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建宏
內(nèi)容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語文學習的評價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由此可見,動態(tài)生成是課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標志。那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呢?本文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看法。
關鍵詞:低年級 語文課堂 口語表達 互動生成
國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語文學習的評價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語文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庇纱丝梢?,動態(tài)生成是課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標志。那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動態(tài)生成,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呢?我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如下幾點:
一.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引導生成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以往我們課堂中的生成往往符合教師期望的標準答案,這個時候?qū)W生的思維是被壓抑的,久而久之,學生課堂上并不是享受學習的過程,而是學會了察顏觀色,根據(jù)老師的神態(tài)去判斷老師心中的標準,學生被人為地剝奪了就一個問題而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更新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在和自己交流、談心。
在教拼音j q x 時,j q x和ü相拼時ü的兩點要去掉,這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是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師:小朋友們,j q x 他們除了和I是好朋友,他們還和……(老師的話還沒說完)
生:ü!(有幾個學生高興得喊了起來)
師:哦,原來小朋友都知道了,(幾個學生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那就請幾個小朋友把j和ü手牽手的樣子寫出來吧。
(學生們紛紛踴躍舉手上黑板寫,有人寫成了ju也有人寫成了jü,下面的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爭論開了)
師: 到底誰對呢?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會告訴大家j q x是怎么和ü手牽手的。
(學生們聽到要講故事,馬上瞪大了雙眼,雙眼中充滿了好奇)
有一天,j q x三人去找ü玩,ü看見他們來了非常高興,馬上出門迎接,可是ü覺得自己戴這眼鏡迎接朋友很沒有禮貌,于是ü就摘掉眼鏡牽著j q x三人的手把他們領進了家門。
生:哦,我知道了j q x和ü牽手時應該把ü的兩點去掉。
生:就像陳老師每天給我們上課前總是先把她的太陽鏡摘掉一樣。
生:我們也要像ü那樣做個有禮貌的人。
生:如果我沒有禮貌就沒有人和我做朋友了。
……
“對話”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是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zhì)性標識。
教學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教學對話就是建立在這一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為“文本”的教材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的發(fā)展目的。這個片斷師生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對話,學生暢所欲言,在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進行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
二.在群體的智慧中創(chuàng)設生成
這學期我所帶的班有點特殊,因為有兩個學生是靠戴助聽器來維持微弱的聽力,聲帶等發(fā)聲器官一切正常,一般的讀音難不倒她們,碰到有些讀音時,由于他們的耳朵不能區(qū)分細微的差別,發(fā)音困難比較大。
特別是在教聲母zh ch sh r時,從口型看,基本相同,所以這四個聲母從她們口中發(fā)出來根本沒有什么區(qū)別,怎么辦呢?如果一直幫她們倆糾正,浪費了別人的時間,不及時糾正又影響了后面音節(jié)的學習。這時一個經(jīng)常和她們在一起玩的學生指著其中一個聽力有障礙的學生說:“老師,××會說‘柿子?!蔽彝蝗灰庾R到,為什么不能將‘柿子中“柿shì”的發(fā)音和“sh”聯(lián)系起來呢?這樣不僅幫助她們倆區(qū)分了讀音,而且對其他學生進行了組詞這一技能的訓練,積累了詞語。于是我發(fā)動全班同學用zhi chi shi ri這四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的四聲組詞,學生很快組出如“zhíchǐ zhīzhū shìzì? rìchū……”之類的詞。在這些和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詞語啟發(fā)下,兩個學生較清楚的區(qū)分了這幾個聲母的發(fā)音。表面上看是其他同學幫助了這兩個學生,其實所有學生都在這一互動過程中得以升華。
三.在傾聽學生意見中促進生成
一個真實的教育過程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預定的軌道進行,總會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義或無意義,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fā)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另一方面從教師設想、計劃的教育過程到實際進行著的過程,從教到學到學生發(fā)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轉(zhuǎn)化和生成的過程。兒童時代是一個想象豐富、充滿夢幻的時期。受孩子們的啟發(fā),凡是今天的教學,我們已不能再簡單地理解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了。在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沉香救母》教學中我深切地體會到這一點,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贊揚了沉香為救母親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精神。課堂上突然有學生舉手提問:“為什么沉香的爸爸不去救沉香的媽媽,要等沉香長大后,這不是浪費了時間嗎?可能沉香的媽媽早被華山壓死了?!逼渌麑W生也像靈感突發(fā)似的,許多問題接踵而來,“這件事為什么天上的神仙不管呢?”“我在其他動畫片看到二郎神不是好人嗎?怎么到這里就變成壞人了呢?”“他的親戚朋友為什么不幫他?”……課前在和部分學生的交談中我感覺到學生可能問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我們不能置之不理,于是我說:“是呀,編輯叔叔也想到了這些問題,可他后來還是沒有把這些寫到我們的課本里去,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接下來,我讓學生開展小小組討論,在組合小小組時我讓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和口頭表達能力較弱的搭配組合,討論開始了,由于年齡特征的限制,一些學生摸不著頭腦,有些學生知道,可不知道怎樣去表達,這時候,我也作為小小組中的一個成員,參與他們討論。一番討論過后,大部分學生基本明白,這篇文章主要表現(xiàn)沉香不畏艱難、勇敢、堅強的精神,編輯叔叔就要圍繞著一中心選用相應的事例,其他的事例與文章中心關系不大,在這里可以不用。所以我們寫作文也要選取能有力說明文章中心的材料。至此,教師由原來的提問設計者變?yōu)楝F(xiàn)在的引導提問者,讓學生樂于提問,善于提問,以問促思,以問促學,從而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動態(tài)生成就是課堂教學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結晶,它讓學生對課堂有好奇感,并永遠保持對課堂教學的新鮮感;它讓學生有靈氣,勇于探究,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可塑性非常強,也許他們會被塑造成一個個敢想、敢做、有活力、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也許他們會被塑造成一個個標準答案的制造者,考試的機器。作為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充分自主的發(fā)展;另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教學智慧,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處理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學生將來的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兒童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GS[2016]GHB0034系列文章。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鎮(zhèn)高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