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瓊 李榮
摘要:校服是為學生制定的一種專門性服裝,從近代開始被命名,并隨時代改變呈現(xiàn)出不同特征。文章以近代報刊、傳世圖像資料為依據(jù),對晚清、民國初期、民國中后期三段時期的形制展開分析,其中晚清時期的男女學生校服以中式長袍馬褂、襖裙或襖褲為主:民國初期的男女學生校服分別有長袍、學生裝、童子軍服、新式上襖下裙:民國中后期的男女學生校服流行學生裝和改良旗袍。此外還從平等觀念、學生標識、中西多元化、結(jié)構(gòu)、執(zhí)行度與多樣化等方面討論了學生校服的形制沿革。通過分析學生的校服形制,總結(jié)出近代學生校服呈現(xiàn)向西化、現(xiàn)代化方向發(fā)展的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中小學生;校服;形制;沿革;服裝法令
中圖分類號:TS941. 732.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1-7003( 2019) 12-0114-08
引用頁碼:121304
在近代,伴隨著“西風東漸”潮流,服裝品種紛繁復雜。“校服”作為服裝類別之一,隨學校的興起而出現(xiàn),成為一種具有特定學生標識的服裝,它能直觀地反映學生的著裝面貌,對于研究校服的淵源具有借鑒意義。學校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可分為小學、中學、大學,本文只討論中小學,基于近代史料文獻,探析不同時間段學生校服的形制變化及特征。
1 學生校服概述
學生校服,是學校規(guī)定統(tǒng)一發(fā)放的學生服裝,是一種區(qū)別于日常服裝的獨特服裝類別,具有整齊劃一、樸素、美觀大方等特點。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校服最早是從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洋學堂的出現(xiàn)而開始。當時中國開設了很多學堂,學校發(fā)給學生統(tǒng)一的衣服、帽子、靴子,這可以說是中國學生校服的開始。這些校服開始時都是中國傳統(tǒng)舊式形制,隨著西方文化傳人中國,西式教育出現(xiàn),同時也帶來了西式制服,學生校服形制總趨勢表現(xiàn)為由中式傳統(tǒng)服裝向西式服裝過渡,其形制逐漸變得豐富多樣。
2 近代學生校服形制
近代中國包括清末和民國兩段歷史時期,古今交融、中西交融是這個時期的典型特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包括校服在內(nèi)的近代服裝種類及其搭配呈現(xiàn)多樣化狀態(tài)。
2.1 清末時期(1840-1911)
清末的教育機構(gòu)主要分官辦的各類新式學堂、西方傳教士所辦的教會學校及中國傳統(tǒng)的私塾,各類學校性質(zhì)不同,學生著裝也存在差異。1904年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初步規(guī)定了統(tǒng)一的學生服裝樣式、色彩、材質(zhì)、配飾,為中國校裝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2.1.1男學生校服
清末男學生校服整體以中國傳統(tǒng)服裝為主,其服裝類別可分為長袍馬褂、短褂長褲和單穿長袍三種搭配。服裝款式尺寸較大,衣身肥大,袖子寬闊?!稄V東百年圖錄》中廣州府中學堂的學生統(tǒng)一著長袍馬褂,戴官帽,如圖l所示?!侗毖蠊賵蟆分行倭⒅袑W堂學生則頭戴西式軍帽,短褂配長褲,腳著長靴,如圖2所示。從清末男學生的裝束看,此時的學生服裝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正式、統(tǒng)一的特點。
1907年,清政府頒布《文學堂冠服章程》[1],規(guī)定了中等以上各學堂學生的三種服式,分為禮服、講堂服和操場服。禮服和講堂服均為淺藍色夏布長衫。綜合上述男學生校服形制,由此看出中國男學生校服除了傳統(tǒng)長袍(長衫)馬褂外,還出現(xiàn)了少量的仿西式服、操場服。
2.1.2女學生校服
中國近代女校是西方傳教士向中國傳教的產(chǎn)物,西方傳教士于19世紀50、60年代在中國建立第一批女校,1907年全國教育體制學部興辦女學,正式頒布《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和《女子小學章程》,白此中國女性開始有了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機會。清末女子教育的學校大致為教會學校、私塾和新式學堂,學生校服的樣式亦不同,分上襖下褲、上襖下裙、長袍三種形制。當時教會女子學校的學生著上襖下褲形制,上襖尺寸寬大,長至臀部,袖口寬闊,遮住手背,將人的身體包裹得十分嚴實(圖3)。廣東女子學堂的學生同樣著上襖下褲形制,此襖相比前者,衣身、衣袖更為合體,窄袖口,袖長至手腕(圖4)。上海女中學堂的學生著上襖下裙形制,上襖的衣領較高,衣身裝飾減少,裙為“圍系式”馬面裙,長至腳背(圖5)。雙城府官立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生著長袍形制,衣身較寬松,長至腳踝(圖6)。
表l為清末時期部分學生校服形制統(tǒng)計情況??梢娭行W堂的男學生著裝樣式主要有長袍馬褂:短褂配長褲,或配戴西式禮帽。女學生的著裝樣式主要為上襖下褲、上襖下裙(馬面裙)、長袍長褲,服裝品種、款式相對固定。
2.2民國初期(1912-1929)
民國誕生,社會性質(zhì)發(fā)生改變,服裝就此轉(zhuǎn)型,褒衣博帶的寬袍大褂已然不能適應近代的生活狀態(tài)。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了《服制草案》,規(guī)定國民著裝的基本要求。又于同年9月頒布了《學校制服規(guī)程令》,對男、女學生制服的款式、顏色及材質(zhì)做出規(guī)定:“男學生制服形式,與通用之操服同。女學生即以常服為制服。”[2]操服指訓練時穿著的服裝。
2.2.1男學生校服
民國建立后,中國的男學生校服呈現(xiàn)出中式與西式服裝并存的特點。傳統(tǒng)中式的長袍馬褂繼續(xù)穿用,同時在個別專業(yè)學校如軍事訓練學校中學生所穿的服裝為西方軍事訓練服,服裝衣身和袖子等開始逐漸合體,出現(xiàn)了西方服飾元素?!稖昕分袦髮W初中部一年級學生著裝形制為中式長袍馬褂(圖7)。
同時期還出現(xiàn)了穿學生裝,戴西式帽子的學生裝束。如《京師教育報》中京師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的學生著裝樣式(圖8)?!恫娇h志》有:“國立學堂的學生穿藏藍色立領學生裝制服,衣兜、衣襟用黃色金屬紐扣?!盵3]《大連市志·民俗志》又有:“學生按學校要求統(tǒng)一著裝,穿洋服(中小學生為草綠色四兜立領制服)?!盵4]這里的學生裝制服、洋服便與此形制相似。
童子軍服也是同時期非常流行的學生服裝,其樣式與西式軍服相似。上著短衣,下著短褲,相比長袍而言更為簡捷,更適用于學生進行課業(yè)活動。如《復旦年刊》中的童子軍服(圖9)。
綜上,民國初期的男學生校服主要是長袍馬褂、學生裝制服、西式童子軍服或軍事訓練服三種類型,相比清末學生校服,除中式長袍馬褂外,其他品種皆效仿西式服裝。
2.2.2女學生校服
1912年《學校制服規(guī)程令》中對女學生校服的基本規(guī)定是以常服為制服,此時的常服即傳統(tǒng)的襖褲或襖裙。襖褲裝形制如《中華婦女界》中北京女子師范學校的學生著裝(圖10)。
在“西風東漸”的影響下,開始流行簡樸、素雅的中式衫襖與半身裙的組合,被稱為“文明新裝”,最先是由留洋和教會學校的女學生穿著,成為當時新女性的標志。《天津通志·民俗志》有:“五四運動以后,興起了一種‘學派兒裝束,即大襟元寶禊的肥袖短襖配以黑綢長裙、高筒襪、偏扣布鞋?!盵5]這里所說的“學派兒”裝束,便是“文明新裝”?!秷D畫時報》中北京慕貞女校初中畢業(yè)生著淺色中式襖衫配深色裙(圖11)。
民國初期女童子軍的著裝形制為短上衣配半身裙,系腰帶,如《風藻》中圣瑪利亞女校學生的童子軍服(圖12)。此時裙身的長度均較之清末短,給予腳部的行動束縛少,腳部活動空間更大,更加便捷。
表2為民國初期部分學生校服形制統(tǒng)計情況??梢娔袑W生的校服形制有長袍(衫)、學生裝、童子軍服。女學生的校服形制除了沿用清末的上襖下褲、上襖下裙(馬面裙)、長袍外,出現(xiàn)了中式衫襖配半身裙(無馬面)的“文明新裝”樣式,被廣泛采用。
2.3民國中后期(1930-1949)
1929年2月1日,民國教育部頒布了《學生制服規(guī)程》,對全國各校男女學生制服做出更為詳盡的規(guī)定,如《惠陽教育季報》和《江西省政府公報》中的形制圖樣(圖13、圖14)。初等小學的男生制服樣式如圖13 (a),中等小學男生制服樣式如圖13 (b),女生制服樣式如圖13 (c);高級小學及高中等以上學校女學生制服樣式如圖13 (d)。
2.3.1男學生校服
民國中后期,童子軍服、學生裝是較為流行的服裝品種。如《南洋模范中小學年刊》中小學生著裝形制為:上著翻折領、對襟、裝袖短上衣,四個帶蓋貼袋對稱分布于前胸和下擺,圓紐系結(jié),衣身和袖子均合體,衣長至臀部:下著長褲,長至腳踝,款式較合體(圖15)?!豆馊A年刊》中光華大學初中部童子軍所穿的軍服形制為:翻領、對襟、裝袖、紐扣系結(jié)、袖口加克夫、帶蓋貼袋(圖16)?!逗苯逃龔d公報》有:“沒有統(tǒng)一服裝的學校,以童子軍制服代替學校制服?!盵6]可見童子軍服在學生校服中的廣泛應用。
2.3.2女學生校服
從《學生制服規(guī)程》中可知,女學生制服分一體式和兩段式兩種,一體式即旗袍,此時的旗袍相比民國初期,衣身有所收緊,講求貼身適體(圖17、圖18)。兩段式即上襖下裙,其與規(guī)程中的高級小學及以上學校的女學生制服較為相似,均是兩段式,只是襖的大襟與規(guī)程中的偏襟有所不同,半身裙則形制相同。
表3是民國中后期部分學生校服形制統(tǒng)計情況??偟膩碚f,民國中后期的男女學生校服形制相比清末、民初,西化、多樣化的形制特征愈加鮮明。
3 近代學生校服的形制沿革
通過解析清末、民國初期、民國中后期三段歷史時期中學生校服的形制,得知近代學生校服形制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清末時期的服裝形制基本是中國古代“深衣制”與“衣裳制”的延續(xù):民國初期的學生服裝出現(xiàn)了學生裝、童子軍服。民國中后期的學生著裝除保留傳統(tǒng)的長袍外,增加了童子軍服和學生裝,出現(xiàn)中西合璧的改良旗袍??偟膩砜?,校服形制具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脈絡及其變化規(guī)律。
3.1 平等觀念
隨著教育思想的改革推進,學生作為教育的主要對象,其社會地位也在發(fā)生變化。在辛亥革命之前,學校形式多是私塾,是有地位、有身份家庭中的男孩子才能上的學校,貧苦家庭的孩子只能接受家庭教育,受教育的內(nèi)容存在差異化。蔡元培認為“教育是專門的事業(yè),不是人人能擔任的”,即接受教育還是要到專門的教育場所,家庭教育顯然不像私塾專業(yè)。辛亥革命之后興辦新式學堂,在新文化運動“人人平等”的號召下,社會平等觀念明顯加強,在本文中表現(xiàn)為不分家室背景、不分性別。不分家室背景,即不論富貴子弟、貧民孩子均享受同等教育。不分性別,即男女學生雖有性別差異,但都有各自特定的制服,享受平等的制服擁有權(quán)。蔡元培先生素來講求“男女平等,在北大率先兼收女學生”[7],倡導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秾W生制服規(guī)程》所規(guī)定的男女學生不同的制服樣式及近代報刊所刊登的男女學生著裝均體現(xiàn)出平等觀念,這表明在平等意識下,社會貧富之差、男女之別等因素的差異化被逐漸消除。
3.2學生標識
校服是學生的專用服裝,體現(xiàn)出學生的精神面貌。穿學生裝“讓人家一看就認得出是學生,最能表現(xiàn)出學生精神”[8]。清末時期學生著中式長袍馬褂、襖褲、襖裙,其形制與社會人群著裝相像,掩蓋了其作為學生的標識性特征。民國初期服制改革,學生不但具有統(tǒng)一的校服,而且還佩戴相關(guān)的帽子、胸章、領章等配飾,打造出專屬學生的衣著形象;且出現(xiàn)了學生裝、童子軍服,“文明新裝”等融入西式服裝元素的新形制。張競生眼中的學生校服“質(zhì)料精美,做得整齊,穿的講究”[9],是一種極其悅目而實用的服裝。《廣州市政府市政公報》有“對于男女學生制服,須劃一整齊,而肅觀瞻”[10],指出學生制服的特點。民國中后期學生校服主要是學生裝和改良旗袍,從圣瑪利亞女校、中西女塾等女校學生穿著的改良旗袍看,形制、色彩與衣料完全一致,說明是統(tǒng)一制作、統(tǒng)一發(fā)放穿用的,更加證明了其作為校服的性質(zhì)??傊?,隨著形制改革,學生校服的身份標識越來越強。
3.3中西交融
近代學生校服形制總體呈現(xiàn)出由中至西、中西交融的多元化特征,分別體現(xiàn)在品類、樣式等方面。品類上:清末校服為中式的長袍馬褂、襖褲、襖裙:民初增加了學生裝、童子軍服,逐漸融入西式服裝品種,呈現(xiàn)中西服裝并存的特點:民國中后期主要是學生裝及改良旗袍,從傳統(tǒng)的中式服裝向西式服裝轉(zhuǎn)變。樣式上:在傳統(tǒng)的“深衣制”“衣裳制”基礎上加入西式服裝元素,如女學生校服中出現(xiàn)的“文明新裝”,其形制屬于中國傳統(tǒng)“衣裳制”的兩段式,但又進行了改革,表現(xiàn)為上襖一般款式較短,裝飾元素較少,袖子可寬可窄;裙子沒有馬面,改中式的“圍系式”穿著方式為西式的“穿套式”,是一款中西合璧的搭配方式。
3.4結(jié)構(gòu)
學生校服經(jīng)歷了從中國傳統(tǒng)“十字型”平面結(jié)構(gòu)到西方立體化服裝結(jié)構(gòu)的轉(zhuǎn)變。清末時期的長袍馬褂屬于傳統(tǒng)的“十字型”平面結(jié)構(gòu),至民國初期的學生裝、童子軍服則擺脫了這種結(jié)構(gòu)而去仿制西式軍服,融入了西式服裝的裝袖、省道等元素,平面裁片經(jīng)分割后拼接的服裝呈現(xiàn)立體化。民國中后期的改良旗袍由中式款式加西式結(jié)構(gòu)組合而成-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造型呈寬松的“H”型,胸腰臀基本在一條直線上,而20世紀30年代旗袍的胸腰臀部造型由“H”型逐漸演變?yōu)橥癸@女性曲線的“S”型,腰部明顯收緊,衣身長度也縮短,形制更加貼合人體結(jié)構(gòu),這得益于西方省道技術(shù)的運用。從近代報刊《風藻》和《墨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圣瑪利亞女校、中西女塾等女校學生穿著改良旗袍,其形制在腰身、袖身及其衣身長度方面發(fā)生明顯變化。
3.5執(zhí)行度與多樣化
在沒有明確規(guī)定學生制服樣式之前,尤其是清末時期,學生基本沒有特定的統(tǒng)一制服,多以常服代替,且千篇一律。直到1929年,《學生制服規(guī)程》統(tǒng)一規(guī)定了全國各年級學生的校服形制,在當時復雜多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執(zhí)行力度并不高,具體實施到地方學校時,其形制會有一些微小變化。如南洋模范中小學的學生著裝與《學生制服規(guī)程》中規(guī)定的中等小學男生制服形制相似,只是領子為翻折領,口袋有四個,褲子為長褲。光華大學初中部童子軍所穿的童子軍服形制與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中等小學男學生的冬季制服形制相近,不同的是其領型為翻領,袖口加克夫,貼袋的位置不同。不同學校根據(jù)自身環(huán)境進行改良學生制服,從某方面來看,能體現(xiàn)出學校的不同特色,展示學生制服的多樣化,促進學生制服的發(fā)展。
4結(jié)語
從清末到民國,男學生的校服經(jīng)歷了從中式長袍馬褂到民國初期的長袍、學生裝、童子軍服,再到民國中后期的童子軍服、改良學生裝。女學生校服經(jīng)歷了從中式長袍、襖裙、襖褲到改良的襖裙、童子軍服,再到改良旗袍。校服形制的變革使其更加簡捷、適體、多樣化,迎合學生活潑好動的人群特征。在心理上,實現(xiàn)男女平等觀念,去除封建等級思想。在精神上,體現(xiàn)出學生朝氣蓬勃的一面,具有學生獨特的身份標識。中國校服在近代時期總體上呈現(xiàn)為向西化、現(xiàn)代化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佚名.文學堂冠服章程[N].四川教育官報,1908-01(1).
Anon. Clothing regulations of literature sc,hool[ N]. SichuanEducation Official Newspaper, 1908-01(1).
[2]佚名.學校制服規(guī)程令[N].教育雜志,1912-09-03(7).Anon. School uniform regulations[ N]. Education Magazine,1912-09-03(7).
[3]昌平縣志編纂委員會.昌平縣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978.
Changping County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uittee.Changping County Local Records [ Ml.
Beijing: BeijingPress, 2007:978.
[4]大連市史志辦公室.大連市志·民俗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41.
Dalian Historical Local Records Office. Dalian Local Records.Folk Custom[ M]. Beijing: Local History Press, 2004: 41.
[5]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天津通志·民俗志[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14.
Tianjin Local Records Compilation Committee. Annals ofTianjin. Folk Custom [M]. Tianjin: Tianjin Academy of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6: 14.
[6]黃建中.湖北省教育廳訓令[N].湖北教育廳公報,1930-10-18 (13).
HUANG Jianzhong. Huhei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instruction[ N]. Bulletin of Hubei Education Department,1930-10-18 (13).
[7]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jīng)驗[N].宇宙風,1938 -01-01(56).
CAI Yuanpei. My experience in education[N]. Yuzhoufeng,1938-01-01( 56).
[8]王晉卿.提倡穿學生裝[N].學生生活,1940-03-15(6).
WANG Jingqing. Advocated wearing student uniforms[N].Student life, 1940-03-15(6).
[9]張競生.美的人生觀[M].北京:北新書局,1925: 22.
ZHANG Jingsheng. Beautiful Oudook on Life[ M]. Beijing:Beixin Book Corupany, 1925: 22.
[10]佚名.教育局通令劃一學生制服[N].廣州市政府市政公報,1932-09-20(404).
Anon. Education bureau orders uniform student uniforms[N]. Guangzhou Municipal Government Municipal Gazette,1932-09-20(404).
收稿日期:2018-10-20;修回日期:2019-10-31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自主科研項目(2019JDZD05)
作者簡介:張競瓊( 1965—),男,教授,主要從事近代服裝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