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花
(壽寧縣實驗小學,福建 壽寧 355500)
情境教學法倡導教學過程營造特定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促進學習主體的發(fā)展。閱讀情境指閱讀教學中具體的語言材料所描述的特定場景,即閱讀材料所渲染的氛圍?!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1]強調了識字、寫字的重要地位。
當前低年級閱讀情境中的識字教學,花時不少,花樣繁多,課堂活躍,可識字效果卻很不理想。探究原因,一是漠視過程。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知識是學生自主建構的,而不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2]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倡導溫故知新,如今人們更是提倡要運用舊知識獲取新知識。就閱讀情境中的識字而言,“拼音”是舊知識,“生字”是新知識。教師完全可以當甩手掌柜,讓學生獨自“溫故知新”,獨自面對從“生”到“熟”的過程。對個別學困生,教師利用巡視時間及時伸出援手,拉他們一把。這樣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又切實將課堂還給學生。可教師往往剝奪了學生這個“溫故知新”的過程。二是重點錯位。識字教學,并不僅僅只是生字讀音的教學,還有字形和字義。字音對于已經(jīng)掌握漢語拼音的學生并不是難事,相當一部分漢字的字義在孩子的日常交流里就已基本理解,而字形的學習學生是在進入小學階段才真正開始。而教師往往用15至20分鐘時間只教生字讀音而沒教字形字義,明顯偏離了識字的重點與難點。三是無情肢解。漢字是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掌握漢字的基本要求應該是音形義三者的融會貫通。比如見“兩”字,就能讀出“l(fā)iǎng”,表示“兩個”的意思,這是見形而知音義。聽到“rén”,腦海里馬上就能呈現(xiàn)出人的樣子,同時把它寫出來,懂得它是咱們人類的簡稱。這是聞音而知義形。當有人說“人有一件寶,吃飯不可少。早上問‘早安’,睡前道‘晚安’。歌唱需要它,寶寶哇哇哇?!睂W生聽后不僅能想到“口”字,還能讀準字音并且正確書寫,這是由義而知音形。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只取讀音而輕形義。
那么,如何安排才合理呢?
學生接觸一篇新的課文,首先要進行初讀。初讀分為兩個步驟,學生自讀和檢查抽讀。自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畫出生字新詞,并借助漢語拼音拼讀生字。此時不要急于檢查,而是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讀。低年級學生認讀的速度很慢,一般的講,每分鐘大約只能讀80—120字,認讀不是讀一遍就完成任務,大多數(shù)學生要讀兩三遍才完成。低年級學生的認讀,不要同時布置幾項任務,但可以把幾項任務分解開來布置。比如,初讀開始,讓學生獨立認讀生字。接著進行感知性的閱讀,然后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畫好了自己再讀一讀。
畫生字詞有幾個作用。一是手腦并用,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又有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真可謂一舉兩得。二是凸顯生字位置,有利于吸引學生的無意注意。通常情況下,人們在閱讀文章時,看見與周圍語言環(huán)境不一樣的字詞出現(xiàn)時,自然會下意識地多看兩眼。三是為學生記憶字形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讀畫生字,無論是主觀意識還是客觀意識,學生與生字的碰撞次數(shù)自然增多,隨著次數(shù)的遞增對字的結構特點、部件筆畫也越來越清晰,為記憶字形降低難度。
檢查抽讀,就是檢查學生自讀的效果。這個過程以讀準生字,讀通課文為目標。生字分布多的段落作為重點抽讀對象。準備抽讀哪個段落,就在抽讀該段落之前,利用生字卡片,先抽讀生字。生字會讀了接著抽讀該段落。該段落基本能讀通順之后再抽讀生字。這樣處理,把全文的生字分解在各個段落中認知比較科學。如果一股腦兒把全部生字都搬到屏幕上讓學生認讀,由于生字過于集中,學生看到整個屏幕都是不認識的字,認起來自然困難。
學生完成了初讀,意味著課文能讀正確、讀通順,包括生字能正確認讀。認讀生字,只是識字三個要素中的一個要素,字形和字義并沒有涉及。漢字是表意文字,漢字的記憶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漢字的意義。導讀的過程,側重點不是理解課文內容,而是感悟語言文字。然而,許多低年級教師,卻把側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上,而不引導學生很好地理解感悟語言,這是本末倒置。既然導讀的過程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理解生字的意義當然也包括其中。怎樣在導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生字的意義呢?請看部編本第三冊語文《大禹治水》的片段教學。
師:哪個小朋友再來讀讀這個句子?(抽生讀)誰見過“洪水”?(卡片“洪水”)
生:洪水就是特別大的水。
師:你在哪里見過“洪水”?
生:我和爸媽在清和橋見過。
師:你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知道洪水就是特別大的水,發(fā)洪水時水位會——上漲,水的顏色會——變黃。有見過“滔滔的洪水”(卡片“滔滔的洪水”)嗎?
生:有。特別特別大的洪水。水是黃色的,就像黃河的水,流得很快,還會發(fā)出嚇人的轟鳴聲。
師:你描述得真好。(出示課文插圖)瞧,這種黃色的特別特別大的洪水就是“滔滔的洪水”,它后浪蓋過前浪,奔騰而去,勢不可擋,還伴有嚇人的聲音。這種時候千萬不要去河邊。這“滔滔的洪水”危害可大啦!誰來說說它的害處。
……
師:看來,這一切都是洪水給“害”的!老百姓過得是沒吃沒住的日子,這樣的生活就叫——“無家可歸”,(卡片無家可歸)誰能讀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以上“洪”“滔”“沒”“倒”“害”“姓”等都是生字。教師通過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利用插圖等方法,靈活機動地在閱讀情境中引領學生理解字義。如“洪水”借助日常觀察理解,“滔滔”則是語言描述加插圖加以理解,“淹沒”“沖倒”則借助插圖理解,“害”字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語境理解。
考慮到教學進程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不少教師都把書寫生字安排在精讀課文之后。這本來無可非議,但是留的時間太少,教師講“字理”所占時間太多,學生練習寫字就更沒有時間了。沒有時間練習,只好帶回家再寫。帶回家寫,因為沒有人督促、評價、指導,自然也就不如意。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寫字馬虎,應付了事。其實,良好的寫字習慣需要持之以恒地鍛煉。每一堂識字教學后都要留下充足的時間給學生當堂練寫,教師現(xiàn)場糾正不正確或不妥當?shù)膶懽肿藙荨#?]及時評價學生的書寫,重在書寫的正確與否,易錯筆順的提醒,精心呵護孩子的書寫興趣,悉心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熱情。