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性別:作為文學分析的方法
——評《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及相關系列叢書

2019-03-29 06:56:31董麗敏
婦女研究論叢 2019年1期
關鍵詞:文學文化研究

董麗敏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與傳播學院,上海 200234)

作為當代性別研究的開端,女性文學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興起,既與“撥亂反正”的特定社會歷史語境息息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域外女性主義理論跨國旅行的需要,甚至暗合了國際學界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文化轉向”潮流,因而它并不是一個局限在文學研究領域內部的孤立事件,而更應被視為當代中國知識生產嬗變的一個縮影?;谶@樣的前提,女性文學研究的應運而生,就不只是指向文學學科內部新的研究空間的探索,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當代中國學術版圖尤其是婦女/性別研究領域的拓展甚至重構,并形成了較為廣泛的社會影響。

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在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之后,伴隨著與國際接軌的“社會性別”研究范式的進入,女性文學研究逐漸演變?yōu)橐陨鐣詣e視角展開的文學研究,“從性別角度構建新型文學批評和文學史敘事”[1]成為一種自覺的追求。然而,范式的轉型似乎并沒有帶來更多的社會認同,相反,卻常常因為被指斥為與社會性別狀況相“斷裂”而出現了普遍的“危機感”:“一邊是女性文學研究的規(guī)范化和學科化,一邊是大眾文化和社會常識系統(tǒng)中女性形象想象的刻板化和定型化”[2]。如何在勾勒三十多年來的女性/性別文學研究發(fā)展軌跡的基礎上,進一步明晰“女性/性別”與“文學”在中國語境中結合所產生的特殊學術品格與價值指向,進而為女性/性別文學研究勾勒出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成為亟需重視和突破的瓶頸問題。

作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最終成果,南開大學喬以鋼教授等著的《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以及由10本著作構成的“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叢書”[注]這些著作具體包括:喬以鋼等著的《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中國財經出版?zhèn)髅郊瘓F、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年);喬以鋼主編的“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叢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2016年出版,共10本著作),包括:陳洪、喬以鋼等著的《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性別審視》(2009),劉思謙、屈雅君等著的《性別研究:理論背景與文學文化闡釋》(2010),張莉著的《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fā)生》(2010),喬以鋼等著的《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現象與性別》(2012),陳惠芬等著的《現代性的姿容:性別視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2013),陳千里著的《因性而別:中國現代文學家庭書寫新論》(2013),陳寧著的《女性身體觀念與當代文學批評》(2014),劉堃著的《晚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傳統(tǒng)再構》(2015),馬勤勤著的《隱蔽的風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2016),[韓]李貞玉著的《清末民初的“善女子”想象》(2016)。,正可以被擱置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加以討論。這一系列著作立足于“性別”,對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學與文化現象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其問題意識、理論資源乃至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近年來女性/性別文學研究的一些新特點、新變化、新趨勢,值得進一步關注。

作為研究的基礎和起點,如何來理解“性別”這一聚訟紛紜的核心概念,無疑是該系列著作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喬以鋼認為,“性別”“反映了一種不無策略性而又關乎根本的學術意識”,具體表現為,“首先,它包括婦女,但并非特指婦女”;“其次,‘性別’肯定和強調了不同性別之間密切關聯、互為參照的關系”;“最后,‘性別’暗示著主體認同的社會根源,提示著社會文化建構性別、造就不同的角色分工的事實”[3](P 2)。這一頗為辯證的“性別”概念界定顯然涵蓋了作者一系列的思考:辨析“性別”與“婦女”之間的差異,不只是為了概念外延的擴大,更為重要的是立場的調整——從單一的“女性主義”立場調整為對兩性的共同關注,意味著一種結構化的性別觀照視野的生成;強調兩性之間互為依存,使得“性別”概念的重心不再落在“性/別”的差異性層面,而指向兩性共同發(fā)展的整體性因素;將“性別”與源遠流長的社會分工狀況勾連在一起,則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出“性別”不只是一種文化政治,而更是一種歷史性的存在,因而性別問題歸根結底仍需要回到具體社會根源中去加以處理。

可以說,這樣的“性別”概念界定,在理論脈絡上呼應了從“女性”到“性別”的研究范式的轉換。一般說來,“性別”概念主要來源于“西方女權主義在對她們的文化、歷史、社會的剖析過程中發(fā)展”的“社會性別”[4]理論。作為歐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風起云涌的社會運動以及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積累”[5]的特定產物,“社會性別”理論建立在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框架以及特定的社會文化所形成的兩性差異基礎上,因而由此產生的“性別”概念就會以生理性別/社會性別、男性/女性乃至公領域/私領域之間的區(qū)隔作為內涵建構的起點。而在喬以鋼的視野中,“性別”概念則被定位在“策略”與“根本”之間,性別分析被理解為“以‘人’為對象并為宗旨的綜合—分析方法模式”[6](P 2)。顯然,這樣的“性別”及性別分析模式的理解并不能被完全納入歐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語境中的“社會性別”理論框架中,它更強調性別和解而不是性別對抗,矚目于作為“有性的人”的完整性而非單一性別維度,注重在傳統(tǒng)經驗中而非在抽象的話語層面理解性別問題的復雜性??梢哉f,上述“性別”概念建構,其實是以男性/女性為基本范疇,通過引入文化/實踐、歷史/當下等多重維度,試圖在內涵構成上推動其進一步本土化和語境化,進而拓展出更為復雜而有彈性的“性別”討論空間。

在這樣的梳理中,才更能理解以《性別研究:理論背景與文學文化闡釋》(劉思謙、屈雅君等著)一書為代表的系列著作所表現出來的對于“性別”與“文學”如何有效結合所做出的種種理論探索。與從“女性”到“性別”的研究范式的轉換相一致,該書所收錄的論文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從“女性文學”到“性別文學”的嬗變軌跡及其內在邏輯的建構過程。盡管“女性文學”概念一直存在爭議,但該書所選入的有關論文仍體現了獨到的思考。如劉思謙在《女性文學這個概念》一文中認為,對“女性文學”的理解不能就事論事,而需要將其放置在作為根本的歷史觀中去理解:“如何認識女性文學的誕生和如何界定女性文學這一概念,關系到我們對歷史的根本看法?!彼M一步指出,“只有在人類文明由母系制到父權制再到近現代由傳統(tǒng)的封建父權社會向現代化自由民主社會的轉型過程中,才可能出現屬于女性自己的文學。這是女性文學誕生發(fā)展的歷史大背景,也是她的必要前提和歷史條件”[7](P 55)。這一認識,規(guī)避了僅僅從抽象的概念層面來定義“女性文學”的內涵,通過還原“女性文學”得以誕生的歷史語境,將其重新嵌入社會文化結構中,從而揭示其作為“現代性”事件的性質。由此,她將“女性文學”定義為是與“五四”精神相一致的具有“女性主體性”的文學:“女性文學是誕生于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開端的、具有現代人文精神內涵的、以女性為言說主體、經驗主體、思維主體、審美主體的文學?!盵7](P 57)或許這一定義仍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但這種內外打通的“在地化”論證思路本身,無疑是“女性文學”可以在中國落地生根并獲得合法性的基石。

之所以會有從“女性文學”到“性別文學”的研究范式轉變,系列著作也提供了一系列的論證。劉思謙指出,“‘性別’這個概念所涵蓋的既包括女性也包括男性,既包括女性文學文本也包括男性文學文本,將二者作為互為參照比較的互文本納入我們的研究視野,將會發(fā)現文學作品中一些習焉不察、視而不見的被遮蔽的問題和意義”,在此基礎上,“由于‘性別’無法割斷與政治、權力、經濟、文化的聯系”,“種種有性別而又超越性別的人性的、政治的、心理的、審美的意義將會進入我們的視野”[7](P 31)。這種“有性別而又超越性別”的性別批評原則,顯然已經不止于從女權立場進入文學研究,而更關注在性別維度與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維度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打開文學研究的新空間,特別是不同性別文本之間復雜的勾連及其藉由“性別”所指向的特定的社會文化。在這里,“性別”作為文學研究方法,其指向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顯然都得到了尊重,從而使得“性別”與“文學”的結合不再如“女性文學”那樣是局限的、邊緣的、孤立的,而是具有與主流研究相貫通的可能性。

屈雅君認為,“性別”與“文學”的有效結合需要建立在“去本質主義”的“女性”基礎上:“自覺的性別批評不是認同某種經過框范的女性‘本質’,或者重復體驗一種被給予的女性經驗,而是根據她自身被某種思想點亮的經驗和這些經驗與閱讀對象之間的遇合、離間、撞擊去生成新的經驗?!盵7](P 215)對整齊劃一的“女性”本質的警惕,使她更注重文學作品中女性經驗的流動性、多元性與生成性。這種具有解構主義色彩的“性別文學”理解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后殖民女性主義資源的汲取,潛藏著對后發(fā)現代性國家女性主體位置的探尋和建構,同時,也涵蓋了對中國本土語境中女性文學經驗的重返乃至激活。喬以鋼進一步將性別批評與社會文化構成聯系在一起,強調了后者之于前者的決定性意義,以及性別批評對于女性主義批評的超越性所在:“性別批評,作為廣義的性別文化研究,立足于社會文化構成,以社會分析范疇取代生理決定論,超越傳統(tǒng)性別內涵,打破傳統(tǒng)女性主義批評的二元對立思維,重繪了人類深層性別結構的文化圖景。”[7](P 67)

對于陳惠芬來說,“性別”分析不僅指向實然意義上的性別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其甚至可以在抽象的層面上被擴大為對所有權力等級關系中所謂“次等”位置的質疑:“在權力的譜系中,所謂‘女性’指稱的其實并不是生理意義上的女性,而是權力的等級,它可以是女性人物,也可以是男性人物或其他事物,只要它們占據的是‘次等’的女性化的處境和位置?!盵8](P 23)如果依據這一邏輯,那么“女性”乃至“性別”其實就更多轉化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受壓迫的符號,在文化隱喻的意義上,性別分析將會與更為多樣化的壓迫/反抗形式勾連在一起,并為此提供可以分享的經驗和形式,從而打開更為廣闊的學術疆域。

可以說,在“性別”與“文學”的關系理解上,上述研究者的觀點盡管存在一定差異,但表現出了某種值得關注的相通性,即“性別”并沒有被簡單地定位成一種先驗的立場,而更多是一種具有開放意味的視野和方法,一種既與性別問題直接相關卻又不限于性別領域而可能有利于觀照社會領域內其他權力壓迫問題的視野和方法;“性別”并不優(yōu)先于也不外在于“文學”而存在,需要與文學特有的分析手段結合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應有作用。立足于這一格局,系列著作由此形成基本研究方案:“從性別視角出發(fā),審視中國古代文學及文化傳統(tǒng)”,“考察文學現代性生成過程中性別因素的多樣表現,對文學文化現象進行性別分析”;“對中國婦女/女性文學史書寫進行反思”;“在性別視野中對文學語言進行深入研究,探察文學文本呈現的特定語言形態(tài)與性別文化之間的有機聯系”;“考察性別研究的理論背景,剖析性別理論與其他當代理論思潮之間的復雜糾葛”[9](PP 4-5)。對系列著作而言,以“性別”為原點,從視角、敘事、知識、語言、思潮等方面與文學/文學史有機結合,成為可以推動“性別文學”研究走向可能的方法論預設。

盡管如此,“性別文學”研究要想成為一種令人信服的研究范式,仍需要在實踐層面上提供具有拓展性和生產性的具體闡釋。這不僅意味著,“性別文學”研究需要在文學內部開疆拓土,形成不只對于女性文學領域而且對于整個文學傳統(tǒng)都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成果。而且作為“性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還需要以文學為方法,為處理好實踐層面的性別問題提供必要的經驗/理論支撐。很大程度上,上述問題意識正可以被視為系列著作運用“性別文學”研究范式開展具體研究時的基本出發(fā)點。

可以發(fā)現,該系列著作形成了兩大研究重點:其一,從縱向的歷時性角度描繪中國“性別文學”的基本圖景,歸納“性別文學”演進的一般規(guī)律,尤其注重在古今演變的大格局中來呈現女性文學乃至中國文學的內在復雜性。應該說,在近年來的文學研究界引入“性別”維度已漸成風潮,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現當代文學還是古代文學對“性別文學”研究范式的運用,大多限于學科領域歸屬而存在著將其人為切割為斷代史研究的問題,如何打破學科壁壘并在更大的格局中勾勒“性別文學”的發(fā)展軌跡,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推進?!皡矔钡耐黄骑@然正在于此——通過收入《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性別審視》(陳洪、喬以鋼等著)、《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現象與性別》(喬以鋼等著)等不同時段“性別文學”研究著作,“叢書”表現出了試圖整合不同時段的“性別文學”的意圖。值得注意的是,該套“叢書”并不滿足于僅僅做物理意義上的斷代文學史的疊加,而更著眼于探索長時段的“性別文學史”建構的可能性,因而,以“性別”為中軸來討論歷史/文學史的“斷裂”/“接續(xù)”的關系問題,就成為勢之必然。

在這一格局中,《晚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傳統(tǒng)再構》(劉堃著)、《清末民初的“善女子”想象》(李貞玉著)、《隱蔽的風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馬勤勤著)、《浮出歷史地表之前——中國現代女性寫作的發(fā)生》(張莉著)等一系列著作所做出的進展,需要好好分析。這些著作或以文學為主要場域聚焦于傳統(tǒng)中國女德/女教在清末民初所面臨的種種挑戰(zhàn)及轉型的艱難,或從“閨情”“啟蒙”“市場”“學?!钡榷嘀鼐S度著力挖掘被轉型時期主流歷史所湮沒的女性創(chuàng)作的特殊貢獻,或從新的文學/文化生產機制入手探討“現代”女性文學得以誕生的根源……無論是致力于內部研究還是外部研究,上述研究對于性別文學/文化轉型現場的清理,都體現出了企圖在對“轉型”的復雜研究中打通“斷裂”/“接續(xù)”這樣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努力。

劉堃立足于晚清中西文化互動乃至互滲的背景,梳理了這一時期性別文學資源構成的流動性、多樣性與復雜性。一方面,她敏銳地看到了現代性的要求如何進入并改造了傳統(tǒng)的性別符碼,如“‘賢妻良母’的女性形象,與其說是出自儒家女性/女教觀的固有傳統(tǒng),不如說是亞洲近代化要求的產物”,因為“儒家傳統(tǒng)女性觀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陰陽觀念,而‘賢妻良母’的婦女觀則出于以近代西方人權思想為基礎的平等觀”[10](P P90-91)。另一方面,她考察了傳統(tǒng)性別文化資源在新的觀念體系中被認知、轉化并生成新的意義的復雜過程,如通過對類似于《浮生六記》這樣的文本在現代中國被“發(fā)明”的過程,她梳理了俞平伯、林語堂、潘光旦三位“新文化人”所分別代表的“啟蒙主義、文化調和主義和唯科學主義這三種認識路徑”,指出“蕓娘這一‘理想/非理想妻子’的形象,是作為某種喻體、某種象征而鑲嵌并內在于沈復所代表的民間文人文化或者中國式人生哲學之中的,因而不具備單獨被討論的可能和意義”[10](P P274-275)。李貞玉則通過對“善女子”這一晚清女性人物類型的概念史式的梳理指出,其“曲折投射了‘女俠’‘女英雄’‘英雌女杰’等晚清話語對女國民/政治新成員的想象及其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譜系的暗合與統(tǒng)一”[11](P 1),因此“善女子”并不能放在普泛意義上的女德層面來討論,而更應被視作“孝女”“俠女”“烈女”等傳統(tǒng)性別資源之于特定社會文化危機的一種應對形式:“‘善女子’形象涉及民族意識與文化認同的博弈,以及知識分子對女性角色的重估、對社會責任感的強調等關乎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盵11](P 233)可以說,就性別文化傳統(tǒng)內部而言,建立在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前提下,“斷裂”與“接續(xù)”因而更多構成了類似于“一體兩面”的關系。

與這樣的梳理形成某種呼應,“女性文學”在近代中國的誕生,同樣具有被復雜化討論的空間。馬勤勤認為,“近代”不能僅僅被看作方法或策略,而更應關注到其獨立性的一面:“我們該如何避免‘近代’繼續(xù)淪為‘現代’的注腳,彰顯‘近代’作為‘近代’的獨一無二?”[12](P 5)。由這樣的質疑出發(fā),她強調了對原點的研究需要從“歷時性”話語中解放出來而關注“共時性”維度的重要性,指出“女性小說”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同處于文化邊緣的‘女性’與‘小說’,共同參與了當時文學權利與性別權利的爭奪”[12](PP 7-8),在這個意義上,她認為“清末民初才是中國女性小說創(chuàng)作的起點”[12](P 7)。張莉則試圖通過“梳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批女作家的教育史、生活史及寫作史”,來回溯“女學生與現代女性文學發(fā)生的淵源”[13](P 1)。此外,她還在論著中討論了“現代女性寫作風格”,其中不僅包含對女學生形象的討論,還涉及“女性知識分子視角”“女性第一人稱”“日記體、書信體”等女性敘事形式特點的分析。藉此,她不僅描繪了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發(fā)生的基本軌跡及其基本風貌,而且嘗試以此為切入口,意在“使重新理解現代文學發(fā)生史成為可能”[13](P 310)。

可以看到,研究者運用“性別文學”范式進入清末民初這一特殊的社會文化轉型期文學領域時,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汲取了“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本土現代性”研究思路,同時,還試圖在“歷史化”與“化歷史”之間尋找某種研究需要的平衡,從而在“斷裂”與“接續(xù)”之間建構出具有某種整合性的詮釋框架,為長時段的性別文學史書寫探尋可能的路徑。正是有了這樣的研究準備,《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這樣的熔古今于一爐的性別文學史書寫嘗試才得以在理論層面獲得了支撐。盡管該著作仍以“古代”“現代”“當代”等學界約定俗成的文學史分段作為書寫的基本依據,但無論是理論闡釋還是個案分析,大多關注到性別文化傳統(tǒng)在古/今、中/西、新/舊等看似對峙的格局中實際上發(fā)生的傳承性、流動性及變異性,這種對歷史肌理深處“變”與“不變”的自覺把握意識,使得其中短時段的性別文學分析因獲得了具有歷史縱深感的研究視野,而能夠超越差異性和封閉性,由此而匯聚起的長時段性別文學史才初步具有在歷史維度和性別維度都經得起考驗的內在邏輯性。

其二,從“性別文學”出發(fā),從橫向討論其與主體、階級以及空間的關系,尤其是通過這樣的聯結來分析現代中國性別文化的價值指向,進而從一個側面把握20世紀中國獨特的現代性進程,也產出了一系列頗引人深思的成果,有《女性身體觀念與當代文學批評》(陳寧著)、《因性而別:中國現代文學家庭書寫新論》(陳千里著)、《現代性的姿容:性別視角下的上海都市文化》(陳惠芬等著)等。

如果說長時段的性別文學史架構試圖解決的是“性別文學”的“歷史化”問題,那么,發(fā)現甚至發(fā)明“性別文學”與同時代重要事件/概念的關聯,其實要處理的是“性別文學”的“在地化”問題。作為“性別文學”研究的重要術語,“身體”概念及其話語的域外色彩是顯而易見的。陳寧強調了從特定意識形態(tài)角度進入身體研究的重要性,指出“身體”樣貌是在“多重話語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這里既混合著經由媒體表達的國家話語和文化精英話語,同時民間日常生活自身的發(fā)展邏輯又對前兩者不斷地進行利用和改造”[14](P 40),提出“建構中國女性身體書寫的歷史”,“考察其不同樣態(tài)與歷史文化語境之間的關系”[14](P 194),重點討論身體與疾病、服飾、飲食等日常生活構成之間的關系問題[14](PP 198-199)。在這一格局中,“身體”顯然成為一種指向文化政治的“有意味的形式”,有關身體尤其是女性身體演變的梳理,落在了對于女性之為女性的文化構造機制的追尋上,同時,這樣的處理也隱含了以女性身體為符碼進入20世紀中國日常生活分析的意圖。

較之于“身體”概念,對“家庭”話語的分析顯然更容易觸摸到本土社會文化特性。陳千里以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自古至今小說中的家庭書寫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著重討論了近代以來家庭革命與社會革命的息息相關性,指出家庭觀念的變革包含了對綱常倫理、傳統(tǒng)大家庭以及性別關系的反思和批判[15](PP 55-64)。另一方面,她注意到不同性別的作家之于家庭觀念變革的不同立場和態(tài)度,選擇了“‘神圣’與‘世俗’”“‘淑女’與‘蕩婦’”“‘支配’與‘平等’”等幾組關系,來討論性別差異之于文學書寫的影響。在上述討論中,“家庭”作為關涉情感、倫理、代際的基本社會單位,其功能的、價值的乃至美學的種種維度得到了一定的觀照。

陳惠芬等人則將“性別”放置在現代都市文化的演進過程中加以研究,旨在說明“現代性是‘有性’的,其‘姿容’很多時候是由性別/女性所表現的”[8](P 3)。如通過對現代中國“摩登女郎”形象的分析,指出“現代意義上的消費不僅僅是對物質的享用,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或重建,摩登女郎恰是以此實現了她們在都市的占位”[8](PP 15-16);而藉由對《神女》的解讀,則發(fā)現其中“階級意識和性別關系互為‘勾連’”,“神女”身體“被任意地‘污名化’,這是父權社會特別‘賦予’女性的懲罰,其對女性的傷害并不比資本主義異化勞動輕”[8](PP 350-357)。應該說,在陳惠芬等人的視野中,“性別”作為一種文學研究方法,不只是用來呈現文學/文化領域內的性別宰制/抗爭關系,建筑在其與大眾媒介、消費文化、民族國家建構等更為復雜多樣的關聯基礎上,很大程度上“性別文學”又成為分析“現代中國”方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了。當“性別文學”范式在這樣內外打通的層面上被使用時,其邊界和內涵顯然被大大地拓展了,“性別”如何在邊緣又不局限于邊緣并能對主流世界發(fā)出聲音,也因此大致找到了可以操作的基本路徑。

作為“性別文學”研究范式進入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一次集中嘗試,該系列著作在理論、視野、方法、資源等諸多方面做出了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同時也留下了一些可以進一步思考的論題:有關性別文學理論資源的梳理,仍然存在著性別本質主義以及建筑于其上的男/女二元對立思維的痕跡,如何在激活本土性別理論資源的基礎上,通過與域外性別研究話語體系的互動與對話,更為自覺地形成具有中國性別文學特點的問題意識、概念范疇與分析工具,這方面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關于性別文學史的研究,除了在“清末民初”這樣的歷史關鍵點用力之外,如何進一步抓住其他關鍵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對諸如“革命—社會主義”等中國獨特的歷史實踐經驗開展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在“通史”的意義上更為系統(tǒng)而完整地展現“性別文學”演進的歷史脈絡,甚至打開討論中國文學史/社會史的更大空間,仍然是一個有待于推進的艱難任務;對于“性別文學”研究范式的運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立場大于方法的傾向,如何在“性別作為立場”與“性別作為方法”之間找到更有分寸感的平衡,進一步推動“性別文學”研究進入主流研究視野,仍需要繼續(xù)探索。

正如喬以鋼所指出的,“追求原創(chuàng)性絕非輕而易舉之事。它不僅與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文化底蘊、研究傳統(tǒng)、學術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同時也需要研究者具有智慧、信念、自覺的批判意識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3](P 407),在這個高度上來展望“性別文學”研究的前景,應該說,仍然任重道遠。

猜你喜歡
文學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誰遠誰近?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安国市| 玉屏| 全南县| 宝应县| 虎林市| 海原县| 广汉市| 万安县| 安塞县| 法库县| 九龙坡区| 灵宝市| 民丰县| 开鲁县| 崇州市| 萨迦县| 进贤县| 县级市| 荔浦县| 千阳县| 宜兰县| 瑞金市| 中山市| 如皋市| 望都县| 高台县| 彰化市| 岳池县| 西峡县| 包头市| 威信县| 平潭县| 栾城县| 堆龙德庆县| 米林县| 乐清市| 且末县| 芦溪县| 贺州市| 拉孜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