言態(tài)度研究
高校英語教師是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主體之一,他們的語言態(tài)度基本能代表所有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態(tài)度。同時,他們的語言態(tài)度還決定了他們的教學觀和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分析法和作業(yè)評估等研究方法。發(fā)放調查問卷13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00份。受試教師包括英語專業(yè)教師34名,非英語專業(yè)教師66名,受試教師年齡為29歲至55歲,職稱涵蓋副教授17名,講師55名,助教17名教員10名,實驗員1名,訪談參與者包括5名教師。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1.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知,教齡較小的年輕教師更容易接受ELF視角下語言應以表達意思為首要目標的現實,因為他們的成長、學習背景也是向這個趨勢靠攏的。認為語言應該優(yōu)先強調其正確性的教師是受了教師的職業(yè)身份、社會地位、人設形象等因素的影響。部分老教師,隨著經歷閱歷的增加,發(fā)現學生尤其是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能讓對方在口語或書面語中明白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即可。還有部分教師經常外出交流,關注全球化國際化的趨勢,他們認為語言勢必要攜帶有本土文化,否則這個民族很快將被其他民族進行文化殖民。
上表中,A是“了解世界各國文化弘揚本土文化的工具”,B是“以可理解性而不是正確性為目標”,c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意識和能力”,D是“打破對英語母語規(guī)范的迷信”,E是“帶有本土文化的區(qū)域英語更容易保留本土文化免受文化殖民”。
高校英語教師除了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外,最主要的是需要用英語解讀、講授本土文化,所以高校中的英語教學應包括用英語講授中國本土文化,而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語講授更應該凸顯地方文化特色。所以,時代要求我們應恰到好處地將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到英語教材中,讓學生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可以了解中國文化。既學習了英語也了解了中國文化,也最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國本土文化,也避免了教材內容選材單一的問題。作為地方性本科院校,我們更應該做到讓教材融合本地特色。
2.訪談結果分析
問題:請問您如何看待Chinglish?
請問您一定會按照英美母語規(guī)范來教授學生嗎?
您教授什么課程?該門課程中存在中國文化缺失現象嗎?
對于中國式英語的現象,在五名受訪教師中,有一名教師認為他就喜歡帶有中國味兒的英語,很有特點,能保留中國文化特色及語言思維模式,沒必要刻意去改變。還有兩名教師認為能感覺到自己的中國腔,但也不打算做出改變,因為長期置身于本土文化,很難改變。還有1名受試教師盡量在向英語母語靠攏,因為自己是老師,每天在進行語言示范,不應該讓學生失望,所以想努力改掉中國腔。最后1名教師因為對英語、英美文化、政治、經濟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他的英語原本就很地道。從和他們的交流當中也可以發(fā)現,前三位教師是不太堅持英美母語規(guī)范的,后兩位教師是因為人設和興趣而堅持英美母語規(guī)范。對于中國文化是否缺失這一現象,包括這5名老師在內的100名老師都強烈認為中國文化在英文教材中嚴重缺失。關于中國文化的部分涉獵較少,而且一般都出現在選讀部分。在用英語講授中國文化的過程中,教師明顯覺得自己信息量少,難以準確表達,缺乏用英語談論中國文化的能力。
3.作業(yè)抽查結果
作業(yè)抽查完成后,發(fā)現了一個現象:老師們對拼寫和正確形式這兩個項目的批閱次數明顯較多,對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地道表述關注得較少。究其原因,一是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瀏覽作文,前三個項目易于修改和批注,二是后兩個修改起來確實有難度,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出地道的符合母語規(guī)范的表達。所以,有的老師只是認為自己應該堅持母語規(guī)范,講地道英語,但事實上并沒有實現或者受各種因素影響很難實現。
三、結語
研究顯示,目前英語教師群體的語言意識已逐步崛起,并呈現多樣化趨勢。青年教師隊伍越來越壯大,他們的思想較為前衛(wèi),加之自己的成長、學習背景也幾乎是注重了語言的語用功能而非追求準確性;而且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意識到,完全按照母語規(guī)范學到的英語,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模式進而影響其價值觀,英語可能成為傳播西方文化的“語言工具”。問卷調查及訪談說明目前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英語語言的教授不應唯母語是尊,而應以交流為主要目標,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和語用意識,還應清晰地認識到學習英語主要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討論中國文化的能力。在訪談中,教師還提到了英語教材中嚴重缺失有關中國文化素材的現象。中國人學習英語不僅是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還有用英語談論中國文化。抽查作業(yè)樣本發(fā)現教師們在調查問卷中的態(tài)度和實際批閱作業(yè)時的表現不一致,部分教師只是認為自己應該以母語規(guī)范為準,講地道的英語,但在實踐環(huán)節(jié)自己都很難做到。總之,結合ELF視角和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我們的教師應該更新觀念、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真正能做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及語用能力,而不是一再強調其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